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来不打蜀国?

陈坐光



司马懿为何从来不伐蜀

司马懿字仲达,曹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极善隐忍,司马懿先后担任曹魏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职位,他也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曹魏政权,成为真正的掌权者。司马懿之所以能够位极人臣、威震海内,最主要是因为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坚守不战,最终耗死了诸葛亮。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蜀,甚至直到司马师死去,都没有再次伐蜀,司马懿为何至死不讨伐蜀国完成统一大业呢?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魏明帝不同意司马懿伐蜀,司马懿作为臣子必须服从命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即可就接到了圣旨,大志内容是:恭贺司马懿旗开得胜,战功卓著,削除司马懿大都督职位,回洛阳复命,令有重要安排。司马懿回到洛阳以后,马上就被严加看管。

由此看来,司马懿已经是功高盖主,曹睿一直提防司马懿,司马懿打败诸葛亮威声大震,曹睿已经是如坐针毡、慌慌不可终日,只想着赶紧把司马懿调回,严加看管。因此曹睿绝对不允许司马懿趁势伐蜀,司马懿已经控制军队时间太久,深得军心,如果攻下蜀汉司马懿必然会谋反,而不是把蜀汉乖乖交给曹睿,到那时司马懿就有了对抗曹睿的资本。因此曹睿就算不要益州,也不愿意司马懿发展壮大。因此有曹睿在司马懿没有机会伐蜀。



其次诸葛亮虽然病逝,但蜀国根基尚稳,吴蜀又有军事联盟,魏国消耗巨大,更不想两面受敌。诸葛亮死后,蜀军有序撤退,后来姜维力挽狂澜,执掌军权,文臣武将都对刘禅很忠心,蜀汉兵精将足,蜀道崎岖,行军艰难易守难攻。所以在当时,想一举灭吴也是痴人说梦。另外蜀吴又有军事同盟,魏国如果伐蜀,吴国必然攻击合肥封地,魏国两面受敌,也没有什么胜算。



魏国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军队物资消耗很大,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魏国也经不起一场大战。235年司马懿专任太尉,负责军事调度,司马懿一边发展军事力量一边发展经济,《晋书》记载:

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翼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秋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谋反,自立为燕王,曹睿屡次派大军征伐,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马懿,第二年,司马懿以太尉的身份讨伐公孙渊,经过一年的征战,最终胜利,这也让司马懿无暇顾及伐蜀之事。



再次诸葛亮去世后,魏帝曹睿不久病死,托孤司马懿,魏国朝政陷入混乱,司马懿与曹爽明争暗斗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机会伐蜀。景初三年(239年),曹睿病逝于洛阳,司马懿从辽东战场回师,快马加鞭,星夜奔驰,见到曹爽最后一面,于是司马懿和曹爽就成了托孤辅政大臣。



后来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故意进谏曹芳,让司马懿做了太傅,司马懿也就是有职无权的闲散之人了。曹爽独揽大权,横征暴敛,在朝堂联络党羽,图谋不轨。但曹爽还是对司马懿不放心,于是派人日夜监视,意图寻找借口除掉司马懿以绝后患,司马懿忍无可忍,于正始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高平陵祭祖之时,发动政变,以谋反之罪诛杀曹爽,并夷其三族。因此司马懿在曹睿死后一直到发动政变之前,都在忙于朝政,勾心斗角,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伐蜀。



高平陵政变之后,王凌因不满司马懿独揽朝政,于嘉平三年谋反,欲废曹芳,拥立楚王曹彪,司马懿率大军征讨,王凌自缚投降,后来被诛灭九族,不久后东吴再次伐魏,司马师率军抵挡,司马懿病逝。显而易见,曹魏一直内乱不断司马懿根本无暇伐吴。



最后司马懿不伐蜀,最根本的原因是留下蜀国意图自保。曹氏三代没有杀司马懿都是因为司马懿有很大用途,尤其是曹睿时期,司马懿的最大用途就是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司马懿根本不想杀诸葛亮,空城计就是一个例子,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下场也是有目共睹的。更不用说消灭蜀国,蜀国在,司马懿英雄有用武之地,蜀国亡,曹魏也就没什么可忌惮的了,必然会杀掉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必然不会灭蜀,以求自保。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不伐蜀的?


三国逐鹿

司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国的,只是老天给不了他更多的时间了,不过攻蜀,他的后人帮他做到了。为什么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一直不打蜀国呢?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来向大家揭秘这其中的缘故。

其一:蜀国实力尚存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1.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 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

  3. 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从这三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看出,自诸葛亮死后,一直到司马懿病逝,蜀国没有再对魏国进行大举进攻,而在这一时期,蜀主刘禅开始正式掌权,蜀国内政稳定,没有什么动乱。刘禅不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种荒淫无能之主,这个在诸葛亮死后能稳定蜀国朝政30余年而没有内乱发生足见其之高明,反观魏吴两国,后期内乱不断。刘禅当政期间,任用了一批贤才,像蒋琬,费祎,姜维等等。所以即使在诸葛死后,蜀国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内有贤臣外有良将,加之蜀地易守难攻,蜀国一直是固守状态,所以司马懿在诸葛死后乃至之后多年也不敢贸然伐蜀。

其二:司马懿无暇顾及蜀国

237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侵扰魏国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率兵讨伐,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由于主幼臣强,曹魏和司马氏的内斗也由此开始,而这场内斗一直延续到249年曹爽被诛杀而告终。起初曹爽为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后任命为没有实权的太傅,此间,司马懿一直隐忍。到241年,孙权率军伐魏,司马懿自请出兵讨伐吴军,到243年九月,彻底将吴军逼退。而此时司马懿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无一实权的司马懿了,其后司马懿广招天下人才于其门下,像有名的邓艾,钟会,王基等等。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力量与曹氏抗衡,而此时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当权,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后被蜀将王平大败,其后曹爽更是专权跋扈,其行为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国力衰退,逐渐更多的朝中大臣开始倒向了司马懿这边,而幼主曹芳只能看着这两个顾命大臣内斗而毫无办法。终于在249年,趁着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一举将曹爽及其党羽捉拿,后灭曹爽三族。曹爽死后,曹魏宗族势力被司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旧部王凌反叛,后被司马懿诛灭,同年司马懿也病逝于洛阳。而此后,其子司马昭继承了其父之位,司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独揽大权,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先平内乱,曹睿死后,陷入了与曹爽及背后的整个曹氏宗族的内斗之中,双方明争暗斗数十年,最终司马氏赢得了胜利,而此后不到一年司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灭蜀国!


司马懿不是不想打蜀国,掌握魏国实权后怎会不想一统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给他岁月了,不过其后人完成了他的志愿,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结束了近50年战乱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哦!


灵魂的感触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孔明虽死,但仍给蜀国留下了强大的领导班子,整体还相当团结。


孔明死于五丈原后,发生了点不该发生的故事。狂傲的魏延和器小(魏延死后,杨仪朝死了的魏延脑袋还要踢几脚、加以嘲笑这一细节可证明)的杨仪杠上了,作为北伐副总司令的魏延还想继承病逝的总司令遗志,继续北伐,不愿意因人废事,目中唯有丞相的魏延更不愿意替长史、平时交恶的杨仪断后,和杨仪冲突的后果很严重,杨仪请旨后魏延部归顺大部队,魏延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后被马岱斩杀。杨仪回成都后,并没能上丞相或大将军位,只担任了空壳的中军师,发牢骚后被费祎告发,被废为庶人,后被迫自杀。

但总体还算平稳过度,蒋琬上大将军位,费祎、姜维均受到重用。蜀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尚无懈可击。

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运粮相当困难。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是明证。魏国要想进攻,只有钻蜀国的控制。后来钟会、邓艾伐蜀都是钻了姜维穷兵黩武,蜀国军民面有菜色,加之死太监黄皓专权挑拨,刘禅姜维君臣猜忌的空子。

三、蒋琬、费祎执政时代,已部分修改了孔明对外政策,以攻为守其意在守,以修养生息为主。

蒋琬、费祎时代,两位文武全才的统帅深知:蜀要吞魏几乎已无可能,伐魏是进攻性防御,所以进攻的规模、频率下降。姜维在延熙十年升卫将军,与费祎同掌尚书台事务,但姜维每次想大举兴兵,费祎经常制止,给老姜的兵马不逾一万,直到十六年,费祎大将军因麻痹被魏国诈降将领刺杀身亡,姜维执掌兵权,情况才有转变。尤其是延熙十九年,姜升大将军后。

四、刘备死前托孤,标志蜀国孔明时代的到来,孔明死时,魏国司马懿时代远未到来。

司马懿在孔明死时,在魏国仍没能自立门户。曹真死后,曹爽还曾经给他个太师衔,把他架空而供奉起来,当时曹家(包括夏侯氏)宗族势力仍在,要不是曹爽刚愎自用、骄横跋扈,弄得魏国天怒人怨,皮厚心不黑,临危又迟疑不决,司马懿的脑袋是否保得住也是个问题。

五、司马懿作为稳健的军事家,他深知孙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精髓,而到仲达去世,蜀国没有给他留下进攻的最佳时机。

综合上述,司马懿伐蜀如“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想,诚不能也。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17年之后。那么为何诸葛亮死后的17年时间内司马懿没有趁机去攻打蜀汉呢?石头就来说说看。

一、魏明帝不同意。五丈原后,司马懿升任太尉,成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即便如此,司马懿也不能独断专行,他还是要听曹叡的。其实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上书魏明帝请求趁此机会进攻蜀汉,却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绝。



二、曹叡为何会拒绝司马懿的请求?一来,当时孙权寇边,合肥压力巨大,曹叡不能两头兼顾。二来,诸葛亮虽死,但蜀汉实力尚存,不是轻易能够拿下的。三来,司马懿已经升任太尉,功勋卓著,要是再让司马懿进攻蜀汉立下大功,曹叡恐难以制衡。估计司马懿后来也清楚这层意思,故而此次被曹叡拒绝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蜀汉的事情。

三、司马懿很忙。诸葛亮死了,孙权也无功而返,并不代表着曹魏就没事做了。此时,盘踞在辽东的公孙渊叛乱了。237年,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北结鲜卑,南联东吴,拥兵十万,骚扰曹魏北疆,曹叡不得不召回司马懿来讨伐公孙渊。238年,司马懿发兵远征辽东,经过艰苦的攻坚战,司马懿平定辽东,诛灭公孙渊。



本来曹叡计划让司马懿再去西北对抗蜀汉,没想到曹叡突然病重。239年,曹叡驾崩,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成为托孤大臣后,司马懿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与曹爽的斗争中,因此就顾不上西北的蜀汉了。249年,司马懿终于熬出了头,把曹爽党羽一网打尽,独掌大权。掌权后的司马懿也没有闲下来,于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乱。之后不久,司马懿去世,终年73岁。


石头有话说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司马懿被魏明帝召见,司马懿为何吓出冷汗》: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这一次却成为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司马懿早有准备,加上诸葛亮军务沉重,终于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诸葛亮这一病就在也没有起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马懿的决战中,司马懿笑到了最后。并且蜀国这个时候虚弱不堪,面临这样的重大损失,蜀汉简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这时候司马懿却没有发兵趁机入蜀。

诸葛亮司马懿

其实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人心惶惶,这个时候正是攻打蜀汉的最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却选择了撤兵。这背后自然是有考量的,因为毕竟涉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司马懿发兵蜀汉,拿下来了会被怀疑有野心,拿不下来也会被问罪。而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就是诸葛亮病逝了,司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马懿选择撤兵,不过这也会被怀疑,只是过失可能会小点。

而司马懿撤兵之后,魏明帝还是单独召见了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司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这场召见司马懿的顾虑是十分多的,毕竟魏明帝要杀司马懿,只是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不过司马懿处理的比较好,从其撤兵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撤兵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魏明帝

司马懿当年空城计的时候,其实司马懿应该也是知道的,毕竟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带两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马懿马上回绝了。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马懿。如果当时司马懿捉了诸葛亮的话,那么司马懿注定不可能再有执掌大军的机会,朝廷不会让司马懿有讨伐蜀汉的机会,更会就此让司马懿离开兵权,所以孔明在,司马懿的价值才能体现。

司马懿

所以诸葛亮死后,面对魏明帝曹叡的单独召见,司马懿紧张不已。当北问及为何撤兵时,司马懿立刻解释为蜀汉根基尚在,而且蜀汉易守难攻,恐怕会空耗国力。其实当时司马懿明白自己可以灭蜀,但是这样做的话是魏明帝所不愿意看到的,蜀汉真让司马懿拿下来了,那么要么司马懿自立于蜀汉,要么交给曹魏,然后自己等待被罢免兵权,当一个没有空有虚名的侯爷。

曹操司马懿

三国最后能够归晋,少不了司马家的隐忍,司马懿此人雄才伟略,但是却一直没有暴露出一点野心。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一直隐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马懿才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内部混乱时,司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帮人给收拾干净了,从此司马懿开始了把持朝政,这种人实在是可怕。


小司马迁论史

不是不打,是没时间得打

首先,我要列出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八岁的曹芳239年继位,司马懿249年独揽大权,251年去世,中间隔了15年,其中有两个时间段,都让司马懿脱不开身。

公元234—239年

诸葛亮死后,应该是攻打蜀国最好的时机,可是为何司马懿不打呢?

一个是蜀国还有费祎、姜维等大将支撑,实力尚存,蜀国不好打,公元235年,马岱经常骚扰魏国边境,司马懿需要镇压。

其二,魏国本身也有战争需要解决,公孙度占据辽东,对抗魏国,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前去镇压,司马懿也脱不开身。

公元239—249年

这十年是魏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时间,公元239年八岁的曹芳继位,魏明帝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等四个人,但是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是个没有实权的太傅。

公元241年,东吴趁着魏国内乱,兵分四路伐魏,司马懿忙着对付东吴了,无暇顾及蜀国,直到公元243年才击退吴军。

公元244年,曹爽进一步独掌大权,他提出伐蜀,司马懿认为现在还不能打,但是曹爽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245—249年,是曹爽嚣张,司马懿没落的四年,司马懿彻底回家养老了,但是却暗中培养势力,隐忍而发,最终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曹爽集团,夺得大权。

公元249—251年,司马懿都在剪去曹氏的羽翼,为子孙篡位做准备,那时的他都70岁了,年老体衰,灭蜀的愿望只能交给自己的子孙了,而司马懿本人也在公元251年去世。

通过这几个时间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十几年里,司马懿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的,没有多余精力花在伐蜀上,虽然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灭蜀,但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做到了。


逸闻轶事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要解释清楚这件事,要从曹魏的战略大局说起。

说到曹魏的战略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提到贾诩、霍性等人,认为是他们先提出偃武修文、后发制人的战略,其实不然。早在建安十四年曹操发兵合肥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力不从心的问题,原本想凭借统一北方荣登丞相的气势一鼓作气平定江南的梦想在赤壁之战后破灭了。此时的曹魏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即便坐拥七州之地也感觉到了兵力不足,捉襟见肘。【辛末,令曰: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长期战争准备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说明此时的曹操也感觉到长期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民间疲敝,战争后劲不足,而短时间平灭反乱统一天下已经不可能,需要考虑做长期战争准备。

历史的惯性很大,曹操曹丕在位期间,虽然有这样的思潮和言论,但实际操作上依然是先军政治那套,因而有了霍性的惨死和曹丕的后悔,而偃武修文后发制人的战略一直到魏明帝曹睿上来后才真正被确立。简而言之,就是针对吴蜀两位主要对手采取防御态势,不主动发动战略上的进攻,抽出人力物力先解决自身的内部问题,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后再一鼓作气解决吴蜀这两个顽疾。

但实际上魏国至少在针对蜀国时没有彻底贯彻执行这一战略,且不说诸葛还活着的时候就曾命令曹真伐蜀,诸葛死后也同样有曹爽领兵伐蜀的故事。司马懿在取得曹魏大权后之所以坚决不打蜀国,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在兵力、国力未占绝对优势的时候,无论是伐蜀还是伐吴,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一旦遇挫,对自身的权力统治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一直到诸葛死后三十年,才由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伐蜀之役,并准备一鼓作气顺江而下解决东吴的问题。但是由于曹魏得国不正,司马氏未凝聚人心,曹魏始终叛乱不断,天下一统的大业直到司马炎称帝后才得以实现。


明明的意思

纵观整个三国,英雄辈出,但是,最后最大的赢家还是司马懿,或者说是司马家族。虽然司马懿算起来也只活了72岁,但他还是熬死了曹魏三代掌权者,熬死了夙敌诸葛孔明。但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并没有对蜀国动手。

那么,司马懿真的不想打蜀国吗?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尽心竭力辅佐刘禅,真正的刘禅可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无能,在那个纷争四起的战乱年代,诸葛亮这个靠山死后,刘禅也能够独当一面,不枉诸葛亮曾夸赞他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并没有陷入任人宰割的混乱局面,也不能被人随随便便打败。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在这17年间都做了些什么。即便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失败,蜀国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便主动请缨,忙着镇压。用了一年时间,才平息了这场战争,这时朝中突然传来曹叡的信,说司马太尉,快回来看我最后一眼吧,我快不行了。于是司马懿快马加鞭,赶回宫中。


曹叡死后,把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幼子曹芳,命曹爽和司马懿辅佐。这曹爽处处与司马懿作对,所以,司马懿在这段时间里把大部分经历都用在了对付曹爽上,根本没心思去管蜀国。244年,曹爽自作主张攻打蜀国,大败而归。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罗列罪状趁机灭掉曹爽。从此,大权便全部落在了司马家族手中,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司马懿就死了。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司马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打击叛乱和内斗夺权上。自己的家族命运都危在旦夕了,哪还能安心出去替曹魏皇室打江山。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是无暇顾及蜀国的。


历史密探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又在退军的时候发生了魏延杨仪内斗事件,一时川中震动。而作为 诸葛亮的头号大敌兼一生知己司马懿却没有趁势攻伐蜀国。甚至在以后的十数年间司马懿竟再没有踏足雍凉大地,更不要说是攻打蜀国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一、这时候魏国的当家人还是曹睿,他是不允许司马懿一家独大的,所以在兵权上就限制了司马懿,让其不能调集力量去集中攻打蜀国。而这时候虽说蜀汉第一大腿诸葛亮去世,第一猛将魏延被诛杀三族。但是蜀汉在刘禅、蒋琬、费祎、姜维、王平一干同志努力下。很快就稳定住了局势。于汉中重新布置好了机关、陷阱就等着魏国人来开个沙龙聚会了,但是曹睿也不傻啊,心里想着灭你蜀国有啥好的啊,不说打不打得下来,就算打下来了,那统兵大将军反了怎么办,那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这笔买卖划不来。(可参考后期钟会)

二、超级队友燕王公孙渊的助攻,公孙渊,公孙家族一直在辽东都是很牛逼的。不说别的,就几十年前的本家公孙瓒那也是响当当的的汉子。义之所至,生死相随的白马义从威震天下(是不是亲戚我就不知道了,反正都姓公孙至少五百年前是一家嘛)。正儿八经的爷爷公孙度那也是牛逼哄哄的啊,史书记载公孙度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后来更是占据辽东,为公孙家族打下了一份基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原地区战乱不止,破败不堪。而辽东那地方是承平已久,发展的那是杠杠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滋生的野心。在爷爷父亲辈时,一代枭雄曹孟德坐镇,那是一代枭主啊,打的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都生活不能自理,吐血而亡。所以辽东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动作。但是到了公孙渊这一代,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是魏国君臣都基本上换了一茬了,猛将虽然还有但是已垂垂老矣,哪有我公孙渊年富力强呢。试看一个蜀国诸葛亮就打你魏国不能自理,何况我大辽东呢。于是公孙渊大喊一声:“诸葛丞相你走好,兴复汉室的任务就交给俺公孙渊了。”随即自号燕王扯旗造反。哎,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年时间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家族灰飞烟灭。这一来一去司马懿又耽误了不少时间,至于伐蜀就只能再往后推迟了。

曹家最后的主角叫曹爽,曹爽很不爽,因为司马懿又打赢了,这让阿爽很尴尬,我这一年到头的想办法排挤司马懿,这可倒好,你一战打赢什么就回来了。这让曹爽想不通啊。想不通后果是很严重的。凭什么你司马懿就能打胜仗,我爽是不可能输给你的。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却被费祎、王平一顿乱揍。无功而返的曹爽这一段时间是爽不起来了,因为他和司马懿的差距太大了,他被人耻笑。说不如司马懿。怎么可能,我爽可是魏大将军曹真的后代,他可是正面击败过诸葛亮的男人啊。我一定要把司马懿给踩在脚下。公元244年一直到公元249年,这段时间曹爽整天就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打压司马懿。这段时间曹爽可是意气风发,听曲、喝酒玩女人好不快活。因为他最大的敌人司马懿已然被他踩在了脚下。就在不久前,司马懿还中风了。哈哈,我曹爽果然天下无敌。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被诛杀三族。

四、司马懿,您的余额已不足,司马懿终于权倾天下了,可以调集所以力量去攻打蜀国了,就在司马懿积蓄战备力量的时候,251年9月7日这一天司马懿他收到看一条短信,上面写着您的余额已不足,请尽快充值。司马懿不相信啊,怎么可能,我从来都是找别人要钱,怎么会给你钱。司马懿大怒之下回了一条短信,“我没钱。”到此,故事就结束了。

ps:辽东公孙家族和公孙轩辕又关系嘛?哪位大神可为我解惑?


联盟大侠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人生两个最大特长是智慧,隐忍和长寿。所以比同时期军事家更有作为。司马懿出道很旱,曹操有识人之能,发现司马懿其人鹰视狼顾,非久居人下者,心甚忌之,征而不用。为打消猜忌,司马懿干脆为曹操养马以待天时,敖死了曹操,曹丕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才领兵带队建功立业。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伐魏,司马懿领魏军拒之,蜀丞相诸葛亮智慧超绝,屡出奇计,司马懿权衡利蔽,凭借魏国强大的后勤保障,不与之交战,采用守势笑到了最后,诸葛亮掬躬尽萃五丈原。-此后蜀国调整了策略,后主刘褝治国之能并不次于乃父。诸葛亮死后再没有设丞相,把军权给了大将军蒋婉,行政权交给了杨仪避免了专权,从此蜀国上下一心,忠臣良将尽力,又有蜀道之险,蜀国可谓固若金汤了。司马懿回军之后十几年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根本无暇西顾。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称燕王,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讨伐辽东。239年曹睿病死,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扶佐八当曹芳理政。曹爽深忌司马懿才能,找借口夺了司马懿军权,只给个有名无实的太傅,司马懿选择了隐忍,。心不恨,站不稳,如果曹爽利用手中权利把司马懿杀了,以后天下就没司马氏什么事了。\\曹爽利用手中权力贪污,结党营私,出行利用天子仪仗,用他的弟弟掌控禁军,引起朝臣警觉,加上司马懿久在军中有很高威望,司马家族是汉末世家大族,有非常大的势力,朝臣逐渐倒向司马氏这边。公元249年魏国历史上发生了高平陵事件。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称病留在洛阳城里,实际上他也撑不了几天了。大将军曹爽保着皇帝曹芳出行。司马懿打着太后名仪夺了洛阳城\\,曹爽受被灭了三族。从此司马氏撑控了曹巍军政大权。不久以后司马懿病死,历史井没有给他机会,他的遗愿由他的儿孑和他手下大将钟会,邓艾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