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自述:出國前後的人生與職業,與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對於選擇出國念研究所的留學生們,職業/未來/工作

該如何規劃?

留學生自述:出國前後的人生與職業,與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自述

出國前後,我的想法轉變很大:

出國前,想法很簡單,和許多談生涯規劃的文章觀點相似,就是想像自己20年後的樣子,然後逐步反推回來訂定所謂的5年目標——彷彿只要朝著短期目標前進,最終應該就可以達成長期目標。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申請上美國研究所,不管現在怎麼樣,未來就一定會變好,手上握的,就是一張幾百萬獲得的,通往成功的門票。

留學生自述:出國前後的人生與職業,與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然而,這個方法,不一定適用在選擇出國留學的人生

——也許不是方法不對,而是重點沒抓到。

關鍵點:

  • 沒出國以前,並不真的知道原來世界那麼寬廣、選擇那麼多!

  • 在海外經歷了更多的可能,所以現在的工作發展和當初出國前的職涯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Question: 對於選擇海外研究所進修的留學生,該如何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TIPS1:

出國,契機與“當下”

很多人把出國當成突破契機。

留學生自述:出國前後的人生與職業,與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走出國門,新環境會有不同的刺激和無限的可能。然而出國唸書,碩士班至少1到2年,博士班更長達4到7年,世界變化很快,這期間變數也很多。

所以出國前準備初步職業規劃很正常,但更要專注當下。

未來,就算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沒有成功也沒關係,請珍惜出國為你帶來的改變:個人的成長和視野的擴展,也都是無形與無價的寶貴經驗。

TIPS2:規劃,及早準備但要保持彈性

對於未來職業規劃準備,確實在出國那一刻就開始了。

但出國後,即使是做研究,這世界都有很多以前想像不到的機會。

不是國內不好(當然客觀差距確實存在),而是每個地區有自己獨特的特色和工作種類,把自己放到國際舞臺上,如果不強求地點,那麼機會之門就變寬了,選擇也變多了。

雖說鼓勵留學生要及早開始做職業規劃。但因為出國後,才正式從紙上談兵,變成真實的經驗和挑戰,所以計劃一定要保持彈性。

TIPS3:規劃,是多面向的準備

而談到職業規劃,以留學生的角度來說,絕對是多面向的:

海外或回國;

進入學術圈或業界;

在學術圈從事較偏研究性質或產學合作的工作;

……

尤其是如果想留在國外,必須要培養適應不同職場和在地文化的能力。這些可不是三兩天前,靠面試前的惡補準備就可以搞定的,而是必須長時間的觀察和學習。

留學生自述:出國前後的人生與職業,與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除了研究能力本身之外,其他例如:申請經費,參與學術社群,拓展人脈、學習組織管理研究團隊或實驗室⋯⋯,都同樣很重要。

這些軟實力的培養,卻常常被忽略。尤其在研究所階段,有些人會誤以為長時間窩在實驗室,或成天埋首苦讀,就可以有足夠的能力找到好工作。

但在美國、歐洲求職經驗中,這樣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找工作上會比較吃虧,也很可能因此“看不到”機會在哪裡。

TIPS4:投遞,畢業一年前開始進行

海外研究所畢業後,不論學界或業界,“正式投遞工作簡歷”,大約是在畢業一年前開始進行

留學生自述:出國前後的人生與職業,與你的想像差距真的很大?

然而談到“簡歷”,英語通常指的是build resume(建立履歷);談到“求職”,則是job hunting(尋找職缺)——兩者的意義,有一些差異:

在踏上海外留學的旅程後,越早先尋找感興趣的工作,需要些什麼樣的技能,然後多嘗試利用學校資源,培養相關對應的能力——如此逐步充實自己的“簡歷”,慢慢打磨自己,等在市場上與人競爭時,便越有本錢吸引僱主。

上述這些都需要時間,因此如果真的等到畢業前才開始準備,那確實有點太慢。

轉變是常態。出國攻讀研究所,可能因此有了更多選擇的優勢,但也表示不確定性更高,所以希望大家都可以依照個人專長和需求,發揮所長,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 產學結合:專業選擇求職向

以下幫大家整理比較,

美國需要研究所學歷的產業和工作(根據統計數據):

產業

科技業

文教

金融

醫療保健

財會

顧問

研發

工作

▶工程研發

經營管理

財務會計或稅務人員

產業分析研究、財務工程、風險控管

人力資源

生物資訊、生物醫學

科技法務、智財人員

科技業業務、外商行銷企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