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宣布离职,如何评价李叫兽的百度生涯?

庄苏颖

李叫兽是何许人也呢?

他研究了这些讲打架的书,然后把战术要点反复操练后,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打得过他。他从小就深知策略的重要性!大学毕业时,李叫兽靠研究策略,保研清华。李叫兽大学就读于武汉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三结束,想保研到清华,而跟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很多同学,竞争非常激烈。

清华每个专业,在武大都只有一个名额,也就是说,如果李叫兽想报的专业恰好也有别人报了,那么他很可能就没机会了。当时,几乎所有学生都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报的是什么方向。他反其道而行之,很高调地宣布自己所报的方向,然后摆出势在必得的心态。这就让其他同学在心态上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最终结果就是,其他同学没有一个敢跟他报同样的方向,李叫兽顺利被清华营销专业录取研究生。

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李叫兽在研一的时候便收到了一家公司年薪 300 万的 Offer,然而李叫兽花了 5 分钟就拒绝掉了。原因很简单,李教授认为在这个工作上可能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他发现,人要成功,必须要有人脉。

而获取人脉,大概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不断的跟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第二种,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要认识我。

李叫兽分析,第一种方式,是他所不擅长,因为他不善社交。在战略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扬长避短。

于是,他开始做自媒体,写大量有深度的商业分析文章,放弃无意义的社交,专注于在知识领域的创造,让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持续放大,甚至成为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李叫兽喜欢深度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李叫兽说,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是最大的懒惰:如果想获得洞察并分析一个问题的本质,先要克服自己想轻松得到答案的冲动,克制自己让大脑舒服的冲动,去层层归因,直至抵达问题的本质。

这就是人和人产生区别的一条本质原因,同样是每天都在工作学习,深度思考的人,进步速度就比别人快很多。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五年十年都无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有些人工作两三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10%的人,还是深度思考能力。然而小妹觉得恰恰很多人都是缺少了深度思考的过程,包括小妹自己。做事没有策略,不会思考,只会埋头苦干都容易事倍功半。这碗鸡汤,小妹先干了。年轻时经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前路充满未知,但要永远像第一天一样热忱。


贪吃猪财经


侃侃杂谈兮

看了李叫兽的朋友圈,大体上是好聚好散。

————受命于危难————


然而,成也搜索,败也搜索。

然而,竞价排名的冷冰冰要求就是价高者得之。于是一些不法商人就利用这一点,高价购买竞价排名,然后让消费者去买单。




二、新的入口之争。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互利网的入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以手机为导向的新的时代意味着互联网从pc时代转向了手机时代。

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为 55.0% 和 36.5%;手机上网使用率为 96.3%,较 2016 年底提高 1.2 个百分点;平板脑上网使用率为 28.7%;电视上网使用率为 26.7%。



QuestMobile 2017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显示,手机百度和头条月活分别为4.3亿和2亿,月人均使用时长分别为997.6和370.4分钟。



除此以外,李叫兽还有了Feed事业部,这个我不懂,就不敢讳言了。



他们各取所需,好心分手吧。


李雷博士

这是一个匠人与市场环境、企业运行模式的矛盾。

我以前经常看李叫兽的文章,李叫兽是一个营销方面的匠人,在整个营销领域普遍浮躁的大环境下,能把一个个营销事件和背后关于人性的本质捋得那么清楚的人很少,没有一种专研学术的心态,做不了这种事情。李叫兽可以说是少有的把教科书精神和实际应用结合得好的营销专家。对于他,我一直怀有敬佩之心。

但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这个计划失败了,其实智能创意系统这种超前的事物就应该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高层给予足够的信任、耐心和空间,让一个小团队慢慢去研发。

就像阿里云,王坚带着团队,十来年如一日地搭建底层架构,因为这是一件没人做过的事情,所以过程非常漫长和艰辛,阿里云团队每年最后一天都会一起抱头痛哭一场,来年继续奋斗。现在阿里云已经成为阿里未来的重要发展支柱。


我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互联网问答专家,每天发表关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观点,有兴趣的赶紧来互关一波~



科技扯谈官

1 被架空的李叫兽离职了


李叫兽的架空之路

毕竟在今年2月28日,就曾传出过李叫兽被架空,调去负责信息流的消息了,那时候李叫兽还特意发朋友圈「辟谣」,结果只能说明,大部分职场谣言都是未经证实的真相。

  1. 2017年8月,李叫兽的核心班底广告创意部并入alex体系;没有了铁杆人马的高层自然没了权。
  2. 2017年11月,寄予厚望的创新业务部(主做医疗广告创新的华佗项目)在成立不到半年后被剥离叫兽体系;
  3. 2018年2月初,李叫兽的老班底广告创意部在春节前被整体裁撤或改组至较边缘业务;
  4. 2018年2月28日,李叫兽被调离广告创意部,转而负责信息流;
  5. 2018年4月18日,李叫兽宣布从百度离职

一步一步,步步泥沼。当有一群老兄弟指望着李叫兽的时候,李叫兽就已经退无可退了;核心班底一旦被调走,不但自己任人发落,老班底也将如无根浮萍一般被边缘化。

2 创业者的不归路

当惯了带头人的创业者,从骨子里是无法融入一个巨型组织的。为什么?创业公司的目标是盈利、规模、客户和商誉,所有不同意见、所有成员都将被整合在这个共识中,具有共同利益,能整合所有人的力量。然而巨型组织并不是这样,巨型组织中的每个事业部,甚至事业部里面的中层部门,他们的愿景和利益

截!然!不!同!

  • 销售部门的KPI是合同额,所以销售部门希望把合同签的越大越好,至于实施部门能否顺利交付,保证利润,没人在乎。
  • 实施部门的KPI是收入和利润,所以实施部门希望首先保证当年的营收,其次项目利润越高越好,所以挑肥拣瘦、不顾大体、不重长远的事一定会有。
  • HR部门的KPI是培训、招聘、薪资等,对HR部门来说,维持老员工的薪资水平相对稳定,这是核心KPI;所以不给老员工涨薪,等老员工离职后再用高价招新人,对HR部门来说是合理的。
  • 法务、风控部门的KPI是合规性。所以如果法务部门认为某个合同有法律风险,哪怕这个合同规模再大、意义再重大,他们也不会同意。相信银行投资口的小伙伴应该深有感触

2.1 组织的政治

  • 招聘:假设李叫兽想招聘两个新人,他需要按照流程提需求,然后经人事部发需求、筛简历、过初面,然后业务部门面试,领导面试……以前自己拍板的日子一去不复还了。
  • 升职:李叫兽看好一个新人,想好好培养,放到关键岗位上;但如果不符合人事相关规定,他也没法提升这个员工。
  • 裁人:李叫兽认为某个员工能力不足、态度较差,想把他剔除出自己的队伍,但在巨型组织里,往往没那么简单,你知道这个员工是谁的关系户?
  • 预算:在巨型组织里面花钱也是要层层审批的,原来的一把手受得了这个?
  • 事务:李叫兽想办任何事,只要涉及到跨部门合作的,都需要大量的部门间沟通工作,至于兄弟部门赏不赏脸——那些40多岁的组织里的中层、副总裁,真的愿意跟一个26岁的年轻人平起平坐称兄道弟?想想都不可能。他们只是同事关系,又不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凭什么愿意平起平坐?

2.2 组织的边界

在中国的文化里,在大组织的一个个内部部门中,内部部门彼此的边界并不是泾渭分明而且明确定义的。这个边界,随着两个部门领导、员工的关系远近

,可大可小,可攻可守,可难可易。

两个领导关系够好,部门间就能密切配合,一切从简,没有繁文缛节和规章制度的掣肘,最简单的说,模棱两可的事,就能找个理由办了;而如果两个领导关系不好,合理合规的事,也能理直气壮拖上几天

3 创始人的方向

有能力带领几十人的团队做出成绩的创始人,他们的后路只有三条

  • 独挡一面,加盟巨头后仍然保持独立性,成为听调不听宣的诸侯。
  • 大权独揽,事业越做越大,成为独角兽级别的创业者。
  • 成为产业生态链中的一环,就像汽车行业中的零配件生产商。

3.1 独挡一面

独挡一面的核心矛盾在于,没有哪个巨型企业的掌舵者能够接受手下有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每个有雄才大略的企业家都会走上削藩的道路。

  • 汉朝削藩不成搞出了「八王之乱」,
  • 天宝年间藩镇尾大不掉才有安史之乱,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把禁军镇守开封,
  • 朱允炆削藩不成反而被「靖难清君侧」,
  • 康熙收拾了吴三桂和葛尔丹,
  • 民国时东北易帜全国统一后,蒋中正坚持不懈地削减地方军阀的实力;
  • 建国之后,也有五马进京,也有GR一案。

在商界亦然:土豆和优酷合并之后,一开始古永锵还想抖擞精神,但转眼就被架空,黯然离开;乐视收购易到之后,周航没了实权,只剩虚职,最后恩断义绝的离开乐视;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程维成为掌舵者,而柳青在媒体前销声匿迹。

3.2 大权独揽

大权独揽,成为独角兽当然好;这个标杆,就是滴滴、头条、快手,万里挑一的成功率;就算做大了,但是投资人的钱,是要连本带利收回来的,等到做大了,公司是谁的还不一定呢。

前两天摩拜卖给了美团,为此还火了一篇《你的同龄人正在碾压你》的文章,但胡玮玮是出于什么目的套现离场,又有谁知道呢?套现离场后,胡玮玮又能去做点什么呢?当惯了一把手的人,谁愿意屈居人下呢

3.3 生态合作

去年乌镇的《东兴局》,以小马哥居中,刘强东东哥居左,新美大王兴在小马哥右手,全桌十六人中,覆盖了国人的吃喝玩乐、文娱消费、衣食住行。

其实只有带着自己的公司,保持相对独立的打入巨头构造的生态链中,成为生态的一环,一损俱损,巨头吃肉,自己喝汤,才是创业者真正追求的商业模式

总结

从我作为资深老好人的角度,我从这封离职信中看出了很多委屈:

  1. 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2.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

    准确的说,是人生没有白吃的亏吧。

  3. 到后面的信息流产品

    分其兵,调其岗,空其权,这本就是职场架空三部曲嘛。

不过,李叫兽如此年轻就有这样的名气、这样的能力和轻微挫折的经历,痛定思痛,假以时日,他会大有作为。年少气盛时吃点不算伤筋动骨的亏,那就是增加经验值嘛。

毕竟,苏轼曾经曰过: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任易

首先科普一下李叫兽

今年年初,网络上一度传出李叫兽被架空的消息:

但是这个很快被李叫兽否认了:

总之,李叫兽就是这么个情商高、智商高、文笔好、文章启发性强的互联网人。

所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你觉得呢?



浮力麻麻

或许很快,他停更一年多的自媒体要重新开始更新了。

“智能创意”更需要匠心的作坊主,创意之所以稀缺,是因为创意无法工业化批量生产,靠在写字楼隔断内堆集人力,是解决不了创意问题的。3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我跟李叫兽团队接触洽谈过,他这个团队最多也就四五个人,挤在五道口一套住宅内办公,李叫兽还骑着一辆平衡车来参会,乍看上去就是一个大学生——他时年24岁,也确实正在清华读硕士。当时,他对自己团队的定位也就是个小而美的营销传播咨询机构,更倾向于从外部为企业提供智囊服务,而不是介入某家企业太深。当时,360一直想拉他们入伙,被他拒绝了。

最后,祝福李叫兽和他的团队。


孙旭阳

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创始人,一个公司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随时离职。



因为每个平台不一样,可施展的空间也不一样,越是大公司内部机制越复杂,协同配合越有难度。

至于李叫兽,是走是留,重要也不重要,因为所有人都可能离开,只是时间节点的问题。


李俊慧










你的营销做的再好,你的产品不行,也是无能为力的:当你的平台出现更伤时,再牛的营销只会火上浇油:比如这次的扎克伯格Facebook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营销都不如“一次次的真心的道谦管用”







今日头条孙洪鹤:十年以上创始管理咨询机构资历、商业模式专家、专注互联网创业投资、品牌营销等领域,欢迎大家监督指导。


孙洪鹤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罗超频道”,获得最新互联网评论、干货和资讯。

第一,要祝福,而不是说风凉话,李叫兽算全身而退了。





2015年7月,李靖成立“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营销方法论包装成产品提供给营销界人士,除此之外,李靖还参与了南孚糖果电池等case的文案策划。不过其最为熟知的成就还是“李叫兽”这个自媒体品牌,其将学术性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转化为更适合移动用户阅读的内容。



第三,被收购融入大公司并不容易!小鲜肉更难!


老油条被收购去大公司都很难融入,阿里、腾讯买的公司的创始人基本都走了,说白了,很多创业习惯了是不愿意打工的,创业公司再小都是操盘手,在大公司事业再大都受人管束,向人汇报。有人适应,有人难以适应,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所以创业者如果被BAT看中,还是抱着套现的目标比较好,大公司不适合创业者。


第四,各界期待本来就高,李叫兽在聚光灯下更难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