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批評——雅量是成熟的標尺

別人的批評——雅量是成熟的標尺

雅量,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修養程度高的重要標尺之一。

這一現象和另一些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報載,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時候,一次部隊打仗,彭德懷一路小跑上前線指揮,傳令兵在前邊揮動小旗讓大家讓路,可有一個戰士偏偏坐在地上不動。彭德懷是個急性子,就叫了起來。誰知這個戰士朝著彭德懷就是兩拳。彭德懷沒有理會,又匆匆趕路。一會兒,傳令排長捆著這個戰士,追上彭德懷請他發落。彭德懷兩眼一眯,笑著說:“誰叫你們捆來的?小事情,快放回去。”

1932年初,陽翰笙請茅盾為自己的長篇小說《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辭不掉,就在序中不講情面地批評說,這部小說從總體上來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給他後,覺得自己的批評如此尖刻,陽翰笙一定不會用。沒過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開一看,他那篇批評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裡面。

別人的批評——雅量是成熟的標尺

身為文學大家,面對一位毛頭小夥子給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竟然不慍不火,並虛心接受其意見,這種雅量委實不易,而戲劇家陽翰笙的雅量則更為難能可貴。陽翰笙將對自己作品持否定態度的序言印在書中公之於眾,這種雅量令人歎服。而彭德懷捱了戰士的拳頭後竟然不究不問,其雅量亦令人欽佩。

三件軼事儘管各自情節不同,但從中折射出三位名人的胸懷和氣度,都同樣令人敬佩。

佛家有典故說:釋迦牟尼佛功德圓滿,有人卻妒性大發,當面惡意中傷他。佛祖笑而不語,待那人罵完,佛問:“假如有人送你東西,你不願意要怎麼辦?”答:“當然是歸還了。”佛說:“那就是了。”於是,那人羞慚而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故事的喻意,不正是在勸告人要多些雅量麼?

毋須多加論證,作為一個理智健全的人,特別是一個希望逐漸完備自己人格的人,總是要有點雅量的。雅量,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修養程度高的重要標尺之一。

當你手握足以致人啞口無言的權柄,身處令人讚不絕口的高位,而面對尖銳的批評逆語,你是否能夠做到不怒目橫掃、暴跳如雷呢?

1961年初春,七分人禍三分天災的困難時期,劉少奇主席回故鄉湖南花明樓視察。沒想到,少奇同志親眼目睹電線杆上貼著張紙條,上書:“我們餓肚皮,只怪劉少奇,打倒劉少奇!”在狠抓階級鬥爭的年代,這張“反動標語”著實讓省市政府緊張萬分。不到半天,案子偵破:是花明樓完小10歲學生肖伏良書寫。根據領導指示,學校決定開除肖的學籍,追究其班主任的政治責任,對全校學生摸底排隊以防後患。然而,一直關心此事的少奇同志得知真相後,斷然否決上述決定,並把肖伏良請來面談,當聽說肖一家吃不飽飯,媽媽得了水腫病後,少奇同志說:“小孩子天真無邪,把廣大群眾不敢說的話和盤托出,寶貴得很呀!”還說:“人家總是有牢騷才發,幹部該罵才罵嘛。動不動就批鬥、判刑,哪個還敢講真話?少一點懲罰,多一點體恤,才會有人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肖伏良沒想到,他的“反動標語”受到表揚,還換來王光美領他去吃了一頓飽飯。

我們為少奇同志的雅量而動容……

《尚書》說:“必定要有容納的雅量,道德才會廣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辦得好!”如果遇到一點點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稱心的事情,立即氣憤感慨,這表示沒有涵養的力量,同時也是福氣淺薄的人。所以說:“發覺別人的奸詐,而不說出口,有無限的餘味!”

別人的批評——雅量是成熟的標尺

應該承認,有些高貴品格是普通人畢生企盼但仍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可人的雅量卻是完全能夠通過修煉而得到甚至可做到“隨心所欲”的。不信?只要自己有意識地試一試就行。

人難免與十分討厭的人偶然相逢,儘管有人可以裝作很隨便的樣子,竭力扮瀟灑樣揚長而去。但很多有雅量的人不會那樣去做,而是沒有絲毫裝模作樣地緩緩笑迎著對方漠然的臉孔和佈滿疑惑的眼神,坦然地擦肩而過。這些人輕鬆地抹去了粗魯的傷害與侮辱的陰影,用友好的陽光裝滿了雅量的酒杯,小抿一口,自是清香濃烈。當不期而遇的挫折、誤解、嘲笑等等迎面而來時,相信並依靠個人的雅量吧,那是驅逐並能夠戰勝這一切煩惱和痛苦的忠實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