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出生在什么地方?

殷66351382

在旧社会中,凡是某人发达了,大富大贵,其左右必出现马屁精,替他做宣传,蒋介石在南京政府时代贵为委员长,自然有人替他捏造历史,替他的祖宗十八代竖碑立传。蒋介石也是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曾多次命人查祖宗来源,并于1946年正式修族宗《武岭蒋氏宗谱》。

图为溪口境内的蒋氏故居。

在这份宗谱中,溪口的蒋氏之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后来元朝时移居奉化,到了17世纪有一位叫蒋仕杰的族祖,定居溪口,为溪口蒋氏的起源。而蒋介石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溪口镇,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么出生的却有很多版本。

图为文昌阁的二楼蒋氏夫妇的房间,宋美龄睡过的床。

蒋介石的私塾老师毛思诚编写了《民国十五年前年的蒋介石》一书中称,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绍兴嵊县人,23岁时嫁到溪口蒋肃庵家中。这就有意思了,因为清末宁波的风俗习惯,女孩一般15.6岁就出嫁,最多也18岁,而蒋介石的母亲是23岁才出嫁到蒋家,那就是巨大的“新闻”了。另外在日本人古屋奎二著《蒋介石秘录》里称,王采玉是蒋肃庵的第三任妻子,前二任原配都相继死去了,所以蒋介石的母亲是填房。

图为文昌阁,溪口十景之一,蒋介石曾出资修葺,抗日时期被炸毁,现为重建的。

而孙科的同窗好友吴尚鹰在自己的著作中有描述到蒋介石:吴本人认识蒋介石50多年,曾多次到过溪口,据乡里人称,蒋介石母亲出身贫寒,曾在溪口的雪窦寺门口,替寺里的和尚缝补衣裳,后来与雪窦寺的主持有染,产一婴孩即蒋介石,因为丑事不能公开,所以认了蒋姓卖猪肉的为丈夫,这个猪肉佬就是蒋肃庵了。

当年,这是民间传言,但是在1962年署名茅山道士的人写《溪口蒋家传奇》,也采用了吴尚鹰对蒋介石出生的描述,这位茅山道士早年曾在溪口参观过多日,并曾访问蒋母墓,疑惑的是贵如天子的蒋介石为什么不把父母合葬在一处呢?茅山道士与认为吴尚鹰所闻不是捏造,这种说法已在当地流传很多年了。


图文绘历史


关于将介石的身世,一直是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一说是蒋介石祖籍浙江奉化,一说是河南许昌。蒋介石本人及国民党政府的官方说法,蒋的祖籍为浙江奉化;后来由于有了自称为蒋介石亲哥哥的河南许昌乡民郑发千里寻亲,将蒋介石的身世搞得扑逆迷离起来,甚至有更多的人相信蒋介石真的就是河南许昌的郑氏后人。

一、蒋氏之言:浙江奉化说

国民党正史中记载蒋介石之父蒋肇聪继承父业经营盐店,先后娶徐氏、孙氏、王氏。徐氏生子锡侯,生女瑞春,后亡故。孙氏已亡,无后。王氏(即蒋介石之母王采玉)为浙江嵊县葛竹村有则公(姓名不详)次女也。嫁与肇聪填房,生子瑞元(即蒋介石)、瑞青,生女瑞莲。

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

二、小说家言:河南许昌说

但是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作家唐人的《金陵春梦》出版后更是影响极大。该书这样描写:

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大儿郑绍发(俗称郑发)、二儿子郑二发与三儿子郑三发(就是后来的蒋介石)。郑家世代务农,老实巴交,唯有三儿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其母王采玉偏爱三子。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迨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商人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三、民间考证:许昌说并非空穴来风

据史学爱好者考证,清光绪十年(1884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凤,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

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开封。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大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凤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凤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府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四、手足情深:郑发千里寻亲梦难圆

郑发回到许昌老家后以种田为生。1933年元宵节,郑发带着儿子郑双喜到许昌城观灯,在许昌专署衙门前,他发现大门口挂着两幅人物照,一位是国父孙中山,另一位虽然不知其名,却与自己长得出奇的像。郑发问卫兵,卫兵告诉他这一个人叫蒋介石,是当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问卫兵蒋是哪里的人?卫兵答是浙江奉化人。

他怎么和我长得这么像,又是奉化人,他是不是跟随母亲到奉化的弟弟?从此,郑发有了去南京认亲的想法。

1933年秋,郑发乘火车到达浦口后,刚下火车,便被宪兵搜出了邬挺生写给蒋介石的信。宪兵硬说郑发认亲是假,而一阵审讯下来没有什么结果便没收了他的路费,装进北上的闷罐车让他回河南。

1941年,郑发一路跋山涉水去重庆第二次寻亲。到重庆后,郑发来到位于大阳沟的河南同乡会,由郜子举、姚廷芳、李肖庭等人帮忙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求见申请。又过了些时日,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自把郑发接到他家中,许以5000现大洋重金,打发他回许昌。郑发谢绝。

1941年,许昌大旱,1942年遭蝗虫灾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郑发在重庆,蒋介石发恻隐之心,从西安往许昌调运小麦。当时的许昌人都说是蒋介石的二哥郑发的“劲儿”(意思是:门路、活动的结果)。蒋介石对许昌情有独钟,救济粮救了许昌人,历史见证:蒋介石没忘祖宗。

之后,宋美龄召见了郑发。劝他回河南,但郑发不答应。

见宋美龄、戴季陶都不能将郑发劝回,蒋介石在郜子举等人的呈文上批了个“戴笠处理”四个字。蒋介石既没有承认是真,也没有说是假,该怎么处理,让戴笠看着办。计谋多端的特务头子戴笠经过权衡,把郑发软禁在了白公馆。


1944年春节刚过,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内政部”的名义,给郑发的家人寄去了500元钱,并让许昌县政府通知其全家举迁重庆。之后,郑发妻子魏氏带着14岁的女儿喜云入川。为找蒋介石认亲,郑发在重庆一住就是3年。看到妻子女儿的到来,他喜出望外。一天,郑发酒后失言,向外界泄露了寻亲被关押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的机密,引起蒋大怒。戴笠立即命令把他和妻子女儿转移到了中美合作所的另一处监狱——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监狱里,郑发结识了“疯子”韩子栋(《红岩》中华子良原型),以及“小萝卜头”宋振中。

抗战胜利后,郑发一家在戴季陶的劝说下返回许昌老家。郑发认亲回到许昌,当天,许昌县县长宋珉,灵沟镇镇长王天木等人便亲自到车站迎接;三天后,又由专员吴协唐出面在专署中为郑发举办了宴会。郑发被安排为许昌县候补参议员,由认亲前的一介平民成了风光满城的人物。1946年11月下旬,南京国民政府救济总署副署长郑道儒来许昌询问郑发的生活。但是郑发并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他希望见到蒋介石哭诉家事,得手足情。

1946年12月,郑发南下南京寻亲无果,次年夏天,郑发返回河南,郑家受到当地政府厚待。

1948年5月,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郑发再次到南京寻亲。和前三次一样,蒋介石不见。8月中旬,失望的郑发返回许昌。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逃往台湾。1973年2月20日,郑发在家中去世,终年89岁,寻亲愿望破灭。

五、真假咋辩:史料中的迷离身影

除了小说家言和相关人员回忆外,民国史料中,对于此事也是有迹可寻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中一个叫郑发的河南籍人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给蒋介石写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写于1946年12月13日,信封写有:“国府官邸蒋主席亲启,本市昇州路糯米巷15号郑发呈。”信件正文:

“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62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赖京晋谒无门。同学敬请崇安。民人郑发拜启。”

此信道出一个史实,就是蒋介石曾到许昌寻亲,结果,由于郑发当时不在家而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信中以同学及郑老师福安,来暗示他们都是郑福安的儿了,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当时蒋介石收信后虽没接见自己的“哥哥”,但还是给了他个“步兵少校”的虚衔。

第二封信写于1948年5月23日。信封写有:“总统文官处吴秘书长鼎昌转呈大总统蒋钧启;南京昇州路糯米巷16号郑缄。”信件正文:

“大总统钧鉴:敬禀者。窃发年64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三十五年,发奔至南京,蒙总统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来京,……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肃此,敬请崇安。步兵少校郑发鞠躬。5月23日。”

信中,用“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暗喻他们同为郑福安的儿子,都是许昌灵沟镇人。

两封信都有国民政府收文日期,登录编号,以及文官长以下各级部门主管人员的签署意见。

虽然信的内容不符合蒋介石的身世,但是郑发何以敢于写这两封信,特别是写第二封信时的步兵少校身份。这两封看似平常的信,为何认真谨慎地归入国民政府档案,这仍是个不解之谜。

据考证,郑发系河南省许昌县河街乡(当时称灵沟镇)后郑庄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4 月23 日,排行老二,按祖谱为“魁”字辈,大名郑绍魁,小名发,亦称郑二发。其兄郑大发早年夭折;其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1887年农历9月(与蒋介石生日相符);其父郑福安约在1891年去世;其母王采凤(与奉化蒋母王采玉仅差一字)因许昌大旱,成为从奉化到开封经营益泰盐行蒋老板家中的保姆,不久,成为蒋老板续弦。郑发1895年离开蒋府自行谋生,从此未能与母亲和弟弟见过面。1929年11月上旬至次年3月间,蒋介石也确实专程到过许昌。

1941年,郑发去重庆找蒋介石,蒋虽未接见,却安排戴笠“优待”郑发住在白公馆。1944年,戴笠又接来郑发妻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让他一家三口衣锦还乡,安排为县候补参议员。后两次郑发的来南京求见,蒋介石虽未召见,但都有安排要员去处理,还让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送他一笔钱,并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打了个招呼,给郑发安排个步兵少校的虚衔,拿一份干薪。

此外,旧社会家谱中,女儿是不入谱的,而《葛竹王氏宗谱》中却特别把蒋介石生母王采玉写入,这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金陵春梦》中的主人公“郑三发子”果有其人,确有其事?讲一口奉化官话的蒋介石难道真的是河南许昌人氏?一个老实巴交的中原农民,两封内容奇怪的个人书信,道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如烟往事。有人说蒋介石名字表示他对河南家门前的那块大石头“介意难忘”;中正这名字就是“中州长郑氏”之意。据说郑、蒋两人身架、面貌还颇有几多相似之处。

在溪口,根据《武岭蒋氏宗谱》、《葛竹王氏宗谱》及当地口碑史料都能驳倒许昌之说,并有许多蒋介石出生和8岁前的故事流传。奉化人对许昌说不屑一顾,嗤为笑谈。而支持许昌说的学者据理力争,认为蒋介石是对“拖油瓶”的身世不愿启齿,完全有能力修改宗谱。……

名人出生地会有多种说法,看来蒋介石也不例外。



六、待解的迷团:DNA会给出最终答案

郑发的两次南京寻亲,每次都由国民政府文官长兼中央设计局秘书长吴鼎昌的接见,每封信都得到了国民政府各级主管的谨慎处理的认真归档。若郑发真是骗子,他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能使上至国民政府的文臣武将,下至省长专员,县长都信以为真,有的还为他封官加爵,赏金赐银,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拿他没有办法,这就更不可思议了。

蒋介石逃亡台湾后,思乡心切。1961年在台北郊外偶然发现一个名叫“福安里”的村子,便命人在这里建筑起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馆。蒋介石临终前,又向亲人交代要死后暂厝福安里。蒋介石的生父叫郑福安,这是冥冥之巧合,或是蒋介石有意寻找“福安”的归宿,天知、地知,蒋介石知。

虽然,历史当事人早已过世,但这一迷团还一直纠结着郑发的后人。2009年,他们甚至向蒋介石的后代发出“滴血认亲”的请求。

为此,郑氏后已经委托河南一律师事务所对自己的血样进行采集、提取、封存,作为对比样本,并随时准备与蒋介石及其他男性后代遗留的检材进行Y染色体比对鉴定事宜。

该鉴定一旦实施,就可以彻底解决蒋介石出生地“浙江说”“许昌说”这一争议多年的悬案。

但是,此请求一直没得到蒋氏家人的回应,唯此,有关蒋介石的身世之迷仍会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历史话题。


金山万丈

中国许多学者为蒋介石的身世有所争论。

蒋介石出生在何地?一直以来存在两种说法,正史中记载的蒋介石是浙江人,祖居奉化溪口,但是,中国有一些学者则说蒋介石是河南人,蒋介石的身世真是一个难解之谜。大量事实考证说明,蒋介石出生在河南许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倒是真有几分可信。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萧鲁阳、副研究员唐金培及河南大学《史学学刊》原副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史专家王晓华等人的考证说明,蒋介石出生在许昌,原本姓郑,原名叫郑三发。过去,在不少野史中谈到蒋介石的出生地时,都说蒋介石姓郑,叫“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先生的《金陵春梦》更是影响极大。该书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清光绪十八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盐商家当庸人,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唐人在《关于《金陵春梦》及其他》一文中谈到这些资料来源时说:“1949年冬天,有一位蒋介石的真正的侍卫官退休来港……他用『八行签』写下了一些有关蒋的情况,内中有5页是记载抗战时他奉蒋之命,在重庆监视蒋的长兄郑绍发的经过……”蒋介石有个亲哥到重庆寻他。
野史因此也对蒋介石的身世有许多不同记载与揣测。
野史因此也对蒋介石的身世有许多不同记载与揣测。
台湾作家张仲鲁出版的《蒋介石家世》一书中说: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年头。蒋介石因国事正焦头烂额,这时,在重庆校场口附近的河南同乡会内,从河南许昌来了一位叫郑绍发的老汉,他逢人便吆喝是“蒋委员长的亲哥”看其容貌,与蒋介石十分相仿。他的身段动作,也有许多地方酷似蒋介石。而且他为人忠厚老实,不像浮夸虚冒、招摇撞骗之流。许多人都确信他是蒋介石的胞兄。萧鲁阳说,“知道此事内幕的还有军统特务少将沈醉。”
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中写道:当时在重庆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哥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土老帽儿是自己的亲哥哥。
随母逃荒开封,郑三发原来是个拖油瓶。
随母逃荒开封,郑三发原来是个拖油瓶。

“沈醉写到,他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老头总是滔滔不绝地叫冤,说蒋介石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唐金培说,此后,郑绍发先后在军统会馆、磁器口缫丝厂、息烽3地软禁了4年。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王晓华介绍说,在位于南京的不姓蒋实里保存了一宗档案,即当年郑绍发写给蒋介石要求其接见的两封信。一封信是1946年12月,寄自南京河南会馆;一封信是1948年5月(当时郑绍发已64岁)。这两封信都有政府职员登记签章,收文还有编号。两封信相同的内容是说,他本人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郑庄,光绪二十五年曾于开封与蒋同学。别后数十年未见一面。第二封信中写到第一封信后蒋曾派秘书长吴鼎昌召见。第一封信落款的“民人”,时隔两年多,第二封信的落款已经是步兵少校郑绍发了。这大概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了。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十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父亲郑福安,母亲王采玉,哥哥郑大发早年夭折,弟弟小名合成,又名三发子,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郑发生前讲述,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到了秋天,郑发一家决定外出逃荒要饭,因郑福安体弱多病,便留家看守门户,王氏带着两个儿子去当时的省城开封逃荒谋生。他们走后不久,郑福安去世。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十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

据史学人员李耕五等人的考证,清光绪十年,郑发(即郑绍发)出生在许昌县灵沟镇后郑庄(今许昌县河街乡南岸村)。
在开封城内有一家益泰盐行,老板姓蒋,是浙江省奉化的一个盐商。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采玉成为蒋老板家中的保姆。当时,蒋老板有个长子叫蒋锡侯,和郑发以及弟弟三发子是好伙伴。郑发一家三口到蒋府一年多以后,蒋老板原配夫人去世,不久便与王采玉成婚。由于郑发不如弟弟合成聪明机灵,在家中很受冷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节过后离开蒋家自己谋生。郑发曾干过学徒、巡警,后在部队中又从士兵逐步提拔为副班长、班长、特务长、掌旗官、排长、副官、连长。1921年部队被冯玉祥缩编,郑发解甲归田。

其间在1904年,郑发曾去开封蒋府,可惜已是人去房空,连过去的仆人也不见了。经询问得知,蒋家已在他离开不久返回浙江奉化。街坊邻居一说他的弟弟改成蒋姓,跟随母亲去了奉化;还有一说是蒋老板只把三发子带走了,把他的母亲留在了开封,两个月后其母亲病死。从此,郑发再没能见到母亲和弟弟。

晓木曰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蒋介石生于浙江省奉化县禽孝乡(后改名“溪口镇”)武岭玉泰盐铺的楼上,由祖父为其取名为“瑞元”。“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祖父蒋玉表所开,经过他父亲蒋明火的经营,生意一度很好。玉泰盐铺售卖的主要是粮食、盐、酒、石灰、草纸等日用百货。后来蒋家分家,玉泰盐铺由蒋介石异母兄蒋介卿继承,蒋介石兄弟随母亲王太夫人分得一幢小楼“素居”,命名为

“丰镐房”。1930年,蒋介石扩建丰镐房,共有49个房间。

蒋介石对故乡很有感情,除留学日本、北伐、抗战等特殊时期,他每年都要回家两三次,看望母亲、祭祀祖先。在蒋介石日记中,时常出现对家乡景致的赞美,如1935年他和宋美龄一同祭母,“本日晨起即登慈墓展谒。是时晓月悬空,朝霞已明,烟景风光,别有天气。朝气不减于峨眉之金顶,藉此聊慰慈亲之幽灵而已。

正午登鱼鳞岙山巅,四山来朝,远眺风光……与妻同登,甚难得也。”1942年,蒋介石游览兰州景物,记下,“昨日……直来栖云山朝元馆别墅,到时己夕阳西下矣,在溪旁游览片刻,水声潺潺,茂林映带,久征感倦之人到此,如入仙境,但较之故乡风景,则不足道矣。”

1949年4月,蒋介石最后一次回乡祭祖,当年12月飞往台湾,从此再没有机会回到家乡溪口。蒋介石在台期间,时常思念故乡,如1958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昨为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

近日常念少年在家乡度年快乐情景,武山庙灯头戏与萧王庙大拜,以及童昏时代。

本回答参考了奉化市档案局(馆)编著《蒋介石故乡情》、宁波师范学院政史系蒋介石研究室编《蒋介石研究专辑 2》等资料


启风说史

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而且还是一个近代人物,按理说他的出生地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他出生地却有着两个不同的版本。那么都是怎样的呢?今天放翁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两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浙

江奉化。按照国民党正史的记载。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继承父亲衣钵在浙江奉化经营盐店,先后娶了三个老婆,徐氏,孙氏,王氏。王氏就是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当时她是嫁给蒋介石的父亲填房的,那时蒋介石还叫蒋瑞元。而且蒋介石自己在1920年的日记中曾经也写过“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至奉化”。那么这样看来,来龙去脉是非常清楚,不容置疑的。我个人也觉得蒋介石应该就是奉化人,至少主流书籍上都是这样记载的。

那么第二种说法是什么呢?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小说家们说的。在不野史里面都称蒋介石为“郑三发子”,尤其是唐人的《金陵春梦》影响最大,书中这样说过

“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大儿郑绍发(俗称郑发)、二儿子郑二发与三儿子郑三发(就是后来的蒋介石)。郑家世代务农,老实巴交,唯有三儿子好吃懒做,不务正业,而其母王采玉偏爱三子。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过得去。迨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许州一带闹开了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商人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一树梅花一放翁

哈哈蒋介石出生地是那里,当然是我们许昌啦,在许昌市西北二十里的河街乡老郑家。

蒋介石排行老三。叫郑发三子,上边两个哥哥,郑大发,郑二发,蒋介石为郑三发。

为何郑三发叫蒋介石,当然是有说此的,先说介石二字,郑三发从小是打不烂的主,也就是调皮捣蛋。无论和谁家的孩子打架,都要画个介限,胜利者会找个石头,砖头放那里为界石,时间长了人们都叫他郑介石。

力何郑三发叫蒋介石,从郑到蒋是这样的,河南大汗,棵粒无收,父亲病死,两个哥哥当兵,剩娘两个渡日,母亲带郑三发要饭到开封,碰到同村张二拐子,张二拐子说,有个盐商老婆死了,留下两个孩子,急用一个保母,就这样娘俩进了蒋家,每天晚上从下水道给张二拐子送吃的。郑三发母亲勤快漂亮。随后跟了盐商老蒋。老蒋年世以高回老家浙江奉化。

在浙江奉化老蒋去世,蒋介石母子没有息身之地。住进庙院,在最后也就形成了,修坟祭祖。只祭母不祭父。只有母坟没有父墓。


农村农民话三农

主流的说法,蒋介石出生在浙江溪口(今属宁波市奉化区)。蒋的祖父蒋玉表,晚年在街上开起一爿玉泰盐店,先以酿酒、卖盐为主要业务,后来逐渐扩大营业范围,兼营大米、菜饼及石灰等买卖。后来,蒋的父亲蒋肇聪接手生意,店内有经理、帐房、伙计、学徒,又视生产情况增减作坊工人,从事砻米、做酒、搬运等工作。所以,通常都说蒋介石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


非主流的说法,蒋介石出生于河南许昌,本姓郑,弟兄三人,他最小,名叫郑三发。年幼时家乡遭受灾荒,他随母亲出外逃荒,走到开封,适遇浙江蒋家有在北京做官的经过开封返回故里,看到郑三发的母亲尚有姿色,于是蒋某便将她收留。郑三发也跟着带走,从此改名换姓。另有一说,许昌县衙有位蒋姓师爷,在当地雇了一个女仆(蒋母),女仆带着一个小孩,碰巧蒋师爷的原配去世,女仆做了填房。

关于蒋介石原籍河南许昌的说法一度沸沸扬扬,除了广为流传的小说《金陵春梦》,还有一些回忆文章和原始档案述证,似乎并不是简单的空穴来风。2000年8月,李耕五先生编著《蒋氏身世新探》出版,是蒋介石原籍许昌的集大成之作,收入了不少调查报告。证实所谓蒋介石同胞大哥郑发确有其人,几次想认兄弟郑三发,事情显得扑塑迷离。


但是,宁波、奉化政协通过走访健在老人,认为溪口蒋氏"谱牒齐备",事实证明蒋母王采玉从未离开过家乡,蒋肇聪也从未在河南做过师爷,蒋介石生于溪口是确凿无疑的。当时镇上有位98岁的盛正生老人,离蒋家不过百余步路,幼时常与蒋介石一起玩耍。采访人员问他:"有人说蒋介石生于河南,八岁才来奉化,你怎么看呢?"盛说:"那你只好去问河南人喽。我晓得蒋介石生在溪口,他小时候喜欢当小人头,不给他当头,就要放无赖,我们和他玩,往往不欢而散。"

1988年10月,宁波、奉化的调研文集《蒋介石家世》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短短几年印数达到25万多册,关于蒋的生世之迷,几乎一锤定音。


冯杰



蒋先生出生地有两个版本,一个正史上记载浙江奉化说,国民党正史中记载蒋介石之父蒋肇聪继承父业经营盐店,先后娶徐氏、孙氏、王氏。徐氏生子锡侯,生女瑞春,后亡故。孙氏已亡,无后。王氏(即蒋介石之母王采玉)为浙江嵊县葛竹村有则公(姓名不详)次女也。嫁与肇聪填房,生子瑞元(即蒋介石)、瑞青,生女瑞莲。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

另一个版本河南许昌,作者唐人写的一本《金陵春梦》书中将“郑三发子”旧话重提,并断然结论:蒋介石就是郑三发子,郑三发子就是蒋介石。书中写到蒋先生六岁那年许昌发生荒灾为了活命,郑氏农民与妻子各带一个孩子去逃荒。也就是蒋介石的母亲带着六岁的他“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后经人介绍,给一位姓蒋的师爷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又一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父逃荒河南许昌一个姓郑农民去重庆寻找弟弟,俺弟是蒋委员长,小时候姓郑,不姓蒋。寻亲事传到蒋委员处并未见蒋龙颜大怒,倒是命戴笠把他关进大牢,并送好吃好喝,关押一段时间遣送回原籍。


山野村夫170426265

关于蒋介石的出生地一般有两个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是他出生在浙江奉化,这也是普遍认为的观点,也是正史和国民党官方的回应。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在浙江奉化经营盐店,母亲王采玉是他的填房,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也写到他的族人是多年前由别处迁到浙江奉化的。

另一种说法是出自野史笔记,传记小说

这种观点认为蒋介石原本姓郑,叫郑三发。主要传播者是唐人的小说《金陵春梦》,说王采玉原先嫁给了河南许昌的一个郑姓农民,生了三个儿子,郑发,郑二发,郑三发。光绪十八年,家乡闹饥荒,王采玉带郑三发去逃荒,经人介绍当了蒋肇聪家的奶妈,后来做了他的填房。后来因为郑三发颇得蒋家宠爱,改姓蒋,也就是蒋介石了。

我本来也以为蒋介石是浙江人,小说毕竟是小说,大部分还是虚构的。但后来有民间考证确实存在郑氏和王采玉的结合。又有郑发寻亲之说,所以关于蒋介石的身世也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消失的月光

蒋介石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可以肯定是浙江奉化溪口;

据谱牒稽考,蒋介石可以确认的远祖是五代后梁时人摩诃居士。曾居江苏宜兴。蒋姓是溪口大族,《武岭蒋氏宗谱》循旧例每隔30年纂修一次。自清代以来,1691年、1716年、1737年、1768年、1799年、1827年、1858年、1888年、1918年都修过谱。最后一次是在1948年,由蒋介石亲自主持,聘请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为总裁,陈布雷为总编纂,实际负责修谱者是沙孟海。事毕,由蒋经国在溪口主持了“进谱”大典......大凡修谱,列举世系,总要找一个有来头的祖先,以示荣耀。蒋家先祖,以蒋浚明的“金紫光禄大夫”最为显赫,故蒋家祠堂的祖宗牌位即从蒋浚明供起。蒋家排行,自25世起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字怀盛;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亲蒋肇聪,字肃庵。蒋介石为溪口蒋氏世系28世周字辈,故蒋介石谱名为周泰(初为周健)。在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时,蒋家五房中的第三房分为新三房和老三房。蒋祁增是新三房的祖宗,其下依次为蒋斯千、蒋肇聪。蒋家自蒋介石的16代太公蒋仕杰从三岭迁至武岭,世代以务农为业,至蒋斯千开始弃农经商。

蒋介石的父亲叫蒋肇聪,字肃庵,小名明火。浙江宁波奉化溪口人。精明能干,20岁的时候就从父亲蒋斯千手里接办了因战乱而频临倒闭的玉泰盐铺和钱庄。店铺设有经理、账房、伙计、制作工人等六七个人,活计忙的时候就雇佣临时工。由于治理有方,生意兴隆,很快在溪口镇成为十甲富户之一。

蒋肇聪原配徐氏,1877年生下蒋介卿不久后就因病去世。蒋肇聪便娶了盐铺伙计王贤东的堂妹王采玉为填房,王采玉就是蒋介石的生母。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出生于浙江奉化嵊县葛竹村一个书香门第,后来家道中落。在嫁给蒋肇聪之前,曾经嫁给过邻村一个竺姓男子为妻。不幸的是,过门没多长时间奉化一带爆发霍乱疫情,丈夫被传染到以后很快就去世了。心灰意冷、无家可归的王采玉便到附近的一个尼姑庵带发修行。五年后,经表哥王贤东介绍改嫁到蒋肇聪的家中。九年以后,蒋肇聪又因病去世。此时的王采玉只有三十二岁,蒋介石只有六岁。此后,王采玉没有再嫁。在世事艰难中独自承担起了养育孩子的重任。然而命运多舛王采玉,在丈夫死后四年时间内,小女瑞菊、幼儿瑞青相继因病夭折。曾经的六口之家,只剩下王采玉和蒋介石母子二人。

据考证,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几乎很少离家在外,专心在本地经商直到去世。而其母亲王采玉则终身未离开过奉化。

对于自己的身世,蒋介石也在1920年自己的日记中记述:“我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化)……”来龙去脉十分清楚,不容怀疑。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蒋介石出生地河南许昌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有故事,我来告诉你。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