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然教師真實方是幼教正道

表演本意是指把情節、技藝表現出來或指做示範性的動作,還有一個意思則指“做事不真實,好像演戲一樣”。筆者觀察到,在一些幼兒園的日常工作中,就存在很多諸如“演戲”的現象——在特色觀摩時,有的幼兒園會根據確定的所謂特色,全體總動員,班班做剪紙、人人玩彩泥、全園在作畫;舉行公開課評選時,教師挑選部分孩子反覆練習,然後是教師和孩子的共同表演。

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觀摩等活動的需要,犧牲孩子的發展,這樣的現象為何屢屢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做教育。一些學前教育工作者缺乏研究幼兒發展規律的耐心,沒有冷靜思考幼兒園發展方向,工作缺乏理念導致價值取向跑偏。在功利主義驅使下,為了使幼兒園獲得榮譽,急功近利的心態就展現出來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從何入手進行改變?

對幼兒園的評價是為了促進發展而不是限制發展,評價是為了正確引領而不是為了比出高低,評價的導向應該更多地關注幼兒園的發展方向和辦學思路,而不是追求結果。

我們在評價孩子時,經常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其實對於幼兒園來說,也應制定多元的評價標準。美國課程評價專家約翰遜說:“如果要求五個不同的教師給檔案袋評價下定義,你可能會收到五個不同的答案,每個都沒有錯。”多元的評價方法,能夠避免單一評價的誤區,充分挖掘幼兒園工作好的做法,對幼兒園作出及時、肯定的評價,使得每個班級和教師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師也會更加有信心從事各種活動。

除了體現“多元”的理念,還要讓評價“活”起來,也就是讓“檢查標準活起來”。我們都知道,每次檢查或者評估都有相應的標準,檢查人員依照檢查標準,進行核對劃分,最後確定檢查結果。這樣的評價標準的引領,往往導致了幼兒園或者教師為了既定內容而教,為了既定內容而做,沒有創新,沒有突破。我們應該基於統一的標準,在評價過程中及時發現工作優點,深挖各園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用完善、落地的理念去引領科學的評價。

教師不能單純為了應對上級安排而做表面工作,幼兒園的所有工作應以促進孩子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急躁、不敷衍、不作秀,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左右而去違背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思想,持之以恆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做到真正地為孩子服務,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將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筆者曾經看到,家長開放日中,孩子們被三番五次地囑咐:當著爸爸媽媽的面要乖乖坐好,不能離開座位,展示上課所謂的“秩序”和“規則”。

“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似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這背後反映的是教育活動中,教師是導演、孩子是演員的本質關係,這樣的教育活動中,我們看不到有價值的師幼互動,聽不到孩子不同的聲音,嗅不到童真的味道,體驗不到妙趣橫生的童言童語。

我們不應該為了導演這樣的場景而煞費苦心,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為了尋找一條促進孩子和園所發展的正確道路而潛心研究。有句話說得好,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我們不求走得多快,重要的是我們邁開第一步的方向要確定正確,在確定幼兒園的發展時,要回歸到教育的初心,做到遵循天性和成長規律,方向對了,一切做法都是殊途同歸。

選擇幼教工作,許多人早已深知這份工作的不易,我們要始終銘記自己的初心,不被爭名逐利、投機取巧的負面事件所動搖,“不忘初心”應是我們每一位幼教人永遠銘記的準則。

教育活動中,孩子做主並不是某一時興起的時髦運動,真正的教育孩子每時每刻都應該是主人。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創設寬鬆的氛圍,給幼兒更多自由的空間來說來做,用自主、創新這樣一條主線來帶動孩子全面發展,使孩子始終具有積極主動的精神,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當教師真正放開手後,孩子就會更多地自主參與活動,更真實更自然更真我。

我想,當孩子不用表演了,我們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迴歸自然、迴歸天性,孩子的自主性才能得到提高、興趣得到發展,才能從教師的束縛和指令中解脫出來,教師也才能從更多的形式和作秀中解放出來,不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要求孩子沿著自己的想法和模式表現,孩子自然了,教師真實了,幼兒教育才會有應有的樣子。

孩子自然教師真實方是幼教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