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與王陽明:明朝七零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問你一個問題,唐伯虎和王陽明誰年紀大?

我問過很多人,包括一些見識賅博的朋友,都認為王陽明是個老大爺,唐伯虎當然要年輕多了。

實際上,影視劇形象中永遠年輕的唐伯虎,比王陽明還要大兩歲,兩人都是七零後,唐伯虎生於1470年,王陽明生於1472年。

第二個問題,唐伯虎和王陽明什麼關係?

簡單說,他們應該沒見過面,但是相互間一定知道。按照六度空間理論,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想有交集,也會有交集。

故事是從一場全國性的考試開始的。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1498年冬天,虛歲二十九歲的應天府解元唐伯虎,與江陰舉人徐經一道,經大運河北上,赴京師參加來年二月舉行的會試。

唐伯虎沒想到,這會是讓他抱憾終生的噩夢之旅。

將唐伯虎點為解元的是洗馬梁儲,身為座師,梁儲很欣賞這位弟子,他回京之後,將唐伯虎的文章拿給文壇領袖程敏政看,程敏政讀了之後也嘖嘖稱奇,如果一切順利,在這些前輩引導之下,唐伯虎極有希望成為帝國未來的文壇鉅子。

梁儲接到的新任務,是出使安南國,萬里之遙,踐行是一樁大事,唐伯虎拜謁程敏政,希望程能夠寫一篇好文章為梁儲壯行,為了表示誠意,唐伯虎奉上了財物。徐經為了拜師,也拿出了酬金送給程敏政,這在當時應該是常有的事情。

徐家據說是江陰首富,徐經學識如何,不得而知,既然手頭活絡,能夠搭上程敏政這條線,自然不吝於打點。唐伯虎家中一度經商開酒肆,後來迭遭喪事,唐本人以任俠自詡,又喜好聲色娛樂,未必有多寬裕,北上這趟,還是蹭徐家的座船,徐經看他才華橫溢,相待甚厚,甚至帶上幾個戲子,進京之後跟著穿街過市,好不熱鬧。

明代官員薪俸微薄,程敏政做過當今弘治皇帝的東宮師傅,誇張一點說是帝師,官居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可薪水也不高,他接受了這筆名正言順的饋贈,還為唐徐二人開小灶輔導了功課,以他的學問和眼界,兩位學生得到的好處應當不少。

唐伯虎進京趕考的同時,籍貫浙江餘姚的考生王守仁,正在京師默默準備考試。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曾經高中狀元,時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這個羅裡吧嗦的官職,和梁儲擔任的洗馬一樣,都是東宮屬官,這一年,梁儲主持南直隸鄉試,王華則負責主持奉天府鄉試。

父親是狀元,王守仁同樣不弱,二十出頭就已經中舉,比唐伯虎要早得多,但他兩次參加會試都沒能通過,第一次考試的主考官李東陽,是他父親的前輩,看到王守仁落榜,李東陽跟他開玩笑,讓他趕緊寫一篇來科做狀元的文章,王守仁援筆立成,一票帝國頂級文官看得目瞪口呆。然而並沒有什麼用,他來科再次失敗,只能寂寞地等待唐伯虎的到來。

經過幾百年的演變,作為掄才大典的科舉考試已經相當成熟,王守仁因為父親的原因,在教育資源方面佔盡先天優勢,甚至結識主考官,照樣被刷,說明會試還是挺嚴格的,考試的公正程度,不僅關乎“國家體統”(明代官方喜歡用這個詞),也關係到每一位考官和考生的政治前途,稍微腦子清醒點的人都知道,心存僥倖要不得。

時間到了1499年春天,二月初六這天,聖旨下來,當年的會試,由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和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程敏政擔任主考官。無論是資歷還是水平,兩位考官都稱得上是頂配。

至此,我們要說的主要人物也都到齊了,李東陽、程敏政、唐伯虎、王守仁,還有徐經。

等到二月十五,會試最後一場考完,所有考生都等著發榜,所以唐伯虎和徐經呆在京城沒有離開。十多天以後,考試結果即將揭曉,意外卻發生了,一位叫華昹的戶科給事中突然上奏,彈劾主考官程敏政,說他把考題賣給了徐經和唐伯虎。這份上疏寫得很驚悚,說程敏政跟做買賣一樣,會試每一場都還沒開始,題目就洩露得一乾二淨,街頭巷尾都傳遍了。

事情立馬激起軒然大波。明代,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同屬於監察系統,通稱言官,給事中官職雖然不高,但侍從皇帝,稽察六部百司,權限很大,簡直是指哪打哪,科考又是舉國官員士子矚目的大事,即便華昹漏洞百出,包括皇帝在內,也不得不慎重對待。

會試歸禮部負責,皇帝把問題交給禮部處置,禮部討論過後表示,華昹說的也不是沒可能,但現在尚未發榜,最好主考官再重新查閱一遍程敏政閱過的試卷,看有什麼問題沒有,並且請求推遲發榜時間。

禮部這一招,既是保護自己人的套路,也是比較穩妥的處理方式,於是皇帝指定李東陽重新閱卷,查來查去,沒發現什麼問題,唐伯虎和徐經的試卷,都不是程敏政閱的,也沒有查出華昹指控的其他違法行為。

三月初二,會試發榜,第一名南海倫文敘,第二名,王守仁。三百名高中的考生中,沒有唐伯虎和徐經的名字。假設華昹沒有捅出這一檔子事情,唐伯虎會不會考上?不知道,歷史是沒法假設的。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通過會試的三百帝國精英,激動熱切,準備參加殿試,人人喜慶自不待言,而躊躇滿志赴京趕考的唐伯虎,就得接受名落孫山的現實,相比這點打擊,更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幾天之後,如狼似虎的錦衣衛,將徐經和唐伯虎抓入北鎮撫司大牢,同時下獄的,還有戶科給事中華昹,皇帝要鎮撫司查個明白,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華昹為什麼也會下獄呢,他攻擊的可是三品大員,找他調查案情只是一方面,如果證實他是亂咬人,那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這類科場大案並不多見,案子一發,全京城乃至全天下都會知道,王守仁本人也是考生,科舉舞弊案一定在他關注範圍之內。三月中旬,殿試過後,倫文敘仍是狀元,王守仁位列二甲第七,這一年他虛歲二十八,距離人生巔峰,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邊新科進士們熱熱鬧鬧上殿叩謝皇恩,那邊徐經和唐伯虎在牢中悽悽慘慘遭受獄卒欺凌,命運差池如此,實在令人慨嘆。

天牢一坐就是一個多月,案子遲遲沒有進展,各方態度日漸激烈:工科都給事中林廷玉等首先發難,強烈要求釋放華昹;程敏政一再上疏為自己辯解,懇請解官歸田;華昹一口咬定自己沒錯;徐經上疏稱華昹是挾私汙衊,各有各的說法。

皇帝將這起欽案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會同錦衣衛一起審理,明代可沒有司法文明和零口供一說,架勢一擺出來,徐經就招供稱,程敏政曾經收了他的錢。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為首的言官們,立馬要求皇帝將程敏政作為案犯下獄。皇帝在猶豫了十來天之後,同意了這個做法。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案件高潮發生在午門對質的時候,午門是挺有儀式感的一個地方,明代許多大事都發生在這裡。農曆五月,京師的天氣漸漸熱起來,程敏政和華昹兩人在午門展開辯論。三法司和錦衣衛都已經到齊,按照慣例,六科給事中也應該在場,所以主持廷審的刑部尚書和左都御史,派御史將工科都給事中林廷玉等人請了過來,一場激烈交鋒迅疾展開。

程敏政本來就覺得冤枉,他居官多年,什麼風浪沒見過,為自己辯護肯定很有經驗,華昹最初上疏的內容,確實是以捕風捉影為主,說著說著就趕不上趟了,原本列席的林廷玉都忍不住出言相助。辯論到最後,程敏政堅決不服,要求召集更多參與考試的證人,都察院一方也要求把案件調查擴大化,弘治皇帝可能是怕影響不好,只要求按原定方式繼續審案。這次,錦衣衛們對徐經上了手段,嚴刑拷打之後,徐經再次翻案,說出了實情。

這中間還有個插曲,原本林廷玉等人只是列席審判的,他看到華昹爭辯不過,忍不住幫忙,這種做法,其他人或許都理解,但錦衣衛東廠的人,卻到皇帝那兒告了御狀,說他們沒有避嫌。於是五位給事中都被抓到了大牢裡,就連過去請他們的兩位御史,也被逮了起來,在場的刑部尚書等人差點都牽連進去,趕緊上奏摺,自請罰兩個月工資。

五月下旬,案件終於審理清楚,徐經、唐伯虎從程敏政求學時,程敏政還沒被任命為主考官,講課過程中,老師或許有意無意劃了重點,徐經和唐伯虎針對重點模擬作文,兩人興奮過頭,竟然把這事給說漏了,後來程敏政出考題,也確實提到了這些內容。如果說程敏政是有意幫學生作弊,恐怕不盡然,他講課在先,收的財物只能算是禮金,至於他出題時究竟是欠考慮,還是有意為之,難說,但說三人不避嫌疑,則是鐵板釘釘的事。

時間到了六月,最終處理結果下來,程敏政被要求退休,華昹調到南京太僕寺做閒官,徐經和唐伯虎削除仕籍,罷黜為吏,至於林廷玉等一干人,也都受到了或輕或重的處分。

最慘的是程敏政,他少年得志,一路走得特別順,哪裡吃過這種虧,在獄中條件不好,天氣又熱,出獄第四天就病死了,死的時候才五十多歲,如果沒發生這件事,以他的能力和資歷,肯定可以爬得更高。

受影響最大的是唐伯虎,原本春風得意,攪和到這起案子裡,當了近三個月欽犯,還被開除仕籍,為天下士林不齒,很多人罵他是敗類,他後來寫信給好友文徵明講述這件事,滿滿都是淚。

據唐伯虎自己說,處理還算寬大,他被罰往浙江做吏員,也是主事的人希望他能夠曲線救國,圖個出身。明代正途出身的官員,和吏員之間身份相差極大,他心高氣傲,拒絕了這份好意,直接回家了。

至於徐經,扮演的是豬隊友的角色,一開始就想著花錢佔便宜,下獄之後懼怕拷打,胡亂交代,說程敏政是被他和唐伯虎坑死的也不為過。徐經出事以後閉門讀書,幾年後他赴京遊覽,或許是因為坐牢時遭受嚴刑拷打,身體虛弱,最後病死京師,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五歲。他的後代中,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驢友,叫徐霞客。

官修史書《明孝宗實錄》前後花了兩千多字記錄全案經過,隱約透露了一個真相,那就是有人想要謀取程敏政的位子,故意找華昹來攻擊他,這才釀成一起大案。

性格決定命運,程敏政為人神經大條,徐經和唐伯虎年輕沒經驗,一個恃才,一個恃財,性子都很輕佻,這三人湊一塊,在虎狼環伺的政治鬥爭中吃虧,也是命中註定的事。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不管命運是好是壞,人生下半場開始了,唐伯虎回家之後,和老婆經常吵架,一紙休書離了婚,好在有祝枝山這些朋友幫襯,蘇州商品經濟又發達,他過上了賣書畫的藝術家生活,成了中國藝術史上斜枝溢出的一朵奇葩。

唐伯虎一心想走進官僚系統,最後失去了所有的機會,王守仁運氣就好多了,考中進士之後,他歷官工、刑、兵各部,紮紮實實做了幾年機關工作,一路朝著理想目標前進。王守仁沒有想到,壞事如果沒來,那它一定在來的路上。

公元1505年,弘治皇帝去世,繼位的正德皇帝才十五歲,擱在今天也就是個初三學生,天下大權掌握在一個少年手裡,這個少年後來成長為大明朝最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身邊的太監們跟著蠢蠢欲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劉瑾。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在影視劇中一頭白髮、戾氣十足的劉瑾很快發揮出威力,次年,他驅逐名朝中大臣,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人聯名上疏反對,全部被錦衣衛逮捕。戴銑還沒押解到北京,王守仁也上疏救援戴銑,文章寫得很短,除了標題生猛一點,通篇都是很委婉的“建設性”內容。要是弘治朝,這種軟趴趴的奏章,皇帝根本不會當真,可朝中大氣候已經變了,劉瑾是一本正經來找茬的,索性把他也抓到了牢裡,照樣是錦衣衛拿人,照樣,是關在鎮撫司大牢裡。

農曆十二月,處分結果下來,王守仁被帶到了有故事的午門前,在北京的寒冬裡,錦衣衛扒下他的衣服,光屁股捱了整整三十廷仗,同時發配到遙遠的貴州龍場做驛丞。

唐伯虎坐牢很冤枉,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沒作弊,王守仁更冤枉,他為國事仗義執言,最終卻落得這樣一個身心俱痛的屈辱下場。在他之前,廷仗更多是一種象徵性的懲罰,這樣貨真價實地打,還是第一次。

環境確實不一樣了,幾年前唐伯虎罰往浙江效力,還可以偷著跑回家,王守仁也想躲過風頭,他棒瘡好一些之後,就在杭州待著,一邊養病,一邊等著翻盤的機會到來。直到第二年,就連王華也被趕到南京做官,王守仁沒有辦法,委委屈屈收拾行李,趕赴龍場。

大明全盛時期有近兩千處水陸驛站,受處分的官員發往驛站當驛丞也很常見,但龍場驛條件之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絕對不是出於培養幹部的目的,讓王守仁掛職體驗去的。

王守仁離開京城這年,唐伯虎正在做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蓋房子。他籌備了兩三年,終於在蘇州桃花塢蓋起了桃花庵,寫下了《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同樣是逃離大明的中樞北京,市民唐伯虎在新一線城市蘇州過起了還算自在的日子,官員王陽明卻不得不一路向西,走向連正經屋子都沒一間的龍場驛。

明朝人的豁達,在困境面前彰顯無遺,唐伯虎飲酒作詩畫美女,王守仁躲在山裡玩周易,龍場悟道,成為了歷史上為人熟知的聖人王陽明。但人生哪裡有真正的悟道,還不都是吃虧吃多了,拿刀子逼著自己擴充心胸,他們不過是以各自熟悉的方式,艱難應對事業與人生的中年危機。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前面說過,正德是明朝最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之一,就藩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以為機會來了,暗中積蓄勢力,以圖大事,1514年,寧王花費巨資買通皇帝親信,終於恢復了王府護衛勢力,同時四處招攬人才,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進入他的視野。而王守仁幾經騰挪,終於從驛丞做到知縣,又從知縣做回主事,最後登上了南京鴻臚寺卿的高位。

唐伯虎和另外兩位蘇州籍藝術家接受寧王延攬,入幕為賓。因舞弊一案,唐伯虎遍識人情世故,看似張狂,腳下卻走得很穩,加之平日裡和官員往來甚多,嗅覺敏感,很快就看出寧王有問題。寧王是個心狠手辣的角色,唐伯虎再有名,也不過是一枚普通人,打死了都不算什麼事。為了脫身,唐伯虎布了個局,寧王遣人送東西給他,他故意脫得赤條條的,坐在地上裝瘋賣傻,這一招果然湊效,寧王輕輕鬆鬆放過了他,唐伯虎正月裡就逃回了蘇州,躲過一劫。

同樣是吃過大虧之後,王守仁官越做越高,事越做越謹慎,他以左僉都御史身份巡撫江西、福建一帶,屢屢建功,寧王也主動找上門來問學,王守仁推辭不過,就把自己的學生冀元亨推薦了過去,大概也存了打探情報的心思。冀元亨是個特別老實忠厚的人,寧王反覆試探,冀元亨假裝聽不懂,只講學術,這法子倒是和唐伯虎殊途同歸,寧王沒辦法,拿一份厚禮把他送了回去,冀元亨連這點財物都老老實實交給了公家。

轉眼到了1519年,寧王以皇帝荒淫無道為由,殺死地方官,聚十萬之眾,舉旗大反。寧王率大軍沿江而下,兵鋒直逼安慶。原本打算去福建平定另外一起叛亂的王守仁聞訊,趁兵荒馬亂消息不靈通,打起了信息戰,他故佈疑陣,一下說率最有戰鬥力的土兵狼達四十八萬平叛,一下給寧王部下寫信離間,最後帶著七拼八湊的軍隊,一舉攻下南昌。

進退失據的寧王選擇了回援,激戰以寧王大敗告終,王守仁僅僅花了三十多天時間,就拯救了大明最為富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也一舉拯救了帝國。

對於他的這番功績,很多人不高興,正德皇帝不高興,他好容易逮著機會,想親率六軍下江南平叛,還給自己下了聖旨,以總督兵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的名義出征,剛到河北,王守仁就彙報說仗打完了,正德皇帝還是逶逶迤迤帶著大軍繼續南下。

皇帝身邊的人也不高興,原本可以撈著軍功,這回什麼好處都沒有了,安邊伯許泰、提督軍務太監張忠是兩位急先鋒,他們不惜汙衊王守仁和寧王勾結,也想榨出更多油來。在這兩人的威逼之下,王守仁不得已,將曾經安排冀元亨去寧王府的事情交代了出來,許、張大喜,對冀元亨施以酷刑,冀堅決不肯連累老師,最後全家被捕入獄,直到幾年之後才被放出來,和程敏政一樣,冀元亨出獄幾天之後就過世了。

面對許、張等人的咄咄緊逼,王守仁在錢塘找到了太監張永,把寧王交給了這位還算正直的大人物,並將所有功勞歸諸於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堅強領導,終於逃過一劫。

唐伯虎与王阳明:明朝七零后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山靜日長圖,下面是王守仁所撰《玉露》文

平定寧王之亂這年冬天,王守仁焦頭爛額地應對皇帝親信們的構陷,心灰意冷,只想著怎樣脫身迴歸田園。這時,他的學生華雲送來了一件禮物:由唐伯虎畫的《山靜日長圖》,這是唐伯虎花費了三個月時間精心繪製的,此時,唐伯虎已經五十歲,已經抵達藝術人生的巔峰。

王守仁於繁冗焦慮之中看到這套畫冊,吟詠著唐伯虎的名句“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題寫下了一篇短文:

唐子西雲:“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味子西此句,可謂妙絕。人能真知此妙,則東坡所謂“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王守仁不可能不知道,繪畫的便是二十年前那場驚天大案的當事人,他按照士林平輩交往的慣例,稱呼唐伯虎為子西,並在篇末,署上了“陽明山人王守仁”。

這是兩人唯一的一次合作。五年之後,唐伯虎病逝,十年之後,王守仁病逝,至死,兩人也未能見上一面。

主要參考書目

《明孝宗實錄》

《明武宗實錄》

《明史》

《王陽明全集》

《陽明軼文輯考編年》

《唐寅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