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文学:《山居秋暝》

聊文学:《山居秋暝》

说起唐代山水田园诗,王维绝对不能被跳过,我们常说他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当中总有一种很幽谧的禅意,说起来是山水诗,但是又似乎缺少一般山水诗的乡土气,更多的则是一种清悠深邃的文人气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都以实现政治理想为终身追求,即便是一些隐士,也同样是在不得志的时候才选择山林,很少有一心向田的。王维也一样,也是在政治生涯比较灰暗的时候渐渐消沉,在今天西安的蓝田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个人说起来也可怜,安史之乱的时候,他被叛军抓获,被迫无奈做了伪职,我们现在看都觉得很可惜,觉得多少失了文人气节。但是乱世之中,很多事情往往不那么分明。后来安史之乱结束,王维便被下狱问罪,按理当斩,幸得他被俘时写《凝碧池》抒发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弟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被轻判,降职为太子中允。

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可以催发文人创作上的热情,王维隐居终南山时,留下许多名篇,当中很多都可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典范。比如下面这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很美,美在哪呢?就是诗中那种幽清、静谧、高洁的气氛。“空山新雨后”,空旷的群山刚刚经过一场新雨,你看我们一般写山都是用“巍峨”、“壮丽”这样的字眼,或者恨不能把山中所有的景都描绘一遍,这样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太满”。王维恰恰不这样写,因为他是个隐士,他要写的是“不满”,是“余”,是“空”,是让笔下的景致“藏”而非“显”。所以我们看中国文学其实和中国山水画一样,讲究布局,讲究结构,讲究意境。说白了,中国文学和山水画里面往往追求“虚”,不是西方的写实。我们的文学和国画对情怀的表达,对意境的营造往往是含蓄的,像这首诗的第一句,第一个字就直接带出一种隐居的感觉。

再看后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拍案叫绝的句子!用字简单直白到这样一种地步,然而闭上眼,人人都能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多美啊。这两句没有什么艳丽的修饰,就是把四样事物排列出来,明月照,从松林间隙照下;清泉流,从山石上流过。简洁、干净、空灵。但是这样简单的文字传达的是最难得的情怀,是一种隐世的悠然,是对美的发现。

聊文学:《山居秋暝》

这里多说几句,我常常觉得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缺少对“美”的意识的培养,教育功利化导致忽视掉了美学教育。我接触的很多学生写作文非常枯燥,一篇写景的文章被写得毫无生气。还有些学生字迹潦草,作业格式凌乱,说到底他们对“美”没有概念。我们国家很有意思,好像从小就在消磨和扼杀孩子的审美观,在禁锢孩子对美的追求。比如我们常看到一个小女孩想打扮漂亮点,家长会怎么说,小孩子家穿成那样干什么?小孩子当然不用化浓妆,但是小孩子也在追求美,这是人类很正常的追求,但是很奇怪的是中国人好像特别不认同这种追求,就连我们的校服大部分也是宽松肥大,臃肿邋遢,中国人这种思想跟西方真的差别很大。那么对“美”的不重视,反映到今天很多孩子的学习上,就会有我刚刚提到的问题。甚至严重的,缺少审美意识,连带着缺少“美”的价值观,缺少对生命的尊重,校园暴力就会增多,残害动物的事情也会增多,我们一直从道德角度去解读这些问题,其实德育与美育是密不可分的。你看这个“美”看似是个小问题,但也可能引出大问题。

接着谈回来,我们看诗的后两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中传来喧响声,是洗衣的姑娘们归来,莲叶摇动是上游有渔舟下来。这里用一个“喧”字,我倒不认为真的是声音很吵闹,作者之所以感到“喧”是因为山中静谧,写“竹喧”实则还是为了凸显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日的芳菲便随它消歇吧,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久留。这里的“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用作代表隐士。整首诗到此结束,有松,有泉,有竹,有莲,不但是景,还是诗人的情操。王维营造了一个文人雅士都会羡慕的境地,这是他心里的一个理想之处,怡然避世之地。与其说他写的是眼前景,不如说这就是他脑海中的景,带几分对官场的嫌弃,带几分文人墨客的小情趣,也带几分对自己政治前途的无奈自怜。他羡慕或者向往的不一定是这样的生活,但他一定感谢这样一种生活,也真心的接纳这种生活。

居庙堂之上必定忧国忧民,人生失意时也能寄情于山水,这是中国文人群体们很默契的生活哲学。

聊文学:《山居秋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