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太祖刘邦登基杀功臣,为何未对张良痛下杀手?

高嵩Jey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巩权固位,对那些同自己一起流血拼命打江山的功臣进行了大清洗,诛臧荼、杀韩信、剁彭越、斩英布,可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其实,在西击秦朝以及楚汉战争之间,刘邦曾经那么的仁慈、宽厚、豁达、包容,他留张良、拜韩信、识陈平、招英布,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后来为什么大杀功臣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彼时有一个项羽,项羽在时,天下未定,他刘邦只是个“草头王”,前途未卜,他得与大家和衷共济,共同对抗强敌项羽。一旦项羽命丧乌江,天下一统,刘邦面对的敌人就由项羽变成了对其皇位构成威胁的文臣武将了,所以,卸磨杀驴,自是题中之义。那么,诛杀功臣的同时,他为何未对张良痛下杀手呢?

在刘邦众多的开国功臣中,张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居功至伟。刘邦先后诛杀彭越、韩信、英布后,却并未清算张良,这是因为,一方面,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张良有谦让之风,懂得功成身退。

那些谋臣武将,对刘邦死铁的人,一为樊哙,二为萧何,另外,就算张良了。这三个人,无论情势多危险,情况多复杂,都始终如一,紧跟刘邦,从无二心。比如,项羽摆鸿门宴之前,刘邦与项羽明为战友,实为劲敌,项羽因刘邦拒之关外而誓言发兵攻打刘邦。项伯为了报张良救命之恩,连夜送信,助张良出逃。

然而,此时的张良,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他想到的是如何让刘邦安然度过这次危机,于是,硬拉着项伯,为刘邦出谋划策,最后不仅使项伯与刘邦结成儿女亲家,而且让项伯做他侄儿项羽的工作,让他放弃攻打刘邦。同时,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张良随刘邦赴汤蹈火,面对杀气腾腾的范增、项庄,护卫前后,从容措置,最后终于使刘邦转危为安,他对刘邦的忠心可谓日月共鉴,这样一个忠臣,刘邦怎么会舍得杀他呢?

刘邦统一天下后,为分封功臣,群臣争功,岁余不决,大家吵吵闹闹争执了一年多,只有张良,与世无争。为了分封,刘邦单独召见了张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要封他个万户侯。然而,张良不但不争,对于特殊关爱,还推辞不受。他说:“陛下用臣之谋,幸而偶有成功,功劳不过如此,封三万户,实不敢当,封臣留侯足矣。”刘邦还想说服张良,但张良坚决推辞,刘邦只好封他为留侯。

正因为张良不贪恋权位,不在乎利禄,所以,刘邦对他十分放心,最后张良才得以善终。


帝国的脸谱

汉高祖刘邦以屠杀功臣而闻名,当然不是说,汉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杀了。事实上,汉高祖十分倚重自己的功臣。西汉前期的功臣集团,成为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刘邦身后,多亏了他的那些功臣才挽救了大汉王朝的危局。

之所以给人们的印象,刘邦屠杀功臣,主要是刘邦对待韩信、萧何、英布、彭越等人,的确是有失公允。刘邦自己也承认韩信是人杰,自己夺取天下得益于韩信。但是,韩信居功至伟,却是所有的功臣之中第一个被拿下的。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后就以谋反为名把他废为淮阴侯。后来再次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灭族。英布、彭越等人也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盟友,但是彭越无罪被杀,还被剁成肉酱。彭越的肉酱被刘邦送给英布,英布当然知道自己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干脆英布和刘邦打了一仗,英布兵败被杀。萧何号称是西汉第一功臣,可是萧何还曾经被汉高祖刘邦投进监狱里去。

之所以刘邦要如此对待韩信和萧何,就是因为刘邦并不完全信任韩信和萧何。相对而言,张良则是刘邦比较信任的。尤其是在夺取天下之后,张良主动表示自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封赏,一个留侯就足够了。接着,张良主动提出自己要修仙辟谷,连饭都不吃了。其实是在给刘邦做一个表态,我已经无意于人间的是是非非,陛下对我大可以放心。刘邦也的确对张良比较放心。而且张良在天下安定之后,基本上就闭门养病不出,不再参与到国家大事之中。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都对张良敬重有加。刘邦封张良为太子少傅,说即便是朝廷大事我不再麻烦你,但是培养太子害需要你的帮忙。吕后也一再去劝张良,还是不要辟谷了,就这样张良才接受了太子少傅的职务。

一直等到汉高祖去世十年后,张良才去世。死后被谥为文成侯。


野叟杂谈

在中国历史上,张良的确是一个传奇。在刘邦的团队之中,疑心甚重的刘邦都怀疑过韩信,萧何,樊哙等人,但是,他从未怀疑过张良对他的忠诚。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张良是刘邦的人生知已,俩人结下了深刻的政治友谊。

陈胜吴广造反时,张良率领一百多人本来是南下跟随景驹王的,不料半道遇见刘邦。俩人一聊,张良决定放弃景驹王,改跟随刘邦。张良之所以做出这个伟大的人生决策,是因为他跟过很多人讲兵法,可是从来没人听懂,唯有刘邦,一听就懂。

所以,连张良自己都倍觉惊奇,认为刘邦的智慧是老天授予的。

俩人这种深刻的政治友谊,自此之后,都无比牢固的贯穿至尾。

刘邦王关中时,因为汉中蜀地为湿地,张良身体又不好,刘邦没有让张良跟随,反而送他回韩国。张良回国后,辅佐韩王成,后来韩王成被项羽诛杀,张良逃跑后,逃奔的人仍然是刘邦。刘邦也毫不犹豫地拜他为成信侯。从此,俩人如胶似漆,互相缠绵,从未离开过对方。

其次,张良是刘邦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是汉朝立国的战略大师。

司马迁曾在《留侯世家》里说,张良为刘邦建立奇伟功业,以为他是一个槐梧高大的男人,不料看到画像时,他竟然长得如一个美丽的女子。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如果说吕雉是刘邦的人生伴侣,那么张良就是刘邦的政治伴侣及贤内助。

这个政治贤内助,帮助刘邦成功进入咸阳,当刘邦迷恋权色,准备称王时,又是张良及时唤醒刘邦,让他还军霸上等待项羽。后来, 鸿门宴事件时,项伯本来是只救张良的,但是张良没有弃刘邦而走,反而是借项伯之力,解救刘邦于水火之中。

张良因为长年跟随刘邦左右,所以刘邦的每一次人生及政治危机,都是张良首谋,替他化解。

再次,张良尽管谋策能够通天入地,但他从未给刘邦构成任何威胁。

在汉初三杰中,韩信心怀不轨,被刘邦猜忌杀掉,实属正常。然而,刘邦竟然还曾怀疑过萧何。当时萧何对汉朝的建立功德无量,汉朝人对他推崇至加,而刘邦又长年征战在外,所以他对萧何如此兢兢业业地工作态度有所猜疑,认为他有可能借威德,而趁刘邦征战在外之机,推翻刘氏政权。还好,萧何最后采取一个自污法,才化危为夷。

相对张良来说,刘邦根本没想过怀疑他。主要是没有怀疑他的任何条件。张良长期跟随刘邦左右,而且张良因为身体不好,从未带兵,即使他造反,他拿什么反呢?

更让刘邦敬佩的是,张良的一生,似乎都是为他刘邦献身而活的。当时项羽定天下时,本来项羽准备要把刘邦迁往蜀地,但是张良将自己得到的诸多财物珍宝,通通送给了项伯,让项伯替刘邦说情,给他一块好地。项伯收了钱,也办了事,最后项羽同意将汉中封给刘邦,这才为后来刘邦东出留出了一条生道。等到刘邦定天下时,诸将都在争功封侯,唯有张良,激流勇退,闭门不出,学道逍遥去了。

当年,范蠡与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平吴国时,文种是怎么死的?太恋权,高估自己在勾践心中的地位。其实,臣子跟君王恋爱,犹如美女事君。美女色衰而爱驰;臣子犹如甘蔗,其剩余价值被榨完后,自然就被人家扔了。

但是,张良不是文种,他是范蠡。他知道何时进,何时该退。

请问,对于刘邦来说,一个如此痴情,而从不恋财贪权,且手中无兵力的贤内助,换成你是刘邦,有杀他的必要么?


月望看历史

刘邦战胜强劲对手项羽建立汉朝后,为了刘氏万世江山流传,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其中包括韩信、英布、彭越一个个盖世英雄相继被屠杀,天下为之哗然。


张良做为"汉初三杰",他在楚汉争霸中,积极献言献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建国后之所以放过张良一马,主要原因是有两点。一方面,张良和萧何一样,是最早追随刘邦闹革命的人士之一,他属于刘邦核心集团的班底,和韩信等"半路出家"的有天壤之别,更容易获得刘邦的信任。


同时,张良是个"识时务"的人,他懂隐忍、藏锋、淡薄名利,刘邦建国后,他便以身体有羌为由,拖病闲呆在家,不要参与和过问朝中之事。也正是这种清心寡欲的主动归隐之举,彻底消除了刘邦对其的猜忌,使他得已保全性命。

另外,张良懂得处理好与吕后的关系,他既不公开支持吕后,也不悍然得罪吕后,比如说吕后向他求教保全太子之术,他向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最终保全了吕后儿子的太子之位。正是这种"不得罪",使得吕后对他也格外"开恩",最终使得张良得己善终。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开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韩信被诛,萧何屡受猜忌,只有张良自始至终平安无事,一直受到刘邦吕后的敬重,这与他深得黄老三昧,淡泊名利有关。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曾组织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求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险。后又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乘势追击围歼项羽。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使分封有序进行。刘邦称赞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邦称帝后封赏功臣时,张良谢绝了刘邦要他从最肥沃的齐地“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选择与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留”地,被封留侯。他表示,布衣得到封万户侯的待遇,已是高位。能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更无他求。

刘邦定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与刘邦拉开距离,保持上下尊卑,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方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原则,只有在立储大事上出过力。

据说张良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太史公自序》中写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堪足为张良一生写照,“无知名无勇功”六个字,深得黄老精髓,也是免祸关键。


南方鹏

张良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在刘邦和吕后手中能全身而退,自有它的道理。

其一,张良立下大功。张良这个人懂兵法,有谋略,很有计谋,遇到刘邦,智斗鸿门宴、暗度陈仓出关中、楚汉相争定天下最后协助刘邦完成开国大业,连刘邦都说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其二,张良不恋权。刘邦建汉后,张良被封为留侯,爵位与汉初三杰其它比起来明显偏低。张良的定位是谋士,不像萧何为丞相掌握政权,韩信为大将军掌握兵权。张良淡泊名利,不揽权,可以说对皇帝刘邦来说,毫无威胁。

其三,张良留后路。刘邦宠幸戚夫人,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张良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这么优秀的人才都为刘盈说情,自己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从此,刘盈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张良是大功臣,自然吕后对他很感激。刘盈继位,张良也是一等一的大功臣,运筹帷幄之能可见一斑。


睁眼看西安

刘邦和他众多大臣之间的故事,一直都饶有趣味,跟随刘邦的开国功臣都被他和吕后一起杀掉了,唯独张良善终,张良做了很大的事所以刘邦不杀他?那也不见得,毕竟连韩信他们都死了,小逸认为,有这三个原因。


第一,张良不贪恋权利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张良,张良虽然很有计谋,但始终没有在刘邦手下做官,他帮助刘邦的目的就是为了复仇,当年韩国覆灭,张良一直在寻找机会报仇,在秦始皇东巡时候找刺客砸车子,却砸中了副车。

最后张良才遇到刘邦,帮刘邦打天下,秦朝已不在,张良的心愿已经了,况且张良本身就不贪恋权利,继续在朝中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张良后期大多是闭门不出,极少参与政治谋划。


第二,张良虽功劳高,但没有实权

张良是自愿不要权利的,在刘邦身边就是充当一个谋士,韩信手握重兵,丞相萧何权利过大,他们两人任何一人造反都能一呼百应,韩信能引起地区叛乱,萧何能引发朝政动荡,这都不是刘邦想看到的,所以韩信和萧何必须要死,但是萧何却自毁其名逃过了一劫。

反观张良,刘邦坐拥天下之后,张良只封了一个“留侯”,意思是希望刘邦记住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况且张良也没有什么实权,怎么能号令别人造反?鸿门宴张良还救过刘邦,感恩之心是个好人都会有,所以刘邦对他放心。


第三,帮吕后保住太子之位

这个原因说的是吕后为何不杀张良。刘邦对戚夫人宠幸有加,吕后很怕刘邦废掉太子刘盈,一段时日后刘邦果然要废掉刘盈,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夫妻俩在如此激烈的斗争下,最终吕后请张良帮忙,张良请出商山四皓去劝说刘邦,刘邦见这么优秀的人才都帮刘盈说话,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从此刘盈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吕后对张良也是颇为感激。


逸闻轶事

大家好!张良是我很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将历朝历代的谋士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张良也是名列前茅的。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邦打下汉室江山,那么刘邦称帝后杀了不少功臣,为何没杀张良?下面我来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众所周知,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渐退到幕后,遵循着韬光养晦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那么后来张良辞官后隐退何方了?

相传,张良是在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总之,张良能够得以善终,是由于他知道什么叫做大势所趋,什么时候该功成身退。就凭这一点,他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闲庭信步

我觉得,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刘邦杀了很多功臣,但其实刘邦杀的主要是异性王,而像汉初的那些功臣,刘邦一个都没有杀,比如萧何,张良,曹参,樊哙,曹参,灌婴,夏侯婴。

甚至连劝说韩信造反的蒯通,谋反的赵相贯高,项羽大将英布都没有杀,而那些异性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诸侯王,与刘邦是合作关系,刘邦开始的时候,也是诸侯王之一,他们是合力一起打败了项羽,刘邦不得不封他们为诸侯王。

刘邦要建立的是一个帝国,不是像项羽那样自封西楚霸王,另封十八个诸侯王,也不像周朝那样的分封制。这些异性诸侯王对汉朝的根基是很危险的,刘邦分封诸侯王,只是第一步,那么他还得继续往下走,解决异性诸侯王的问题。

再加上后来的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汉武帝的推恩令,大汉才算是稳定了。否则诸侯势力太大,对于朝廷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不管异性诸侯王,主动的,还是被迫的谋反,都是刘邦要去解决的。

当然,这些异性诸侯王,有两个是特例,赵王张敖是刘邦与吕后的女婿,鲁元公主的丈夫,但他确实是没有参与赵相贯高的谋反,所以也只是降为宣平侯而已。

而长沙王吴芮,因为封地比较偏远,又听了张良的意见,将自己的封地献出一部份交给刘氏宗亲,所以没事。

刘邦在天下平定的时候,曾经让张良在齐地任选三万户,做为封邑,就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的感激之情,要知道萧何与曹参也才万户侯,但是张良给拒绝了,他说,他第一次跟刘邦见面的地方是留县,他只要那个小小的留县就好了,所以张良也叫留侯。

张良跟从刘邦到长安之后,就退隐了,闭门不见客。但是在吕后因太子之事向张良求计的时候,张良还是给吕后出了一个计策,只要请出商山四皓即可,最后刘邦看到刘盈有商山四皓帮助,就断了换太子的想法了。


历史简单说

刘邦并不是一个嗜血的人,实际上,他杀的人都是有必杀的理由的。楚汉战争随着刘邦的胜利,刘邦的成功使战国传统贵族的统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贵族,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彭越等人成为了新兴贵族。而他们的功劳很大,大到必须封王的地步。刘邦经历了秦王朝统治,信奉的是中央集权,异性王极大的威胁了中央集权。刘邦刚登基时需要异姓诸侯的支持,但这不过是暂时的妥协。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的道理,拒绝了刘邦对他的封地封赏,这告诉了刘邦一个政治信号,即他对权势没有野心,让刘邦认为张良对自己没有威胁。张良也因此逃过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