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前言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葛莊村,與集鎮相鄰,南沿線公路,西臨嚴橋村,北靠鶴灣村,是一座優美的小村。2000年3月原葛莊村、雙樓村合併為葛莊村,全村面積3764畝、魚塘面積500畝,全村2526人,現有11個村民小組。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榮譽榜

該村先後被市、縣、鎮評為:“先進黨組織”、“揚州市文明村”、“寶應縣文明村”、“先進單位”、“示範村”、“先進集體”、“揚州市民主法治示範社區”,榮獲集體“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提起雙樓,必須要重墨寫一下。雙樓(舊稱前樓頭、後樓頭),清朝時,一個姓王的財主在此砌了一幢樓房,因當時老百姓從未見過樓房,故而聚集在樓房前看熱鬧,一時人頭攢動,群聲鼎沸,故以樓為界,得名“前樓頭”、“後樓頭”,後改稱雙樓村,相沿至今。雙樓村不旦因樓而名,更以清代出過寶應唯一的狀元王式丹而自豪。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圖為式丹橋

名人故事

王式丹,字方若,號樓村,鎮境雙樓村人。生於清世祖順治2年,卒於聖祖康熙57年,年74歲,康熙癸未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有《樓村集》二十五卷,在孔廟“三鼎甲”上第一個便寫著他的名字,又因為他在清代狀元中年歲最年老(59歲)中狀元,大家都叫他“白頭狀元”。

王式丹是康熙在南巡江浙時發現的,當時正值禮部放榜,王式丹高中會元,會試錄到了康熙那裡,康熙便向江蘇巡撫宋犖打探其人。宋犖竭力向康熙提薦,“臣嘗見其詩。此江南名士,天下久屈此人,臣敢以得人賀”。另平湖高公也奏稱:“臣尚見其詩。此今日第一流人,可以不愧”。康熙很是高興,對王式丹留下很深印象。此殿試時,康熙閱第一卷、第二卷畢,便指名要閱王式丹的卷子。閱後大加獎許,評為:“文字絕好,字亦去得”。命尚書華亭王公讀卷,王公且讀且贊。海寧許公又奏,臣督學江南時久知其名,今日諸人皆所不及。康熙又問:“此卷作狀頭,天下人可服否”?皆對:“天下無有不服者”。即命相國京江張公於案側書卷面第一甲第一名。由此可見,王式丹的才氣確實如康熙所評“天下人服”,同時也可見康熙既重視人才,對人才任用慎之又慎的。傳臚之日,王式丹被召見暢春苑,王式丹賦得潤物細無聲五言律一首。康熙看了王式丹作詩稱好,便立即授予其翰林院修撰之職。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為紀念王式丹所建狀元橋

王式丹以“詩文知名海內”(清錢大昕),他的詩文康熙服,群臣服,為天下服,是清一代大詩人、大散文家。他雄於文尤長於詩,萃百家之精華,浸沉濃郁自成一家。王式丹亦治醫,尤精痘科,且有《靈痘錄》傳世(江蘇科技出版社《江蘇歷代醫人志》存目)。

為紀念王式丹,村中有狀元橋,以他名字命名的有式丹路、式丹橋。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這是葛莊村在外所有能人、鄉賢不忘家鄉的真實寫照

民生工程齊出力

“鄉音難改、鄉情難忘,狀元故里文明新風處處現”。針對葛莊村地處廣洋湖鎮西北腹地,集體資源相對缺乏,發展的步伐還邁得不快的現狀,葛莊村出現以王扣明、蘇軍、王兆熊等為代表在外鄉賢情繫桑梓,熱心公益,慷慨解囊回報家鄉建設。在他們的贊助下,葛莊村分別建成多座方便橋、多條連心路、多盞指明燈。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在葛莊片,一座在建的新排澇閘和一條路基已完成的村莊道路,這是今年年初的黨員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確定的兩件實事。同時,村兩委一班人統一思想,採取積極措施,籌措資金,加快步伐,其他各項民生實事項目也正在建設之中。

生態宜居,百姓樂開懷

如何讓“狀元故里”這塊金字招牌更亮,並且能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目前方案還在討論中,但村裡的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正在有序的進行中,對宏圖河兩岸進行了綠化提升種植,分別在兩個片區建起了綠化小遊園,提供居民健身場地,成了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村民在這裡散散步、談談心,健健身......不亦樂乎。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寶應廣洋湖葛莊村:狀元故里!

善於治理,則鄉村旺,生態宜居、環境優美,則村風純。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林網建設,葛莊村兩委將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和優惠政策,依託集鎮優勢,進一步做好村莊亮化、綠化和衛生保潔工作,助推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

廣洋湖微政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