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被清军围攻时,李秀成为何不积极率军救援?

xiaole898


1856年9月,“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挫折。在“朝无佐政之将”的情况下,洪秀全重建新的领导核心,陈玉成与李秀成同时脱颖而出,获得重用,成为天王洪秀全的左膀右臂。

陈、李二人既为同乡,又为战友,两心伊始之际同心协力,亲密合作,联手打了多场大胜仗,重挫清军,使太平天国的严峻局势转危为安,两人成为太平天国的擎天巨柱、中兴功臣,陈玉成封为英王,李秀成被封为忠王,堪谓一时瑜亮。

后来,英王与忠王东征西伐,两部为了争地盘、人马、钱粮,渐生矛盾、嫌隙,关系日益交恶。

安庆是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的重要门户,安庆的得失,对太平天国后期成争的全局关系重大,湘军乘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州、常州的机会,大举向东进犯安庆。湘军统帅曾国藩深知攻取安庆的意义,认为安庆为两军必争之地,“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本”。



1859年冬,清军兵分四路围攻安庆,英王陈玉成率部奋勇救援,与清军浴血激战,可此时忠王李秀成则占据富庶的苏、杭等地,拥兵自重,拒绝救援。正如时任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指出:“忠王既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斯言一语中的,当时的李秀成已经明显的把集团利益置于太平天国的大局利益之上,一味保存自己的实力,唯恐本部损兵折将。除了私心而外,李秀成亦嫉贤妒能,觉得陈玉成既比自己年轻,地位、声望又在自己之上,且更受天王洪秀全的器重和信赖,风头盖过了自己,内心倒希望借清军之手来削弱、耗损陈玉成的势力,以待自己日后坐大。

结果,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伤亡惨重,陈玉成部元气大伤,一瘚不振,陈玉成亦被清军跟踪追击,走投无路,终被叛徒诱捕出卖,英勇就义。

安庆沦陷之后,天京失却屏障,两年后即遭清军大举围攻,李秀成奉命守卫京都,弹尽粮绝,于城破之后被俘,随后亦遭清庭杀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安庆保守战在太平天国后期军事上是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当英王陈玉成浴血苦战、独力难支之时,李秀成因一己私念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终致安庆沦陷。唇亡齿寒,继而天京失守,导致一度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全盘溃败,李秀成难辞其咎、罪莫大焉。



陈玉成就义时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其怒斥之词掷地有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

相形之下,李秀成的气节便逊色多了,他被擒之后则有变节苟且、乞求活命之念,甚至在狱中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供状”,追述自己的行迹和太平天国的历史,文中大肆诋毁陈玉成,并粉饰抬高自己,然而清庭并未“赏识”其才,终将其残酷杀害,而其卑劣言行亦为后世诟病。


躬耕于野

安庆一战是湘军与太平军生死搏斗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庆之战后,湘军由全局被动转为主动,而太平军损失英王陈玉成及大量精锐部队,安庆失守,使天京的西大门洞开,从而加速了太平天国走向败局。

此前天京解围之后,英王意在保安庆,干王和忠王则主张先取苏浙等地,后救安庆。根据干王的建议,当时太平军制定了著名的保卫安庆的战略计划。即,第一步英王忠王率军东进,夺取苏杭等处,消除东面障碍,分散敌人兵力,第二步,英王忠王分兵南北两路,溯江而上,夺武汉救安庆。

根据这个计划,忠王就进攻苏常等地,进逼上海,英王先攻扬州后打浙江。9月,忠王李秀成部先后攻下常州、苏州,进攻上海,一厢情愿的太平军未曾想受到英法军队的抵抗,损失巨大,后退兵转救嘉兴之急。但是这一计划没有完全起到预期效果,曾国藩不为之所动,让湘军继续威胁安庆,保荐左宗棠、李鸿章等处理苏浙等军务,对抗太平军。

随后,湘军猛攻安庆,洪秀全派英王忠王二人南北两路合取武汉,以救安庆。二人苏州会商后,英王经天京西进,11月联合捻军救安庆,不料已降清的前太平军将领韦俊(韦昌辉之弟)驻守枞阳,在英王陈玉成的攻势面前力保不失,并且在关键时刻给了陈玉成致命一击,获得了三河大捷,英王败退到桐城。1861年春,英王率军连败清军,3月欲直捣武汉,不曾想后来英军予以干涉,英王顾忌英国人,忠王远在江西,错误的放弃了夺取武汉救安庆的计划。



而此时的忠王李秀成在收复苏州常州后,一直想以江浙作为根据地,忽视上游,不愿意率军北扫,不得已在洪秀全责令下才西进,期间丧失了与英王过江会师的机会,后来又经江西转入了浙江,放弃了与英王合作保卫安庆的计划,直接加速了安庆陷落。


史说新传

从表面上看,太平天国后期缺乏集中统一指挥的机制,名义上洪秀全指挥,以至于在实际战斗中,李秀成,陈玉成两人在东进还是西进的战略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

比如,当时主政的洪仁玕在被俘后,曾经回忆说,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后,洪秀全最终拍板决定的策略是,东进苏南,夺取上海,再回援安庆。

因此,当太平军占领苏南后,陈玉成单独面对湘军时,李秀成却忙于巩固苏南基地,为进军上海积极准备。

反过来看满清方面,夺取安庆的目标非常坚定。1860年8月,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统一指挥苏浙皖赣四省军事。尽管江南大营溃败、苏南浙江失守,曾国藩依然坚定目标夺取安徽,“此次安庆之得失,关系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对朝廷要求他驰援苏浙的上谕虚与委蛇。

安庆陷落的大致经过

1859年9月24日,多隆阿偷袭安庆重要屏障石牌得手,接着,又逐一攻陷太湖、潜山、枞阳镇等安庆外围屏障。

最后,湘军在1860年6月完成了对安庆的包围。

但在安庆存亡危急的同时,李秀成却在积极准备进攻上海。

8月,李秀成一攻上海失败。

为了保住安庆,洪仁玕积极规劝李秀成西援。随后,制定了围魏救赵的西援计划,具体就是:陈玉成,李秀成分别率军沿着长江南北两岸齐头并进,会师武汉,迫使安庆湘军回援。

然而,李秀成在行动中,不仅耽误时机,而且三心二意,导致救援安庆失败。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李秀成其实很有战略眼光。

因为,李秀成此时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战略重心都放在经营苏南上,他清醒地知道残破的安徽在战略价值上不如苏南、上海,决心夺取粮食充裕、物产丰盈的浙江以及财富丰裕的上海(江苏浙江的税收占到了清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进而夺取宁波等通商口岸,这样,就可以从容征收关税,向洋人购置洋枪洋炮与轮船,再来与湘军决战。

不能不说,李秀成的战略眼光非常先进,因为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外来力量的援助。

1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背后是苏俄的鼎力支援;1937年抗战爆发后,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的唯一生命线,加上后来的驼峰航线,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外部物资援助,恐怕重庆的日子不会好过。1945年以后的东北,更是和早期的广州一样。

所以,在1860年,李秀成已经意识到了太平天国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大同和洋人往来的沿海口岸,

然而,李秀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两个大错:

一是清廷与英国议和,中外力量集合在一起,不仅屡屡挫败他进攻上海的计划,而且如果绞肉机一样,把他的精锐实力全部消耗殆尽。

二是陈玉成败的太惨太快,最后还因为叛徒出卖惨遭杀害。新成立的总理衙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要求下,英国大使卜鲁斯发函上海,要求禁止一切洋船偷卖物资给安庆。不久,安庆被执行了坚决的禁运,最终导致城内守军弹尽粮绝。

可以说,如果没有1860年的鸦片战争,满清和英国就不可能那么快达成协议,英国就不会坚决援助清政府。

那样的话,李秀成无疑会实现自己打通外部的希望,陈玉成也不会败的如此之惨,安庆也完全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

所以,问题不在于李秀成为何不救安庆,而在于李秀成是一个失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