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宋江招安?

我改啥名才没有违禁字

宋江招安,对了一半。

为什么这样说活呢?

照这原著中的天下形势分析,当是有四大贼寇:山东的宋江、江南的方腊、淮西的王庆、河北的田虎,从势力而言,对大宋王朝威胁最大的是方腊,但是从地理上而言,靠着大宋王朝心脏东京汴梁最近的是宋江。

如果大宋王朝下定决定,调集全国的力量,一定要剿灭四大寇的话,那一定会先拿梁山人马开刀。

如果宋江不招安,宋朝一定会无休无止的征讨梁山。双拳难敌四手,就算梁山人马再是骁勇善战,最后的结果恐怕也是被耗得精疲力尽。

相反,另外三大寇会因为宋廷专力征讨梁山,无暇顾及他们而大肆发展壮大。

就算梁山将宋廷拖死,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是宋江登上龙庭。

宋江招安了,虽然不可能完全打消宋廷的疑忌,但是至少动刀动枪的机会变少了。

梁山和朝廷只见的斗争由“武斗”变成了“文斗”,由军事斗争变成了政治斗争。

另外三大寇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

这就是招安对的一半。

既然有对,那就有错,那为什么又错了一半呢?错在哪里?

对了,想必您已经猜到了,错的一半就是征讨方腊。

梁山人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以后,那就是朝廷的人了,说得通俗一点,那就是朝廷的鹰犬。既然是朝廷的鹰犬,那就得替朝廷买命,这是必须的。

卖命归卖命,何必去和方腊拼命呢?

朝廷要梁山去攻打方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以贼灭贼,以寇治寇”。既然明朝让梁山去征讨方腊是个阴谋,宋江为什么还去和方腊拼命呢?他说是为了“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可是这种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有意义吗?

首先申明一点,不去是不可能的,顶多就是拖延几天。

去了以后没有必要和方腊拼命啊。

那怎么办呢?

首先,头两仗要拿出雷公打斗富,牛刀杀鸡的本事,乘着方腊没有防备(方腊一开始确实没有防备),狠狠的打两仗,将方腊打疼。

那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打给朝廷看,打给方腊看。既让朝廷看到梁山军的骁勇,也让方腊尝尝梁山军的厉害。然后就按兵不动。

重要的事说三遍:按兵不动,按兵不动,按兵不动!

按兵不动的目的是一面向朝廷提条件;一面向方腊暗送秋波。

跟朝廷谈什么条件?

要钱,要粮,要兵马,要官职。我们梁山军打下来的地方,由我宋江来任命地方官,我宋江要当梁山泊特别行政区节度使,你宋廷干不干?不干也没关系,反正我已经占了两座城池,兄弟们都在里面休息,就是按兵不动;

跟方腊送什么秋波呢?

跟方腊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我们坐下来谈一下,我们可以合并一处,推翻宋廷,但是问题是,是我宋江领导你方腊,还是你方腊领导我宋江?如果你方腊愿意接受我的领导,我们马上席卷江南,然后北伐。如果你方腊想领导我宋江,那我们就再较量较量。

现在最微妙的局势是什么?

就算两边赌不答应宋江的条件,也都不会对宋江动手。

那梁山军就可以由占山为王进阶为占城为王。

方腊答应宋江要求的可能性小;宋廷答应宋江要求的可能性大。

如果宋廷答应了宋江的要求,也不要急于进军,而是要稳扎稳打,保存实力。对于方腊的降兵降将要真心安抚,并让他们打先锋,力争在全盘接收方腊的地盘以后,梁山军不是被削弱,而是更强大。

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袁世凯就是弄垮了清朝。“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廷之胆,不克武昌不足以摄革命党之魄”。

清廷不可能让老袁当皇帝,最后还是孙中山出手大方,出的价码高,直接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老袁,那清廷寿终正寝也就顺理成章了。


洞察旧机

宋江招安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有时候不太好用对错来衡量,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历史观,对政治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体上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先说一下分析《水浒传》主要人物,首先要说宋江等人,宋江是《水浒传》中支持招安的一圈人的代表,强烈要求招安的人还有吴用、杨志、花荣、秦明、董超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身特点:士族阶层。士大族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可是鼎鼎有名,这一阶层好像是崛起于汉代(不太准确)进入统治阶层,士族阶层尤其是大族,控制着地方,很有势力。他们一直是历代统治者依靠并拉拢利用的阶层。其次要说反对招安的一圈人物,如武松、鲁智深、李俊、李逵等人,他们共同出身特点是:无产贫民。这一阶层是穷困无产阶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压迫反抗精神最强,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动力也最强。还有一类人也必须说说,第一要说晁盖、柴进、卢俊义,他们出身地主阶层,富甲一方,本身就是统治阶层,其实是不需要通过落草取得富贵的。晁盖是在吴用、阮氏兄弟、刘唐等共同游说下,参加了劫持生辰纲;柴进家族是在政治上失败,收到当朝打压而郁郁不满,有其政治企图;卢俊义纯粹就是被吴用陷害,这一阶层如何就不多说了。有必要说一下劫持生辰纲这事上,吴用和阮氏兄弟等人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阮氏兄弟就是为了发财,过上有酒有肉的好日子,吴用除此之外,还隐藏着政治理想,就是封妻荫子掌握政权,所以我们看到吴用一旦发现晁盖与自己政治理想不一致时候,果断的抛弃了他,与宋江联合在了一起。

说完社会阶层,就分析一下宋江招安这事。招安这事一直是《水浒传》的主线。也是以宋江、吴用等士族阶层的政治理想,在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生态下,他们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科举、做官晋级等途径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事他们虽然出身士族,但都是小士族或没落士族,家族势力非常有限。在因各种原因落草为寇后,为实现政治理想,打出“替天行道”的政治大旗,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他们没有搞清楚,皇帝就是贪官们所在封建大地主阶层的总代表,他们的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本身就决定了他们奋斗的道路走不远,也会必然被招安沦为做奴才的命运。最终宋江、吴用这些小士族不出所料被招安,最终沦为大地主阶层利用去剿灭农民阶层方腊起义的工具。

而武松、鲁智深、李俊、阮氏三兄弟等贫民阶层,因为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就表现出盲目的一面,虽然反对招安,有没组织起反抗招安的组织,盲目跟随招安后,又去剿灭同时贫农阶层的方腊。始于盲目,终于盲目,各自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属。当然也有清醒的人,比如入云龙公孙胜。

所以说宋江招安这事对不对?如果不对,那他该如何,保持梁山割据现状,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命题了!


竞速老猫A

提起宋江我们就能想到《水浒传》,然而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这个人,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影响远不如名著中那么大。那我们今天就聊聊书中的宋江招安。



《水浒传》第一回就写了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些妖魔在书中当然就是108将了,梁山好汉有些作为也缺如妖魔一般,行事血腥,但求一个“义”。妖魔化的好汉也自然走向悲剧。这也是书中宋江招安至梁山衰亡的逻辑上的必然。

再谈书中宋江这个形象,宋江本是一小吏,思想守旧,他的父亲也曾要宋江恪守本分,可见宋江忠君思想是一脉相承。说他忠也是自私的忠说他义也不完全是义。从给晁盖通风报信和毒杀李逵就能看出来。总之宋江是个极其复杂的人,或者可以说他只想在“忠”的体制下投机完成他的“义”。



宋江上山实属迫不得已,想图“封妻荫子”“衣锦还乡”的他上山乃权宜之策。文章最后“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的章回标题,把有圆满结局鲁智深同宋江放在一起,再加上“衣锦还乡”的词上,看出来了莫大的讽刺。



宋江到底是“忠君”的宋江,这样他的精神才能满足。而且宋朝也没到崩溃的时候,不招安也不是长远之计,只能逞一时之快,精明的宋江心理很清楚。但宋江梦见终究破灭,这是让人最诟病他的地方。

复杂的宋江到现在依然让人“口诛笔伐”,茶余谈资,仅仅笑谈。


大眼大世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曾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评《水浒》批宋江”运动,领袖一锤定音,宋江是个投降派。从此,宋江一力主张的招安便一直为人所诟病,成为宋江被批判的最有力证据。然而,平心而论,梁山泊义军招安真的错了吗?其实,也许宋江才是最清醒的那个人,他的选择和努力应该为人们尤其是他的梁山兄弟们所尊敬。

招安为梁山好汉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常言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凭本事为国效力,也博个封妻荫子,曾是很多好汉们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被迫落草为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失足,那么,步入歧途的人若能够重回正道,自然是梦寐以求的。做强盗终究是难以做一辈子,更不可能让子子孙孙都做强盗,这也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然而,一旦走岔了路,想要回头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于是便安于现状,甚至在泥潭里越陷越深。而这时,有像宋江这么一个带头大哥,苦心为兄弟们的人生前程着想,若让梁山好汉们能受朝廷招安,堂堂皇皇地为国效力,洗去之前人生的污点,也算得是无愧于先人了。所以,很明显的一个道理是,落草为寇毕竟是邪路,招安为国才是正途,是摆在梁山好汉面前的一条光明大道。

招安是绝大多数梁山好汉的愿望。再看梁山好汉自身的心理,其实,绝大多数人是希望受到朝廷招安的。梁山好汉的组成非常复杂,那些原本有意愿为朝廷效力,但因种种因素使他们被迫落草的人,如林冲、杨志等,他们内心只怕也并不甘心如此,对招安也就并不排斥;那些被梁山用各种手段或逼或骗上山的人,如李应、徐宁、朱仝、卢俊义等,他们希望尽快结束这样的草寇生活的愿望应该是非常迫切的;那些本就是朝廷将帅,只因兵败被俘,暂且投降梁山的人,如关胜、秦明、呼延灼、董平、张清、索超等,或许做梦也在想着招安。梁山上真正反对招安的,不过如李逵那样的没头脑没追求只知道快意吃肉喝酒的蠢物,或是武松那样江湖痞气太重的市井混混,再者就是阮氏兄弟那种本就无欲无求只想快活一天是一天的社会最底层的人,而这些人的数量并不太多。所以说,梁山好汉绝大多数都是赞成或至少不反对招安的,宋江显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也算是顺应人心,苦苦为兄弟们谋求招安之路,以实现其梦想。

招安是当时梁山好汉们唯一的生路。从当时情形看,梁山好汉们若要求生存,也只有招安这一条道路可走了。有人说,梁山好汉可以推翻朝廷,打个天下自己坐,甚至可以联合方腊共同打天下等等。这显然是痴人说梦,别看小说中梁山军队所向披靡,似乎天下就是他们囊中之物,事实上,梁山义军的规模很小,根本无力撼动大宋朝廷。就算他们克服各种事实上克服不了的矛盾与方腊联手,依然远远不足以与朝廷相抗衡,又怎么可能打出个自己的天下呢?可以说,朝廷剿灭梁山是迟早的事,那么,与其到时玉石俱焚,不如此前接受招安,于国于民于己都有益无害,恐怕也是他们唯一的生路了。

这一切,宋江应该是非常清醒的,所以,他心心念念都在思考如何能够把这一班落草为寇的兄弟带出泥潭,能够让他们把自己的本领献给朝廷,替国家效力,为祖宗争光,给儿孙福荫。可以说,宋江是用心良苦的,他也为此不遗余力,若后人尤其是他的兄弟们因此诟病他,宋江也算是很冤屈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宋江也可能夹带一些他自己的私心,但应该说,主观上他并没有想用兄弟们的鲜血来染红自己前程,不见每个兄弟战死沙场时,宋江都发自内心地悲戚吗?何况,爱国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表彰的,以忠孝著称的宋江,一心为国,又何错之有?


隔墙有耳唯听雨

先扯一个远的,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那些节度使军政民财一手抓,节度使死了以后,儿子接任,只是象征性往中\\央打个报告,反正中\\央批还是不批,结果都一样。

再扯一个远的,三国故事大家都熟悉,刘表,刘焉,陶谦,马腾,袁绍,袁术,孙策等等都是刺史太守或者州牧,他们在自己的地盘,军政民财都是自己说了算,自己死了位置直接留给儿子,朝廷是管不到的,但是,他们名义上还是汉朝子民。


现在问题出来了,那些藩镇,那些太守,那些州牧,既然已经不听朝廷的了,为什么不自立为主呢?

这也是宋江面对的问题,在梁山当老大不好吗?为什么要进入体制当个无足轻重的小官呢?

其实,这是实力问题,不是想不想的问题。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他们坐镇一方当老大,但是他们却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其他的藩镇实力也很强,所以,他们只能服从中\\央。

东汉末年情况也是一样的,虽然太守是地方实际掌权人,但是,他们的实力都不足以问鼎天下,所以他们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

宋江的情况当然也是一样,大宋虽然衰败,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梁山只是一股地方势力,他的实力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地步,大家不要被水浒传忽悠了,大宋的一个军区灭梁山分分钟的事情。

因此,宋江发展梁山的目的,是让梁山能进入朝廷的视线,增加自己的筹码,最后剑走偏锋进入体制。可以说,宋江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宋江想不到的是,剑走偏锋的后果就是:梁山人员得不到朝廷的信任,最终朝廷采取借刀杀人和各个击破,梁山势力灰飞烟灭。


王俊杰猛

宋江此举完全是一片愚忠之举,还言之凿凿的说为国出力,为梁山众兄弟谋好出身。其实完全是私心作祟,完全不顾及众兄弟的反对之声。愧他自幼饱读圣贤之书,殊不知从落草为寇,反对朝廷之时,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之前的所有头衔,诸如:宋押司,大孝子,及时雨,宋大善人,将随着他的落草而终结。在当权者及大宋朝廷的心中,早就把你宋江定为逆臣贼子,早想欲除之而后快的。怎可能会因为你的一时“从良”,一时“改过自新‘’而放过你。盗就是盗,跟你的“金盆洗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所以就不难想象了,朝廷的“招安”之举了,其实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将你梁山的乱臣贼子一举剿灭,仅此而已。宋江杀阎婆惜后,被朝廷流放山东,在大赦天下时,得知自己竟没有获得朝廷的宽释,乘酒兴,诗兴大发:身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诗写的倒也慷慨激昂,倒也心雄万夫,可是,你终不如黄巢战死沙场来的痛快,最起码赢得了一世的英雄之名,👎


碧海潮心

我记得《百家讲坛》当初有个“鲍鹏山新说水浒传”,里面有这么一段,就是王朝的更替的条件,我大概记得的有这么几个,首先是经济体系的失衡,细化一点说,老百姓没饭吃了,穷的更穷,地主阶级剥削有增无减,如何士农工商都有饭吃,谁愿意造反?第二个,内政的腐化,当官的不为民做主了。第三个,固有的文化受到冲击,人民的思想,固定的思维方式,方法理念受到新式思想的攻击和挑战。人民对本来的观点产生怀疑和迷茫。第四点,导火索,像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有人挑头就会加快朝代的更替。

北宋末年,也就是宋江那个时代,腐败的苗头或者说正处于发展状态,一切的不安因素其实都显露出来,只有并没有到崩盘的时候,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是汉献帝,其实在汉桓帝之前就出现这样的苗头了,就像一个人得了绝症,但是距离告别还有一段日子,北宋末年的“刁民”闹事,都是区域性的,不像太平天国那么广阔,并没有对赵宋王朝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而真正的导火索是北方金国的崛起。

再说说宋江这个人,站在民间的角度,完全会被喷的狗血淋头,可是站在政治家的角度,不失一个正确的抉择,我记得《新水浒》里有一段吴用的台词,“我看大宋朝气数未尽”,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梁山好汉何去何从,要么就守着梁山过一辈子?要么被剿灭,要么归顺朝廷……

宋江的思想不管多复杂,肯定有忠君爱国这么一条,可是“君”和“国”那绝对是两回事,岳飞就是理解不了这么一点。宋江绝对受到了朱熹一干人的思想“洗礼”。以梁山的那群人的整体见识,想要改朝换代那可差远了,看看李渊当时手下那一帮人,见解多深,看得多远。更别提经济来源和军事力量。别忘了,大多数时代的人把名声看得多么重。

所以说,宋江招安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只可惜变成了体制内的人,身不由己了。


竹玉狂士

梁山的实力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 实在是很尴尬 说它大 又没有大到足以和宋朝分庭抗礼 说他小把 将近10万人聚在一起不听从朝廷号令 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必须清除的大患 梁山如果小一点 靠着水泊的地理优势或许还真的能撑一辈子 虽然没有出头日 但至少也能一辈子逍遥快活 如果它够大 能聚集个上百万的人马 那也可以自立门户和宋朝分而治之 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 但是以梁山的规模 反也不行 守也不行 唯有招安才有一线生机


李顶俊


星辰夜语

宋江的思想就是积累雄厚资本,有资格跟朝庭讨价还价,然后归顺朝庭建功立业,搏个封侯荫子光宗耀祖。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坑了多少一心造反挺翻朝庭远大志向的兄弟,自己也因不谙政治斗争而落得个丢了性命的悲惨结局。宋江不过是当时封建王权下愚忠又想得志的人物,说到底就是当时皇权下的奴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