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说「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对于这个评价你怎么看?

634812056

没任何问题啊,他就是晋人的伟大英雄,应该被供起来崇拜。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被扭曲了,形象变的模糊。



辛亥功臣

阎锡山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接触做生意,十四岁读完蒙学后和父亲一起做金融。

1902年,进了山西武备学堂,学习成绩优秀,1903年官费保送日本留学。

大家知道,当时的日本就是个反贼培训窝,满清派过去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反贼。阎锡山也不例外,加入了同盟会,成了一位革命党人。回国后,成了山西新军标统,算是一步登天,他的这一标新军,基本就是同盟会的了。

辛亥之后,阎锡山在山西呼应,杀死巡抚,本想和吴禄贞一起挥师入京,满清收买刺客杀死了吴禄贞,没做成,就派兵往北往南发展。南北议和结束后,满清逊位,民国成立,阎锡山就回山西成了山西都督。

山西守护者

阎锡山虽然是同盟会,但是老派同盟会,对于孙中山后来的很多做法,都不支持。也不支持共和,认为“以中国之情决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厉行军国主义不足以图强,欲厉行军国主义非先走君主立宪”不可,要求“废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宪政”。

现在看来,这套很有道理,这么大范围,地区之间区别这么大,搞共和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除非分成更多更小的行政实体。但当时人不认可。

在之后的民国纷扰中,阎锡山遵循“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这非常难得,中


国多的是问鼎中原的野心家,少的是保护地方的守护者。保护地方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维持地方秩序,另一层是阻止来自中央政府和外省军队的祸害。这两方面阎锡山都做的不错。

对内,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剪辫子),后又推广种棉、造林、畜牧。

对外,拒绝参与军阀混战,除非会危及到山西否则轻易不表态不参战。击败了三姓家奴冯玉祥等野心家对山西的觊觎。

在国民党大势已成的时候,阎锡山宣布加入国民政府。之后一直抵制国民党实际控制山西。现在不少人觉得统一好啊,那多好啊。其实好个屁,那就是把山西人民送到国民党手里,国民党从孙文改组后一直都不是好鸟。

中原大战就是蒋介石对山西的侵略,在张学良这个不孝子的帮助下蒋介石赢了。不过由于之前山西的基础,和日本人在东北的战争,让蒋还没机会消化山西就迫于形式不得不让阎锡山东山再起。

抗日英雄

阎锡山虽然是军人,但家庭的商业活动让他对工商业了解很深。为了发展经济,同时储蓄力量对抗蒋介石或者日本人对山西的可能入侵,大力发展工商业,修筑铁路,创建银行。抗战之前,山西确实已经算国内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阎锡山的军队战斗在第一线,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是阎锡山军队合作打的。抗日英雄傅作义就曾是阎锡山的手下。

地方自治

区分主政者是好还是坏,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希望治内民众变富变强的就是好的,把民众彻底管控起来恨不得菜刀都不让拥有的,就是坏的。

阎锡山就是个好的主政者,他在山西大力推行区域自治,他起名叫“村本政治”。设立村公所、息讼会、监察会、人民会议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进行地方自治。这些机构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窝娼、聚赌、偷盗、斗殴、游手好闲、忤逆不孝等事进行感化教育和处罚。

还成立了保卫团对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让他们有自保能力。这是他一贯提倡的军国民教育的延续,关于军国民教育我写过一篇文章,有感兴趣的人可以翻一下,这是公民社会的基础。

在阎锡山治下,社会安定,秩序良好,经济发展,工商业发达,所以很多邻省的人涌去山西生活发展,山西获得了“模范省”称号。

阎锡山毫无疑问是个晋人的大英雄,在乱世努力抵抗各种流氓对山西的觊觎,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努力让民众自身有更强的武力来抵抗各种侵害。


寻常味



在众多以“争霸”为主流的民国军阀中阎锡山是罕见的“种田流”。

搞经济建设一流,把山西从落后的西部内陆省份建设为“模范省”

阎锡山依靠自力更生,在数年之内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轻重工业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长达 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了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并为“四银行号”成立了实物准备库,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到2亿银元。尤其是军工业,太原兵工厂成为当时顶尖,“太原造”威名赫赫



太原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并称民国军工三巨头,然而起步最晚的太原兵工厂,在现代化程度上,却一直是三家中的佼佼者。山西王阎锡山之所以能在叱诧风云多年,与山西雄厚的兵工实力有莫大关系。


30年代太原兵工厂仿制汤姆逊冲锋枪

搞教育全国领先,四年义务教育独树一帜

1915年山西颁布《义务教育实行程序》,开始普及义务教育。规定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七岁到十三岁的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不执行家长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强迫教育。还要求各级官员均有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其筹款的情况作为考查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

正是由于阎锡山对教育重视,徐向前在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后来才能上黄埔军校,才有后来的辉煌战绩和共和国元帅!

陶行知说: 中国除山西省外,均无义务教育可言。

搞争霸三流,军事、权谋均是屡败屡战而屹立不倒

军事晋绥军先后败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张作霖的东北军、蒋介石的中央军、日军等,败多胜少。

政治上几度下野几度复出,晚年流亡台湾


新中式生活

因为视野问题,阎锡山始终是个军阀。

近年来网络上涌动着一股为民国军阀翻案之风,诸如张作霖治下的东北,李宗仁白崇禧管理的广西,龙云竭力维护之云南,乃至于提问中的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等,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观念。



一,归根到底,十数省的军阀割据阻碍了中国的统一,使之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我国当时的国防、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日本人敢觊觎中国便是看透了当时中国的一盘散沙,他们认为各路军阀没有国家观念,不会支持国民政府的全面抗战,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侵略。

三晋大地被阎锡山统治了整整38年,在他眼里山西就是他的独立王国,为了维系自己在山西的统治,无论国共一概排斥,更缺少国家与民族意识,抗战期间与驻太原的日本第一军暗通款曲,以其侄子阎鹤其为代表,频繁与日军接触,以准备做汉奸的条件,试图恢复对山西的统治,日军称此为“伯工作”,多亏国民政府发现及时。



二,对辖地的建设与维护,不代表阎锡山就是爱民如子,无非山西是他的老巢,是他政治地位的基石,那就必须起到晋绥军兵源、个人提款机和培养私家官吏的三重作用 。他为家乡所做的一切,表面是造福桑梓,真实目的就是上述三项的取之不竭,山西人民不过是他的奶牛,怀念个甚呢?

用人,是“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完全的个人独裁;统治工具养兵二十余万,尚不算地方武装,建立了关内第二大的兵工厂, 参加军阀混战,这些耗资巨大的穷兵黩武行为,难道不是山西的老百姓埋单?



甚至于日本投降以后,阎锡山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留用日军降兵数千人成立所谓第十总队,镇压人民和对付解放军,完全没有民族立场。




四,阎锡山的所谓“保境安民”是政治借口,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的中央系一直试图进入山西,使这个华北重地不再是独立王国,阎锡山不敢明抗,只能利用民意去排挤,那就必须收买山西人心,在地方上做做样子取得山西百姓的拥戴,否则就是地位不保。

在抗日战争之前,山西少兵祸,是因为阎锡山自知争天下无望,退而守老窝,不再逐鹿中原,政治安定必然带来一定的经济繁荣,但是与富裕根本画不上等号,有钱有势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山西百姓还是吃不饱饭的,因为要供养大量军队和其它统治工具,军阀一定是横征暴敛。




日本鬼子占领东三省后,扫荡包括土匪在内的一切不屈服武装,用警察政治控制伪满洲国,治安较好,交通无碍,也有畸形的经济繁荣,与阎锡山的军阀统治大同小异,难道可以翻案的?



《时代周刊》不代表什么,吴佩孚也上去过,给西方人猎奇我们祖国当年的贫穷落后而,过滤。


度度狼gg

文 | 獬执事

美国《时代》周刊的评价,大抵没错。阎锡山是一名军阀,但同时也是一位极有主见的改革家,在他割据山西十余年中,山西的文化、教育、民生等方面相对于其它省份来说,还真的称得上繁荣富裕。

其实阎锡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旧式文人。阎锡山地主出身,上的是私塾,读的是《三字经》和四书五经,这一点与辛亥革命中那些受过“欧风美雨”教育的人是不同的。辛亥革命之后,别的省要么挂十八星旗,要么挂五色旗,而阎锡山呢?这位老先生挂的是太极八卦旗。

其实阎锡山参与辛亥革命,有一点偶然因素在里面。他追求的不是“三民主义”,而是自创的“公道主义”,据他所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皆处于对之地位,故能博人人欣喜,处处为人乐于接受”。在这一改革思想下,他努力将山西打造成“村村无讼、家家有余”的太平盛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田园牧歌。

这样的阎锡山自然非常保守。他认为“工业应有限制、商业应有限制,土地仅有私种”,努力抵制着工业文明;他认为要施“王教之化”,大力发展教育,在军费紧张的情况下开展义务教育;他以农为本,搞“六政三事”;以军立省,大力发展军工业——山西经历晋商几代经营本来就富庶,阎锡山又相对温和,愿意发展经济民生,于是在乱世中山西得以遥遥领先于其它省份,也就不奇怪了。

美国《时代》周刊对阎锡山评价极高,认为其“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这也体现了阎锡山的另一面。是不是有些意外呢?


亚欧研究寮

《时代》杂志这句话说得很对啊,没毛病。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三十八年间,确实将这个落后的内陆省份,建设成了经济名列前茅,工业初具规模,义务教育全国第一的民国“模范省”。

先说山西的工业。阎锡山强调“造产救国”,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包括采矿、炼焦、冶金、电力、机械、化工、建材、毛纺、皮革、面粉、火柴、造纸、印刷等各行当的西北实业公司。还建立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制造规模和能力名列全国三甲,步枪、机枪、火炮、各种子弹、炮弹等都能够自主生产。

其次他还阎锡山还力主修建了长达 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有力的促进了山西经济发展,还成立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山西省银行,发展金融业等,推行“物产证券”,筹集资金高达7000万元。另外还鼓励民间兴办自有企业。

再说农业方面。他提出“三事”(种棉、造林、牧畜)、“六政”(禁烟、天足、剪发、水利、种树、蚕桑),得到农民们的大力支持。

最后说一下山西当时最牛的义务教育。阎锡山早在1915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实行程序》,他就是要强迫山西的小孩上学念书:“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

据1933年《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1932年的教育经费占当年各县行政总开支的比例:忻县占61%,定襄县占50%,大同县占57%。我想这个比例,如今全国都没有什么地方能够达到吧。

到1929年时,山西全省共有学校26489所,山西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70%,位于全国第一,遥遥领先于其它省份。陶行知在山西考察后说道:“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策源地”


渔樵侃史

阎锡山实实在在地统治山西长达36年,在其治理下山西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时代》杂志只是家媒体,它是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最终,阎锡山的军事争霸意图导致“前期心血惧丧”。

总体上阎锡山的政治生涯是:辛亥革命崛起——控制山西——势力扩张——中原争霸——退守山西——败退。中原争霸前对山西的发展贡献颇大,之后,则属于“全面退缩、固守本土”将山西变成“家天下”极为不利于中国发展,是该被批判的。限于篇幅,我只谈谈1933年以前的阎锡山。

(1)1912到1920年的巩固时期

阎锡山1912到1916年,以“争权”为主,属于控制“山西”期间。1917年,开始加强民生建设——六政三事,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种棉、造林、牧畜。“六政三事”除了剪发、天足,基本属于“左宗棠的民生政策”的翻版。

(2)1920到1930年的,大力发展时期

自1922年以后,阎锡山已经具备了其他军阀少有的“稳定基础”。1926年就已能月产火炮10多门、冲锋枪900多支、机关枪30挺、炸弹3万多发的实力。掌控的军队兵力多达30余万。1927年建成的太原兵工厂又使其实力倍增。

山西的民生工业发展也很不错,建立了25个炼油厂、2个炼钢厂、2个机器制造厂、15个发电厂。其他前期民生配套工业的发展也不错,例如1921年建造蚕具制造厂、两个面粉厂、1个棉纺织厂、一个卷烟厂,这些都是为前期“民生项目”打造的配套企业。

(3)“中原大战”让阎锡山亏了大本儿,山西爆发三年金融危机,民生顿时倒退20年

1930年11月29日,阎锡山前往大连暂居,山西金融崩塌,全国拒用晋钞。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主要是为了军事而大规模“超发”晋钞导致。山西财政除了1919年盈余外,其余都是赤字。为此,阎锡山大量“超发”晋钞。从1919年的年印制40万元,到1930年的9600万元,造成山西金融秩序混乱。

再加上“兵败下野”人心惶惶、山西军方和有钱人纷纷囤积面粉,更使粮价飞涨;1932年,山西水旱灾害频仍,山西企业倒闭较多。

综上所述:(1894年后的)晚清民国的中国最需要的是“民生”发展,固本是最需要的。但是,“军阀割据”、隐形割据使得无法做到这一点。山西一省做到了“本省固本”却因阎锡山个人野心导致“中原大战”而终被打乱,其后又被“抗战”彻底打乱。


坐古谈今

阎锡山无疑在民国时期为国家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向南向西进攻。阎锡山主政的山西对日本进行了顽强地军事斗争。与陕北的红军有较好的合作。陕西三千子弟东渡抗日有效阻止日军西征。陕西驻军在黄河西岸坚持坚决抵抗,使日军攻破关中南下四川,攻陷陪都重庆的阴谋始终没能实现,这与阎锡山在山西坚持抗战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到了台湾后,他的命运好像要比驻守陕西的胡宗南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