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如上篇提到的剔紅工藝一樣,剔犀也是雕漆工藝的一種,具體做法實在器胎上先用一種顏色的色漆髹塗若干層,達到一定厚度,再換另一種顏色相同地刷成一定厚度的漆層,這樣有規律地使兩種或三種色漆層相間。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剔犀小茶臺

這種做法有一點像犀皮,但是不是將其推出突起的小尖,而是用刻刀雕刻出各種花紋圖案,這樣在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用顏色的漆層,與犀牛角橫斷面層層環繞的紋理相似,故名“剔犀”。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剔犀雲紋套盒

一般來說,剔犀不雕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而是以線條簡潔,流暢大方的回紋,卷草紋,雲紋等為主,形成流轉自如,迴旋生動的獨特藝術效果,雖然與剔紅同屬雕漆範疇,但是與剔紅相比,色彩比較豐富,風格更為古樸。剔犀在北京、山西等地又稱其為“雲雕”,日本則稱之為“屈輪”。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剔犀的出現不晚於唐代,在宋金時期,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元代剔犀作品極少,明清以後進一步發展,盛行一時。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最早的剔犀實例,英國人迦納認為是1906年經斯坦因在米蘭堡發現的唐代(公公元8世紀)的皮質甲片。據斯坦因的描述,甲片可能用駱駝皮製成,各片均作長方形,大小不一致(長由二英寸多到四英寸多,寬二英寸多),兩面髹漆,有的多至七層,以朱黑兩色漆為主,也施暗紅、棕褐及黃色漆。甲片上的花紋有同中心圓圈、橢圓圈和近似逗號及倒置的S等幾何花紋,使用刮擦的方法透過不同的漆層取得的。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此工藝在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剔犀”技藝,保護單位新絳縣黃河雲雕工藝廠,由何俊明大師所傳承。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漆器賞析之剔犀壽字雲紋瓷胎尊

剔犀壽字雲紋瓷胎尊,高50cm,口徑22.7cm, 足徑16cm。尊瓷胎,形如觚而略有變形。尊表面及口內沿為紫黑色漆面,刀口內可見硃色漆層,屬於“烏間朱線”一類。通體除中部雕有4個篆體“壽”字外,其它部位均雕如意雲頭紋,口內沿飾連續回紋。足內青白釉瓷胎盡露,中心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雙行楷書款。 此種造型為仿製成化青花瓷尊,康熙時多有製作。 此尊色澤典雅,雕刻精細工整,以瓷胎作漆器亦不多見。

漆器工藝:匠心傳承雕漆之剔犀!

感受漆器魅力,傳播漆器文化。我是漆嗒嗒,漆器文化愛好者,如果你也喜歡漆器請關注我,一起品讀歷久彌新的千年精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