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當自強

他生於名醫世家,其父顏亦魯得到孟河學派的真傳;他自己年過九旬,行醫60載,前不久被授予我國首批“國醫大師”的稱號,可謂功成名就。但此刻的他,顏德馨,全國著名的中醫理論家、中醫臨床家,依然無法安心頤養天年,他說:“中醫已經到了危險的時候,再不救就要晚了。我也想像徐根寶復興足球那樣從娃娃抓起,可是時間很緊迫了。”

談起中醫的困境,這位九旬老人的語速明顯加快。在他眼裡,當代的中醫猶如一隻迷途的羔羊,整個中醫體系出現了嚴重西化、內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險局面。“中醫當自強!”顏老說,“中醫的問題出在中醫自己身上,能救中醫的也只有我們自己。”

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當自強

顏老清楚地知道,搶救中醫的任務困難重重,他隻身面對的和挑戰的將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但這位白髮蒼蒼的九旬老人憑著對中醫事業的摯愛,發誓要竭盡所能地付出。他說:“聽起來有點悲壯和淒涼吧!但是,我還是想試一試。”

感覺上,這位老人似乎獨自在挑戰一個巨大的風車。不過,他卻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對困難,他說:“中醫有點積重難返了,現在談改變太困難了。但是總是要有人去做。”

中醫已然“不中不西”

顏德馨最後見到了這位遍尋中醫之人。對方告訴顏老:“現代的中醫們講的都是蛋白、細胞、細菌,看的是檢驗報告,開的是中成藥。”

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當自強

“中醫已經不中不西。”顏德馨哀嘆道,“現在用真正的中醫方法看病的中醫正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讓人痛心的現象。”

近年來,顏德馨四處奔走,大聲疾呼,要求各方搶救中醫。“經過這些年大家的努力,國家和政府對中醫的支持力度已經越來越大,從政策層面上看,謀求中醫發展的基礎已經具備了。”

他認為,現在的最大問題不是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中醫自己。其中兩大表現最為嚴重:一是中醫西化;另一個則是廢醫存藥。

“中藥,現在似乎變得跟中醫沒有關係了。黃連素、麻黃素好像已經是一種西藥。如今流行的輿論氛圍是,中藥是好的,中醫不行了。”顏德馨感到困惑不已,難道已經不再需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中藥了嗎?這是不對的,中藥就是應該在辨證論治的觀點下使用。

國醫大師須植根中華文化

看到問題本源後,顏德馨一刻也沒有停歇。他利用自己在中醫界的影響力,2008年11月更是促成了“中醫大師傳承班”在同濟大學開班,這個項目目前是國家中醫傳承人才培養的試點項目。顏德馨在開班儀式上表示,“中醫西化”已成中醫學傳承和發展的致命傷,只有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繼承,中醫才不致消亡。

顏德馨的這番話,濃縮了自己行醫70載所有的感慨。那麼,什麼是原汁原味的繼承,當下又該如何繼承呢?也許,人們可以從顏老成為國醫大師的歷程中,發現點什麼。

7歲起,顏德馨就開始讀書習字,啟蒙從讀經典開始。儘管有些經書深奧難懂,但父親的理論是,讀書要“猛火煮,慢火燉”。“猛火煮”,強調的是博覽群書,把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名醫著作作為學醫入門的途徑,打好理論根底;“慢火燉”,指的是不要死讀書,而是要在學習時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反覆研習,決不能生吞活剝,食而不化。

除此之外,好的中醫從來也是不保守的。除了讀經、讀史、讀醫,顏德馨還在小學畢業後,學習自然科學、邏輯學等其他方面的理論知識。上世紀初,父親更是鼓勵顏德馨報考上海中國醫學院學習。這位慈父明白,學習中醫要廣開學路。

1936年,16歲的顏德馨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中國醫學院破格錄取,期間,他得以跟著各大中醫名家學習,抄方和蒐集整理醫方醫案,他根據自己的喜好,不拘一家,兼學不同流派,不同科別,師從多人。

“中醫教育是大問題,要改變現狀,一定要從中醫教育開始。”顏德馨決心拾回中醫學習的本來面貌,在大師傳承班內,學生們不僅要在門診抄方,更要學習國學,他們與上師大的一級教授聯手開課,讓學生們學古文,知道教、儒教、佛教等知識,讀中國經典著作,儘可能地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醫教育缺乏文化薰陶

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當自強

遺憾的是,顏德馨和他的大師班的力量實在太薄弱了。他說,國內有中醫藥大學多所,但在人才培養方式與中醫特色、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現在的中醫高等學府內,學生入學後先接觸的是西醫理論,解剖、生理等西醫的課程大約佔了總課程量的60%左右。中醫大學生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古文。西化教育和知識體系的培養,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積累,也使得學生對於中醫的陰陽腑臟理論難於迅速理解。

“在那裡,培養的不是中醫大學生,而是不中不西的蓋澆飯學生。”顏德馨認為,這樣的教育既沒有教好中醫,也沒有教好西醫。這種西醫化的狀況持續多年,造成了眼下既具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又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診療技術的高層次中醫人才日益匱乏。再加上目前整體的醫療環境、醫患關係也不利於中醫發展,醫生們更願意使用西藥以規避醫療糾紛。

“中醫不是不要學西醫的,而是應該強調怎麼學。”顏德馨認為,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活到現在,想必也會藉助CT等現代化設備。也就是在“望聞問切”這“四診”之外,再增加一診,可在加一診的時候,不能丟棄傳統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賴設備和化驗單,中醫也就喪失了生命。

“沒有時間學是問題,沒有心思認真學是更大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從小缺少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積累,接觸中醫後,又覺得傳統的陰陽腑臟理論難以理解。長此以往,造成了師授雙方皆重“西”輕“中”的局面。

中西醫結合必須設門檻

在中醫界,成為“蓋澆飯”的不僅僅是學生,更可怕的是中醫內涵的滑坡。以前社會上流行的一種提法叫中西醫結合,可是到底什麼才是中西醫結合呢?顏老對此也困惑不已。

前不久,他在香山科學會議上遇到了衛生部部長陳竺,他對部長說:“中西醫結合一定要下一個定義,要有一道門檻,不是誰都可以掛中西醫結合的牌子的。”

“我認為,‘中西醫結合’應該是一門精英醫學,而不是普及醫學。”顏德馨認為,當年毛澤東同志親自提出要中西醫結合,那個時候的本意是將中醫和西醫融會貫通,形成一門中國獨有的醫學分支。“要匯通,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顏德馨認為,做中西醫結合的醫生,一定要兼具中醫和西醫的紮實功底,才可能將兩者很好地加以匯通。“現在的一部分狀況是,90%的西醫加10%的中醫,或者90%的中醫加10%的西醫,就可以稱為中西醫結合了。”顏老說,“這就像蓋澆飯,乾燒面,往飯上加一點澆頭即可。”

對於真正優秀的中西醫結合醫生而言,他的學習生涯必將漫長而艱辛,而現有的體制下,要培養此類精英醫生的難度非常之大。

顏老說,中醫就這樣不斷地彷徨、徘徊著。“現在的政策是中西醫並重。”他認為,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人士的注意,中醫不應該在結合中被忽略,在結合中被矮化。

“不要再將‘治未病’的理論簡單化了,只講預防是不全面的理解。”顏德馨希望醇厚的中醫內涵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嚴重曲解。因為,每一次曲解,傷害的都是中醫界本身。

誰說中醫不能治急症重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醫問題格外沉重,但今天卻不應該沉淪。顏德馨說:“現在一定要努力起來,救救中醫。除了外人幫忙外,更需要中醫界自己站起來。”

中醫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誰說中醫不能治急症、重症?”顏德馨說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中,治好了很多重症、急症。上千年來,幫助中華民族抵禦疾病的力量中,中醫作用不容忽視。

他仍然記得,當年跟著父親四處行醫時候的情景。那時候,病人大多危重。醫生行醫常常從早到晚,星夜當空,顏德馨仍然手提著燈籠跟著父親,一家一家去看病,問診、開方、煎藥⋯⋯若病人情況危重,一天之後必定再來複診。忙起來,一晚要走上十幾戶人家。走進最後一位病人家中時,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顏德馨手提的燈籠上還寫著昨天的日期,看著依然跳動的火苗,似乎一天又延長了。

“中醫從來就是解決問題的。為什麼現在會變成康復、保健的代名詞了呢?怎麼就比西醫差了呢?”顏老百思不得其解。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SARS正在肆虐流行。2003年4月,84歲高齡的顏德馨勇挑重擔,奔走在第一線,擔任華東地區中醫藥“防非”科研協作組首席專家。

“我膽子大,所以比較敢治急病、重病吧。”其實,顏老的膽大源於深厚的中醫功底和豐富的臨床實踐。“中醫應該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對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醫學領域找到生機的。”

“我還在給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個病人,就是守住中醫一方陣地啊!”說這句話時,顏老的眼中閃過一絲悲涼。

傳統中醫需要實習基地

守住中醫的土地,是多年來顏德馨一直在努力奮鬥的。

在這樣的氛圍裡實習,即便學生們在大學裡學到了一點中醫知識,也會被臨床現狀所淡化,最終拋諸腦後。結果是,不少學生畢業後只會用四個素:激素、抗生素、維生素加黃連素。

“我們需要一大批獻身中醫的人啊。”顏老曾經在1999年2月,行醫60週年之際,依然捐出自己多年積蓄的稿酬和學術成果獎金共20餘萬元,設立“顏德馨中醫藥人才獎勵基金”,此後又追加資金,2005年擴展為“上海顏德馨中醫藥基金會”,致力於鼓勵青年中醫藥人才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