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称张廷玉为衡臣?

爱沙尼亚看日落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张廷玉是谁。张廷玉,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第二子,字衡臣,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入南书房。后因丁忧(也就是回家奔丧)期满后回朝述职被升迁为内阁学士太子洗马。康熙晚年二废太子,九王夺嫡期间,张廷玉一直陪侍康熙左右,不仅替康熙代书了很多朝政朝令的诏旨,还是为数不多的知晓康熙选定胤禛为继位人的亲信之一。



在康熙选定继承人后,张廷玉作为为数不多的知情者是非常忠心地捍卫了康熙的决定的,所以他也是雍正继位强有力的支持者。雍正继位后重用张廷玉,不仅封他为内阁大学士还任命他为太子太傅,在对西北用兵专门成立军机处时,雍正第一个任命张廷玉为军机处顾命大臣。

张廷玉侍君忠心耿耿,对待朝政勤慎严谨,被雍正几番称赞他:学问优长,应对明晰。在继位之初,雍正急需一批支持他的,有才干又忠诚而且家世清白的朝臣来为他做事。张廷玉出生名门,他们家是出名的进士专业户,他父亲张英还曾是雍正的老师。加上张廷玉本身就是学霸,知识渊博,又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因此雍正相中了他,并重用了他。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扮演张廷玉的是国家级老演员杜雨露,他把张廷玉演得入木三分。而剧中雍正叫张廷玉为衡臣,一是为了表现出皇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和亲切,二是在古代人的称呼中,直接称呼对方"字"的表示俩人关系亲近,非同一般。就像我们现在会称呼自己喜欢信任的朋友小名一样。因此雍正称张廷玉为衡臣就是在向大家表示:我信任张廷玉,喜欢张廷玉,我和他的关系不仅是君臣还是朋友,而且是关系很铁的朋友。至于张廷玉敢不敢把雍正当朋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陈晨孕育育儿专栏


我们都知道明清以前,臣子们喊皇帝为陛下;明清以后臣子们喊皇帝为皇上,清以后甚至喊万岁。但皇帝喊臣子,明清以前称之为爱卿,但明清以后,通常会直呼其职位或爵位。比如乾隆喊张廷玉,通常会喊张阁老。这同样也是表示尊敬。但如果皇帝不高兴的时候,更多情况下会直呼其名,比如张廷玉。

当然如果哪天皇帝直呼一个重要官员的名字,那他应该小心了。清朝的皇帝素养算是比较高的,所以通常标准叫法是姓+职位(或爵位)。满人通常也用汉名转化来的姓。比如和珅,他姓钮祜禄。但可以叫他和中堂。


那皇帝喊一个臣子的字,那意义绝对是不一样的。那是待你若友。其实雍正不单单在称呼上给予殊荣,还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殊荣。有清一朝,配享太庙的总共12人,张廷玉为唯一的汉人。

张廷玉得到这样莫大殊荣是因为他是雍正的老师张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而是在于张廷玉历经三朝拥有一个特殊本领。那就是过目不忘,活字典,活速记,而且事不多,只对当朝皇帝负责。特别是雍正这种急性子,什么事都不拐弯的人,不管什么事,只要在眼前的都要办了。那么多经典一个满人想到处引经据典,肚里墨水自然也不够;那么多朝臣,什么名姓、职务、履历,还得翻档案自然也是等不及的;突然想起一件什么事发个什么圣旨,还得组织思路。然而只要一个张廷玉在,这些烦恼一扫而光。原来张廷玉就是个“小爱”啊!


其实清朝不乏张廷玉这样的聪明人,但是像张廷玉这么低调,没有太多私欲的人,实在太少。后来的和珅、纪晓岚都是这种聪明人,但一个贪财、一个好色。

那么对于这样不可多得的人才,雍正“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所以說也是很对得起张廷玉的。但正是因为雍正许诺的“配享太庙”这块冷猪肉,彻底害了张廷玉。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上位后,一口一个张阁老,张廷玉心里就想着两件事,一是退休,二是死后把牌子供进满清的太庙。结果昏招叠出,被乾隆整得生不如死连家都抄了,但最后乾隆还是把那块冷猪肉还给死去的他了。


炒米视角

以显示皇帝对大臣的尊敬,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康熙最早是直呼张廷玉大名的。说明在当时,张廷玉还不是康熙的心腹。经过复立太子一事,张廷玉取得康熙信任,到了后期康熙便不再直呼他的大名,改叫“衡臣”。说明康熙已经完全信任了张廷玉,把他当作自己人了。

古代读书人取名是有取名又表字的,名字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注意!是读书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才会表字。文盲取名是不表字的。

但是从民国开始,由于新文化运动,反古文、反儒教、反传统,古人表字的传统被看作是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所以,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生的小孩基本都没有字。而在这之前出生的人,都是有表字的。比如:

鲁迅,姓周名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

老舍,姓舒名庆春,字舍予;

曹禺,姓万名家宝,字小石;

说到这里,提一个冷门的。毛岸英同志,岸英二字就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毛远仁。

正是因为现在的人大多已经不表字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书面表格,已经没有“名字”这个选项了,取而代之的是“姓名”这个词。


关于名字的避讳,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所谓大名小字,名为尊,父母长辈呼之,字则同辈称之。

但是古人称字,也不是完全都对。马超称曹操为孟德就不对。

《三国志·马超传》记载:“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

论辈分,曹操和马腾同辈,马超是晚辈,要叫曹操一声“曹公”。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


周瑜也是晚辈,他就不称“孟德”,而是“曹公”。

论官职,曹操是汉故丞相,马超是偏将军,都亭侯。马超是下级,要叫“曹丞相”。

而孙权则称呼曹操为“老贼”

虽然马超说这句话的时候,蜀汉和曹魏已然是两个国家。但马超以晚辈和下级的身份,称曹操为“孟德”,只能说他把自己和曹操摆在平级的位置,无视了曹操的高辈分和高官职。

这么称呼,符合马超“世代公卿”的身份,是他有教养的一种体现,但并不能说马超称呼的是正确的。拿这个当做例子,不合适。


Mer86

姓氏名字原本是四样东西,经过三千年的继承和十几年的国学热以后,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姓表明你的祖宗是谁,你是谁家的后代;

氏说明你住在哪里,你长辈的封地所在;

举例来说,冯氏原姓毕(万),因被封在冯城而其后人随姓冯。则毕是其姓,冯为其氏。

名是家里有文化的长辈给起的,在正式场合用,并专供长辈、老师、领导称呼用。平辈和晚辈断不能用,否则将被视为无礼,没家教,伤及无礼者的家庭荣耀和祖宗门庭;

字通常由老师给取,供平辈、同侪(chái)、同学、晚辈、学生称用。平辈绝不可直呼其名,包括连名带姓,或将姓加称:如冯国强、冯老师、冯先生、冯兄、国强兄…这将被视为无礼、没教养。而应该称非墨老师、非墨先生、非墨兄。

称兄道弟,今天已然演变成了充满浓郁江湖气息的一个词儿了,其实它恰恰是非常文明和教养的表示,平辈间称对方为兄,道自己为弟。


(收藏鉴赏家、书画家羅瑞豐先生的書信)


(連長墨十余歲的書壇宿匠張榮慶先生亦以道兄稱鄙,汗顏😓)

由此可见,贵为天子的皇帝以字称呼手下的大臣,张廷玉(字衡臣,这字取的也是令人叫绝,你大臣恒久,他皇帝老儿的社稷不就更长久吗?!),他真可称是位极人臣了。


冯国强字非墨

再过去,做官的与有知识和有地位的人都有“名、字、号”,不但体现了尊卑长幼有序,更是体现了相互的欣赏与尊敬。

何谓名:张廷玉,这就是名。衡臣这是张廷玉的“字”合起来叫名字。个别人还有“号”,所以有叫“名号”的。

大众耳熟能详的叫名,比如;张廷玉,这就是名。是普遍的通用称呼特别称呼。“字”是对一个人称呼的补充,往往小时候父母就称呼“字”以表示爱护,又可理解为幼名的冠字。

名与字的称呼内在奥妙

待成人或为父之时亲朋好友可称呼其“字”,以表示亲近、亲切!

比如蒋委员长称“杜聿明”为光亭兄,左宗棠,字为“季高”,孔子被称之为孔丘字“仲尼”,又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的孙权,是名,字仲谋。曹操是名,字“孟德”等等。

另外还有“号”,号即是相当于现在的笔名,称之为“别号”。一般用于字画?书籍、文章的署名。

称呼之中体现出亲近疏远

康熙、雍正二帝都称张廷玉为“衡臣”这就说明对张廷玉的尊敬、敬重与亲近,在这里有君臣拉拢之嫌。

反之直呼其名,即使是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上级领导在叫你,或者是一般的同事的称呼。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在“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帝在当面叫“田文静”的时候一定称呼“抑光”,因为田文静是他的名,而“抑光”才是田文静的“字”,所以雍正帝称田文静为“抑光”,可见雍正帝对田文静也是喜欢的。

所以称张廷玉为“衡臣”那是亲近。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及网络)


日尧居k古史

题主所提的问题里其实涉及一个文化问题,就是古人的称呼和古人的名字问题。

我们现在常说的姓名、名字其实在古代都是两个概念。姓指的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的姓氏,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早期,大约西周之前,普通百姓是有名无姓的。古人所说的名字,也是分开的,名就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名。但是字,今人一般都没有。

从周代开始,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

“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就是大约在孩子出生百日后,取名。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取字,主要是象征着以成年的身份进入社会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如果是成年者,直呼其名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因为一般情况下,成年以后,名字只有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呼唤,或者是自称,别人是不能随意称呼的。

我们可以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留下来的《出师表》,开篇便是::”臣亮言”,亮就是诸葛亮的名,因此用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自己的谦恭。而像周瑜则只能称呼孔明(诸葛亮的字),诸葛亮则称周瑜为“公瑾”(周瑜的字),表示互相尊敬。同样的现象还可以从三国时期的曹丕的《与吴质书》中见到。《与吴质书》开篇便是:

“二月三日,丕白”

即便是曹丕当时已经贵为魏王曹操的世子,但在与朋友的信中,仍然是要用自己的名自称,而不是“子桓”白(曹丕字子桓),可见古人对称谓的方式是非常讲究的。而这些讲究和规矩,更多是一种相传承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体现,再往深一层理解,就是中国传统的“礼”的具体表现。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即便贵为天子的康熙和雍正,也要尊重汉文化的传统,称呼张廷玉为“衡臣”了(张廷玉字衡臣)。


衢毹记梦

因为张廷玉字衡臣。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各有用途。古人一生下来就起名,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还有别号,死后在取谥号。

古人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字或别号。


壹柜坊

回答问题之前,首先了解一下古人名字礼仪。在古代,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按照古人礼仪,雍正可以直呼其名,但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称其衡臣,则是张廷玉通过自身努力得到雍正认可,视为重臣心腹的表现。终雍正一朝,始终受宠而从未挨批的汉臣唯张廷玉一人。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曾面谕曰:“铨政最关紧要,必得公正无私,朕所深信之大臣,始可委任。汝职掌繁多,日无宁晷,朕本不忍再以铨部之事累汝,但再四思维,无有出汝右者,汝第总领大纲,不必躬亲细事,即偶有忽略处,朕皆原谅,不汝督也。”其重视与信任程度可知。




史趣料来

首先,张廷玉是汉臣出身,其名廷玉,字衡臣,字是古人行冠礼之际,即20岁时,又父亲索取,作为正式名字。古人一般使用对方的字称呼,除父母外,直呼其名一般是为轻蔑、侮辱。雍正称呼张廷玉为衡臣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外,张廷玉死后得以配享太庙,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人,足见其深受最高统治集团的青睐,雍正更是视其为肱股之臣,称其衡臣也表示亲近,可拉拢人心。剧中,雍正和怡亲王曾称年羹尧为亮工,亦是出于此意。


哒哒视角

一,电视剧的称呼和叫法,不一定对。也许是完全错误的。二,《雍正王朝》中,康熙也是这样称呼的。最后,像张廷玉这样的近臣,内臣,皇上和他们也是很亲近、很和蔼、很随意的。叫啥,都是正常的。三、古代,就是现在也如此,称对方字,有尊敬之意,有关系不一般的层面,另外平辈之间互相称呼字,表示友爱、敬重,长辈称呼晚辈字,也是可以的,表示尊重和友好,但是晚辈很少有称呼长辈字的,这样会显得不够格调,不够礼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