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訪問俄國,恰好遇見一場災難,他現場指點俄國大臣如何做官

自從《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如同下了地獄一般,遭到世人的唾罵與嫌棄。為了平息輿論帶來的巨大壓力,慈禧解除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只給他留下了文華殿大學士一銜。落魄的李鴻章只得棲身於賢良寺,過著表面清閒的日子。

李鴻章訪問俄國,恰好遇見一場災難,他現場指點俄國大臣如何做官

甲午戰敗後,清廷也意識到了要抗擊日本,就得尋求與俄國合作,因為沙俄在大清最困難的時候主動跳出來要幫忙收回遼東半島。另外,清廷也想利用沙俄牽制日本,兩江總督劉坤一,包括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在內的元老重臣均傾向於沙俄。

為此,清廷需要向沙俄表表心意,正好當時的沙俄尼古拉二世即將舉行加冕大典,屆時會有各國使者前去慶賀,清廷也想抓住這次機會趁機於俄國談一談中俄聯合的問題。

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定在光緒二十二年五月舉行,在此之前,朝廷原本想派一個叫王之春的官員前往莫斯科致賀,儘管王之春當時是布政使職銜,但是俄方認為王之春位卑言輕,沒有資格參加俄皇加冕重典。

數來數去,俄國人覺得中國只有一人可擔當此人,那就是李鴻章。既然人家指名道姓提出來了,那麼朝廷自然還要重新起用李鴻章,由此,李鴻章門庭冷落車馬稀的失勢寂寞生活,被這項特殊的使命暫時打斷了。

李鴻章訪問俄國,恰好遇見一場災難,他現場指點俄國大臣如何做官

事實上,俄國從一開始就想讓李鴻章出使,暗中進行外交談判。由此可見,李鴻章雖然被慈禧幾乎一擼到底,沒有了實權,但他在外交上二十幾年的人際關係,與許多重大外交事件的牽纏緊密,外國人把他視為清朝外交的第一人選。因為洋人曾說過,對於19世紀的中國,他們只知道李鴻章而不知光緒帝,可見李鴻章在當時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李鴻章說首先到達的是俄國。沙皇對李鴻章的迎接儀式很盛大,俄國陸軍元帥親舉大清黃龍旗,同俄國外交大臣在前面開道,李鴻章登上沙皇本人乘坐的車輛前往下塌處,而兩旁數萬俄國民眾加道歡迎,俄國給李鴻章的接待規格之高,禮儀之完善史無前例。

李鴻章訪問俄國,恰好遇見一場災難,他現場指點俄國大臣如何做官

四月三十日,李鴻章一行到達聖彼得堡準備參加加冕儀式。不過在加冕儀式期間出現了一個意外,在沙皇頒賞民眾的集會上,發生了近代史最早一次因人群擁擠造成的慘禍,因為搭建的綵棚忽然坍塌,眾人慌亂逃生當中,踩死4000多人,釀成了一大慘劇。

這件事情當天上午就驚動了整個莫斯科,當事者和沙皇的大臣們都被嚇壞了,一個個膽戰心驚手足無措,擔心著事態的發展,搞不好會因此而惹禍上身。

正在這個時候,大清的特命全權大使李鴻章出現在這座極不和諧的城市裡,他帶著一支龐大而豪華的隊伍專程前來參加加冕儀式。這一幕慘劇剛好被他看在了眼裡。

李鴻章是見過大世面的,在他執掌直隸的20多年時間中,類似的慘劇實在見得太多,區區幾千人還不及大清小小的一場水災或是旱災死的人多,不過大清朝的官員自然有對付朝廷的做法,而且玩的也非常順手。

李鴻章訪問俄國,恰好遇見一場災難,他現場指點俄國大臣如何做官

李鴻章露出很關切的神色詢問俄國總理大臣維特:“請問,難道你們還要將這不幸事件的全部經過稟報皇上嗎?”維特一時不解,隨口答道:“是的,已經向皇上稟報過了。”李鴻章聽後一臉遺憾的表情,連連搖頭說:“你們這的官員太不懂事了,也太沒經驗,這樣的事怎能稟報皇上呢?皇上一旦動怒怎門辦?我當直隸總督的時候,一次發生瘟疫就死了好幾萬人,我們卻呈報皇上,沒有瘟疫,老百姓好著呢,皇上聽了很喜歡。”

李鴻章還饒有興致地傳授給了維特一些為官之道,他開導維特說:“皇上嘛就是皇上,幹嗎一定要讓他知道那麼多細節?我們幹嗎非要用他國家死去好幾萬人的壞消息無故給他增添煩惱呢?”

李鴻章訪問俄國,恰好遇見一場災難,他現場指點俄國大臣如何做官

維特對李鴻章的頓生崇拜之情,只此一事,大清的總理大臣就贏得了沙俄總理大臣的好感,維特評價李鴻章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當時位居中國朝廷的最高職務”,而且“善體人情,樂於為人出謀劃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