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尷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經濟高速發展,需要教育發展緊隨其後,與之相適應,但教育發展的腳步總顯得力不從心,一系列改革相繼出臺,穩步推進,但教育的尷尬現象仍舊存在。

教育的尷尬


01: 城鄉教育差別大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擴大,城市高標準化學校建設風起雲湧,特別是私立的國際學校,貴族學校,集團化辦學等等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其中。私立學校高工資、高學費、高質量、高服務也有了更廣闊的市場。

與之相應的是,大多數農民進城打工,條件好的就帶孩子到城裡上學,條件一般的也盡最大努力下血本、找關係讓孩子進城上學,只有條件實在差的就讓孩子在家裡學校上學,這是無奈的選擇。

農民們認為,城裡的學校好,老師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優質資源集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政府認為,集中辦學可以繁榮縣城經濟,甚至可以形成產業鏈,進而有利於推進和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教育的尷尬


02: 均衡教育趕步伐

鄉村學生越來越少,於是“撤點並校”政策出臺,農村小學基本消失,存在的十幾個學生的學校也在自生自滅,奄奄一息。

“撤點並校”的目的也是集中優質資源辦學,一個鄉鎮也就一兩個學校,給孩子上學和教學管理也帶來了許多不便。於是,停止“撤點並校”反對“一刀切”的新政策有緊隨其後而來。

為了彌補農村學校的“短板”,又有新政策出臺,“均衡教育”開始成了主角,硬件配備成了政府的剛性任務,特崗教師、招聘新教師、教師支教、交流等等都在給“均衡教育”快馬加鞭,於是很快的,硬件到位,教師到位,“均衡驗收”到位。

教育的尷尬


03: 鄉村學校人去樓空

農村基本沒學校了,只剩下了鄉鎮中心學校可憐的三二百小學生,初中能保留二三百學生就是燒高香了。縣城學校人滿為患,鄉鎮學校門可羅雀,相差懸殊,誰知為何?

鄉村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新教師也滿懷信心準備奉獻教育,但學生成了緊缺資源。每學期開學,學校的大門口放個大黑板,上面寫著: 歡迎學生回家。能回家嗎?

“均衡教育”仍在繼續,如火如荼,是一項政治任務,必須完成。於是,準備資料、文件、實驗報告等等,教師們還在忙碌著。

沒學生了,教師去教誰呢?當然還是學生,於是,招生又成了教師的任務,每人招幾個學生也是任務,教師三五成群騎上摩托、自行車開始動員家長,人家提條件,咱承諾;人家有怨言,咱耐心聽;人家不來,你又奈何呢?

新校舍,新教師,沒學生,是不是教育的尷尬?專家的政策那麼多,又有何用呢?

教育的尷尬,教育的悲哀,教育真的再折騰不起了,我呼喚教育,呼喚教育的春天快點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