對比阿里與京東的最新財報,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點?

lotea

近幾天美股出現了可喜上漲,引人關注。中概股近期也在陸續發財報,大家非常關注的阿里和京東也相繼交了新一季的成績單。

5月4日晚間,阿里巴巴發佈了一份目前為止業績最好的一份財報,可以看出阿里強勁增長背後,在新零售、客戶增長、投資等幾個領域可謂是全面開花結果。本財年,阿里巴巴收穫季度內新增年度活躍消費者最高增值。2018財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收入達619.32億元,同比增長61%。整個2018財年,該集團收入2502.66億元,同比增長58%,創下IPO以來最高增速,最高核心電商收入增長。以如此大的體量,阿里仍能保持極高的增速,而從這份財報中我們也能看出中國電商未來的格局變化。

但是對於投資來說阿里的股價已經有了預跑,最近接連上漲,來到了關鍵的200阻力點,財報的利好已經反映在股價上了,接下來可以看看技術面上能不能站上200關鍵點,如果阻力過大很可能會出現短期回調,看好阿里的投資者們可以等待這波回調的可能進行逢低買入。


5月8日晚間,中國電商巨頭京東發佈2018年一季度財報。儘管本季度京東營收高於預期且同比實現增長,但增速卻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另外,EPS不及預期值,也讓京東股價下跌超過4%。就在2018年1月達到50.68美元/股的歷史高點以後,京東股價開始持續下跌,目前報37.67美元,已經累計下挫近30%,市值蒸發超過1000億人民幣。從過往經驗來看,每年一季度應該是京東運營利潤快速增長的時期,京東今年一季度運營利潤表現不佳,未來三個季度表現值得擔憂。

京東想要擠進BAT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與阿里還是先沒有必要比了。


遠見財訊

看了阿里和京東的財報,不得不說不管劉強東和京東的公關如何吹捧,大阿里依然是京東無法企及的一座高山。

  • 京東不是亞馬遜

可以說京東是目前全球電子商務公司裡面模仿amazon最像的公司了,從京東專注電子商務那一天起,劉強東就致力於把京東打造成中國的亞馬遜。平臺自營+第三方入住+自建物流,可以說京東圍繞Amazon的模式也確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並且成為了國內僅次於阿里的第二大電子商務公司。


然而京東終究不是亞馬遜,畫虎不成反類犬,亞馬遜前近二十年不盈利是更多的把盈利收入投資於企業的在發展和在擴張,並且貝索斯曾在一張手稿上手繪了亞馬遜的發展軌跡,軌跡的背後唯獨沒有任何一個指向盈利。然而即使這樣,貝索斯領導者這家企業年年將虧損數據維持在一個基本穩定的空間-2000萬美金,直到這兩年開始盈利。

亞馬遜在過去這些年,用這些錢打造了強大的AWS,雲計算笑傲全球。貝索斯還投資了華盛頓郵報,火箭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gin,再看看京東,劉強東為了讓京東的財務數據更好看,不得不分拆了讓京東疲憊不堪的金融、物流業務。除去了兩大累贅以後,京東的財務數據貌似好看很多。

然而即使在這種條件下,為了掩飾自己綜合數據持續增長下滑的真相,去年第四季度京東選擇了財務作假,虛假拉高財務數據。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來看,京東的財務數據依然遠遠沒有跑贏預期,股價再跌。

  • 京東比天貓很遠,比阿里更遠
  • 碰瓷、炒作始終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二手、假貨,這兩個似乎跟京東聯繫不上,畢竟京東曾多次標榜自己全是正品,劉強東也多次表明自己痛恨假貨。而在12315工商總局抽檢中,京東自營卻自己打臉自己,誰能想到假貨居然成了京東最頭疼的問題。


無休止的碰瓷營銷,無休止的炒作,無休止的藉助拔高自己,無休止的利用員工住房樹立形象,無數次的利用五險一金做公園營銷…不知道這樣的招數還能用多少年?消費者會一直被欺騙嗎?

與之對應的是對於自營產品的差評管控,對於二手和假貨的縱容,這是一個以自營電商為主,宣稱品質電商的企業不應該有的。

尊重劉強東,是因為他敢挑戰巨頭,並且在巨頭的夾縫中生存的決心和勇氣;看低劉強東,是因為他的胸懷和格局離馬雲、馬化騰、雷軍尚有不小的差距;看衰京東,是因為京東不管是學亞馬遜做物流還是學阿里做金融,都沒有學到精髓。

未來京東的路還很長,劉強東的可能性還很大,空間也還很足,阿里國內電商笑傲江湖,需要一家企業能夠挑戰阿里的地位,市場才會更健康,也希望京東在騰訊的庇佑下能在未來電商行業擁有足夠話語權。


EmacserVimer

阿里和京東沒啥好對比的,就電商板塊而言,一個是平臺型集市,一個是自控商店型。二者延伸業務差別越來越大,依舊是一個大而全,一個精而美。

這次,我更想聊聊京東。

京東作為挑戰者、冒險者的姿態我是越來越喜歡了。

從中關村櫃檯到電商的成長之路,通過最直白的“正品行貨”,“不開發票也沒優惠”樸素觀念的堅持,做到了電商正品的一面旗幟。這裡有時代大勢賦予的機會,更有創始人劉強東超強的決心與毅力。看似最重的自建倉儲,打拼出最具競爭力的“最後一公里”物流系統的勝利,不得不讓人佩服。

如今,京東又開始新的“賭局”,大力投資無人車,智能倉儲等,這當然又是最重的佈局,燒錢的佈局。

但不如此,不得以定江湖。

回到最新財報上,5月9日凌晨,京東發佈了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淨營收為10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淨利同比下滑達21%。

雖依舊是高速增長,但一些人更願意強調:從京東近兩年季度財報看,本季度增長勢頭最低。

我近期對人工智能相關信息尤其著迷,在找各種資料的時候,不自然地關注到了京東。猶如最近的消息:格力不分紅,聯想集團成立全新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科大訊飛2017年業績“只增收不增利”等,有的利潤下滑,或者不分紅,都是為了賭大技術趨勢。

不大賭不贏,我非常認可大企業集團要遵循自己的發展,而不是短期討好資本市場的邏輯。

從京東的財報上看,有人注意到的是增長,有人注意到的是下滑,有人看到的是劉強東的控制力:持股15.5%,有79.5%的投票權。有人關注到持股6.8%的高瓴資本已退出股東行列。

我看到的是京東物流的信息,這也證明“物流、財物流、信息流打造一流企業”的京東邏輯是成立的。當年幾乎要把京東拖垮的超強戰略是成立的。劉強東在本次財報公佈之際的電話會議分析師問答中說,京東要在5年內,做到來自於第三方的物流服務超過自營的部分。

京東物流的想象空間,又將是一個千億公司的雛形了。如今它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小件、大件、冷鏈、B2B、跨境和眾包六大物流網絡的企業。

我更關注京東對未來的佈局,我相信劉強東的表態不是空的,由此也必將投入更大的資金到未來中去。也就是說,要在這幾年中看到京東純利有多高的增長,是不太現實的。營收會猛增,成本或說投入會增長更快。

京東的新啟程,並不是為了要模仿亞馬遜,或者打敗阿里。我認為,每一個真實運營的企業實體,都有它獨特的基因,獨特的成長邏輯,這一次京東將擁抱強大的技術驅動力。

有人,8萬多名員工;有地,僅倉庫而言,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東在全國運營著515個大型倉庫,總面積約為1090萬平方米。論大數據,京東建立的是全品類電商,日接單能力超過100萬單。

構建一個以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商業體,這是京東的未來。

從財報上,一般只能看到過去的成績數據,要看未來,就看它的利潤去哪了?它的投入去哪了?高管團隊控制力弱,分配利潤的權力就弱,一個如此強悍的劉強東,它的目標肯定不止千億美元市值,他要成為王者。

這大概就是企業家超級動力和毅力來源吧。

一不小心說了這麼多,至於阿里財報的個人感觸,就留到另外的文章(或回答)說吧。


財經作家邱恆明

前幾天京東市值虧損1200億元,阿里股價下跌都成為行業內所關注的問題。這兩天,京東阿里相繼發出最新的財報,看到阿里的財報,行業內很多人表示,看好阿里。而京東就被眾多投資者不看好,而這一塊,主要就是在於京東對其物流的投資。

看完京東2018年Q1的財報,還是有值得關注的:

1、Q1淨營收1001億人民幣,同比增33.1%;
2、歸屬普通股股東的持續運營業務淨利為是15.249億。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是10.47億;
3、Non-GAAP調整後每ADS收益0.71元人民幣;
4、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達3.018億,同比增27.6%。

除了以上四點,京東服務這一塊的營收會更值得關注。京東服務較去年同期收入增速為60%,這說明京東服務這一塊,達到了很好的一個效果。

當然,這也得益於京東物流的開放,如今,京東物流也完成了25.5億美元的融資,京東物流是京東與其他企業競爭的核心之一,也是無界零售的戰略核心,相對來說,物流的佈局還是影響著京東未來發展的增速問題。

再來看看阿里,阿里2018年第一季度總營收619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核心電商業務營收512億元,同比增長62%。整個2018年阿里營收為2502.66億元,同比增長了58%,創出IPO以來最高增速,其中核心電商業務收入為2140.2億元,同比增長60%。

阿里最新的財報盈利的利潤要比京東的多,而在阿里推出新零售之後,就開始瘋狂的收購和投資,開始佈局線下新零售,從目前的財報反應來看,阿里的成績要比京東的好。可企業的長期發展也不是看一時的情況,主要的是未來的長遠發展。


lDexter

說實話,阿里巴巴和京東不是屬於同一個量級的企業。京東還是與阿里巴巴有一定差距的。

我們從投資者的選擇來看看這兩個企業的規模區別。目前阿里巴巴股票總市值是5027.8億美元,而京東總市值為527.2億美元。這是市場上投資者選擇的結果,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京東是遠遠比不上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市值是京東的10倍,京東市值是阿里巴巴的 10%左右。作為對比我們選擇在 2016年11月時兩者的市值情況作對比,京東的市值約為363.5億美元,阿里巴巴的市值約為2364.2億美元。阿里巴巴的市值約為京東的6.5倍,京東市值約為阿里巴巴的15.3%。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年年多的時間裡,阿里巴巴市值增長速度比京東快多了,這是從市場上投資者選擇的結果這個角度來看到的情況。在財報公佈的當天,京東股票是處於下跌的,而阿里巴巴股票是處於上漲的,市場上的投資者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風向標。

京東增長業績不及阿里。這同時也反映了在用戶和交易額增長放緩情況下,阿里獲取收入的能力還是高於京東的。首先從淨收入增長情況來看,京東2018年第一季度淨收入約為10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與此同時在阿里巴巴2018財年第四季度業績中(2018年1月1日—3月31日),阿里巴巴收入達619.32億元,同比增長61%。

京東收益不如阿里。京東的淨收益之前已經連續虧損多年,而阿里巴巴集團每年的淨收益都是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京東之所以能夠獲得大家的關注,那是因為其在國內的主要對手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作為國內電商行業的領頭者,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舉足輕重。而且到目前為止京東的面前只有阿里這個對手,雖然兩者相差巨大,但是資本市場會根據京東的成長情況來判定其是否有挑戰阿里的潛力,京東的穩步成長正是表現了資本市場中還是有人看好京東的模式的,所以說京東的發展態勢也不容小覷。


我喜歡小錢錢

前幾天阿里發佈財報的時候,阿里這一季度的財報數據很不錯,就連一向挑剔的華爾街投資者也紛紛表示看好。5月8日,京東也發佈了2018第一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京東第一季度營收1001億元,同比增長了33.1%。與阿里相比,京東這一季度成績單也不差,甚至可以說有不少亮點。

對於任何公司來說,營收和利潤是最值得關注的財務指標。京東這一季度淨利潤為15.249億元人民幣,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達到10.474億元人民幣,創下了單季度盈利新高,並實現連續八個季度的盈利,同樣超出分析師預期。


京東營收同比大幅增長33.1%,經營利潤下滑是一定是有地方支出變多了,一個顯著增長就是技術投入的增加,京東對技術的態度的大轉彎,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改變。近年來的趨勢是任何行業都會成為技術驅動的行業,AI、雲計算、大數據給了各行各業重塑的機會,互聯網更不能例外,“中國芯”等事件也表明,核心技術就是核心競爭力。

一家企業想要立足企業要麼銷售產品要麼銷售服務,不論哪一種,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體驗。京東表面上跟所有電商平臺一樣是銷售商品的公司,實則不然,很多消費者在京東購買的是服務——包括但不限於物流。


表面上看,服務是一個很重的模式,比如物流服務體驗背後是快遞員、倉儲、快遞車等等,不過,如果有技術加持,結合規模效應,就可以將服務精細化,進而高效率,最終實現高毛利,這也是美團等服務驅動玩家的核心思路。鑑於京東正在強化技術和開放,因此我認為它賣服務很有機會。

在通過自營+物流模式建立起具有口碑的體驗服務電商後,京東希望通過技術投資和物流建設,來保護服務的壁壘,再將優質服務背後的所有零售基礎設施開放出來,並通過此提高利潤率,這應該是劉強東對於京東從長遠規劃,但要實現起來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


劉強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給自己定了一個12年的期限,要用12年的時間,通過技術來改造京東,我們拭目以待。


monkeyflowers

有什麼值得關注的?

京東和阿里本就不是一個“量級”,沒啥可比性。

就好比一個成年人和三歲小朋友來比誰的力氣大..你說誰大?

不過我購物一般都是在京東,不說別的“物流”是真心不錯。


草根大熊

我個人是覺得京東和阿里的財報是沒有什麼去對比的意義。但是每當兩者財報一出的時候,總會有不少人將兩者拿去比較,到如今已經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難道只是因為兩者都隸屬於電商行業領跑者?但是他們的模式是不同的。阿里在電商領域中就像是一個平臺型集市,而京東則是一個自控性商店。

但無論是京東亦或是阿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巨頭一樣的存在,或許大家去討論兩者更多的是想蹭波熱點而已吧。當然,我也不例外。

那麼這次,因為是關於京東的財報,所以我更想談一談京東。從整體上來看呢,京東的財報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營收的增長幅度還是比較亮眼,這也足以說明京東在電商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相信這對以後轉化為利潤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更具體一些的財務數據分析也只有專業人士才能解答。我是很看好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的。記得我第一次用京東購物的時候,上午下訂單,下午直接送到,完全顛覆了我之前對於網購需要一個禮拜左右才能到貨的認知。

這種購物體驗在如今的電商行業中是很重要的。而且根據京東財報透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東在全國運營515個大型倉庫,總面積約為1090萬平方米。

因此,不難預料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物流方面依舊是京東極其看重並且要大力發展的業務之一。相信京東物流也會為京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科技新知

在我看來,最新的財報將阿里和京東在早期戰略和經營策略上的不同之處所導致的結果的不同越來越清晰地表現了出來。

很多人談京東,都繞不開貝索斯的亞馬遜。因為其模式近似於美國的亞馬遜。如果在世界範圍內做類比,並以蘋果和谷歌為例——我之前就說過——亞馬遜更像是蘋果,做的是閉環,他要提供給消費者極致的用戶體驗,所以將一切都攥在自己手裡,商品自己把控,物流自己做,周邊產品如有餘力也都在做;而京東並不是谷歌,它是一個閹割版的蘋果,可以說成是大陸版;而真正能夠跟亞馬遜站在一個檯面上的,就是阿里巴巴,它是電商界的谷歌,它做的是搭建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制定遊戲規則,它的開放度很高,允許很多商家根據自身特點定製一些東西,它的物流、品控、產品開發等等更像是一個個模塊,它對模塊進行基本定義,但不參與創造。

那麼很多事情就一目瞭然。

就像蘋果並不是人們在未來的唯一選擇,安卓也不會是。阿里和亞馬遜在未來也不會成為你死我活的二選一的格局,因為它們雖然做的都是電商,但滿足的是人類兩種本性之一——舒適或自由。電商如果不消亡,那麼這兩種模式就不會消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京東是亞馬遜的模仿者,而阿里卻是獨一無二的阿里,它已經擺脫模仿者的角色,成為自身所代表的電商模式的霸主。

財報這東西其實可以作為見微知著的參考,看看就行,不過還是希望京東存活下去,對於市場而言,存在就有意義,我也不希望阿里一家獨大,那時候才是大眾的災難。

以上。


好人長安君

阿里與京東財報的對比已經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人圍觀熱議,說實在的,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兩者是沒有什麼對比的意義的。難道只是因為它們都是屬於電商行業的領跑者嗎?

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兩者在電商領域的模式是不一樣的,阿里的像是一家菜市場,京東則是一家大型的商超。相比較來看的話,京東的屬於重模式,阿里屬於輕模式。有很多人說京東虧損,那是因為京東在自建物流倉儲上的投入是很大的。


要知道京東屬於直營制快遞,相比於加盟制快遞的三通一達,自營制快遞的京東所需要花費的成本身就是比較高的。


加盟制快遞的優勢是成本少,能夠利用少量的資金在短時間內獲得極速的擴張,但是卻不利於長期的品牌建設,整體調動起來也很麻煩。而直營制快遞的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是卻有利於長期的品牌建設。


我是很看好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的。記得我第一次用京東購物的時候,上午下訂單,下午直接送到,完全顛覆了我之前對於網購需要一個禮拜左右才能到貨的認知。


這種購物體驗在如今的電商行業中是很重要的。而且根據京東財報透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東在全國運營515個大型倉庫,總面積約為1090萬平方米。

因此,不難預料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物流方面依舊是京東極其看重並且要大力發展的業務之一。相信京東物流也會為京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