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屢試不第的袁世凱是如何獲取權力的,為何能成為清末梟雄?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袁世凱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祖父袁甲三曾經官至漕運總督,祖輩父輩在官場積累的人脈關係即是袁世凱起家的基礎。袁世凱早年不精學術,科舉屢試不第,無奈之下只能從軍謀求發跡。


科舉屢試不第的袁世凱是如何獲取權力的,為何能成為清末梟雄?

科舉屢試不第的袁世凱是如何獲取權力的,為何能成為清末梟雄?​袁世凱

1881年,袁世凱前往登州投奔自己嗣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成為了吳長慶軍中營務處的幫辦。1882年,袁世凱隨吳長慶入朝駐紮,當時的朝鮮局勢錯綜複雜,內政外交都陷入了困境之中。可就是在這種亂局之中,袁世凱開始顯露自己的才能。

先是1882年的大院君政變,再是1884年的開化黨人政變,面對這兩次變亂,袁世凱表現得十分果斷,迅速派兵鎮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日本勢力入侵,維護清朝宗主國地位的作用。袁世凱的才能很快得到了李鴻章的賞識,1885年他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正式成為駐朝大臣。此後,袁世凱在朝鮮經營10年之久,積累了豐富的治軍從政經驗。
科舉屢試不第的袁世凱是如何獲取權力的,為何能成為清末梟雄?

小站練兵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甲午戰爭隨即爆發。袁世凱撤回國內,接管了胡橘棻組建的定武軍,開始在小站編練新式陸軍。袁世凱一方面聘用德國教練,採用西法練軍,另一方面制定了嚴密的條令,防止士兵腐化,同時格外注重向士兵灌輸忠於自己的思想。新式陸軍由於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發展十分迅速,至於1906年已有六鎮之多。

這支軍隊練成之後在對外戰爭中並無建樹,但無疑成為了袁世凱的立身資本。甲午戰爭失敗後,維新變法運動展開。袁世凱對於變法一直是持支持態度的,從他這一時期所呈遞的奏摺來看,他對於練兵和變法的見解都頗有見地。但袁世凱主張變法應該循序漸進,同時也對康梁的能力缺乏信心,認為維新派不足以主持大局,因而出於對自己政治前途的考慮,他最終選擇了向榮祿報告維新派的密謀。

雖然袁世凱的告密並不是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的導火索(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時,榮祿尚未呈報),但無疑加劇了政變的激烈程度。經此事件,袁世凱更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與重用。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袁世凱為人的圓滑利己。


科舉屢試不第的袁世凱是如何獲取權力的,為何能成為清末梟雄?

慈禧太后進入20世紀後,清政府日漸風雨飄搖,因而不得不推行新政。我們都知道張之洞、劉坤一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但實際上這一時期各地督撫都有向清政府獻言獻策,袁世凱也不例外。早在江楚會奏之前,袁世凱就呈遞了《遵旨敬抒管見上備甄擇折》。

此外,在具體作為上,袁世凱興辦新式學堂、組織地方選舉、支持司法獨立……可以說在很多方面,其所管轄的直隸地區都走在了全國前列。而在推行新政的過程中,袁世凱的威望和勢力也是與日俱增。

1906年,由於受到了清朝宗室的排擠,袁世凱辭去一應職務,開始韜光養晦。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抓住機會出任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並通過向南方革命政府施壓,最終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經過長期運作,袁世凱如願開啟洪憲帝制,但很快遭到了各方抵制。1916年,做了不到百天皇帝的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最終於6月病死於北京。

綜觀其一生經歷,毫無疑問袁世凱是稱得上“亂世之奸雄”的。

參考文獻:

1.李宗一:《袁世凱傳》,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黃慶林:《袁世凱靠什麼在晚清政壇崛起》,《人民論壇》,2011年第18期;

3.袁偉時:《袁世凱:一代梟雄的崛起》,《江淮文史》,2015年第2期。


科舉屢試不第的袁世凱是如何獲取權力的,為何能成為清末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