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大觀品讀

問題:你認為有必要恢復繁體字嗎?

繁體字也叫繁體中文,和簡體字相對應,是漢子簡化運動之前的一種字體,廣義上指中國古代的字體,包括隸書、楷書、行書、篆書、草書,狹義上指的是1956年之前,中國的通用字體,繁體字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且傳承有序,目前港澳臺還在使用這種字體。

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化字,廣義上的簡化字是古代出現過的俗體字或者異體字,現在一般指的是我們現在通用的字體。

關於要不要恢復繁體字,最近的爭議比較多,著名的導演馮小剛曾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的繁體字,他說: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認為很多字簡化以後失去了它本來的含義,變得索然無味。


繁體字是自然的傳承過來的,和中國上古的文字都是相通的,認為的簡化不符合漢字的發展規律,也不符合當下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形式。

有一部分網友認為簡體字方便實用,寫起來、記起來都簡單,但其實真正複雜的繁體字並不多,大部分繁體字都比較好記。

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我覺得有必要部分恢復繁體字。

你覺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啦。


不二齋

關於恢復繁體字的必要性,近十年開始討論起來,儘管支持的人還是少於反對的人,但終歸是引起關注,也有部分有識之士呼籲恢復繁體字,這是好事,通過辯論,至少還有恢復的可能性,畢竟現行的簡體字實施已經六十年了。

文字對於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來講,不過是個符號,在這個角度來講,不管是拉丁文,還是阿拉伯文,只要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使用者都是一樣的。

但對於漢文化圈的人來說,漢字卻不只是個符號而已,傳統的漢字尤其是繁體字承載大量的意義,字字意義深遠,形象而生動,讓人望文生義。


而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正是漢字,幾乎所有的文化形式都離不開漢字。比如詩歌,可以通過朗誦來讓聽者產生詩意和音樂美感;但通過閱讀又能讓讀者產生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漢字都含有詩人創作詩歌時的信息,對於使用典故的詩歌更是需要通過閱讀才能理解;而通過書寫詩歌特別是書法作品,又能最大程度還原詩歌的視覺美感。

所以首先要反對的是漢字拉丁化,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閹割。


如果這一點,大家都認同的話,我們接下去再說漢字簡體化。

簡體字從推廣者的初衷來說是好的,實際上也加速了掃盲的進度,在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都落後的五六十年前,實施簡體字不應受到過分的批判。

但是,當今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技術手段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繁體字的學習和再學習完全不成障礙,繁體字替換簡體字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工程,關鍵還是大家想不想恢復繁體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誰,使用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可以的,畢竟現在真正需要提筆寫字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甚至很多人提筆忘字,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的文字交流是藉助手機和電腦,關鍵還是在於文化戰略決策者和參謀者。

在此也順便提下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曾經在1975年開始推行,但在1986年又宣佈廢止。那次的簡化更徹底,也簡化得更不像漢字,幾近閹割。


最後,明確表個態,筆者支持恢復繁體字。在阻力太大的情況下,可以先恢復部分簡體字,那些字實在失去了“她們‘’的本義。


六甲番人

《部分恢復繁體漢字大有必要》(一)五十年代漢字的簡化是急功近利的事,把舊中國普及文化和學習漢字的人多人少,歸罪於漢字筆劃太多是急為片面和偽科學的,這也受了胡適新文化運動影響,當時多少文化狂人想消滅漢字,看看香港臺灣和華人世界仔繁體字代代相傳,就知道普及文化這和學繁體字沒有任何衝突,繁體字是古老的祖先發明創造出來的,凝聚了祖先們的智慧在其中,我們理應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二)繁體字可以很好的解釋和說明這個字的由來,因為古人就是根據形聲、指示、會意、象形等造出的,對每個漢字的歷史變遷,對字義的深刻理解,是做為一箇中國人最長久不變的人生樂趣,對了解歷史,探索古代文明實在是可以借鑑很多。你現在看明清民國留下的上千條楹聯,每一個字和詞都要從字義理解了,那樣得來的是中國文化的全部基因,是非常幸福和振奮人心的知識。

(三)當今社會浮躁,禮崩樂壞,對傳統的文化的復興和傳承顯得更為急迫和必要,中國文字更是承載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學習繁體字好處多多,值得大力提倡和積極支持。前兩天我教三年級小孫子學漢字,發現現有的教材已經把繁體字標在旁邊,這是笫一部,以後的中國,可以部分的恢復幾十個常用的繁體漢字,各種紙網媒電視臺文化類節目都要做促進派,在簡化字旁加註繁體字,長此下去收獲必豐,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國家及教育部必須重視起來。








長江39563631

還有人不斷的提恢復繁體字,包括一些人大代表,腦袋有點水了,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了解簡體字的來歷,他們可能還以為簡體是近代憑空創造出來的,如果真有這樣的創字大師,也一定思想家大師級的了。

1、漢字的發展,幾千年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楷書(繁體、簡體),本身就是一個簡化的過程;

2、簡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書寫、信息快速傳播;

3、簡體字不是現代人新創造的,現在的簡體字基本上魏碑、唐貼中能找到;

4、簡體字大多從草書簡化、簡單字合併繁雜字、俗體字傳承而來,不必把繁體與簡體割裂。

5、大陸自推行簡體字方案以來,起到極大的掃盲作用,對漢語國際化也產生積極效果;

6、互聯網,特別移動互聯網普及以來,簡體字的傳播優勢已經顯現。

網上總是流行臺灣人攻擊簡體漢字的段子,下面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廠空空等,其實是攻擊者不懂中華漢字文化的傳承,好象簡體漢字是大陸憑空生造出來的,看看本文下面配圖的字:

[愛],由草書局部簡化而來,草書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橫草過,

[幹、後、廠]等簡體字形,早在甲骨文時就有了,只是用簡單字形合併了複雜的字形,

[親]字,在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碑貼很常見,當時簡體親字被稱為俗體字。

親,本來就有至親、靠近、親近的意思,有見無見都不影響表義。

現在大陸的學習簡體,同時很容易認識繁體,是一種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陸人能看懂港臺的繁體報紙,而港臺卻讀不懂大陸的報紙。所以不管是聯合國還是其它眾多國家(特別是歐美、東南亞國家等)都是支持簡體字漢語的。

按問題中所說,簡體字就不是中華文化了,還說消滅了訓詁說,是不是一種笑話,大學中的訓詁學教授都失業了?

從簡體恢復到繁體,是逆潮流、逆社會發展趨勢的,也不可能逞的。



漢字谷主

究竟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很難統一口徑,取得共識。竊以為,從當代幼教至小學教育階段觀之,簡化多年的漢字再完全恢復繁體重返課本,會給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導致極大的不適應,會給教師和家長增加極大的工作量。眾所周知,許多繁體字不是一般的繁,而是大繁特繁超繁,老學者通曉古文的高手具體操作書寫繁體字都有一定難度,更何況讓幾十年早已習慣適應簡化字的國民了?!有目共睹,中小學課業堆積如山,孩子嚴重超載,剝奪了孩子應有的童年快樂時光,壓得教師家長几乎喘不過氣來,如若再增加繁體字教育的負擔,誰堪重負?!一切都應從現代生活實際出發,大道至簡,重點念及漢字的實際操作的簡便性和實用性,考慮到漢字承載著記錄.交流的載體作用至關重要。繁體字可以在書法藝術應用中應泛自由使用,由書法去傳承古老繁體字的文化底蘊便足矣!拙見。


祖顯忠

完全沒有必要!

在解釋這個結論之前,我們先要明白創造文字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所謂文字,就是記錄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載語言的圖像或者符號!簡單點說,文字就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時蘊含一定意義與審美價值!

所以,文字第一屬性是“工具”,其次才是“審美價值與內涵”!

而對於“工具”這一層屬性而言,解決同樣的問題,“工具”自然是越簡單越有效率就越好!



所以當我們寫同樣一篇文章,用簡體字比用繁體字節省一大半氣力與時間,而對於閱讀理解沒任何影響,那為什麼又還要開歷史的倒車去重新恢復繁體字呢?

而且,因為簡體字的簡易性,它比繁體字更容易學習、記憶、書寫一百倍。也就是說簡體字讓更多的人更加輕易的掌握了文字這個工具!

根據分析統計,新中國建立之初,國民識字率才20%,而如今以達到95%甚至更高,這其中漢字的簡化就功不可沒。這對整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一件名揚千古的好事,大大減少了民眾的文盲率,提高了人民的素質。



因此在這第一層屬性的比較上,簡體字是遠遠優於繁體字的。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由於繁體字更加“象形”,接近於圖畫,所以書寫起來更加美觀、漂亮!而且附帶著豐厚的內涵與意義!

但我覺得這並不影響什麼。簡體字與繁體字完全可以並駕齊驅,一同保留與發展。在講究效率與便捷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簡體字,在講究藝術與美感的書法等場合使用繁體字即可!

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總之,一個都不能少!


請叫我樹先生

近年來,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紛爭不斷,也有不少人,甚至磚家學者提倡恢復繁體字,從文化的角度來講,繁體字是承載著極其重要的內涵的,但是從文字的發展源流來講,就算是繁體字,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歷朝歷代都有改動,只不過現行的簡體字,對繁體字改動比較大而已,50年代以後,國內就開始推行簡體字,目前除香港臺灣等地區沿用繁體字,以及中國古文字研究,書法藝術方面使用繁體字之外,大部分華人,大部分場合都使用簡體字了,在外交場合對中國的簡體字也是認可了的,所以如今重新恢復繁體字使用並不適合事宜。



那麼,我們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文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據公開的考古材料證實:漢字發明於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而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這就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這將近六千年的演變歷程是:半坡陶文→東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這個脈絡基本清楚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繁體字的演變了。

繁體字也就是指小篆演變為隸書(之後又出現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後產生的中文書寫體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從上古到西漢,官方的規範字體與現代的繁體字字體有顯著差異。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錢幣都是不一樣的,直到秦朝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後,由李斯改造的隸書才成為統一的文字,在東漢盛行,這才與現代繁體字字體較為接近。這種繁體字,雖然歷經各朝代的演變,但是直到20世紀都是中國及華人地區通用的書寫文字。



那麼繁體字又是如何簡化的呢?

近代的漢字簡化,最早源於1909年,陸費逵在其文章中《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首次提出。1920年至1922年,錢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種漢字簡化原則。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這就是近代以來繁體字簡化的大體情況。



我們現行的簡體字是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審定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收錄認可的簡化字暫時共有2235個。也就是我們目前通用的常用字。



這就是我們漢字和繁體字簡化的情況,那麼今天不禁要問,這些繁體字還需要恢復嗎?我認為是不需要全面恢復的,因為文字的沿用歷朝歷代都在改造,已經不是漢字最初的形式了,所以現在的簡體字也是符合當代現實情況的,況且這並沒有改變字詞的意思。文字的演變不是文化的倒退,而是進步!



但是在不可否認,繁體字在當代的教學、研究、出版、文化、商業等領域仍有其價值和使用空間,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書法藝術創作等領域具有獨特價值,所以仍保留著繁體字的使用,同時也允許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繼續使用繁體字!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在遠古時期,人類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於是,人們便結繩以治,或畫一些簡單的圖畫來記錄。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忘記了結繩和圖畫所記錄的意思,不知道記錄的是什麼?於是,有了黃帝時期倉頡造字。方便了人們生產生活。可見,文字的出現就是方便人類記事和交往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發現其他國家的文字各種各樣,不方便人們認識和使用。於是,秦始皇便下令統一文字。從此,我們的文字統一起來,方便了人們學習認識和使用。可以說文字的統一,是秦始皇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

在人們學習和使用文字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漢字的筆畫太多,不方便認識和使用。由此,在非官方的文字使用中,人們自覺不自覺的對有關文字進行了簡化。尤其是出現了行書和草書之後,開始了大量的運用,成為約定俗成的字,這就是簡化字的由來。只不過是非官方的。

民國時期,隨著,五四文化運動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對漢字進行簡化的必要。對漢字進行簡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一九三五年八月,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簡化字表,收錄簡化字三百二十四個簡化字。這是中國大規模推行簡化字。簡化字的文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簡化字收錄最多時達到了一千七百個漢字。最後,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終止了這項運動的發展。由此,可以看來文字簡化的重要性。

解放以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識字運動。讓全國人民甩掉了文盲的帽子。此項運動在人類歷史上堪稱壯舉。讓我們看看當時所做的工作:

一、一九五二年二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成立;

二、一九五四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七百九十八個,簡化偏旁五十六個,並廢除四百個個異體字;

三、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二百六十一個字分三批在全國五十多種報刊上試用。

四、同年七月十三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

五、同年十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減少為五十四個。

以上,就是我國黨和政府為了簡體字所做的工作,自簡體字推行以來,給人們使用文字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現在,有十幾億的中國人在使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在使用。臺灣和香港由於歷史原因沒有使用。

現在,有些人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要求恢復繁體字,簡直滑天下之大稽。什麼簡體字影響了中國特有的書法了,申不了遺了,要恢復傳統文化了等等。試問,你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嗎?簡體字影響書法了,古代書法大家王羲之就用簡化字,也流傳了兩千多年,他的書法成就難道不比你高?參加簡體字工作的專家學者沒有你有文化?要求恢復繁體字的人簡直可笑之極。


冉兄說事

恢復什麼繁體字,直接恢復甲骨文象形字好了。

有些簡體字失去了原本漢字的形意等等傳統,進行微調就是了,在文字沒有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之前,恢復以前的文字簡單說是瞎胡亂,開歷史倒車,嚴重來說就是保守落後,做事不過腦子。

說句難聽的,文化傳統是不可能永存的,文化和傳統只有適應當時社會的才能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文化傳統是必然會被淘汰的,鐘鳴鼎食,膾炙人口,桑間濮上,退避三舍這些都是有著當時社會環境的,現在哪一件能重來?

文字也是一樣的,是必然會跟著時代向前走,可以肯定的說未來的文字絕對不會是現在的字體,但也可以肯定的說也不會是繁體字,要不然,我們是恢復甲骨文還是金文,是大篆還是小篆,就是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文字也是承載著文化內涵的,是不是同樣也給恢復了?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向前走,而不是為了走回去。


執掌春秋

世界各國的文字唯獨漢字兼具藝術和實用兩種功能,於是就不斷的有人以簡化字不夠美觀為由各種呼籲,搞的他們對傳統文化多熱情似的!

作為工具,簡化是必然,見王羲之這樣的書聖都不耐煩那些筆畫太多的字,一簡了之,請問那些所謂的文藝界代表,成就可與王羲之相提並論嗎?

做為工具,文字簡化有利於書寫和快速傳播,有利於社會傳播,這就是文字作為工具意義。

現在總有些人把藝術性與實用性混為一談,難不成還有人看報紙看居委會發的通知的時候,對著字挨個仔細分析,然後說:“你看這個字,造的太好了,聲形兼具,結構優美,讓人回味悠長”,我想說,你先去精神病院治治病好吧?

再看看現在學書法的,寫個條幅,有幾個用簡體字?總有傻逼出來杞人憂天,這個要亡,哪個沒人傳承,有功夫吃點藥,您那病早好了!

總之一句話:藝術歸藝術,實用歸實用!誰也別操誰的心,各玩各的!所謂廢簡復繁,要麼是譁眾取寵,要麼是別有用心。

說實話,對岸不就是想爭一下文化道統,來實現點政治目的,強調對岸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貶低大陸嘛,可以理解。軍事上打不贏,經濟上沒法比,政治上全面被碾壓,只有在文化人自我標榜了,要不然,對岸除了“小確幸”,還能玩啥?可不就剩這點東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