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

吴昆华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是可以守住街亭的。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说一下马谡与陈寿的关系,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在街亭之战后,马谡被杀,陈寿的父亲也受了髡形,所以陈寿对马谡和诸葛亮是有怨言的,毕竟这个对陈寿的影响很大。

晋书陈寿传记载,陈寿是抱有私心的,另外还有与诸葛瞻的关系,陈寿是诸葛瞻的部下,曾经被诸葛瞻所轻视,说诸葛瞻只会画画写字,言过其实,所以很多人都挺看不起陈寿的。

另外,在马谡的问题上,陈寿又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件,刘备在临死之前,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不能重用,但其实有问题的,因为马谡这个人只是小人物,刘备托孤的时候,只会交待国事与家事,不可能提到马谡的。

第二件事情,当初在先锋的人选上面,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任用吴懿,或者魏延当先锋,而诸葛亮却选择了马谡这个人做先锋,所以才会大败,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马谡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不能任命,但是每个将领都有其的第一次。

益州人才不多,诸葛亮想培养马谡这个很正常的,另外像钟会,钟会之前也一直是司马昭的参军,也没有带过兵,在魏灭蜀之战,司马昭也是直接交给了钟会十几万大军,这个也是有问题的吗?

从这两个事情,就可以看出陈寿就是因为其父在此次受到牵连,所以就十分的恨马谡,自然就比较不客观了。当然马谡确实是做得不好。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去做,而且还有名将王平在旁边辅助,那么虽然不见得能够打败张郃,但是能够守住,击退张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另外还有诸葛亮的援兵呢。


历史简单说

不请自来,从年青时就爱读三国,特别对马禝大意失街亭这一段感兴趣,中学课本上就有这一章节。我思考过很长时间,也把我的想法和思考写到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章之中,也回答过相类似的问题。

如题,如果马禝按诸葛亮的布置,马禝是否能守住街亭?这个回答是明确无疑的,是守不住的。

因为诸葛亮至少犯了三条兵家大忌。为什么这样说,其一,有句话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上阵是因地制宜。诸葛亮没有到阵前就叫马禝如何做,除了显示你诸葛亮能耐大,还能显示什么?这叫不了解情况乱指挥,捆住了马禝的手脚。其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给马禝授计,说明其实也是对马禝的能力还有怀疑有所不信任,如果信任,你就让他去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罢了,还要你去教他如何排兵布阵吗?其三,诸葛亮虽然说经常和马禝在一起谈兵论阵,但对马禝真实的想法和愿望根本不了解。我们从马禝的行动布阵来看,马禝根本不是想去守住街亭,而是想通过这一仗打出名气出来。诸葛亮这都没有搞清楚,就拿了两万兵马给马禝去守篈亭,想要马禝去打赢这场仗,也只能是望天收了。

其实,马禝确实是有军事战略才华的人,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如此看重马禝的。而且,此次也不是诸葛亮第一次用马禝。书中载,诸葛亮南征时禝献攻心之计,诸葛亮采用后大获全胜,所以,诸葛亮才会爱与之讨论战术战法。诸葛亮是看人看对了,用人用错了,诸葛亮这个神算子并没有算到了马禝的想法,这也是诸葛亮自己在事后所承认的,用人用错了。

诸葛亮再神算也没算到马禝的脑子里在想什么。这可是马禝第一次以主将的身份带兵出来,自己又认为精通战略战术。二万兵马,好不威风。他从带兵出发时就一脑门子想的是如何这一仗要杀得曹军吓破胆,扬名立万。他是找曹军去决战,就他这个二杆子毛头,与张鸽比起来,就要差得去了。

马禝在布阵上把军队放在山项,远离水源,如果从长期坚守来说是错,如果目标是进攻就一点错也没有。因为一战成名,要什么水源,从山上向下攻,势如破竹,是上上策。马禝的置死地而后生战法,这招项羽用过,韩信用过,汉光武帝刘秀也用过,个个都打出了奇迹,胜利到处都是,为什么马禝就用不得?就算是短时的防守,马禝住扎在路边的山上也没有错啊。君不见,离我们只的几十年前的二战也好,抗日战争,解决战争中也好,路两边的高地是必争之地,朝鲜战争时,有一篇最可爱的人文章,里面的志愿军部队,为了拦截美军的退逃之路,也是选择在两边的山坡上打阻击,也没有选在大路当中挖战壕阻击。

马禝的问题在于,什么都没有错,结局是最大的错,关键在马禝并没有很好的战前动员,只是一鼓脑地叫兵士们向山下冲,战前动员,兵士们了解自己的处境,才能置死地而后生,而且,王平的分兵,从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来说没有错,但对执行主将的战略是有妨碍的,分散了兵力,体现出将领之间的思想不统一,不能做到与主将同心,这里还有个细节,诸葛亮还特意单独交待了王平的任务,正好印证了我的观点,诸葛亮对马禝能不能完成任务并没有十分的信心。

所以,守住守住的根本原因真不在马禝身上,当然他也有原因,而根子在诸葛亮身上。


烟云吐秀

别说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会不会失败,就是诸葛亮亲自带队,如果也是带着马谡的那些人马,他也守不住街亭,因为当时由于诸葛亮失算,非主力部队对上了曹魏主将张郃带领的全部主力部队,众寡悬殊,失败是必然的,街亭是必然要丢掉的,只不过如果马谡不是把兵马拉到孤山上,未必会被包围,可能还有战略回旋余地,不至于被张郃包了饺子弄得全军覆没——打不过受不住,跑还是能跑得掉的,毕竟在战场上,逃命的总比追兵跑得快,一个是性命,一个是要功劳,就像兔子一般都比猎狗跑得快一样。

按照《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马谡之错,不是没有“当道下寨”,而是没有占据现有的城池,因为即使临时搭起来的木头营栅,也禁不住火箭攻击,张郃大军完全可以用先来一通火力覆盖,然后大军冲锋,那么几根削尖的木头,是挡不住千军万马冲击的。所以归根结底,是诸葛亮算错了曹魏大军的主攻方向。在这里我们不能看《三国演义》,因为小说里曹魏主帅是司马懿,张郃也是先锋或者偏师,诸葛亮用马谡以偏师对偏师,一万人去收个街亭,也是可以的。但是历史上真是的情况是张郃就是主帅,司马懿根本就没参加这场战役。

张郃带领的是曹魏全部精锐: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所以说张郃打马谡,是“牛刀杀鸡”,他断了马谡取水的道路,马谡连冲破封锁的实力都没有。众寡如此悬殊,就是诸葛亮带着马谡那么点人马,也只能见势不妙开溜。

而马谡之所以被处死,街亭失败只是一个诱因,毕竟不能打一次败仗就砍掉一个主将,要是这样的话,张郃的脑袋早被曹魏砍过两次了,而且诸葛亮也不是没打过败仗,他打败了也没有自杀。即使是关羽张飞马超也都没少打败仗,但是也还是一路高升。马谡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战败后没有第一时间收拢败兵回归大本营,而是畏罪潜逃了。后来是被缉拿归案还是投案自首,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但“畏罪潜逃”的说法是一致的。

而事后诸葛亮的检讨书也写得很明白,是自己临战畏缩,才导致了街亭失败: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半壶老酒半支烟

如果是平原作战,马谡根本就是禁不住张郃司马懿一合之数。关键是街亭位置依孤山傍水,作战空间有限,如果不是被围在孤山之上,而是当道扎寨,隔一段扎一寨,连扎数寨,就算百万大军也不可能轻易吃下马谡的一万多大军。这样本来会战就变成了魏军的攻城拔寨战,没有计策辅助,司马懿就算没日没夜的攻马谡也能守个数月有余。这样只等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击溃曹真主力大军夺取长安,回头夹击司马懿。魏国真就回天乏术了。

有的可能不明白作战空间这个道理,我解释一下冷兵器时代作战多以短兵相接,远距离打击手段比较单一效果也不好。这时候作战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部队的数量取得作战效果受到对战部队的直接接触面积影响,1万人和3万人部队如果在平原交战,接触面积大第一序列交战可能上百人,死伤速度快,正常来说战斗可能数小时就能分出胜负。反之如果在作战空间小的环境下,接触面积小一次也就几十人,死伤速度慢,站在人数少的一方1万人,想想要多久才能死伤完毕,这样人数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算上马谡是守方,可以提前设置营寨等战术手段,攻防就更不容易打了,可能正常两个魏军杀一个蜀君,或者一个杀一个,但是加上防守战术手段,一个蜀军能杀十个魏军。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攻城都以计谋偷袭或者围困,不轻易攻城的原因。


人人的世界1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三国志》和《三国演技》我都仔仔细细的读过几遍了,《三国演义》更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说的当道下寨我个人认为是可以挡住司马懿而守住街亭的!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并不是说街亭不能丢,而是说只要守住一个月不丢就行!

原文是“当道下寨,令其急切不可通过”按照这样的思想,马谡如果当道下寨的话,挖好工事,马谡在正面,派一只队伍在侧面,形成掎角之势,与司马懿的大军形成两军对垒,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守不住的,但是守个月余问题还是不大的!



第二:司马懿的大军到来以后,看到街亭有驻军,遂赞叹诸葛亮用兵如神,他也分析出来,诸葛亮不可能让屯兵山上!

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在以前肯定探查过街亭的地势,从博望坡之战就能看出,司马昭只是指责马谡,说诸葛亮用这种庸才做将,必会误事的言语中我们看出,如果是当道下寨,司马懿的大军还是很头痛的,这个是从侧面分析,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第三: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是司马懿决断的马谡的水源!

把山团团围住,围而不打,让将士们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敢下山,还没有正面作战就已经溃不成军,说明了马谡的计策是行不通的,那如果是当道下寨还真没准就守得住了呢!



第四:从诸葛亮失守后的防御来看,他不觉得会失守!

从诸葛亮对马谡的问罪里面也可以听出来,诸葛亮反复强调要当道下寨,街亭失守,被迫使用空城计,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想到街亭会失守,说明了当道下寨诸葛亮还是有很大把握能够守住街亭的,按照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如果是没有办法守住,他早就自己去,或者直接退回汉中去了,所以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守住一个月应该问题不大!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觉得我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讨论,我会及时的看评论和一一回复的,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

小小孙说

总的来说,守街亭马谡有细节失误,但是与整个战役关系不大。而诸葛亮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那咱家简要解释一下:

对于战争而言,就是一个争夺战略主动权的过程,特别是在古代战争基本上都是会战。

这个时候,摆在诸葛亮面前两个问题。

  1. 作战目标地区面积大,不是一两个小县城,而是意图一口吃下陇西,也就是凉州。
  2. 与陇西作战的同时,必须要面对从东边来的曹魏的主力来援。

那么诸葛亮没有那么多兵力,所以他需要的是时间。那么只能分散敌人,搅乱敌军部署,浪费敌人时间。(最典型的就是毛主席指挥的是四渡赤水,把敌人玩的团团转)


诸葛亮的部署发现也是这么弄的。

赵云出斜谷攻打长安,就是为了拖住曹真,让其以为诸葛亮主力就在这里。让其产生误判,汉军就可以争取更的时间进攻凉州。

赵云也完成了这个任务,确实牵制了很长一段时间。使得战役的第一个阶段对汉军而言发展非常顺利。

然后诸葛亮从武都出发去凉州,这时曹魏才缓过神来,诸葛亮主力在陇西,要想保住陇西就必须派援军,不然援军必失去。

曹真肯定动不了,派遣了张郃率一部分兵力穿越六盘山去救援,这个赵云是无法牵制的。这是街亭要道必经之路,诸葛亮就必须派人驻守街亭打援。


其实这时马谡的任务好的情况打一个埋伏战,次点也要打个持久战,总之现在诸葛亮最缺的就是时间,不求胜利不求失败只需要牵制。

诸葛亮一但拿下凉州,回转街亭一内一外逼迫张郃会战,战局其实是有很大主动性。

关键是,马谡在张郃的进逼,在很短上的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这时候诸葛亮和手下的将领,正在正在临渭、襄武、清水等地艰苦作战,诸葛亮本人大致在冀县一带居中策应。

问题在于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不久,就遇到张郃的前锋部队是属于意外情况,属于遭遇战。马谡枪占了有利地形,但并没有与张郃所部进行纠缠,相反,他倒是被张郃部端掉了汲道,最后困死山上。


这是马谡的根本失误。上山其实没啥错,关键就是没有和张郃对打。但是诸葛亮的错误更严重?

就是因为,诸葛亮对于计划可行性过度迷信,对魏军的行军速度没有准确把握。竟然导致马谡提前到达指定地点却没有一点准备。

街亭失手,六盘山通道一开,诸葛亮如再不撤退,必将全军覆没。

诸葛亮就是过度迷信,想用完美详细的的计划代替战场随机时间的缺陷,但是战场的形式是千变万化,在聪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周的情况。诸葛亮希望用完全的“科学手段”来掌握战争是不现实的。


新乡小子先锋员

经过我仔细研究,街亭地形地貌卫星图片对比挡道扎寨可守。魏国大军从张堡方向进攻蜀国军务必然已知也是魏国最为被动处于劣势。挡道扎寨是主动防守优势一,其二防守准备条件充裕,魏国进攻被动是其劣势二。第三粮草兵少消耗就少可以坚持时间更长军心稳定。魏国长途跋涉千里奔袭必然粮草补给缺乏。如若挡道扎寨街亭必然不失!已知街亭……


欧式汽车美容会所

《三国志》上虽然没有记载魏蜀双方兵力部署情况,但战争过程的描述与《三国演义》大同小异。《三国志 魏书 曹真传》中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是说张郃与马谡在街亭作战,马谡依据南山的险要位置阻击张郃,却没有在山下部修建城垣。张郃断绝了马谡的汲水通道,把马谡打败了。


诸葛亮安排马谡守街亭,是希望马谡能拖住司马懿的大军,而把魏延吴懿等作战经验丰富的人去平定陇西,则是为了争取时间。街亭是长安通往陇西的要道之一,马谡如果在大道上驻守,张合的先头部队攻坚战啃不下马谡,只能等司马懿的大军。等司马懿大军长途跋涉赶到街亭的时候,魏延吴懿等人平定陇西,诸葛亮就可以从容的集结大军与司马懿对抗。


协酒而逃

我觉很难,比较敌我兵力悬殊,而且在冷兵器时代,很难有效的压制敌人的冲锋,而且诸葛亮也没打算真的守住,只是要争取时间。如果按诸葛亮说的,在当道扎营,敌人急切而不能偷过。这是个心里战,诸葛亮也只是猜到并不确定 而且蜀兵少分不出太多兵力,司马懿看见短时间能不能断粮道,而且诸葛亮随时可以回兵,也就退了。也就是说街亭只能短时间拿下才有意义,要是真那么确定半路埋伏不是效果更好。所以当道扎营只是个心里战,起到让司马懿后腿的效果


快乐就好153167537

首先,要谈论历史需要从史书而不是从小说入手;史书上写的很清楚,街亭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个路口,而是一座城,马谡的罪名是“不下据城”,也就是诸葛亮叫马谡去街亭是守城的,而马谡并没有遵从命令,放弃了城池选择了驻军在山上要去和魏军打野战,结果被切断了水源而惨败。要按照诸葛亮命令老老实实守城的话,以当时的攻坚水平,但凡守城一方不缺粮,几百人对上万人都可以守一年以上不丢,马谡要守住街亭几个月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