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心情不好,身體就容易得病

心情不好,身體就容易得病

心理實驗

醫學心理學家曾用狗做了一個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讓籠子外面的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結果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面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

心理規律

這個實驗證明了: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衝動等負面的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容易產生身心疾病。

生活啟示

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無論做什麼事都帶有情感色彩:當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會感到喜悅;失去珍貴的東西時,會感到惋惜;如果願望一再受妨礙而達不到,則會失望甚至憤怒;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感到侷促不安甚或產生恐懼……這些喜悅、悲哀、憤怒、恐懼等情緒活動,會引起身體一系列的生理變化。

科學家們發現,大腦的情緒中心與免疫系統有直接的關聯。健康的情緒能幫助人們抵抗感染和流感,依靠健康的心態戰勝疾病的例子屢見不鮮;相反,恐懼、害怕、絕望等消極情緒則會讓病情惡化得更快,甚至導致人的死亡。就是說,積極的情緒能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增強免疫力,提高工作的強度和效率,使人健康、長壽;而消極的情緒則會使人精神頹廢,對工作和生活失去興趣,甚至會造成身體狀況的惡化。

生活中的心理學:心情不好,身體就容易得病

這從生理上是可以解釋的。無論是思考問題或想任何事情時,人的大腦裡都會分泌出一種“荷爾蒙”——聯結身心的化學物質。當人想好事、想高興的事時,大腦會分泌出叫ß—內啡肽的荷爾蒙;如果想悲痛的事、煩惱的事,大腦就會分泌出一種有毒的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ß—內啡肽荷爾蒙能提高體內的免疫力,防禦疾病,還能引導出想像力,增加記憶力;而有毒的荷爾蒙則會使人生病,降低人的免疫力。

在現實生活中,情緒影響健康的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

生活中的心理學:心情不好,身體就容易得病

許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長期處於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中,會出現神經衰弱的各種症狀,比如煩躁不安、精神倦怠、失眠多夢,以及心悸、胸悶、筋骨痠痛、四肢乏力、腰痠腿痛和性功能障礙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等疾病。有的國外學者研究了405個重病患者,發現其中有292人(佔總數的72%)有過早年的情緒危機,而正常人只有l0%有過類似的情感創傷。這證明了長期的消極情緒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巨大的危害。

相反,積極的情緒則有天然的抗病能力,可能使我們奇蹟般地保持和恢復健康。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諾曼·卡滋斯教授在40多歲時患上了膠原病,醫生告訴他,這種病康復的可能性是五百分之一。在醫生的勸告下,他經常看看滑稽有趣的文娛體育節目,此外,他還有意識地和家人經常開開玩笑。一年後,醫生再對他進行血沉檢查,發現血沉降低了5個小數點。兩年後,他身上的膠原病完全消失了。

為此,他撰寫了一本書,叫《五百分之一的奇蹟》。他在書中說:“……如果消極情緒能引起肉體的消極化學反應的話,那麼積極向上的情緒則可以引起積極的化學反應……愛、希望、信仰、笑、信賴、對生的渴望等,也具有醫療價值。”

生活中的心理學:心情不好,身體就容易得病

既然情緒對我們的健康有如此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培養積極的情緒,避免消極的情緒呢?

(1)增加愉快的生活體驗。

我們要設法增加生活的情趣,增加愉快的生活體驗。這樣,即使偶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於發生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研究發現,增加令人愉快的體驗,可以減弱消極情緒狀態,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應水平。

(2)學習從光明的一面去觀察事物。

很多從表面看是令人生氣或悲傷的事件,如果換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常可發現一些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3)要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

沒有人生的追求,人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在學習和工作中無所適從,情緒也會很消極。有了自己的事業和追求,並積極地為之奮鬥,人就會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進而會產生積極的情緒。

(4)積極參與社會交往。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多與人交往,既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也可以體現自我價值。研究證明,社會交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又會使人們更積極地與人交往、更好地適應環境並應對突發事件,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5)培養幽默感。

幽默感常常可以使比較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研究發現,在問題面前,那些經常運用幽默作為應對機制的人,健康問題比較少;而那些經常哭喪個臉應對問題的人,健康問題就比較多。

心理智慧一點通

我們的健康,跟我們的心態有很大關係。要想長壽,就一定要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