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過來,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別過來,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邵長宇專欄】

別過來,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別過來,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你瘋了嗎,不能這樣,同學們都在教室裡等著你呢!”

“別靠近我,我不用你管!”

教學樓的樓頂上,美玲站在滴水沿傍邊,情緒非常激動,欲輕生。這邊,班裡兩個女同學苦苦的哀求著。

“你別往那走了,我求求你了。我給你跪下好不好,我給你跪下了,你別往那走了!”

美玲絲毫沒有放棄的念頭,根本不理同學們的哭喊。情緒越發激動,她依然喊著:“你們不要過來,不要管我”

美玲一隻腳站在滴水沿下,另一隻腳就放在滴水沿上,一上一下僅僅有10公分的距離,一不小心,甚至重心一偏移,立馬就會從五樓跌倒地面,後果可想而知。

“孩子,有什麼事情給老師說,我們都會幫你的,你是我最親的學生!”班主任也在極力的撫慰著她。

“孩子,看著我,你不能沒有媽媽嗎呀!”媽媽也來了。

跳樓、輕生、尋死……此時,初三學生命懸一線。

你為何要拋棄最親的家人?怎麼捨得朝夕相處的同學?而又哪來的向死勇氣?

五一假期之後的開學第一天,春薇上學來晚了,沒趕上早讀。爸爸把車子停在校門口,怎麼招呼,春薇就是不下車。一步之遙的距離,並且現在不是正課,是早讀,哪個學生沒有遲到過,為啥不下車,不來上學?

爸爸一直在陪著她,好心相勸,春薇就像過霜了的葉子,無精打采,默不作聲。兩手扣在一起,藏在校服袖子裡。幾縷頭髮從前額垂下遮擋了眼前的目光,表情木訥,神情有些呆滯,臉色暗黃。爸爸好不容易勸其下車,她又溜到車後,還是執拗不來。

7:28——9:45,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爸爸再怎麼說教,也沒有勸回春薇。最近一個階段,春薇不知咋了,隔幾天就是不想去上學了,週六週日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個人靜靜的待著。特別從初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後,春薇慢慢地變了,變得寡言少語,變得自我封閉,學習成績急轉直下。

兩週前的清明假期,春薇萌生了一個想法:“爸爸,我想去看心理醫生。”

“啥!”

爸爸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嚇了一跳。

“我的孩子,怎麼可能?難道心理真的有問題?”

孩子為啥要主動尋求心理救助?

去年暑假,美玲的情緒波動一直較大,特別姥姥去世後(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對美玲的打擊更大。平時,在和同學們的交往中,不自覺地流露出“沒意思”“不想活了”的心思。媽媽瞭解到情況後,及時帶著美玲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診斷:焦慮障礙。

美玲、春薇……孩子,你們怎麼了?

某市文明辦、關工委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該市現有未成年人124.6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9.86%,其中城市孩子有41.8萬人,農村孩子有82.8萬人,在校中小學生有115萬人。抽樣調查資料顯示,該市中小學生中有異常心理傾向的比例為15.2%,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為3.2%;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很差和較差的在“人際關係”六項調查指標中均排在一、二位;中小學生的“孤獨”“考試焦慮”“敵對”及“交往焦慮”等問題,在“情緒狀況”的八項指標中都位居前列。

近年來,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日益提升,不少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其健康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常住人口中有200萬左右的未成年人,即便是按照15%的全國平均值估算,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人數也達到30萬之多,全國至少有6000萬兒童存在心理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青春期的孩子怎麼了?

綜合分析,未成年人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性格、情緒、行為、品德和情感五個方面。性格失偏。內向、孤僻、抑鬱、易衝動,在家暴躁,害怕與外界接觸,遇事膽小怕事、脆弱,沒有主見,時常固執、任性,時有逆反心理,叛逆情緒較突出。情緒失常。情緒不穩,煩躁,經不起批評,愛發脾氣,遇事緊張、焦慮,稍不滿足就不斷咒罵,發牢騷,甚至情緒失控,做出過激的事情。行為失控。較懶散,不願意自己動手,怕吃苦,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不講衛生,時有髒話、吐痰等不良習慣。身體動作明顯,表現坐立不安、課間講話、做小動作,行為怪異等現象。品德失範。怕受責備,時有不誠實現象;對待師長不知禮貌;易受外界影響,由於好奇心強、生理發育早於心理發育等因素,使部分中學生早戀、吸菸、喝酒,並常表現在公共場所不文明舉動;大手大腳,不知節約,浪費現象嚴重。情感失態。以自我為中心,敏感不安,待人冷漠,不注重親情、友情和師生情,不會從情感上體諒父母、老師,不太理解關愛,也不太會關愛他人,缺乏愛心。

性格失偏、情緒失常、行為失控、品德失範、情感失態這些病態的顯現,表明孩子生命生態已嚴重汙染,成長的生命主體在病變。這些心理的病毒正在侵襲著孩子成長的未來。孩子清澈的生命之弘演變成了濁汙的生命之患。

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中學生心理疾患比例節節攀升的現狀呢?一是學習負擔的不斷增大和家長高期望值帶來的壓力,讓孩子承受越來越大的心理負荷。二是失去必要的玩耍機會,孩子的心理壓力缺少緩解和釋放渠道。三是缺乏抗挫體驗和鍛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四是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阻礙了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五是父母缺乏心理教育和疏導的能力,對於孩子的心理異常缺乏警覺,無法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因此,孩子們在高焦慮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下,變得越來越失趣、退縮和封閉。

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是外顯,而根源卻是內生的。假如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和疏導,孩子的生命就會失重,成長就會失常,人生就要跑偏。問題就是這麼來的,而當問題已經顯現,時機往往已經錯過,昨天的因導致了今天的果,矯正和救助往往顯現的無能為力。

如何讓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可以把當前的問題看做一面鏡子,學會如何阻止問題的演化和病變。

問題的背後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個病態的家庭關係,要麼家庭結構缺失,要麼家庭關係緊張。家庭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不健康的親子關係猶如滋養病菌的溫床,時間一長,生命就將病變。母親缺位,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而父親缺位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菸、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家庭關係的緊張,夫妻之間的不和諧更是誘發孩子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父母應當把建立優質的家庭關係當做經營幸福家庭的出發和歸宿。

興趣是避免問題的良方。沒有興趣愛好,精神是空白的,世界是灰色的,生活是暗淡的。濃厚的興趣,能讓生活充滿生機,尋常事物會變得很有價值,普通行為也變得很有意義;濃厚的興趣,能讓生命煥發活力,荒原中開闢出嶄新綠洲,平凡中創造出偉大奇蹟。興趣驅動生命生長。在廣泛的興趣當中,有意培養閱讀和運動這兩個興趣是必要的。成長在一動一靜的交替中方能奏出和諧的生命樂章。閱讀修心,運動修身。身體健康使人充滿朝氣、生機勃勃。心理健康使人心情愉悅、精力充沛。心身是長在一起的,俱佳的身心是生命的最好狀態。興趣是引領靈魂生長的原力,因此,家長要把興趣作為養育孩子精神氣質的高度來培養。

解決“心惑”——給問題找個出路。當一個人的內心感到困惑、抑鬱的時候,他最需要的就是傾訴並得到別人真誠的理解和幫助。但是有些教師和家長,僅僅關注的是知識的傳授和考試的分數,卻很少關注心理健康問題,更不注重解決心理的困惑,以致造成很多不良事件的發生。心惑宜解不宜結,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春期的必修課,要讓每個孩子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我調適,鍛鍊心理的韌性,增強自身心理免疫的能力,在成才的道路上綻放生命的異彩。給“心惑”一個出口,搭建一個疏通的渠道,讓精神舒暢,情緒抒發,心靈才能安放。

孩子的心理問題也許就是一個轉身的距離,我們要把問題解決在身後,不要讓問題跑到面前。當然,孩子的心理問題比較複雜,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我們要做的就是為生命掌燈,為生命引航。

最終,美玲在110的協助下得救了,春薇也在老師的勸說下走進了課堂。

可是,這驚險的一幕真正是一場的生命救贖嗎?

走進課堂的春薇真的能走出心靈的樊籠嗎?

別過來,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下去

▲本文作者邵長宇(右) 與肖川教授(左)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