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暈眩?不一定是頸椎問題

頭暈、暈眩,突然一陣天旋地轉,甚至感到噁心、想吐……

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會以為是突發腦供血不足,“十之八九是頸椎出問題了”。

慢!不要一知半解自診症哈,醫學專家指出,很多自以為頸椎病的患者,跑遍神經內科、骨科、脊柱科,最後才確定是“瘋狂的石頭”搗的亂。

病例: 廣場舞大媽“撞暈了”自己

可是,範教授查體發現了異樣——陳阿姨的頸部不存在壓痛,她說的頭暈症狀,在頸椎前、後、左、右甚至是旋轉活動時都不加重,相關神經系統的體格檢查也沒異常。雖然拍了片子,頸椎X片提示有頸椎退行性病變,但寰椎、樞椎等小關節並未見明顯的錯位。

細細問診,陳阿姨才說出發病起源。退休後的她,每晚都要跳2小時的廣場舞,前幾天跳舞轉身時,不小心與人撞了一下跌倒了,“當時沒有不舒服的,可當晚和後面幾天,每次一睡覺,頭剛捱到枕頭、翻身、起床,就感到天旋地轉”。

範教授於是讓陳阿姨在診間“重演”躺下、翻身、起床等動作,陳阿姨邊做邊喊“不行了,不行了,暈死”,同時她還伴發眼震。此時範教授確認,陳阿姨不是頸椎病而是耳石暈。

識病:

耳石暈與頸椎暈不同

範教授介紹,耳石一搗亂,就造成人體暈眩;搗亂嚴重時,甚至讓人哪怕抬抬頭、低低頭都會天旋地轉。

原來,與腎結石等病變性人體石頭不同,耳石是一種碳酸鈣結晶,而且算是感知“組織”。人的耳朵,最重要的是內耳部分,包括耳蝸、前庭,耳蝸負責聽覺功能,前庭負責平衡功能。重點要說的是前庭部分,它由充滿液體(內淋巴)、相互連通的兩個耳石囊(橢圓囊、球囊)和三個環狀半規管組成,負責感知、調節人體平衡,而耳石呢,就黏附在耳石囊的耳石膜內,幫助我們感知運動速度、運動方向。

如果耳石脫落,掉到內淋巴里,就會“變得瘋狂”——隨著頭部位置變化,在前庭液體裡運動起來,刺激長在半規管裡的毛細胞,引起強烈眩暈。

都是眩暈,其實耳石導致的暈與頸椎暈不同,只是很多耳石暈的患者,把眩暈後的一段頭重腳輕、漂浮感等不適都算入持續時間內,導致與頸椎暈混淆、誤診。

耳石暈四大特點:1.發作與體位變化有關,特定體位誘發眩暈;2.一般持續時間短,僅數秒至1分鐘;3.發作時看東西會旋轉或感覺自身在轉,而頸椎等神經內科問題引起的眩暈看東西不轉;4.耳石暈往往伴有水平型或旋轉型眼震。因此,有眩暈症狀的,試著坐下來自己檢測一下,至少符合上述兩種的,可能是耳石暈;如果三種或以上符合,耳石症的概率就基本達99%了。

治病:

手法讓石頭不再“瘋狂”

特別提醒,如果懷疑是耳石暈,最好首選到耳鼻喉科就診,因為可排查是否膜迷路積水導致的美尼爾病。

很多人疑惑,內耳石頭“瘋狂”搗亂,要不要取石?取出來會不會影響感知功能?

防病:

外傷酗酒勞累等可誘發

好端端的“感知組織”——耳石,為什麼會從內耳膜掉下來?

事實上,醫學臨床發現,全人群中有10%一生中總有一次發作耳石暈,又多發於中年人,女性略多。

範教授指出,至今為止,醫學界對於致病因素還尚未明確,不過,很多臨床醫生髮現,耳石暈患者基本上都是休息不好,或者一半左右是伴發有美尼爾病,所以有較多猜測耳石脫落與半規管的供血不足有相關性。

因此,為了預防耳石暈,建議要排除老化、外傷、酗酒、勞累、失眠等可誘發耳石脫落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