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範曾為黃繼光紀念館題寫的“千秋忠烈”?

驚龍軒

範先生好像熱衷於到處題字,雖然他的字裡經常出現比較弱的顫顫微微的筆畫和比較細的用筆,並不適合題牌匾。

他對自己的書法也比較自信,還曾經在節目裡用用杜甫形容李太白的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來形容他的書法,認為自己的書法“清新、俊逸”,可網友卻不這麼認為,尤其是他用的那種顫抖的筆法,完全沒有一點清新的感覺。

前段時間給東北“大帥府”題了牌匾,引起廣大網友的熱議,不少網友吐槽,現在又給英雄紀念館題字,不過我看這次題的字還不如大帥府那三個字。

“千秋忠烈”這四個字,最讓人看不下去的是後兩個字,“烈”字上下分家了,下面的四個點和“忠”字下面的心字底連成一塊了。下面都亂套了,還哪來的清新和俊逸。


這種水平,如果出自普通的書法愛好者之手也就罷了,可他又偏偏自稱大師,還是“坐四望五”這種級別的,豈不讓人笑話。

對於這幅字你有什麼感覺?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不二齋

不管面對多少爭議,範曾先生似乎還是很熱衷於題字。前段時間因為重新題寫了東北“大帥府”匾額,引起一片譁然,網友們紛紛表示新匾題字比老匾差之甚遠,氣勢盡失。無獨有偶,前幾天,範曾的關門弟子朱軍帶著節目組來到中江縣為黃繼光烈士的母親掃墓,範曾特別委託朱軍將“千秋忠烈”的題詞送到中江。這幾個字一經網上曝光,同樣引來一片爭議之聲。

範曾以畫名世,尤其是國畫人物頗具水準,堪稱當代畫壇少有的國畫大家。不過圍繞範曾的書法水準,一直爭議不斷。不用再說李敖評價範曾的書法是賬房先生的毛筆字了,越來越多的網友都對範曾隨處可見的書法作品評價不高,甚至不乏各種吐槽。面對這樣的情景,以狂傲著稱的範曾不以為然,在節目中用“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來評價自己的書法風格。這是杜甫借用南朝兩位大文豪,庾信和鮑照的清新俊逸來形容李白的詩句。範曾用“清新俊逸”形容自己的書法,不僅僅是自信,應該說頗為自負。我們看範曾題寫的“千秋忠烈”幾個字,看似用筆灑脫大氣,實則孱弱無力。尤其是最後一個“烈”字,用筆拖泥帶水不說,結體也鬆散隨意,不忍直視。在這麼重要的場合,出現範曾先生這樣的題字書法,的確不太合適。

客觀地說,範曾的書法具備一定功底,也有他自己的風格。但是就其藝術水準來說,用筆、結字都存在著明顯的硬傷。用筆習慣一筆之中幾起幾落,做作難看,孱弱無力。網友戲稱其書法為“螳螂體”或“蚯蚓體”,頗為形象。就範曾的書法風格來說,應付一般的裝飾性書法作品還是不錯的,要是需要渾厚氣勢或古樸莊重的題字,顯然是勉為其難。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自信是難得的優點,自負卻要引起反思。當然,以上的觀點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看到這個題目,總叨叨考慮先要弄明白4個問題:

1、範曾是誰?






2、黃繼光紀念館在哪?






3、為什麼有題字之舉?

4、題字後群眾的反響?

下面我們分別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了解:







1、範曾: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人,江蘇南通人。提倡“迴歸古典,迴歸自然”推行“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畫家,學者。

2、黃繼光紀念館位於四川省中江縣城東魁山腳下,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由紀念性景區、陳列展覽區和辦公服務區組成。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78年10月20日竣工。





3、範曾題字實際是接受關門弟子朱軍建議,並委託朱軍將題詞“千秋忠烈”送到中江。

4、範曾題詞以後帶來什麼影響,各界也是褒貶不一,具體情況請熱心人士自助查閱網頁資料。


總叨叨

《範先生題字?你問過黃紀光烈士嗎?他真要你的字了?》

“偉人”給真偉人配畫家的字,也許是一道例外的風景!

一、黃紀光的偉大已經足夠感動一個民族,畫家的字畫也許多反成例外;

關於範曾範大爺的話題好象多了起來,前日有人問了下,範先生的字與田英章先生的字如何比較?然後又出來一位問了問“範大爺拿著菸斗就不抽菸為什麼”?今天又多了位朋友問“範先生為黃繼光紀念館題詞‘千秋忠烈’”這事怎麼看?

難免不覺得怪怪的!要是啟功大師來題這個一道大匾,估計不會有任何這麼問!

二、其實範先生畫幅黃紀光烈士的畫兒也許比題字來得更好;

黃紀光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是新中國的火練的金鋼精神,範先生題上一幅彎彎曲曲的大字,要是能代表黃紀光烈士的精神也好,可那莫名其妙妮態,真不知道,範先生是不是在覺得黃紀光烈士去世得不值(直)?這樣的藝術真的多餘!

三、喜歡題字也許題給喜歡的人可以,幹嗎一定要掛在烈士身邊呢?

筆者多事,讀了一下另一朋友的評價,他說是《狼來了》的故事給人感受不算少!這麼一想,想希望老範沒這份一題訪該有多好!

圖:啟功大師一生清渏,他看到他這樣的學弟會怎麼想?

在黃紀光這位人們精神烈士面前瞻仰時,想起老範不該有的故事來,那會不讓觀瞻黃紀光烈士的心理就變得不一樣了呢?

四、老範的字改風格了?看這是什麼風?“新書法”?

以前看定範先生的字,唯獨今天給烈士的字讓人看不懂?怎麼越來越外星人“新書法”了呢?再配上一聲“吼”!真是一絕了?

可惜,畫中二人不知道怎麼想的?為這樣的新體站臺,真的太可惜了!書法,真有一句話“選帖不可大意”!可惜了的朱君!


創新炎黃

範曾先生的題字,如何評價呢?看過以後令我想起一句評語;“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1、範曾先生的字我看過很多,不過這次題的"千秋忠烈"四個字,可以說是我見過他的公開書法當中較不入流的一件!整體看不夠莊重和大氣,字形較散,往細節上看,如“千”字的收筆,“忠烈”二字的七個點,是處理得最不夠妥當的。

2、如圖,範曾先生的字本身還是具有一定功力的,不是坊間傳說的那麼差!不過每一種風格的字都有它適用的場合。範曾的字最適合用於他的畫作題款,與他的畫風絕配。用於其他場合,似乎沒有那個味道。若論牌匾題字,古代很多秀才題寫的牌匾更加莊重氣派!


3、當代題字確實尷尬。像啟功、沙孟海這樣的老先生去世以後,身份、地位、名氣和書法幾方面都合適的確實很難找了!請名人題字吧,大部分寫江湖體,不夠格;請書壇大腕題字吧,大部分人的字寫得有點邪乎,離大眾有點距離。所以很多人只有找範曾、賈平凹等圈外人士題字。


所以麓風軒說,“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不知有幾位讀者認同呢?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其實這件事情是有一定原委的,大家看待這件事情,可能都要從範曾的字來說起。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分成兩點來看,而且非常重要

這幅題字是範曾送給中江縣的黃繼光紀念館的,那範曾為什麼會送這樣一副字?原因是這樣的。

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先生主持一檔節目叫《信中國》,節目中讀了一封特級英雄黃繼光的家書,這一期節目引起很大的反響,尤其是在黃繼光的家鄉中江縣。

朱軍攝製組一行人就去了中江縣,大家都知道朱軍是範曾先生的閉門弟子。

雖然是兩種“贈送”有不同的概念,但是都是有可能的。

結果也就有了這張圖片。


我們不要管範曾先生的書法,水平如何。單看這件事情來說,這是說得通的。

學生拿老師的字去紀念英雄,這個道理怎麼說都說得過去。不要管字是好是壞,在綱常倫理來講這是非常正確的。

(新聞中原話是:範曾得知朱軍要去紀念英雄,因為時間衝突不能隨行,只能委託弟子朱軍把題字帶過去)

第二點就是中江縣接受並感謝範曾題字,我認為就這件事來說中江縣做的沒有錯。

任何一個地域都不缺學書法的人,難道他們就不知道範曾寫的字很有爭議嗎?

大家試想,英雄的家鄉能在全國引起一次熱點新聞是多麼的不容易?能給當地帶來多大關注?帶來多大利益?

如果不是這次新聞有幾個人知道黃繼光是中江縣的呢?


個人認為此次如不是範曾題字,並不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

我認為大家不能那麼狹隘,只看到字,而沒看到背後給英雄的家鄉帶來的影響和意義。

我們來說一下,這件事兒範曾題字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呢,還不是因為名大字差!

這件事說來就挺有意思的。

這好像那個狼來了的故事。一開始總炒作,然後等到想真心實意的為別人做一點事的時候是沒有人相信的。


也就是說,不管範曾先生的出發點是出於利他還是利己,大家都會當利己看的。

側面也就反映出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要務實比較好,如果每天都是花裡胡哨的,等我們想實實在在的那一天也是沒有人相信的。

你們說呢?


梁宇航

范增給黃繼光紀念館“題字”,他把自己當什麼人了?

咱們先來看看給黃繼光題詞的人有:朱德,董必武,劉伯承,鄧小平,郭沫若,謝覺哉,何香凝,張愛萍,秦基偉等革命家。他們給黃繼光題詞,是高位對低位的褒獎。
而范增算什麼,不論他名氣有多響,他的身份也只是普通百姓。從性質上來講,他是沒有資格用“題”這個字眼的。他可以表達對英雄的敬意。只能是“送”字。他在黃繼光面前,絕對的是處於下位。豈能有下位的人給上位的人“題字”之理?


也不知道紀念館的人怎麼想的,難道就缺范增這個匾嗎?就算缺,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身份。一點矜持都不顧,原應該是尊貴的一方,反倒去紆尊降貴的去接受范增的“題字”,禮法上說不通。

應該是范增恭敬的送去,而比幅字不得稱“題字”。只可以說敬贈或是敬送。


子衿tjk

謝謝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范增大師對於題字這麼偉大的事業,那叫

好一個“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氣勢。以至於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字題了再說,什麼千秋萬歲身後名,無所謂的。

比如給嶗山就題了幾十個“詞”,我看了都下了一跳:心想,就是好題字的乾隆爺,恐怕也不敢在一個地方題幾十個字吧?范增了不起,真有點江山就是我的感覺吧。

最近,又題了黃繼光紀念館“千秋忠烈”四個字,也不論書法好壞了。就這句話,對得起黃繼光以自己的身體抵擋敵人子彈的英勇頑強嗎?

“千秋忠烈”雖然也是褒頌英雄之詞,但是,在黃繼光的身上,感覺一個封建王朝的臣子似得。

我們的國學家,是不是國學多了,沒有新詞兒說道啊。

忠烈就是寧死不屈,對吧,黃繼光沒有被俘吧,怎麼個“忠烈”了。當然,黃繼光肯定是忠於祖國的,但是,忠烈的烈,主要是寧死不屈的一面啊。

而黃繼光主要是英勇的一面。所以,我感覺給黃繼光紀念館題“千秋忠烈”四個字,有點對不起咱們的大英雄了。

話又說到題字,范增的“千秋忠烈”四個字,簡直沒有半點忠烈的味道,倒是一種俗氣扎眼的霸氣令人大跌眼鏡。

真不知道,中國是不是沒有書法家能夠給黃繼光寫一個恰如其分的讚美之詞。

范增這個書法與黃繼光的英勇頑強差距太遠。

這說明,我們有些人,對書法的品味太差,就知道名人效應,豈不知,有時名人也會添亂的。




千千千里馬

一:千字的第一筆用濃墨,很厚重,第二筆的長橫,筆收的也很重,

這筆也算可以,但第三筆長豎,筆畫太弱,墨給的不足,在此處本

想控制住,但在運氣上有些失衡,反而這筆線條拉出來後竟顯得很弱。

這個弱,是和前兩筆在力度的反差較大造成,也就是說最後一筆沒有

平衡好前兩筆。

二:秋字的左部是禾字邊,禾字的第二筆壓的過低,過低就達不到

險絕的意境了,而是造成了嚴重失衡的效果,看上去就有些不舒服

了,書寫者的本意是想用一種比較誇張的疏密變化,來達到變化豐

富的效果,但還是有些過於自信和誇張,致使單字的效果還是留下

較大的遺憾。秋字的右部,火字的兩個點,寫成了一個小橫,這樣

處理,一是草率,二是不合理,如果還是處理成常規的左右兩點,

並讓兩點有所顧盼,則整個字要生動的多。

三:忠字寫出的效果最差,上部的中字,轉折一筆角度過大,形成一個

轉折墨點,而豎筆緊緊貼著轉折之筆,把右部空間全部封住,和左部

空間造成一個巨大的疏密對比,本來有對比是好事,但這個對比又有

些過大,使人覺得有些過於隨意,這和本題字的總體風格有些矛盾,另

外,下部的心字的斜鉤一筆,起筆失控出現敗筆,最後此字的視覺顯的

有些侷促,拘謹。

四:烈字也是中間空白太大,整個字也是有些失衡,不協調。

但書者畢竟也是書法大家,雖然單字上,瑕疵較多,但總體上的把握確

很有經驗,整體望去,還算協調,我想這類作品肯定是範大師舟車勞頓

後的臨時應酬之作,至少和他平時作品的精氣神都差很多,書法家

的狀態往往會決定作品的質量,這很正常,誰也不可能天天寫出

蘭亭序來。

照片作品:漢孔謙碑臨稿


選自楊半書撰(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楊半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