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

大观品读

问题:你认为有必要恢复繁体字吗?

繁体字也叫繁体中文,和简体字相对应,是汉子简化运动之前的一种字体,广义上指中国古代的字体,包括隶书、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狭义上指的是1956年之前,中国的通用字体,繁体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传承有序,目前港澳台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简化字,广义上的简化字是古代出现过的俗体字或者异体字,现在一般指的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字体。

关于要不要恢复繁体字,最近的争议比较多,著名的导演冯小刚曾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的繁体字,他说: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结果简化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认为很多字简化以后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变得索然无味。


繁体字是自然的传承过来的,和中国上古的文字都是相通的,认为的简化不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当下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形式。

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简体字方便实用,写起来、记起来都简单,但其实真正复杂的繁体字并不多,大部分繁体字都比较好记。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我觉得有必要部分恢复繁体字。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啦。


不二斋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必要性,近十年开始讨论起来,尽管支持的人还是少于反对的人,但终归是引起关注,也有部分有识之士呼吁恢复繁体字,这是好事,通过辩论,至少还有恢复的可能性,毕竟现行的简体字实施已经六十年了。

文字对于地球上大多数的人来讲,不过是个符号,在这个角度来讲,不管是拉丁文,还是阿拉伯文,只要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使用者都是一样的。

但对于汉文化圈的人来说,汉字却不只是个符号而已,传统的汉字尤其是繁体字承载大量的意义,字字意义深远,形象而生动,让人望文生义。


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正是汉字,几乎所有的文化形式都离不开汉字。比如诗歌,可以通过朗诵来让听者产生诗意和音乐美感;但通过阅读又能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汉字都含有诗人创作诗歌时的信息,对于使用典故的诗歌更是需要通过阅读才能理解;而通过书写诗歌特别是书法作品,又能最大程度还原诗歌的视觉美感。

所以首先要反对的是汉字拉丁化,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阉割。


如果这一点,大家都认同的话,我们接下去再说汉字简体化。

简体字从推广者的初衷来说是好的,实际上也加速了扫盲的进度,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都落后的五六十年前,实施简体字不应受到过分的批判。

但是,当今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技术手段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繁体字的学习和再学习完全不成障碍,繁体字替换简体字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工程,关键还是大家想不想恢复繁体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谁,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可以的,毕竟现在真正需要提笔写字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甚至很多人提笔忘字,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的文字交流是借助手机和电脑,关键还是在于文化战略决策者和参谋者。

在此也顺便提下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曾经在1975年开始推行,但在1986年又宣布废止。那次的简化更彻底,也简化得更不像汉字,几近阉割。


最后,明确表个态,笔者支持恢复繁体字。在阻力太大的情况下,可以先恢复部分简体字,那些字实在失去了“她们‘’的本义。


六甲番人

《部分恢复繁体汉字大有必要》(一)五十年代汉字的简化是急功近利的事,把旧中国普及文化和学习汉字的人多人少,归罪于汉字笔划太多是急为片面和伪科学的,这也受了胡适新文化运动影响,当时多少文化狂人想消灭汉字,看看香港台湾和华人世界仔繁体字代代相传,就知道普及文化这和学繁体字没有任何冲突,繁体字是古老的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凝聚了祖先们的智慧在其中,我们理应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繁体字可以很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个字的由来,因为古人就是根据形声、指示、会意、象形等造出的,对每个汉字的历史变迁,对字义的深刻理解,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最长久不变的人生乐趣,对了解历史,探索古代文明实在是可以借鉴很多。你现在看明清民国留下的上千条楹联,每一个字和词都要从字义理解了,那样得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基因,是非常幸福和振奋人心的知识。

(三)当今社会浮躁,礼崩乐坏,对传统的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显得更为急迫和必要,中国文字更是承载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学习繁体字好处多多,值得大力提倡和积极支持。前两天我教三年级小孙子学汉字,发现现有的教材已经把繁体字标在旁边,这是笫一部,以后的中国,可以部分的恢复几十个常用的繁体汉字,各种纸网媒电视台文化类节目都要做促进派,在简化字旁加注繁体字,长此下去收獲必豐,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国家及教育部必须重视起来。








长江39563631

还有人不断的提恢复繁体字,包括一些人大代表,脑袋有点水了,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了解简体字的来历,他们可能还以为简体是近代凭空创造出来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创字大师,也一定思想家大师级的了。

1、汉字的发展,几千年来,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繁体、简体),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

2、简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书写、信息快速传播;

3、简体字不是现代人新创造的,现在的简体字基本上魏碑、唐贴中能找到;

4、简体字大多从草书简化、简单字合并繁杂字、俗体字传承而来,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

5、大陆自推行简体字方案以来,起到极大的扫盲作用,对汉语国际化也产生积极效果;

6、互联网,特别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简体字的传播优势已经显现。

网上总是流行台湾人攻击简体汉字的段子,下面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厂空空等,其实是攻击者不懂中华汉字文化的传承,好象简体汉字是大陆凭空生造出来的,看看本文下面配图的字:

[爱],由草书局部简化而来,草书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横草过,

[干、后、厂]等简体字形,早在甲骨文时就有了,只是用简单字形合并了复杂的字形,

[亲]字,在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碑贴很常见,当时简体亲字被称为俗体字。

亲,本来就有至亲、靠近、亲近的意思,有见无见都不影响表义。

现在大陆的学习简体,同时很容易认识繁体,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陆人能看懂港台的繁体报纸,而港台却读不懂大陆的报纸。所以不管是联合国还是其它众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东南亚国家等)都是支持简体字汉语的。

按问题中所说,简体字就不是中华文化了,还说消灭了训诂说,是不是一种笑话,大学中的训诂学教授都失业了?

从简体恢复到繁体,是逆潮流、逆社会发展趋势的,也不可能逞的。



汉字谷主

究竟有无必要恢复繁体字,很难统一口径,取得共识。窃以为,从当代幼教至小学教育阶段观之,简化多年的汉字再完全恢复繁体重返课本,会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导致极大的不适应,会给教师和家长增加极大的工作量。众所周知,许多繁体字不是一般的繁,而是大繁特繁超繁,老学者通晓古文的高手具体操作书写繁体字都有一定难度,更何况让几十年早已习惯适应简化字的国民了?!有目共睹,中小学课业堆积如山,孩子严重超载,剥夺了孩子应有的童年快乐时光,压得教师家长几乎喘不过气来,如若再增加繁体字教育的负担,谁堪重负?!一切都应从现代生活实际出发,大道至简,重点念及汉字的实际操作的简便性和实用性,考虑到汉字承载着记录.交流的载体作用至关重要。繁体字可以在书法艺术应用中应泛自由使用,由书法去传承古老繁体字的文化底蕴便足矣!拙见。


祖显忠

完全没有必要!

在解释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创造文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所谓文字,就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者符号!简单点说,文字就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

所以,文字第一属性是“工具”,其次才是“审美价值与内涵”!

而对于“工具”这一层属性而言,解决同样的问题,“工具”自然是越简单越有效率就越好!



所以当我们写同样一篇文章,用简体字比用繁体字节省一大半气力与时间,而对于阅读理解没任何影响,那为什么又还要开历史的倒车去重新恢复繁体字呢?

而且,因为简体字的简易性,它比繁体字更容易学习、记忆、书写一百倍。也就是说简体字让更多的人更加轻易的掌握了文字这个工具!

根据分析统计,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识字率才20%,而如今以达到95%甚至更高,这其中汉字的简化就功不可没。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件名扬千古的好事,大大减少了民众的文盲率,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因此在这第一层属性的比较上,简体字是远远优于繁体字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繁体字更加“象形”,接近于图画,所以书写起来更加美观、漂亮!而且附带着丰厚的内涵与意义!

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什么。简体字与繁体字完全可以并驾齐驱,一同保留与发展。在讲究效率与便捷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简体字,在讲究艺术与美感的书法等场合使用繁体字即可!

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是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总之,一个都不能少!


请叫我树先生

近年来,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之纷争不断,也有不少人,甚至砖家学者提倡恢复繁体字,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繁体字是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内涵的,但是从文字的发展源流来讲,就算是繁体字,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朝历代都有改动,只不过现行的简体字,对繁体字改动比较大而已,50年代以后,国内就开始推行简体字,目前除香港台湾等地区沿用繁体字,以及中国古文字研究,书法艺术方面使用繁体字之外,大部分华人,大部分场合都使用简体字了,在外交场合对中国的简体字也是认可了的,所以如今重新恢复繁体字使用并不适合事宜。



那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文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据公开的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而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这就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这将近六千年的演变历程是:半坡陶文→东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这个脉络基本清楚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演变了。

繁体字也就是指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钱币都是不一样的,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后,由李斯改造的隶书才成为统一的文字,在东汉盛行,这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这种繁体字,虽然历经各朝代的演变,但是直到20世纪都是中国及华人地区通用的书写文字。



那么繁体字又是如何简化的呢?

近代的汉字简化,最早源于1909年,陆费逵在其文章中《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次提出。1920年至1922年,钱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这就是近代以来繁体字简化的大体情况。



我们现行的简体字是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收录认可的简化字暂时共有2235个。也就是我们目前通用的常用字。



这就是我们汉字和繁体字简化的情况,那么今天不禁要问,这些繁体字还需要恢复吗?我认为是不需要全面恢复的,因为文字的沿用历朝历代都在改造,已经不是汉字最初的形式了,所以现在的简体字也是符合当代现实情况的,况且这并没有改变字词的意思。文字的演变不是文化的倒退,而是进步!



但是在不可否认,繁体字在当代的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仍有其价值和使用空间,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所以仍保留着繁体字的使用,同时也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继续使用繁体字!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记录下来。于是,人们便结绳以治,或画一些简单的图画来记录。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忘记了结绳和图画所记录的意思,不知道记录的是什么?于是,有了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可见,文字的出现就是方便人类记事和交往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现其他国家的文字各种各样,不方便人们认识和使用。于是,秦始皇便下令统一文字。从此,我们的文字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学习认识和使用。可以说文字的统一,是秦始皇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

在人们学习和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汉字的笔画太多,不方便认识和使用。由此,在非官方的文字使用中,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对有关文字进行了简化。尤其是出现了行书和草书之后,开始了大量的运用,成为约定俗成的字,这就是简化字的由来。只不过是非官方的。

民国时期,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必要。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九三五年八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表,收录简化字三百二十四个简化字。这是中国大规模推行简化字。简化字的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简化字收录最多时达到了一千七百个汉字。最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终止了这项运动的发展。由此,可以看来文字简化的重要性。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识字运动。让全国人民甩掉了文盲的帽子。此项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壮举。让我们看看当时所做的工作:

一、一九五二年二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成立;

二、一九五四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七百九十八个,简化偏旁五十六个,并废除四百个个异体字;

三、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二百六十一个字分三批在全国五十多种报刊上试用。

四、同年七月十三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

五、同年十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减少为五十四个。

以上,就是我国党和政府为了简体字所做的工作,自简体字推行以来,给人们使用文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现在,有十几亿的中国人在使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在使用。台湾和香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使用。

现在,有些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要求恢复繁体字,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什么简体字影响了中国特有的书法了,申不了遗了,要恢复传统文化了等等。试问,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简体字影响书法了,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就用简化字,也流传了两千多年,他的书法成就难道不比你高?参加简体字工作的专家学者没有你有文化?要求恢复繁体字的人简直可笑之极。


冉兄说事

恢复什么繁体字,直接恢复甲骨文象形字好了。

有些简体字失去了原本汉字的形意等等传统,进行微调就是了,在文字没有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恢复以前的文字简单说是瞎胡乱,开历史倒车,严重来说就是保守落后,做事不过脑子。

说句难听的,文化传统是不可能永存的,文化和传统只有适应当时社会的才能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文化传统是必然会被淘汰的,钟鸣鼎食,脍炙人口,桑间濮上,退避三舍这些都是有着当时社会环境的,现在哪一件能重来?

文字也是一样的,是必然会跟着时代向前走,可以肯定的说未来的文字绝对不会是现在的字体,但也可以肯定的说也不会是繁体字,要不然,我们是恢复甲骨文还是金文,是大篆还是小篆,就是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文字也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是不是同样也给恢复了?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走,而不是为了走回去。


执掌春秋

世界各国的文字唯独汉字兼具艺术和实用两种功能,于是就不断的有人以简化字不够美观为由各种呼吁,搞的他们对传统文化多热情似的!

作为工具,简化是必然,见王羲之这样的书圣都不耐烦那些笔画太多的字,一简了之,请问那些所谓的文艺界代表,成就可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吗?

做为工具,文字简化有利于书写和快速传播,有利于社会传播,这就是文字作为工具意义。

现在总有些人把艺术性与实用性混为一谈,难不成还有人看报纸看居委会发的通知的时候,对着字挨个仔细分析,然后说:“你看这个字,造的太好了,声形兼具,结构优美,让人回味悠长”,我想说,你先去精神病院治治病好吧?

再看看现在学书法的,写个条幅,有几个用简体字?总有傻逼出来杞人忧天,这个要亡,哪个没人传承,有功夫吃点药,您那病早好了!

总之一句话:艺术归艺术,实用归实用!谁也别操谁的心,各玩各的!所谓废简复繁,要么是哗众取宠,要么是别有用心。

说实话,对岸不就是想争一下文化道统,来实现点政治目的,强调对岸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贬低大陆嘛,可以理解。军事上打不赢,经济上没法比,政治上全面被碾压,只有在文化人自我标榜了,要不然,对岸除了“小确幸”,还能玩啥?可不就剩这点东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