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还喊着招不到人是为什么?

昊小欠

#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还喊着招不到人#,该话题也算是历经数年,始终维持在高校热度榜(即高校共有问题)前几的位置,每年都会被提及,然后丢给社会各界人士来“共话”,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

相信大家对此话题并不陌生,大一时对其“置身事外,不甚重视”;大二时“稍有感触”些;大三时会“怅然若思”;大四时候便是对其“茫然无措”啦,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会是这样啦,之前也有讨论过类似的话题,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大学该不该做校园大使?#的个人回答篇哈~

该话题实际有很强的时间节点性,每年的6月份即毕业季,该话题达到一年的峰值,然后各类衍生话题不断浮现,例如“毕业季即是失业季”,“大学生失业人数再创新高”等,如今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以及大热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大多数的工作岗位会被取代,听到这类的消息相信大多数高校学生会有深深的不安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就业的抉择,当有不安的时候,也代表着你是时候做点事情提升自己啦。

回归话题本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每个人都愿意呆在舒适区,并不愿意主动学习成长,吃喝玩乐相信没有人不喜欢,而学习成长是有一些反人类的属性的,所以找不到工作的你应该认真的反思了,其次从企业层面讲,企业的发展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愈来愈不稳定了,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又在裁员了,企业不是找不到人才,是希望找最合适的人才,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一定会疯狂抢夺人才资源;所以我希望该类话题可以对你有警醒作用,却不是使你更加迷茫。

【更深层次的内容解读: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会更高,而人才会愈加值钱,也代表着可以得到更高的薪酬】

(图源:网络)

智联校园 学生支明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智联校园

有一句说得特别好:企业想找拼命干活的牛,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的马!

这句话深刻的反映出几个问题来:

【1】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脱节

毕业后,大概你会听到很多声音就是,当年我的微积分有多么多么牛,但是毕业后我竟然一个都没有用到。学校的教育毕竟还是侧重于理论教育,我们学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详细的告诉我方法,以及原理,但是实际上,我们会看见,有很多同学在学校成绩很好,但是在职场发展不顺利。

职场毕竟是在考验智商和情商复杂环境。你能做事不代表能升职加薪。你在学校成绩很好也不代表在职场上能够有所创造。这里就引发一个问题,很多在校成绩厉害的学生,在企业很难适应,一方面放不下身段去协调职场关系,另一方面,自认为成绩很好就应该拿高工资。

【2】找不到工作以及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其实学历还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很多时候,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毕业生心仪的工作。为此我调查了周围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这么说的:

学生一:工资才4000元,除去租房子所要花费的2500元,只剩下1500元,我几乎所剩无几。要说可以搬到偏远的郊区住,但是每天一个多小时的上班路程,我真是受不了了!

学生二:我不明白,为什么这家企业总是要加班?难道没有员工自由吗?难道没有劳动法吗?

学生三:我大学学的是生物科技,但是实际上,我可以做的事情很少。除了去一些私企美容工作做一些护肤品的检验工作,实际上我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3】环境发展与现实的冲突

根据一份数据调查显示,2018年预计我国毕业大学生将高达820万。就业形势确实严峻。一方面,企业缺口不多,有经验的员工大把且拼命。另一方面,大学生培养的成本高,不如从同行业且工作一两年有经验的员工招聘,尽快上手。

再者,目前各行各业确实都不容易。中国老年化日剧严峻,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人数3亿人口,老年人的消费是紧缩的,企业规模也日渐紧缩,意味着岗位减少。就业将更困难。

大学生想要在毕业大潮中获得优势,需要在校期间打造更核心的竞争力,参与更多的项目,不仅学历够硬,项目经验也够硬,那么毕业后才不至于陷入困境。

职场上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我觉得是供需错配。比喻一下:企业想找拼命干活的牛,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的马!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呵!难的让人郁郁寡欢,难的家长愁呀。我有个朋友,她女儿是南京一所一本大学校毕业的,两年了呆在家里没工作,也可能是看不上,现在考研两年。还有一位朋友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学的英语专业,也还在家里呢。还有一位朋友,小孩子从英国留学回来,找不到工作,现在也在家里呢!

近日,网易云课堂联合前程无忧、微博职场共同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报告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超过21%的大学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平均求职过程接近5个月,其中21.8%的人求职时间超过6个月,7%的人一年以上都没有找到工作;虽然超过3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求职比较顺利,但平均求职时间也有2个月。

在求职期间投递简历的数量方面,55%的学生投递简历数量在10—30份之间,23%的学生投递了30—50份简历才找到工作;在面试次数上,47%的应届生求职期间共参加了5—10次面试,24%的学生参加的面试次数在10次以上。

再看看这组数字,估计你心里凉了半节。

自2014年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之后,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从2015年的749万到2016年的765万再到今年的795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求职中,哪类大学生找工作尤为困难?求职顺利与否与求职人群的哪些因素有关?


“参加了四五场宣讲会了,都投了简历,但现在都还没有收到回复。”前几天在高铁上,我遇见了一位大四学生,说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她有点泄气。她告诉笔者,新学期一开学,她就投入到了求职大军中,但投出的简历就如石沉大海,没有了回音。而来来回回面试的车马费已经过了六千元。有时要从哈尔滨来到徐州来面试。

下面重点谈谈原因:

做为一名喜欢研究经济宏观形势、没事乱琢磨的小人物,我觉得这和中国整体人口红利消失有关系,这几年来中国成年人口在下降,代表着消费主力军的下降,进而带动各行各业的紧缩。更精深的可以参看《人口硝壁》这本书。这是最深层的主因。大家不要小看人口这个问题,经过过去十年的计划生育,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老人的消费支出是紧缩的。此外,还有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关系,一些白领的工作,基本上在欧美国家,这些能让大学生求到职的工种越来越少。

求职过程中,有没有最佳的时间窗口?从秋招季开始的2-3个月为最佳时期。这与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校招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有着很大的关系,秋招期间,是高校宣讲会和招聘会的高峰期,而春招,相对秋招来说较少,有时只有秋招的三分之一,建议大学生应尽力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多做一些尝试。


采访本上的人生

每年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今天也和一位阿姨聊了一下,就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先说一下为什么找不到人吧

1,工资待遇的不匹配,一个学生读书时候少一点的也有1000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费(注意,这还是不用交房租,交通费且吃的极度便宜的情况下的支出)。而到了社会上呢,就我所在的昆明而言一般点的学生毕业3000左右,除去各种开支也就和学校的差不多,而且工作还累啊,所以很多学生都该考研的考公务员的都去考了,这就把社会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有了归宿或者说有了方向;

2,说一说行业的选择上,我身边很多同学毕业了都去了互联网行业,因为互联网行业起薪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呢,给不起价,但是大多数专业的对口行业都是传统行业,很多也就招不到人咯,部分行业扎堆,部分行业无人问津也是现在的基本情况之一;

3,很多公司培养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健全,一个校招的学生到成才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才会形成系统,而很多公司根本没有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让人感觉学不到东西,同时也给不起钱,但是要求又很高,所以很多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人;

再说一下我认为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原因

1,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难点,学生时代是个什么都会想的时候,接触到的都是些理论上的东西,不可否认,理论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属于假设的,把种种困难假设为0或者降低了难度,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就会遇到一堆的问题,这个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很多人会找不到方法,也有人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会认为自己不合适,所以成为了一个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难点之一;

2,信息的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是有的时候信息多了就复杂了,也就是不纯粹了,加上很多人不管是刻意还是宣扬的是一种快节奏的成功方法,但是成功真的那么快么?不见得!很多时候我们工作的时候都是这边看着那边更好,加上又没有系统的培养且大多数人都是一般人没有那么高的智商和情商,我们就很难成为了企业所需的那种人;

其实,总结一下就是,你看得上的看不上你,看得上你的你看不上,有的时候降低一点点期望值可能会好一些


明玉学长

据调查,每个大学生手里至少1-3个offer,多的5、6个。

在北京高校做了多年就业工作,我想我可以解答用人荒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工作荒呢?

其实,通过相关部门调查,全国就业岗位数年年增长,这几年开始,已经超过了毕业生需求的岗位。也就是说供需基本是平衡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大学生找工作慌呢?通过对北京多家企业和高校调查,发现很多毕业生手里都有1-3个单位的offer,但是还在骑驴找马。很多毕业生刚毕业找的目标企业是薪资5000+,最好能解决户口,单位在北京城八区,能管吃住,发展前景好,有带薪年假,能出国旅游。这样的岗位确实是有的,但是有限,就有限的那几个坑,填满了就没了。所以很多毕业生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于是会出现频繁跳槽,或者答应去单位,却又爽约的情况了。这也造成了企业的用人荒。

数据方面

2017年应届毕业生795万,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以及留学归来毕业生,总数是不止这个数字的,大约超过1000万了。而2018年应届毕业生将会超过800万,加上其他的数据总共会超过1100万。

第三方报告

通过第三方发布的报告可以知道,目前80%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因此专业匹配度很低,除了医学、生物等专业,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做不相关工作,这貌似揭示了大学读什么专业没关系,只要读个名校就行。

因此,不是岗位减少了,也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选择太多了。希望毕业生能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岗位。


老王侦查记

如今的毕业大学生大多都是95后,如果你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理念就很难招到员工,我们常常说到新员工招聘,新员工的主力,已经是95后了。在很多公司90后已经当官了,有的是主管甚至经理。

所以在招聘的时候要了解一下,95后、90后、80后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重点说95后特别重要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95后的中国“独生子女1.0”和“独生子女2.0”。

什么是“独生子女1.0”?

2005年、2006年阿里有一个特别牛的团队,叫中供铁军,因为他们卖中国供应商的产品,这个团队非常牛,后来做递推的有句话说--无中供,不成军。

这个优秀的团队在招聘的时候特别要招“苦大仇深”的人。

什么是“苦大仇深”?就是小时候饿过肚子,小时候很穷,跟哥哥、姐姐穿一条裤子的人。因为这个岗位特别的辛苦,需要通过工作努力,来改变自己。但是现在招聘的“95后”的年轻人还能招到“苦大仇深”的吗?现在的人苦大没了,仇深的挺多。

1992、1993年以后才有比较好的生活。所以在这之前,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出来,85后、甚至一些90后,小时候的日子并不好过,都是穷过的,而95后没有吃过苦的历史,对未来又很憧憬,信息又特别足。

像我们青岛的快递小哥们努力工作,一个月挣6000-8000不是问题。所以他对未来有信心,没有那种危机感,他们的工作安全感没有那么强烈。

大部分的家庭来自于城市。还可以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套房子总有1套甚至3套房子是他的,一套房子上百万,何必对一个月几千块钱那么计较,他们对未来有财富继承的可能性导致压力不是很大。

这一代人在中国叫做小康1.0.他们的特点在工作上不是特别的紧迫,这是敢借钱消费的一代人。这是我们在公司招聘中以前没有见过的。

独生子女2.0

什么是独生子女2.0呢?就是说父母也是独生子女,从95后开始,你去公司问,你们父母是不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得回答是。

独生子女2.0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做互联网、IT的,我们都知道,什么东西是2.0,一定是更猛的,这个版本是高级的。所以独生子女2.0,相对于独生子女1.0,一定是把独生子女的特点放大了很多倍。

结合小康1.0和独生子女2.0,我们在人员招聘上最大的挑战就是这批95后,你再用很励志的心灵鸡汤去告诉他,怎么去奋斗改变自己,也不会有人搭理你,因为从小这么多人宠爱,现在突然来了一个人去管他,他根本不适应。

我们几年前就发现有一些95后的孩子是这样的:我们要晋升一些人当主管、当班长,他们会说:我不想当,我当年领导说要让我当主管,我可是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我切身经历过的我想规划提拔一个比较亲信的95后做技术、做主管,但这个95后员工当面把你怒回去,说我为什么要考虑那么远?那么长时间后为什么还要在公司做?我为什么不出去做些别的?再说这些岗位都不操心、不辛苦?当初我很懵懂,现在想想也不为奇,或许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规划,是我们80后无法理解的。

以前有升职、能加工资,创业公司给股权,给期权。今天你突然发现这一套对95后基本没有什么用,他们根本不吃这一套。

所以和大家分享对95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你把公司变得好用是不够的,你要让公司变得更好玩,他们是在游戏中长大的一群人。人生对于他么你来说是一个更大、更多的升级打怪游戏,你的公司不再只是他的一份工作

如何让公司变得好玩?

对一个95后,他加不加入、留不留在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因为多几百块钱的工资,而是你的那顿午饭能不能打动他,你还包他住,很多公司还是提供这个福利的,但是你只是帮他找个民居,让他在三室两厅里挤近期10个人凑合一下,还是给他一个像家一样,有年轻人得社区,很温馨、很好玩的地方.....这个对95后变得越来越重要。

好吃、好玩、好住,这个将会是以后公司的卖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与你一起创业

社会发展加速,员工对企业要求高,企业对员工要求更高。所谓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何做起?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现实,但成为现实的诱因是什么?为什么企业又说招不到人?

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年薪百万加,如果公司能配一台车或者送我一套房就更好了。我就想问问您还需要点什么?公司要不要再帮你娶个媳妇?虽然这个言论会刺激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内心。但这确是实情,刚毕业没经验、没人际关系、更是不懂人情世故,非专业人才谁又会花高薪聘请一个没有任何经验与能力的人?

不是企业招不到人,是招不到他们想要的人。

有些企业抱怨每年的各种招聘会都参加,可就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才。于是诞生了一个学科,等你学业有成毕业后发现这个行业已经爆冷,大学四年学的东西也只能搬砖。而企业是逐利的,是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改变的,人才的需求方向也是结合公司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学的东西是固定的,也就说大学生就像一张上好的宣纸,在纸上留下的东西取决于社会和行业,而不是自己身。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希望有经验,有能力,有责任心等等一系列高级人才都具备的品质。但薪资待遇却很抠门儿,甚至希望你不要钱。这事儿各位都有体会我就不说了。

总结:800万大学生里有没有出类拔萃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他们也找不到工作?放下面子,扫大街能不能扫?管厕所能不能管?回家当少庄主能不能当?去工地搬砖能不能搬?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人脉有多广。正视自己后找工作不难。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一份工作真的不难。只不过这个工作不是你喜欢的罢了。

而作为一个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招聘上来的员工综合能力强悍,甚至没有磨合期,甚至能独立自主的为公司创造效益,而且薪资要求还低。但这现实么?我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家公司抱怨招聘保安召不到人,他开出的薪资条件是2500-3000,要求年龄22-35周岁,试问这个年龄段的人只要稍微有点智商的工资都能拿到5K以上。你这个2500+薪资是不是有点太高了?不是所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更不是所有企业召不到人,只是个别现象而已。


龙江生活资讯

本人本科英语专业,研究生计算机专业,现在在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

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阶段对此体会非常深刻,谈谈我的看法。


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很多企业喊着招不到人,看似很奇怪,其实非常容易理解。

都是哪些人“找不到工作”?

800万看似很多,但是大学生基数也非常大。

首先请大家想一下,都是哪些人找不到工作?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名校的学生普遍非常好找工作,普通学校里专业学的非常扎实学生也不愁找工作。

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不说有多么强的自学能力,多么强的主动性。

大部分连自己的专业都没学好。

“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大学都在干啥?

我见到的“不好找工作”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大学里不太努力的学生,甚至连学习都不好,更别说学一些和工作需要的技术。

可以对比一下二本的学生和名校的学生学习氛围,日常生活,我想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混日子”,“及格万岁”、“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上课玩手机,没课打打游戏、泡泡妞、吃吃喝喝等。

很多大学生大学前三年混日子,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两个月才“幡然醒悟”努力学习,努力找工作。

如果这类学生都能轻松顺利找到好工作,那么还有天理吗?

欠下的总是要还的。企业不会为废柴买单!

大学教育和企业要求之间的矛盾

大学教的很多内容偏理论化,企业要求偏实践化。

很多大学里面教的内容相对浅显,相对基础,甚至有些知识是“过时”的。

而很多学生并没有从“高中思维”转变到“大学思维”,以为学习好考试分数高就行,其他的不重要。不去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技能。

总是觉得“时间还早”,“周围人都这样”等,日子很快过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能力不行。

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总觉得名校的学生都是龟兔赛跑里的兔子,都懒洋洋。

反而是自己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地学生在混日子。

有些人怪学校,怪氛围,我认为只能怪自己。


研究生期间有一个关系非常不错的同学非常优秀,人比较聪明还比绝大部分同学更努力。

经常搞比赛搞到半夜才回去,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些对能力提高有帮助的事情,在全国性的很多比赛都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最后去了阿里巴巴。

虽然无不算成功,而且我自认为自己也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我本科是一个普通二本学校,英语翻译专业,我大二开始重点学习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编程,但是我英语专业的证书如英语专业八级、英语专业四级,甚至不需要考的大学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六级也都通过了。

大学期间放学总是第一时间冲到宿舍学编程,暑假寒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编程。大学里参与我们市单证防伪系统开发(该系统现在还在用),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次软件比赛,拿了我们学校那一年唯一的省级一等奖(计算机学院也有二三十个团队参加)。

最后考研也考到了计算机专业,现在也在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

欠下的总是要还的,企业不会为废柴买单

这句话并不是我说的,而是我们公司入职的时候一个人力资源老大说的

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看似矛盾,其实是必然现象。

找工作的阶段优秀的学生在内推阶段轻松拿到好几个名企offer,“痛苦地”在这些企业里面选一家。一般的学生在校招阶段才能找到工作,甚至都是一般的企业。专业技能很差的学生,校招甚至都找不到工作,等着公司“补招”。

企业招应届生未必全都要求技能完全达到工作需要,很多专业基础非常扎实的学生好的企业也愿意要,可是很多学生的专业学的一塌糊涂。

非名校在就业是本来就不占优势,但是大学期间还在混日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难想象了。

找不到工作的人自己该想想大学里自己都在干啥?

另外有人说还有走关系找到工作的

确实有这种情况。有关系的靠关系,没关系靠能力。没关系还没能力还不努力,还说啥?!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探讨,您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


明明如月学长

去年秋招,职场火锅牵头组织公司招聘,为各地分公司拟招50人,报名1000人,笔试按照1:8比例有400人进入面试,面试那天来了200人,衰减了50%。二面按照1:3比例,有150人进行三面,最后按照1:1.2比例进行公示。目前,已确认不来的,已经有30人,估计到六七月份,实际到岗的可能只有15左右。

这个现实的例子说明什么呢?

招聘的时候,雷声大,到岗的时候雨点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公司在北京招聘,报名者很多,参加面试的时候,就问能不能留在北京,给不给户口?其实,我们公司主要为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招人,最后到岗率只有30%左右。

职场火锅不讲大道理,也不讲大政策,从职场招聘实践中,已经得出了结论,实事求是地讲,大学生就业市场,这样的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几十年来,既有天子骄子的心态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有社会行业结构化矛盾的问题,板子也不能只打某一个方面。

这个现实例子,以小见大,反映出三个矛盾:

一是行业和区域结构性矛盾突出。拿职场火锅的秋招的实践来说,北京等大城市,吸引力很强。听说要派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地市级的一线工作,逃跑的大学生达到了70%。西部城市的分公司,没有一个学生去报到。

二是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需要多的岗位是专业性的岗位,比如,互联网、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主体专业,但是报名的文科、法律、财务等通用性的专业占90%。企业想要的核心专业,报名的人少,过于饱和的通用专业乌央乌央的。

三是薪酬结构的矛盾突出。我们给出的工资起点一般,但晋升通道顺畅,如果踏实肯干,五年之内可以达到市场的70分位,但一些名校高材生,肯定不听你的,等不及五年提职加薪。

以上是职场火锅代表资方(公司方)抱怨,劳方(大学生)太挑剔,眼光高,等不及,恨不能白纸黑字,承诺一年两年三年就要解决户口提职加薪等等。企业的心态是,你还没有好好干呢,我就承诺给你提职加薪?

下面,是职场火锅为大学生说几句公道话:

这个结构性矛盾的责任,不完全在应届生一方,板子打应届生的心态是不公平的。职场老油条就可以挑三拣四,为什么责怪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良禽择木而栖,这都是人性的基本定律。凭什么把一张白纸的应届生架在“就业的道德制高点”上呢?明明是待遇不到位,还责怪大学生眼高手低,谁不是从不会到精通慢慢磨练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许多教育专家的观点是:大量生产型的企业,急需生产一线的技能操作人员,应届生2018年毕业将近1000万人,都不愿意去工厂里打工,天子骄子的心态扭曲了就业观。

这样的观点,表面看上去很有道理,大量的工作岗位你不去,还抱怨就业机会少,板子打在应届生的群体上,责怪应届生好高骛远。

职场火锅说句公道话:这样的专家,你愿意把你儿子送到工厂里打工吗?你不是倡导蓝领精英收入高于金领吗?为什么很少有专家和官员的孩子送去蓝翔技校呢?作业一线的工人中,99%的工人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咱们能不能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职场火锅的真诚建议:

一是倡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这是前提。中国经济虽然在转型,但蓬勃发展的态势没有变,就业空间非常广阔。社会的创富业态非常丰富,许多途径都成就一番事业,不一定非要大城市、大企业、大政府就业有前途。

二是倡导企业善待大学生,许多企业都喜欢招成熟人才,对应届生求全责备,哪个人不是白手起家成长起来的呢?不要一上来就打压应届生,多培养多关心,让他们加快成长。

三是倡导国家和行业要改变就业导向。提倡青春洒在一线没有问题,但只对一小部分热血青年管用,大多数应届生都是务实的,钱不到位,凭什么给你奉献呢。你鼓励他们去西部,但是他们去了西部,看不到出来的希望,钱也没给到位,换作你,你愿意去吗?

四是倡导国家和学校要改变教育结构。除了基础学科之外,要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培养的知识和技能要超前一点社会发展,培养的学生出来之后,学业与社会过于脱节了。

职场火锅的呼吁:

2018年应届生将高达1000万左右,今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埋怨学生不愿意来,学生埋怨企业提供的岗位和薪酬不满意。那么,用简单的逻辑来推理,企业缺人找不到人,肯定是薪酬的吸引力不够。那么,企业提高薪酬就可能亏损了。结论是,国内的落后企业太多,以前就靠劳动力红利发财,如果工人们不那么好骗了,企业就埋怨应届生眼高手低了。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一定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来解决,不是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职场火锅

原因有几方面:


第一,从大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


客观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仍然占据了重大比例和份额。

你看看珠三角地带,佛山、汕头、东莞等地,仍然是以相对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其实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满大街的大学生,而是能够充当他们劳动力的熟练工人,你来这里就是干活的、打工的,别讲那么条件和待遇,更不用说什么发展前途或者职业规划了。对不起,我们没法提供给你。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高端岗位提供给你,学会计、金融、设计,跑这里去有需求吗?

可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寒窗苦读十余年,肯定是想着有良好的发展平台、高大上的办公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啊。

这样一来,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天然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所有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二,从学校教育机制和培养来分析


现在大学的很多培养体制和机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老师都不搞教学了,天天整些乱七八糟的项目和论文,考核基本都是以论文为指标。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
学生的数量比学生的质量更重要,因为高校经费的划拨与招生数量有关,与毕业质量无关。

高校本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现在有多少高校真正全新全意培养人才的,有多少老师又真正关心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的。

最近不是爆出一则新闻嘛:

网友各种爆料,导师就在拼命压榨自己的学生。

还有之前西安交大博士自杀事件:

杨宝德生前所在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回应称,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

现在高校都没有真正以人才培养为本了。


第三,从学生自身来看


当然,学生自身因素肯定也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就像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和团中央痛批大学生所说的:

上课睡觉发呆、靠前突击、考试抄袭,课后从来不学习,求职前没有任何规划与准备;

什么能力没有,连踏实上进的品质都不具备……

起码的office办公软件都不会……

下面这段话说的特别好:


综上,为什么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还喊着招不到人?


原因有三:

  1. 产业结构偏低端导致对白领人才需求有限;

  2. 高校教育体制和培养有问题;

  3. 自身能力素质不过硬。


三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单纯说其中哪一个都有失偏颇。


我是冯老师,头条签约答主,专注于青年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