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德纲走红之前听德云社的相声是怎样一种情景?

YXL独立风中

情景无非就是新鲜、惊喜、过瘾、热闹、演员卖力气、观众听不够、门票便宜、氛围好,还有就是夏天热,冬天冷,屋里有时候没空调。郭德纲说有一回大夏天,空调坏了,他说了一个卖布头。热的浑身水洗一样,说完了他从人群里挤出去,到门外脱了个光膀子乘凉,里边有老大爷出来跟他聊天,说真是太过瘾了,多少年没听过这么过瘾的相声了。那时候是培养了一大批热心观众,可是自己吃不饱啊,还得带着一帮人,剧场是租的,换了好几个地儿,换一个地儿,就得重新培养观众,饥一餐饱一餐的,结果现在呢?当年的那批观众里有一部分人,听成专家了,却变成纲黑了,整天在相声吧和知乎装13,开口闭口老听众,当年郭德纲怎么着怎么着,现在怎么着怎么着,看郭德纲吃饱了过好了,这帮老爷还不高兴了,合着人家就该忍冻挨饿伺候他。郭德纲要吃饭,徒弟们要成长,德云社要发展,相声要传承,一切都得顺应形势做出改变,你喜欢听那时候的郭德纲,

郭德纲前面二十年说的相声留下来的作品比你们前几十年听过的都要多,网上大把的录音录像你去听就好了,凭什么要求人家一辈子就伺候你的口味??



郭德纲贴吧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

现在德云社是火了起来,前面老郭、于大妈正壮年,后面年轻一辈儿的活了好些个,可以说是正红火,但是早些年可就不是这样了。

我记得是在04年,那个时候老郭和他的北京相声大会还没火起来呢,知道的人不多,我好像在电台听过,但是也听过那几秒钟,没怎么记住。

有一天,一朋友跟我说:“有一说相声的地儿,节目不错,给的东西多,演员也卖力,跟电视上看的不一样,咱去瞧瞧吧。”

我心里想了,相声这几年不就那么回事嘛,能有啥?不过正好也没事,就去瞅瞅呗。

票钱是多少我忘了,几十块钱吧,反正按照现在来看绝对是烂白菜价了,不过那个时候钱也是当钱用。

进了场一排排桌椅,还能喝点茶,我离着台子也就不到十米,演员看的清清楚楚。

最开始让我注意的就是大部分演员年龄都不大,还看到一些半大的孩子上台拿着板子呱唧呱唧的,唱着一些我没听过的小曲儿,后来才知道那个叫太平歌词,听着还真不错,挺有意思的。

后面这一对对的搭档上台演出,说学逗唱来一圈儿,说话真亮儿,听的舒坦,底下叫好的一阵接一阵儿,很多相声段子都没听过,但是很有意思。

其实当时演出情景都记得不太清楚了,毕竟十多年了,但是开心是一直记得的。

那天晚上听到了晚上十二点多,笑到了晚上十二点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北京相声大会,喜欢上了后面的德云社。


庆字辈儿


2004年夏天,我正在北京上大学,大一暑假没有回老家,打算在北京找个兼职,赚点生活费。然后就在天桥附近一个卖旅游用品的商品找了个导购的工作,就是给游客推销北京特产什么的。店老板是个地道的北京老头,人不错,喜欢听相声,经常去看德云社演出,然后上班客人不多时就给我们讲刚听来的段子,常把我们笑的前仰后合。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这老板觉得我们几个兼职的学生做的不错,就请我们集体去听了一次郭德纲的相声,后来才知道,其实票就20块钱一张。


我记得听的是天桥乐茶园下午场,老板带着我们4个人一共买了五张票,郑好一百块钱,卖票的当时不认识,后来才知道那是纲太王惠,旁边有个小孩虎头虎脑的打下手,后来才知道是烧饼。那时票随到随买,剧场很小,但是也坐不满,大概能坐100来人的样子吧,我们的位置在中间,看的毕竟清楚。


大概的节目顺序不太记得了,当时人也不认识,只记得郭德纲和张文顺前后出来三次,说了三段,另外还有曹云金、刘云天、何云伟、李菁这些人吧,具体什么节目也不太记得了。唯一的感觉是真好笑,有一种腮帮子抽筋的感觉;另外剧场没有空调,八月底的北京是很热的,虽然好多台风扇,还是把衣服都湿透了,但是真没那么开怀大笑过,反正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后来在北京上学的几年间,又陆续去听过好多次,但是从2005年开始就很难买到票了,作为一个学生又买不起黄牛票,再加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所以后来就改成网上听了。毕业以后回了南京,去听的机会就更少了,不过2014年春节前,带全家人一起去北京旅游,又提前定了天桥德云社的票,是烧饼他们的德云五队小封箱演出。


当时感慨真是造化弄人啊,第一次看烧饼还是个在售票处打杂的小孩,转眼间就成了队长和底角。但是那场演出令我很失望,和以前我看过的演出差距太大了,再加上烧饼他们那帮人的风格太闹腾,全是搞怪的歌舞什么的,相声很少,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牙快笑掉了

德云江湖,德云社的研究者和相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社群。这个问题回答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还挺复杂,我觉得应该以2004年为界限来看这件事。

为什么是2004年呢?因为这一年于谦正式加入了德云社,从此“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德刚有于谦”的佳话正式开始了。在此之前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根本放不开。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郭德纲谈过几个搭档的优劣,张文顺属于攻击性比较强,郭德纲损他一句,他憋着损回来,这样郭德纲很多时候都不敢放开了说,因为怕老爷子把他带沟里,收不回来了。

李菁的捧哏还属于比较扎实的,但是因为年纪比郭德纲小太多,所以很多的包袱直接没法谈,一不小心就让观众感觉耍流氓。而且李菁很多的包袱根本接不着。

2004年,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郭德纲从此才算踏踏实实的放开了说,因为于谦接话接的好,而且不会把郭德纲带的收不回来。

也正是在2004年下半年,德云社开始红起来,在此之前,你去德云社听相声,躺着听都行,因为实在是没有太多的人。


德云江湖

郭德纲走红之前的现场表演,我没有赶上,但2003年或2004年我听过电台大鹏《开心茶馆》里郭德纲的单口,

当时就感觉这个人不一般,口风稳,包袱儿不同一般,总是出其不意。

现在倒是也能听到他刚刚成名的时候,德云社现场演出的录音。很多人更喜欢那时候的郭德纲,那是真给好东西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艺术,但还未沾染成名之后的浮躁。

在2005年大红大紫之前,郭德纲只是在爱听相声的圈子里小有名气,小剧场园子不大,但来的人大都是口耳相传的相声内行人,人虽然不多但都是行家。郭德纲那会儿也不糊弄,真心实意地卖力气表演。

内行人发现这个人不一般。他说的虽然大多是传统相声,但又和平时在电台上听到的传统段子不一样,穿着传统的外衣,翻出来的却大多是新包袱儿,很巧妙。这个年岁不大的人虽然只有30岁,但多年的磨练让他说学逗唱没有特别的弱项,尤其逗和唱,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郭德纲成名之后,喜欢他的人就杂了,不只是相声内行,还有很多平时根本就不听相声的观众。在这种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只说那些让内行人看门道的相声就不再适宜,郭德纲需要照顾到更多人的口味,而这时有些内行观众反而失望地离他而去。

我相信郭德纲在成名之前那几年,就是一个有自信的人,这从他当时的表演上就能够看出来,而成为大众明星之后自信心更强,就变得过于自信。他说什么,观众都想乐。加上各种工作要忙,用于创作的时间自然少了一些,新段子甚至新包袱儿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郑捕头

郭德纲走红前后听德云社相声上座率、观众支持率其实差不多,差的是票价。

2010年我出差到北京,念大学的儿子提议去听德云社的相声,到了五里屯德云社一看票价就傻了,只剩包厢了,两个人一千六,最后决定不听了,拿着省下来的钱去喝啤酒了。

我唯一一次现场看德云社的相声,应该老郭已经红了,但是还没红到发紫。那个时候传统相声不像现在网上这么泛滥,听起来还非常新鲜,大栅栏的剧场不算小,座无虚席。时间太长了,照片也没有找到,记得有何云伟,有高峰。笑声不断,没看到老郭和于谦,因为他们已经开始红了。

德云社盘活了传统相声。德云社演员功底都比较深厚。绕口令、快板、贯口功夫都了得。这就是那时候的印象。

还有就是那时候票价很低,老百姓消费得起。


河畔一壶酒

好多年前,现场听过郭老师和于大爷的相声,在天桥那里。返场好几次,凌晨1点多才结束,走到家2点多。说得特别好,现场气氛也非常好,真的是,一直笑不停啊。我们买的位置是在第一排,记得是100元1位。绝对值回票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