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烟雨雪殇萌

大家好,我是勇战王聊历史。

这些人怕慈禧太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慈禧太后一直把持朝政长达47年!实际掌权时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把持朝政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下。

首先,道光以后各个皇帝寿命太短,还没孩子。这其实也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皇帝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又没有孩子,有直接关系。皇帝年幼,正好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好时机。

其次,就是因为慈禧太后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开始实行的虽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这就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但是,慈禧毕竟是皇帝母亲,地位高于八位辅政大臣。

恭亲王奕欣在辛酉政变后,持功自傲,又是咸丰帝兄弟。事事都想压制慈禧这个孤儿寡母,结果,被慈禧以欺君藐上的罪名革职。恭亲王马上服软了。

再者,慈禧太后能妥善地处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第一,慈禧没有给任何那拉氏族人显爵重任。第二,慈禧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所以,朝野上下没有人指责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这也是她能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先说光绪帝,他怕慈禧,是因为他的皇帝位置都是慈禧选出来的。而且,光绪从小认为“以子犯母,以臣犯君”是忤逆,再加上天天被慈禧逼着叫"亲爸爸",每天还要磕头请安。光绪自然怕慈禧了。

恭亲王、醇亲王怕慈禧,是因为地位和慈禧差着呢。恭亲王算是咸丰帝兄弟,而慈禧确实同治皇帝生母!血缘关系上差着呢。醇亲王还不如恭亲王,关系更远。

翁同龢、李鸿章他们怕慈禧太正常了,他们本来就是大清的奴才,大清的臣子。

毕竟慈禧执掌清朝实权,慈禧代表了满清皇室,代表了整个大清朝。再加上,这两位都是接受“忠君思想”教育的,更加敬畏慈禧太后。

(首发|勇战王聊历史 欢迎点评加关注,感谢您的阅读)


勇战王聊历史

人们经常说的,三权鼎立。现在一般指的是行政、司法、执法三权。可在封建社会的时候也有“三权”,分别是“皇权”、“相权”(“臣权”)、“民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三权”其实是互相依赖,且又互相遏制而存在的。提问中点出了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等人,看上去其中有帝、有王、有臣,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其实都是臣,都是“相权”的代表。而真正“皇权”的代表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慈禧太后。自古“皇权”和“相权”的相处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这种规则的存在同时保障了“皇权”和“相权”的相对安全。真正参透这些规则的人才能够长保平安。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与臣工的关系其实是互相依存、互相利用、互相遏制。

举个例子。康熙年间,大臣们多分为索额图、明珠两派,党争不断。康熙帝也左右逢源,利用两党之争,急功邀宠,而互相打压,从而巩固“皇权”。后明珠因贪腐过甚,被下捕入狱。而明珠为求自救,竟唆使其党羽纷纷上奏,说自己意图谋反。常人看来,这岂不是自己害自己,罪加一等,且会百口莫辩?可结果却是康熙赦免了明珠,虽日后未得重用,但也官复原职。这里明珠就因为非常清楚,“皇权”与“相权”之争的规则,所以出奇策救了自己一命。首先明珠贪腐太甚,本质上已经危害到了清朝的稳定,也就是危害到了“皇权”,所以康熙帝一定要抓他。而他让其党羽上奏自己谋反,其实是告知皇帝,自己刚刚下狱就有众多同僚改换门庭落井下石,自己一旦完全垮台,“相权”就会迅速统一,而索额图就会尾大不掉。这一点才是真正威胁到“皇权”,而自己谋反一说只是树倒猢狲散,大臣们为了邀功索额图,而欲加之罪。事实也正如明珠所料。所以说在这里,无论是康熙帝或是慈禧,他们都是“皇权”的代表。并不因为他们或贤或愚,或男或女就有什么改变。只要牢牢抓住规则就能驾驭“相权”,立于不败之地。而作为“相权”的代表,只要牢牢掌握规则,也能利用“皇权”为自己服务。慈禧作为皇太后,且不论贤愚,她只要牢牢掌握了规则就能坐拥天下,傲视群臣。所以作为“相权”的代表,无论光绪帝、醇亲王还是李鸿章也只有根据规则来应对。所以就会“怕”慈禧。最后再多说一句,推翻“皇权”或打压“相权”的执行者往往是武力这个国家工具。但稳定的社会形态中永远是“政府”指挥国家工具,无论其是“皇权”或“相权”。所以“武力”的指挥权永远是一个最最敏感的问题。


秋天里的稻田

其实,慈禧这个女人真的很不简单。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小看了这个女人,以为她只是个沉迷于荒淫奢侈生活的后宫粉黛,晚清历史上有那么多能臣干吏,怎么就玩不过一个只知无原则吃喝玩乐的女人呢?看看她经历了什么,我们才会真正认识这个女人。

一生中她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并亲手扶持册立了其中的三位帝王。

一生中她经历了五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她还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她已经是咸丰帝的懿贵妃,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一生中她主持签署了如《辛丑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数不胜数的不平等条约,应该算得上是帝制时代与洋人打交道最多、也是出卖国家利益最多的当权者。

一生中她亲自主持发动了辛酉政变、甲申易枢政变、戊戌政变等三次激烈的政治争斗,哪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你死我活之争,仅被其处死的亲王就有近十个,罢免的亲王、顾命大臣及军机大臣更是不计其数;同时又提拔重用汉臣,颇具识人之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清末名臣大都受益于慈禧的赏识。

一生中她参与决策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白莲教起义、义和团运动、新疆阿古柏叛乱、陕甘暴动、苗疆暴动等等数十起动乱,每一次镇压都是血流成河,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又往后延续了几十年。

一生中她领导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两次变革,兴洋务、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禁鸦片、动议君主立宪制等等,每一项都是对大清祖制的颠覆。

一生中她占据大清朝最高权力顶峰长达47年之久,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位居第三……



经历过如此腥风血雨的慈禧,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使点小手段的后宫嫔妃了,她已经在政治手段的应用和操弄平衡术等帝制时代的权力斗争上百炼成精了,别说那几个混吃混喝的草包王爷了,即便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人中翘楚在玩弄权术上也是对其甘拜下风的,翁同龢之流的酸腐文人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而光绪帝则仅仅是一个受人摆布的木偶,怎么能够玩得过老谋深算而又阴毒无比的慈禧呢,不仅玩不过,一个伺候不好还有可能脑袋搬家呢,又道是“伴君如伴虎”,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密谋杀戮而又喜怒无常的准女皇,战战兢兢之下,焉能不怕?


龙支子

这话问得,多么地小白。

你得有多二多傻,才会不怕呀?

一是权力都在她手中;二是,她那精明程度,一般人糊弄不过。肃老六当年能耐多大呀,他倒是不怕她,结果呢,以他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全玩儿完。大清十二帝,入关前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入关后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然不在其列,但我觉得她是个兼职皇帝,本来想兼三朝来着,最后只兼了同治、光绪两朝,但是若跟那十二个较高下,排座位,我觉得十三人中,可以选出前六强: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慈禧。当然,前两强更多的是军事强人,如果单从治国理政的人事角度看,我们选前四强就成了:康熙、雍正、乾隆、慈禧。

这是个妥妥的女汉子。其精明与彪悍,不亚于爷们儿。至少从她老公开始,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爷们不抵她一个。

所以这话问得就有些那啥了,常说伴君如伴虎,伴太后这样的,乃是伴母老虎。

先说说恭亲王奕訢吧。

1861年,咸丰死后,奕訢与慈禧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慈禧实现了垂帘听政,奕訢以议政王的身份掌握了军机处。所谓的同治,你可以理解为两宫同治,母子同治,更可以理解为叔嫂同治。

但所谓的叔嫂同治,顶多是表面上的和谐共处,实则暗流涌动。两宫太后明确表示,一切政务要“躬亲裁决”,但奕訢认为政变策划在己,京师又是自己的地盘,并没有把慈禧的劝诫放在心上,反而日渐跋扈,甚至公开同慈禧争吵。

同治四年(1865年),善于投机钻营的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上疏参劾奕訢贪墨、骄盈、揽权、徇私,慈禧本想借机罢黜奕訢,可慈安不同意,大臣们的态度也很暧昧。尽管如此,慈禧还是决意要给奕訢点颜色看看,以“查办虽无实据,事出有因”为由,下诣革去奕訢的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至此,奕訢才真正认识到了慈禧的铁腕,不服不中。许多大臣为奕訢叫屈,洋人也十分关注,慈禧见打压奕訢的目的基本达到,对奕訢的处理更改为削去议政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经此一番较量,奕訢也服了,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从此小心谨慎。旁边围观的大臣,也不得不假装西瓜很好吃,全服。

这叫什么?这叫先借恭老六,打击肃老六;再借翰林奏,打击恭老六。这娘们,散打高手。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边境连连告急,奕訢并没有将全部心思用于抗法,反而将主要精力用于筹备慈禧寿典上,但慈禧并不领情,又以军机处办事不力为由,开去了奕訢的一切差使,令其“家居养疾”,并将军机处班底全部罢斥。至此,奕訢被彻底击败,回家抱孩子去袅。小叔子斗老嫂子?做梦!

再说光绪。光绪还尿裤子的当口,就被太后抱走当皇帝了。太后既是小皇帝的大姨妈,又是小皇帝的四大娘。孩子的亲爹与亲娘一听说娃要被抱走,亲爹,醇亲王老七奕譞吓傻了;亲娘,慈禧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哭晕了。天哪,虚岁五岁的娃给人抱过去当皇帝,那是人过的日子么?

别说皇帝了。大清公主都不是人过的日子。从出生到出嫁,见不了亲娘几次。嫁男人之后,不能与公婆住一处,得单独给她弄个院子;跟老公见个面睡个觉,也不能随便,那多臭不要脸呀,还得跟保母申请并贿赂,人家也不见得批。清朝公主得省亲之便有才问皇爹的:父皇你到底把我嫁谁了呀,你给我选的额附到底长啥样啊?

一句话,高处不胜睡呀。

谁让你位置那么高捏?

光绪就是凄凄惨惨凄凄中长大的,帝师翁同龢有时候看着娃可怜,也不能抱一抱呀。太后倒觉得,把你抱过来,我也算屎一把尿一把了,可是就连太监寇连材都觉得小皇帝不是人过的:“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盖凡人当孩童时无不有父母以亲爱之,顾复其人,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虽在孤儿,亦必有亲友以抚之也。独皇上五岁登极,登极以后,无人敢亲爱之,虽醇邸之福晋,亦不许亲近,盖限于名分也。名分可以亲爱皇上者,惟西后一人。然西后骄侈淫佚,绝不以为念。故皇上伶仃异常,醇邸福晋每言辄涕泣云。”

一者是遗传,光绪他亲爹,醇亲王老七奕譞虽然也是辛酉政变的重要帮手,但比上恭亲王老六,胆小老实多了;二是,政治实践中的每一步,都证明了太后是不能惹的,太后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光绪长大了,亲政之初也不想受慈禧摆布,但后来也服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双方均派兵赴朝形成对峙,战还是和呢?慈禧主和,光绪主战。拗不过光绪的慈禧最后同意光绪对日宣战,娃,不服老娘你就自己实习一下哈。开始,对日作战用的是李鸿章的淮军,结果一败再败,因为李鸿章主和,光绪认为是李鸿章不够卖力,给予了李鸿章“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的惩罚。后来,光绪命刘坤一率湘军与日军作战,还是一败涂地。最后以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虽然从结果来看,慈禧主和是对的,但年轻的光绪在此展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处罚了慈禧的红人李鸿章,得分不多,可也不算失分。战后,在一些帝党官员的鼓动下,光绪想要从慈禧手里收权,慈禧闻听后,将帝师翁同龢赶出了毓庆宫,并先后罢免了一干帝党官员。尝到了慈禧铁腕的光绪此后再也不敢有收权的非分之想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在康有为的鼓动下,发起了百日维新,一个一见太后就战栗,说话就结巴的皇帝,遇上一个想发动宫廷政变、围园弑后的政治赌徒,结果,自己就被当孤注,被他们掷出去了,从此成了废帝。

奕訢曾是皇位候选人,斗不过太后,回家抱孩子去袅;光绪亲政后,三斗两斗,把自己斗废了;光绪他爹,醇亲王老七,只有和福晋在家抱头痛哭的份儿,连自己的孩子都抱不上,儿子孙子都让太后抱走当皇帝袅;帝师翁同龢,回家抱孩子去袅;李鸿章同志,专业裱糊匠和专业擦屁屁高手,叫你糊你就糊,叫你擦你就得擦,叫你坐冷板凳你就得坐,叫你靠边站你就靠边站。

跟太后斗?

也就八国联军!


端木赐香

皇权会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让在这个体系里人感受到上下尊卑有别,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由宗法制和封建制的共同构成的礼教维系着。所有在这个体系里的人无一不受着“礼教”的约束,同时又享受这体系带来的好处,从而自发的拥护、维护体系的正常运转。

清王朝一直严厉执行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在咸丰之前,清王朝的各个皇帝,除了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登基时年龄比较小,孝庄太后临朝听政之外,其他皇帝继位时和在位时间都比较长,也没有留给后宫女眷干政的机会。咸丰皇帝早逝,同治皇帝年幼,不得已两宫太后听政。咸丰和清朝皇室为了避免皇权旁落,还做了保险措施——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希望朝臣与后宫互相制衡。

但是肃顺等人的政治斗争手腕太低级,情似逼宫。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在肃顺等人还没有形成政治同盟前,瓦解了对手,为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扫除了障碍。在爱新觉罗家族和叶赫那拉家族的共同支持下,慈禧的政治权利得到的巩固。

慈禧掌权,正是晚清四大名臣所处的所谓“同治中兴”时期。很多清流和名臣,都在此时得到提拔。慈禧施展权谋,让这些名臣,死心塌地的为清王朝服务。在庚子拳变之前,慈禧政绩颇著,国力上升,洋务运动欣欣向荣。依靠这些政绩,慈禧获得了来自皇族、朝臣的拥护和支持。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等人,都是在慈禧掌政期间名声显著的,对慈禧太后自然是感恩戴德。就说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中出力颇多的恭亲王来说,在他当上议政王后,曾经几起几落,根本就没有形成权臣的空间和机会,只能依靠慈禧背后的皇权。

比较有名的例子:戊戌变法时,各个宗室老臣对变法感到很恐慌,他们不去请示年轻的皇帝,却集体来到慈禧的宫殿门口,哭上了大半天,求着慈禧太后临朝听政。荣禄是直隶总督,不听从光绪调遣,却直向慈禧告密。这就很能看出来,究竟是谁在掌握政权了。怪不得谭嗣同腰间别刀夜访袁世凯,要求他起兵勤王——可是老袁也立刻向荣禄告密去了。

可见,慈禧获得了宗室老臣和地方实力派的拥护,是各方利益的总代言,根深蒂固,大位已稳。至于皇室,慈禧只需要一个归政的态度即可,而且当时的社会也不允许出现女皇,所以只要慈禧能代表大清宗室的利益,皇室也就默认了。因此,慈禧掌握着事实上的皇权,君临天下,恩威并重,这些人只能作为慈禧太后的下属,勤于政事。慈禧太后掌握了他们的赏罚贵贱生杀之权,你说他们怕不怕?


而知而行

在清朝末年,满朝文武包括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等人哪一个不怕太后老佛爷,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几十年,可不是一般权臣能动的了他的。就是光绪皇帝也怕她,光绪就是慈禧选的皇帝,是她一手拉扯大,调教出来的,光绪对慈禧的话言听计从。

慈禧这个女人不简单,按现在的话说是:超级女强人,集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女人,就是现在宫斗戏里面的女主加一块也不是她的个。她丈夫咸丰皇帝死的早,她凭借是同治皇帝的亲妈荣登两宫太后之一,咸丰皇帝驾崩前,同治不满10岁,咸丰给同治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辅佐同治,权力都集中在八大臣手里,只有印玺掌握在两宫太后手中。

八大臣大权在握,根本没有把慈禧这个不满30的年轻女人放在眼里,慈禧真不是善茬,她先联合东宫太后,控制住印玺,接着联络恭亲王,笼络住朝中大臣,找八大臣的毛病让大臣参奏他们,然后她直接拟旨盖印查办,八大臣死的死,判的判,大权最后落在她和东宫太后的手里,她和东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慈禧可不是一个愿意和别人分享权力的女人,东宫太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得暴病身亡,她从此就大权独揽,满朝文武看过她的手段,哪一个不忌惮她三分,清朝进入了慈禧时代。


浩荡扬子江



权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起到约束作用的相互关系,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皇后,慈禧太后能执掌国家最高领导权四十多年,说明慈禧太后绝对是一个善弄权术,心狠手辣,而且嗜权如命的人,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的时候,几代皇帝基本都是空架子,没什么实权,而且由于慈禧太后善于弄权,手段多样,时间久了,朝中大臣,亲王都知道了慈禧心狠手辣,肯定会害怕的。


毒刺剑客

1:首先能从一个贵人一步步爬到帝国的最顶端,她丝毫不缺少政治智慧,慈禧太后知人。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当时八旗军已经腐朽,军事力量主要以汉族地方武装湘军/淮军/楚军等为主,满族大臣已经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撼动她的统治地位,枪杆子里出政权一点都不假,同时对汉族地方武装又加以平衡,不会出现一家独大威胁她统治地位的军事实力;

2:支持洋务运动,拥有一大批得力大臣支持,在洋务运动带来巨大变革中获得了足够大的政治地位;

3:最后一点,光绪是慈禧所立,在古代仁孝为先的前提下,光绪势必要尊重慈溪的意见,由于光绪年幼,基本上由慈溪垂帘听政,各种命令由慈溪决定;光绪在军事/政治等舞台上均不可与慈溪相抗衡,何况几位大臣,君要臣死,臣不死为不忠,在这种前提下,慈溪在大清晚年绝对是权利顶峰的人


Miracle28145

身为一个经历过五代皇帝统治,参与四代君主政治,临朝称制四十余年的女性,慈禧能如此长久地立足于政治中心,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要细细分析起来,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而上述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地畏惧她,大抵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光绪:身为慈禧的姨侄兼养子,光绪从记事开始就对慈禧有着本能的恐惧。从小,光绪就被强迫叫慈禧“亲爸爸”;生活上,慈禧也确实更像一个严父而不是一个母亲或是姨母。慈禧绝不会像一个怨妇一样,光绪一不听话就拿“你是我抱来当皇帝的”说事,而是会跟光绪痛陈他堂哥同治的斑斑劣迹,言语中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魄,直逼得从小就在慈禧跟前战战兢兢的光绪双膝发软,向“亲爸爸”承认错误。

第二类/恭、醇亲王:这两人都是慈禧的小叔子,也都长期担任过军机领班,恭亲王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议政王。但他们都见识过慈禧翻脸不认人的样子。尤其是恭亲王,尽管他在祺祥政变中扮演着不亚于慈禧的重要角色,但当他稍微有点肆意妄为,突破慈禧容忍的限度的时候,慈禧就敢拿掉他所有的官爵和身份,直逼得他跪在慈禧面前痛哭流涕。有这么一个天威难测的四嫂,二王又怎么能不怕慈禧呢?

第三类/翁同龢、李鸿章:此二人都是大臣中的翘楚,在同光中兴期间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尽管如此,他们也都很明白慈禧的手段。必须承认的是,至少在慈禧听政的早中期,她还是很能任用贤才的,其中不乏不拘一格提拔汉臣的案例。但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老佛爷拿的起你,照样放得下你!李鸿章对国家的贡献天地可鉴,但犯了错的时候该拿就拿,绝不手软。如此之手段怎么能不让人畏惧?

综合这三者,就可以简单地做一个总结: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怕慈禧?就是因为慈禧的手腕强,驭人之术精明。她身为一个女子,身处男人政治的中心,却绝不遵循文官政治那一套虚伪的作风,反倒是经常敢于撕破脸皮。而她的权术以及清朝极端集权的政治制度,又确保了她和重臣撕破脸皮后不会威胁统治,这就是她能临朝四十多年却能长保权位的奥妙之一吧。


青言论史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慈禧作为晚清最高的实际统治者,自然是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放在首位,当权力受到威胁时,她不惜发动政变,比如“辛酉政变”,打倒顾命八大臣;或者“甲申易枢”,用醇亲王取代恭亲王;亦或者“戊戌政变”,囚禁光绪,自己重新掌权。而当权力稳固时,她利用权术维持政局和地位的稳定。一旦有人有“非分之想”,慈禧总能在第一时间就把他们扼杀在摇篮里,避免事态的发生。

光绪对慈禧的惧怕从幼年就形成。光绪是在慈禧的操纵下成为皇帝,同治死后,大臣推荐由道光帝长子奕纬之孙溥伦即位,但遭到慈禧反对,因为一旦溥伦即位,慈禧作为祖母的身份便无权以太后的身份干涉朝政,但光绪则不同,光绪是慈禧的外甥。

光绪从小就接受“母子君臣”的教育,光绪在评论唐朝大臣胡致堂论武氏之乱,以为“当数其九罪,赐之死而灭其宗”这件历史事实时说:

“夫武后,君也,母也;中宗,臣也,子也。以子犯母,以臣犯君,其可乎?”

慈禧对光绪甚为严格,光绪不仅没有母爱,而且对慈禧产生畏惧心理。更何况光绪作为慈禧的傀儡,朝中更无权臣支持,为保留自己的地位,光绪在慈禧面前自然是唯唯诺诺。

恭亲王是晚清皇室宗亲中的能人,原是咸丰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咸丰即位后郁郁不得志。但咸丰死后,他与慈禧都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开始步入权力中心,并培植自己的势力。但恭亲王玩弄权术的能力自然低于慈禧,而恭亲王为维护自己的权力又不得不听任于慈禧。终于恭亲王在与慈禧的权力争夺中失败,中法战争后,慈禧突发懿旨,将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史称“甲申易枢”。

醇亲王是光绪的生父,嫡福晋是慈禧的妹妹,由此可见醇亲王和慈禧的关系非同一般,醇亲王处处以慈禧马首是瞻,“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取代恭亲王,成为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对于李鸿章和翁同龢来说,只有明白时局,才能保全自己,所以没有怕不怕之说,伴君如伴虎,慈禧又是晚清最高的实际统治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