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無處不在的“科學”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個我們似乎熟悉到不行的概念——“科學”,說我們對它熟悉到不行一點都不過分,尤其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很多人開口閉口都離不開科學,大到國家政策,小到衣食住行,似乎只要和科學一沾上邊,我們就覺得無比的安全可靠,覺得這事兒肯定沒問題了,但是我想問一下大家,我們真的瞭解“科學”嗎?現在正在閱讀這行字的你,能夠詳細的描述清楚“科學”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嗎??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其實我也正是因為覺得此事極其詭異,這才激起了自己的好奇心去一探究竟,最終從還是從書中找到了一些滿意的答案。接下來我們就有請今天的第一個主人公,理查德·費曼,我們來看看這位物理學大師是怎麼來描述“科學”這個詞兒的(費曼是誰?他可是被稱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聰明的物理學家,兼整個物理學史上最受歡迎的講師,兼原子彈製造者之一,兼帥到沒朋友的大帥哥)

費曼對於科學的描述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在這個星球上,生命進化到了一個階段,智慧生物出現了——不僅僅是指人類,也包括其他的動物,當它們出生之後,便會自然而然的開始從玩耍打鬧中學到東西

但在這個階段,每個動物只能從自身的經歷中學到東西,它們又漸漸進化,直到某些動物學習能力變得強,不僅能更快地從自己的經歷中學到東西,還能從別的途徑學習,比如通過觀察其他動物的經歷,或是模仿和學習另一個動物行為

於是就有了這種可能性:所有的動物都可能學到這些經驗,但是這種經驗並不一定可以傳承下去,因為學到了這些經驗的動物,也許在它把這些經驗傳授給其他動物之前就死掉了,又或者自己再把這些經驗交給其他同類之前,已經忘記了學習過的東西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學得更快一些,讓學習的速度能超越遺忘和死亡的腳步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那時也許就出現了這樣一個階段,當某個動物學會了一些事時,它會緊接著就傳授給另一個動物,接著這個動物也會把這個經驗傳給下一個動物,它們傳授知識的速度如此之快,足以使這些知識不會在這個種群內消失,於是整個種群的知識就有可能積累起來

這種現象被稱為“世代累積性”,或者說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經驗之談”或者是“基因記憶”之類的東西,而要把轉變這些轉成”科學”,還有著重要一步,我們繼續往下看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每一個種群都擁有自己種群的記憶,擁有代代相傳積累起來的知識,這無疑是自然界的一個偉大創舉,為壯大這個種群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也有一個弊端,因為這些經驗本身,也有可能傳遞錯誤的東西,即對這個種群沒有好處的思想

於是我們又到了這麼一個時期,思想非常緩慢的積累起來,不僅包含實用和有用的東西,還混雜著大量形形色色的偏見和千奇百怪的信仰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後來人們發現了一個避免這種弊病的方法,那就是存疑。人們不確定流傳下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正確,想重新驗證事情的真相,不想盲目相信學到的東西,這就是科學。經過重新檢驗的知識才是可信的,而不不是一味相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

科學的另一個重要屬性

這時大家可能會覺得雖然上面的那段論證感覺很精彩也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按費曼說的“科學就=存疑“這聽起來總感覺有點怪怪的,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相信我你並不孤單,那是因為費曼其實相當於只是說了“科學”的精神綱領,我們還缺少個“可執行文件”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說到這裡就要請出我們今天的第二位大神卡爾波普爾出場了,他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可證偽屬性”,就是說凡事號稱是科學的東西,都必須是“可以被證明”也“可以被否定的”。瞭解了這個概念,我們便可以給出今天的最終答案了,所謂的“科學”:就是至今為止最好的假說,或者說是至今為止最接近終極真理的東西。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感覺特別高大上,以後當再和別人聊起“科學”時,不妨用今天學到的這些內容秀一波操作,相信一定會使你有很開心的體驗,畢竟現在的我們已經知道,當那個人在堂而皇之的拿著科學的大旗,好像“絕對真理”站在他那邊時,我們已經可以笑而不語的說,其實這樣你已經“不科學了”

彩蛋1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今天因為說高興了,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從萬維鋼老師書中看到有趣的見解,正好也很符合我們今天主題,那就是目前我們人類已經認知的這些學科中,哪個更科學,具體如下:

任何數學知識都絕對正確,不容置疑。這是因為數學研究的並不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世界,而是一個純粹由邏輯構成的、抽象世界。凡是出發點正確而又是用邏輯推導出來的知識,就必定是正確的

物理學的某些只是有可能是錯的。這是因為物理理論並非完全是邏輯推導和數學計算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如果有不是物理學家的人敢說他發現了一個物理學的錯誤,那幾乎可以肯定是他錯了

化學、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的參數過於複雜錯誤可能會更多,但整體靠譜。雖然本質上都是建立在數學和物理的基礎之上,但是涉及的因素非常複雜而很難做直接的計算,需要更多的實驗獲得的參數,某些參數在不同環境中表現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會給工程學知識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但總體來說還是靠譜的

生物和醫學領域。因為整個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用數學推導已經變得不可能,我們只能幾乎完全依賴實驗。而面對這麼複雜的系統,任何實驗本質上都是“盲人摸象”。有些實驗方法比如針對醫藥的大規模隨機實驗,得出的結論可能更可信

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可靠性就更低了。大多數經濟學模型已經簡化到幾乎沒用的程度,相當多的心理學研究論文根本無法重複。至於政治學,在很多問題上學者們連起碼的共識都沒有

彩蛋2

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科學”

最後再給大家一個非常有用的模型,這也是目前所有的科學理論所用的統一模型,當大家自己想要研究一些嚴肅問題時不妨也試試這個方法,畢竟這已經目前人類最接近真理的東西了(笑)

人類獲得新知識(科學理論)的路徑:

行動與觀察

試錯

歸納

建立假說

演繹邏輯證明假說是否真的成立

形成新理論

必須擁有可證偽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