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講:“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是什麼意思?

未來雜貨鋪

這個問題需要具體來回答。

農諺是老祖宗長期實踐的經驗所得,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依據,可謂是相當的精準。老話是先人們反覆驗證的智慧結晶,是農民預測天氣的依據,可以說是有其獨到之處。而農村老人就是這些農諺老話的信奉者、傳遞者,在他們嘴裡經常會聽到很多的俗語老話。

其中“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狗那兩年”就是其中的一句,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牛年馬年一般都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雞年猴年一般都自然災害較多、收成不好。牛、馬、雞、猴是地支表示的生肖年份,地支跟氣候有必然的聯繫嗎?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

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一般都是靠天吃飯,因此古人們都期盼著風調雨順的年景。農民種地過程中,通過長期觀察、反覆實踐、不斷總結,這樣農諺老話就誕生了。

一些氣象專家學者,就對農諺比較重視,他們對選定特定的一段時期,將此時期內的氣候數據,跟生肖地支作對比。最終得出結論,牛年馬年的雨水較多,鼠年、雞年、猴年的氣候條件較差。

由此可見,“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狗那兩年”,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雖然現在農業已經現代化了,老祖宗積累傳承下來的農諺老話是不能丟的。

當然了農諺老話有一定的侷限性,是不能以偏概全的。再者對於農諺老話,也是要辯證地看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這個回答,是怎樣看待的?歡迎暢所欲言。還有哪些問題?請關注土妞話三農,歡迎積極提問。


土妞話三農

“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是湖北一帶的俗語,與之有相同意思的還有“牛馬年,利好田,防備雞猴這兩年”。其意思是在牛年,馬年這兩年的年景會比較好,老百姓種地能豐收,但是雞年和猴年卻恰恰相反,年景很差,種地的收成也不盡人意,所以是老百姓害怕遇到的年份!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就看一下!

曾經有學者專門做了調查,對吉林74年間的氣象做了統計,結果就是牛年,馬年這兩年的氣候條件的確是很不錯,但是,雞年和猴年卻會差一些,糧食也會減產。並且按照曆法來算,每12年一輪,自然氣候也隨之循環。

當然,除了真的和氣象條件相關之外,也和人們對這四種動物的態度有關。就牛馬兩個動物來說,在以前機械不發達的時候,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在種地方幫了人們不少的忙。但是雞猴卻不是,猴子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調皮搗蛋,還經常偷取農民的糧食,雞也是以糧食為食,這讓種田為生的農民非常困擾,也就對雞猴不是那麼待見!

其實這句話只適合部分地區,有一定的侷限性,加上現在的技術發展比較發達,真正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也逐漸減少,對乾旱和洪澇災害也有著一定的防治能力。所以這句話雖然有一些參考作用,但卻不肯拿來作為標準!

以上,便是這句話的意思,希望大家多多補充!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農村老話講:“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是什麼意思?

“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是長江流域湖北境內的一句農村諺語。意思是牛年馬年,一般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豐產又豐收;而雞年猴年卻自然災害較多,難有好收成。農村諺語是人們在農業生產中的經驗總結,經過了長時間的驗證,才流傳至今。對於這句諺語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1、“生肖變化與氣候的關係”研究發現,此諺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現代農業專家就“生肖變化與氣候的關係”,對吉林一帶74年的氣象數據進行統計,研究分析,發現在馬年牛年雨水充足,風調雨順,增產增收。而在雞年猴年,氣候條件相對較差,年景較差,減產。

2、牛,馬是農業生產中的得力幫手,即便牛馬年收成不好,也會偏袒。

牛,馬是以前傳統農業生產的得力幫手,農民都他們的感情很特殊。即便是在牛年馬年有自然災害,也不會太多的怪罪牛年馬年的年景不好。“馬到成功”“一馬當先”“汗馬功勞”“當牛做馬”等成語,可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馬的敬意,對馬的特殊感情。

3、農民對雞猴有些偏見

猴子給人印象是調皮搗蛋,雞是吃五穀雜糧,農民種的糧食蔬菜都是雞的主食,雞還經常跑到地裡菜園裡刨土吃蔬菜,對雞的也有偏見。如果遇上雞年猴年收成不好,更會怪罪雞猴。

“牛馬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這句諺語有一定的地域侷限性,在以前這句諺語也許能對湖北境內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現在很多都是農業現代化,參考意義越來越小。久旱無雨現在都可以人工降雨了,現在也有天氣預報,能較為準確地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提前做好防範了。“牛馬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這句諺語個人覺得已無多大的參考意義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昕瑞生態】


昕瑞生態

在古代人們的農業技術不是很發達,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遇上風調雨順的年月,可能會有個好收成,但遇到乾旱或大水的年月,可能會顆粒不收。人們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一些經驗性的諺語,“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就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農事諺語,具體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牛馬年好種田”是說逢牛年、馬年的時候風調雨順會有好收成,“就怕雞猴那兩年”是說逢雞年、猴年的時候恐有旱情或水情,不利於種田。牛、馬、雞、猴是地支表示的生肖年份,但地支跟氣候有必然的聯繫嗎?

實際上類似的諺語還有“牛頭鼠尾嘆如何,轉過兔年笑呵呵”、“羊馬年,管種田;雞猴年,不收田,要吃好的等狗年。”這兩句諺語中羊、馬、狗、兔年成了豐收年,牛、鼠年成了歉收年。說明在民間,人們對地支跟氣候間的關係並沒有一致的看法,僅僅是憑感覺有個大體的判斷。

1989年吉林農科院的潘鐵夫將長春1 9 0 9年到1 9 8 8年7 4年的氣候數據,跟生肖地支作了對比,得出牛年馬年的雨水較多,雞年、豬年和鼠年的氣候條件較差。

其實對於現代農業來說,過去的這種經驗已經很難起作用了,我們只能把它們當作一種獨特的農村文化來對待,以審視過去農民的農業觀。

【大鄉】專注農業、農村、農民,承載您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關注!

大鄉

“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這兩句話是有根據的,雖然有區域限制但大家發現沒有,在長江和黃河的農諺是一樣的。

我們今天之所以感覺古諺語不對,很多時侯是我們國家的國力增強了,在以前的自然災害或人為的大災害面前我們有防備的能力,我們能控制住災害不讓它蔓延,然後舉全國的力量來解決它。


在馬年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歷史災害,在牛年有很多人為的災害,人們也深受其害,但在每次災難的延續中人們都會越來越有希望。1901,1913,1925,1937,1949,1961,1973,1985,1997,2009這些牛年,使我們從困苦到美好到今天富足,一步步走向更好的生活。

猴年和雞年挨著,猴年有許多天災人禍,而雞年自然也好不了,猴年黃河決口了15次,有:1452年,公元前109年,公元948,960,972,1020年,1068年,1128年,1272年,1320年,1344年,1356年,1392年,1416年,1596年。


在古代面對這些災害百姓無能為力,所以我感覺才有了“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

感謝國家吧,讓我們在災害面前,有了反抗的權利。我想諺語能留下來,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我是田俊超 歡迎指教




田俊超白

對於我們農民來說,自己的耕地能夠獲得最好的豐收就是每年最最渴望的事情。


因此老人流傳著的很多諺語,這些都是一代代農民們真實生活寫照,同時也體現著農民們多年來的經驗教訓。

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就是一句農業生產的農村老話。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說,牛馬牛的時候,地裡莊稼的長勢就會非常好,但是等到雞猴年,莊稼的收成就比較低。 每當到了農忙的時候,牛、馬的家畜都會幫助主人幹農活,可以算得上是我們農民耕田的好幫手啊!有了它們的幫忙,我們農民們自然就會省下很多力氣,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精耕細作了,莊稼自然也會長得好。我們農村之所以會流傳著這樣的老話,除了和雞猴馬牛的生活習性有關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農民們是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按照歷年的收成來看,每當到了馬年牛年的時候,一切就會風調雨順,地裡的莊稼也會長得很好,每年的收成自然就會很理想。 以此來看,“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所要反映的現象就是,牛馬兩年多豐收,雞猴兩年多災難。這確實是有一定的 實踐根據的,反映的是老百姓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對農業大豐收的美好願望。


新農人大鵬

農村諺語有千萬,都和生活有關聯。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兩年。是主肖計年與農村生活的寫照,是人們多年觀察總結出來的諺語在過去,有一定的真實性。好向最早記錄在《地目經》中。

生肖計年是我國的專利,世界的遺產。內含著很多智慧,變化之大都和五行相關。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出了好多經驗與它繫系相關。在過去農村種田生活離不開它。一個生肖有關的諺語就把一件事說的很請楚,但它並不是十分精準的。在婚姻上有,羊鼠一擔休,白馬怕青牛。龍虎不到頭,猿猴戲黑豬。農業上,羊馬年廣收年,雞猴年餓狗年,要想好過只等豬狗年。龍多不治水,牛多好種田,壬少好吃飯。

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那二年。人們按照牛馬是農民的好幫手,雞猴悠悠自閒,光吃不做的特點和十二生肖當值循環,每一生肖年發生的事和農作物豐收概況,總結出每逢牛馬年天時地利有利用農作物豐收,雞猴多自然災害不利於農業生產。那時靠天吃飯技術不發達也不準。如今,種值飼養技術的發展,品種的先種,人工對天的干擾,科學種田,人定勝天,牛馬好種田不怕雞猴年了。


克己復禮18

農村老俗話:“牛馬年好種田,就怕雞猴鬧二年”。

從字意上講,牛與馬都是農民種田的好幫手,對人是任勞任怨,服服貼貼。而對於雞和猴來說,雞土裡刨食者,既辛苦又難於足食。猴則善於鬧、跳不太平。

從人們長期歷史積累的經驗證實,每逢牛馬這兩年,糧食豐收,年景太平,豐年多。而到雞猴兩年往往會多災多難,動盪不安。

所以就有了“牛馬年好種田,防備雞猴鬧二年”的諺語!


老董79949764

俗語說等到那年,

等到牛年與馬年。

牛馬任勞任怨沒推時,勤勞幫農民耕種感動天地。豐收年。

雞飛猴跳沒寧日,

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個個要爭理。家無安穩,雞自然飛跑。家不和,沒寧日。耕死還是難理\\天地難容。


貴237450010

老一輩留下句諺語,牛馬年廣做田,就怕雞猴那二年。此話是不是符合實際,沒人統計過,只是這麼一說。

我認為是從牛馬動物的本身來說的。牛、馬老成持重,任勞任怨,非機械化時代它們是我們人類耕種的必備。雞、猴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蹦蹦跳跳。雞肉味鮮美,還可以下蛋,但與牛、馬比起來還是遜色不少。猴子擠眉弄眼。雞猴那二年是蹦著跳著的收成,肯定不如牛、馬那二年的收成好了。

古人留下這樣的諺語,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請有心人舉例說明,不吝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