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挖坑積肥,70、80後依稀記得,90、00後都未曾見過

在南方的湖南,是水稻種植雙季稻區的第一大省。農民的經濟來源都是靠種植水稻來支撐,農民的增收,靠水稻的產量,產量的提高,靠肥料的講究,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過去沒有化肥,土雜肥就顯得相當重要。兒時的我,看到勤勞樸實的父親想方設法積攢肥料,直到現在還有些許凌亂的記憶。今天,拿來想和70、80後一起回憶,讓90後以及00後一起分享。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農民種田沒有化肥,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化肥”一詞還挺陌生。那個時候,農民種田全靠自家漚制農家肥。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 每年春天和晚稻收割後,趁天氣晴朗,家家戶戶都忙著在自家雜屋旁或空坪地挖一個大糞坑,長度大約5~8米左右,深度約1~1.5米左右,如果把糞坑漚滿,大概積肥約20餘立方左右。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 這些原料多是由牲畜糞便、生活垃圾、樹葉、殘留的蔬菜、雜草等倒入坑內,再上面覆蓋一些肥沃的黑土,然後坑裡面灌滿水,一起發酵漚制。發酵的時間一般要經過幾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可以挖出來當農家肥使用。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 舊坑來年做了肥料,緊接著繼續準備又一年的積肥任務。過去的春天和冬天,家家戶戶鉚著勁打坑積肥,給清貧快樂的農村描繪出一幅活生生的熱火朝天的動人畫面。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
那些年挖坑积肥,70、80后依稀记得,90、00后都未曾见过​ 現在的農民再也不用積肥了,春夏兩季的種植使用複合肥就可以了。積肥,就成了離我們越來越遙遠的一段往事,一抹留在心底的滄桑記憶。(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