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他生于名医世家,其父颜亦鲁得到孟河学派的真传;他自己年过九旬,行医60载,前不久被授予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的称号,可谓功成名就。但此刻的他,颜德馨,全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依然无法安心颐养天年,他说:“中医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候,再不救就要晚了。我也想像徐根宝复兴足球那样从娃娃抓起,可是时间很紧迫了。”

谈起中医的困境,这位九旬老人的语速明显加快。在他眼里,当代的中医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整个中医体系出现了严重西化、内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险局面。“中医当自强!”颜老说,“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老清楚地知道,抢救中医的任务困难重重,他只身面对的和挑战的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但这位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凭着对中医事业的挚爱,发誓要竭尽所能地付出。他说:“听起来有点悲壮和凄凉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

感觉上,这位老人似乎独自在挑战一个巨大的风车。不过,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困难,他说:“中医有点积重难返了,现在谈改变太困难了。但是总是要有人去做。”

中医已然“不中不西”

颜德馨最后见到了这位遍寻中医之人。对方告诉颜老:“现代的中医们讲的都是蛋白、细胞、细菌,看的是检验报告,开的是中成药。”

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中医已经不中不西。”颜德馨哀叹道,“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近年来,颜德馨四处奔走,大声疾呼,要求各方抢救中医。“经过这些年大家的努力,国家和政府对中医的支持力度已经越来越大,从政策层面上看,谋求中医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了。”

他认为,现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医自己。其中两大表现最为严重:一是中医西化;另一个则是废医存药。

“中药,现在似乎变得跟中医没有关系了。黄连素、麻黄素好像已经是一种西药。如今流行的舆论氛围是,中药是好的,中医不行了。”颜德馨感到困惑不已,难道已经不再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了吗?这是不对的,中药就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观点下使用。

国医大师须植根中华文化

看到问题本源后,颜德馨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利用自己在中医界的影响力,2008年11月更是促成了“中医大师传承班”在同济大学开班,这个项目目前是国家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颜德馨在开班仪式上表示,“中医西化”已成中医学传承和发展的致命伤,只有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继承,中医才不致消亡。

颜德馨的这番话,浓缩了自己行医70载所有的感慨。那么,什么是原汁原味的继承,当下又该如何继承呢?也许,人们可以从颜老成为国医大师的历程中,发现点什么。

7岁起,颜德馨就开始读书习字,启蒙从读经典开始。尽管有些经书深奥难懂,但父亲的理论是,读书要“猛火煮,慢火炖”。“猛火煮”,强调的是博览群书,把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医著作作为学医入门的途径,打好理论根底;“慢火炖”,指的是不要死读书,而是要在学习时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反复研习,决不能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除此之外,好的中医从来也是不保守的。除了读经、读史、读医,颜德馨还在小学毕业后,学习自然科学、逻辑学等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上世纪初,父亲更是鼓励颜德馨报考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这位慈父明白,学习中医要广开学路。

1936年,16岁的颜德馨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中国医学院破格录取,期间,他得以跟着各大中医名家学习,抄方和搜集整理医方医案,他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拘一家,兼学不同流派,不同科别,师从多人。

“中医教育是大问题,要改变现状,一定要从中医教育开始。”颜德馨决心拾回中医学习的本来面貌,在大师传承班内,学生们不仅要在门诊抄方,更要学习国学,他们与上师大的一级教授联手开课,让学生们学古文,知道教、儒教、佛教等知识,读中国经典著作,尽可能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医教育缺乏文化熏陶

国医大师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遗憾的是,颜德馨和他的大师班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他说,国内有中医药大学多所,但在人才培养方式与中医特色、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的中医高等学府内,学生入学后先接触的是西医理论,解剖、生理等西医的课程大约占了总课程量的60%左右。中医大学生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古文。西化教育和知识体系的培养,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也使得学生对于中医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于迅速理解。

“在那里,培养的不是中医大学生,而是不中不西的盖浇饭学生。”颜德馨认为,这样的教育既没有教好中医,也没有教好西医。这种西医化的状况持续多年,造成了眼下既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又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的高层次中医人才日益匮乏。再加上目前整体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也不利于中医发展,医生们更愿意使用西药以规避医疗纠纷。

“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的,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颜德馨认为,即便是“医圣”张仲景活到现在,想必也会借助CT等现代化设备。也就是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可在加一诊的时候,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没有时间学是问题,没有心思认真学是更大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又觉得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理解。长此以往,造成了师授双方皆重“西”轻“中”的局面。

中西医结合必须设门槛

在中医界,成为“盖浇饭”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可怕的是中医内涵的滑坡。以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提法叫中西医结合,可是到底什么才是中西医结合呢?颜老对此也困惑不已。

前不久,他在香山科学会议上遇到了卫生部部长陈竺,他对部长说:“中西医结合一定要下一个定义,要有一道门槛,不是谁都可以挂中西医结合的牌子的。”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门精英医学,而不是普及医学。”颜德馨认为,当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提出要中西医结合,那个时候的本意是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形成一门中国独有的医学分支。“要汇通,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颜德馨认为,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定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将两者很好地加以汇通。“现在的一部分状况是,90%的西医加10%的中医,或者90%的中医加10%的西医,就可以称为中西医结合了。”颜老说,“这就像盖浇饭,干烧面,往饭上加一点浇头即可。”

对于真正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生而言,他的学习生涯必将漫长而艰辛,而现有的体制下,要培养此类精英医生的难度非常之大。

颜老说,中医就这样不断地彷徨、徘徊着。“现在的政策是中西医并重。”他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中医不应该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

“不要再将‘治未病’的理论简单化了,只讲预防是不全面的理解。”颜德馨希望醇厚的中医内涵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严重曲解。因为,每一次曲解,伤害的都是中医界本身。

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医问题格外沉重,但今天却不应该沉沦。颜德馨说:“现在一定要努力起来,救救中医。除了外人帮忙外,更需要中医界自己站起来。”

中医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谁说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颜德馨说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治好了很多重症、急症。上千年来,帮助中华民族抵御疾病的力量中,中医作用不容忽视。

他仍然记得,当年跟着父亲四处行医时候的情景。那时候,病人大多危重。医生行医常常从早到晚,星夜当空,颜德馨仍然手提着灯笼跟着父亲,一家一家去看病,问诊、开方、煎药⋯⋯若病人情况危重,一天之后必定再来复诊。忙起来,一晚要走上十几户人家。走进最后一位病人家中时,往往已是第二天清晨,颜德馨手提的灯笼上还写着昨天的日期,看着依然跳动的火苗,似乎一天又延长了。

“中医从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为什么现在会变成康复、保健的代名词了呢?怎么就比西医差了呢?”颜老百思不得其解。

2002年11月至2003年上半年,SARS正在肆虐流行。2003年4月,84岁高龄的颜德馨勇挑重担,奔走在第一线,担任华东地区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组首席专家。

“我胆子大,所以比较敢治急病、重病吧。”其实,颜老的胆大源于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医应该相信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自己对抗疾病的能力,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领域找到生机的。”

“我还在给人看病,看重病。每看好一个病人,就是守住中医一方阵地啊!”说这句话时,颜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悲凉。

传统中医需要实习基地

守住中医的土地,是多年来颜德馨一直在努力奋斗的。

在这样的氛围里实习,即便学生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一点中医知识,也会被临床现状所淡化,最终抛诸脑后。结果是,不少学生毕业后只会用四个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加黄连素。

“我们需要一大批献身中医的人啊。”颜老曾经在1999年2月,行医60周年之际,依然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金共20余万元,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此后又追加资金,2005年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致力于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