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海盜之子,卻被皇帝賞識,父親投降後他立誓殺父報國

他本是海盜之子,卻被皇帝賞識,父親投降後他立誓殺父報國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鬥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斗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原籍福建南安,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他的父親鄭芝龍原本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大頭目,其實就是橫行於東海福建等一帶近海的大海盜,其主要活躍範圍北至日本,南至馬六甲海峽,勢力遍佈東南亞。

他本是海盜之子,卻被皇帝賞識,父親投降後他立誓殺父報國

1644年,清軍入關佔據北京城後,又於順治二年(1645)消滅了明朝遺老擁立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權,於是有明室血統的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年號為“隆武”。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建安伯,後又加封平國公。

鄭芝龍帶著當時21歲的鄭森去拜見皇帝謝恩,在會面中,皇帝問起該如何救國,鄭森引用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話來回答:“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皇帝非常欣賞鄭森的對答,就封他為禁軍統帥,並且賜姓朱,改名為成功,後來老百姓就都叫他鄭成功或者“國姓爺”。

他本是海盜之子,卻被皇帝賞識,父親投降後他立誓殺父報國

過來不到一年的時間,清軍南下,攻入福建,隆武帝被殺,鄭芝龍則投降了清廷。當時在沿海帶兵的鄭成功聽到此事,悲憤交加。軍中部下都知道統帥鄭成功的父親投降敵人,一時間傳言四起,軍心渙散,鄭成功立誓要殺父報國,並將這四個字做成了一面大旗掛在自己的帥帳外,以安定軍心。當“殺父報國”的大旗飄揚在帥帳上空的時候,官兵們果然重新定下心來。

他本是海盜之子,卻被皇帝賞識,父親投降後他立誓殺父報國

隆武帝被清軍處死後,另一位有皇室血統的朱由榔被廣西巡撫瞿式耜立為皇帝,年號“永曆”。永曆帝的政權是在逃亡中建立的,一直在粵、桂、雲、貴地區被清軍追捕,但永曆帝沒有忘記鄭成功的存在。此時鄭成功已經攻下了廈門、漳州一帶作為抗清的根據地,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他本是海盜之子,卻被皇帝賞識,父親投降後他立誓殺父報國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三,鄭成功親自率領大軍2.5萬人,戰船300多艘,從進門出發向臺灣進軍。船隊剛出發,就遇上了暴風雨,等了好幾天,天氣仍不見好轉,鄭成功擔心繼續耽擱下去會影響士氣,還可能走漏風聲,於是命令船隊冒著驚濤駭浪繼續前行。

四月初一黎明時分,船隊到達臺灣的門戶鹿耳門。這裡暗礁星羅棋佈,號稱天險,船隻很難通過。鄭成功讓熟悉地形的臺灣本地漢人首領何斌帶路,船隊才有驚無險地繞過了暗礁,通過了鹿耳門,駛向禾寮港。不到兩小時,幾千名大軍已經登岸,天亮以後,荷蘭守軍看到突然出現的浩浩蕩蕩的船隊,還以為是神兵天降。

此戰,鄭成功一舉包圍了赤嵌城,並寫信要求荷蘭殖民者封的臺灣“總督”揆一乖乖地將臺灣拱手讓出來。荷蘭守軍自然不願意輕易讓出自己經營許久的臺灣,他們據城頑抗,荷蘭殖民當局還從巴達維亞派來一支援軍,可是這支援軍在經過38天的航行後才抵達臺灣,因為海面上風浪太大,他們未見到鄭成功的大軍之前,已經損失了大半。

同年十二月初六清晨,鄭成功下令炮轟敵人在城外的一個碉堡,很快就攻下了這個據點,佔據了有利地形的鄭家軍,立即把這個碉堡改建為炮臺,向城裡猛烈轟擊。荷蘭侵略軍困守孤城,被圍已經接近九個月,死傷達1600餘人,有戰鬥力的士兵僅剩500多人,糧食和彈藥也已經消耗殆盡,他們無力再戰。

揆一隻好宣佈向鄭成功投降。十二月十三日,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荷蘭軍隊交出了所有的武器和物資,殘存的包括傷病員在內的約900餘名荷蘭軍民,乘船撤離了臺灣島。經此一役,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寶島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