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目标、没退路”让孩子考试更焦虑

“高目标、没退路”让孩子考试更焦虑

【李晶专栏】

“高目标、没退路”让孩子考试更焦虑

琪琪是个要强的女孩,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比较稳定。但是随着中考临近,她每次考试时都会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越来越不理想。

虽然父母怕影响女儿的情绪,从不问琪琪成绩,还经常告诉她考试时要保持平常心,可仍然不能缓解琪琪的紧张心态。

原来,在琪琪居住的县里,大部分高中都分散在各乡镇,不仅教学水平较低,而且离家较远,必须住宿,因此父母和她都非常希望能够考入县一中。

但是根据目前情况,由于在数学上的弱势,琪琪只有在超常发挥时才能达到目标。所以她越想考好就越紧张,越紧张成绩就越差。而且这种情况不仅反映在数学上,还蔓延到了所有科目。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考试紧张的体验,仔细分析起来原因多种多样。但在面临升学这样重要的考试时,过度紧张大多是因为过于执着目标学校但又缺乏十足把握而形成的焦虑。

用高目标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是很多父母的常用做法,他们还认为孩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能背水一战,把自己的所有潜能发挥出来。这样,即使最终达不到目标,也会好于一直保持平时的状态。

应该说,这种做法对于那些平时懒散的孩子的确有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几个问题。

1

易忽略根本原因

父母帮孩子制定高目标,往往是认为他努力不够,希望以此刺激他在学习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能够帮到孩子么?

同样不努力学习,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因为不喜欢某门学科,有的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有的因为受到朋友的影响,有的因为父母经常吵架。

因此,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是简单制定高目标就能达到。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帮孩子分析并找到深层次的原因。

同时,这种结果导向的做法,还会忽略孩子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和学科擅长与理解能力上的差异。

换句话说,多花时间与精力不是所有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很多孩子长期形成的不愿意复习、不注重改错、注意力不集中、睡觉过晚等不良习惯,才是症结所在。而对于另一些孩子,由于人与人之客观存在的差异,即使付出再多努力获得的回报也可能微乎其微。

所以,对于琪琪和父母来说,理性分析学习现状和提升空间,而不是按自己的主观意愿美化或理想化,得出的结论会更适合她的实际情况。

2

易积累消极情绪

如果不能找到并解决根本问题,即使孩子愿意向高目标努力,结果也必然依旧很难尽如人意。而对于难以企及的目标,更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时间久了,畏难情绪就会逐渐侵蚀他曾经高昂的斗志。

所谓目标,最大特点就是缺乏弹性。因此,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在无法达到目标时,很难要求父母降低或调整要求,而是对自己产生越来越多的质疑和不满。

这种内化消极情绪对孩子的伤害在于:原本可能只是某一科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但他却会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进而对未来失去信心。

琪琪爸说: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但自从明确将县一中当作目标后,情绪就越来低落。

人最痛苦的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目标却实现不了。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强烈,无论如何努力都实现不了的痛苦也就越大。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持续出现消极情绪,父母就应该及时帮助他分析具体原因、找到改进办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3

易形成心理压力

孩子由于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负面情绪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来自没有退路的绝望。

父母虽然尽量表现得不关注琪琪的考试分数,但她自己非常清楚父母的真实愿望。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她没有办法看淡成绩、接受失败。

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自己只会成功、不会失败。何况是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何况是难以预料的考试,更何况孩子的日常水平与目标本来就有差距。

有人觉得让孩子从小承受点压力、受些挫折,有利于他的成长。这话没错,但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应激反应程度也不同。尤其对于性格内向、细腻、心重的孩子,更多需要来自成功的鼓励,而不是来自失败的压力。

还有人觉得有了退路,孩子就不会全力以赴。但对于更多孩子而言,有了退路,才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适度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一旦过度,事情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特别关注孩子的心态变化,并准备多套方案,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我对琪琪爸说:“以琪琪目前的情况,即使勉强考入县一中,将来面临心理压力的可能性会更大。为了避免由此产生更多不良后果,建议你们认真考虑接受孩子升入乡镇普通高中的可能性。

虽然你们所处的环境选择余地很小,很难为她找到特别满意的退路,或替代方案,但与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相比,上一所并不理想的中学并不是难以接受的选择。

也只有你们真正想清楚这个问题,孩子的心理负担才会减轻,她也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势而为”。当孩子想冲击更高的目标时,父母应该全力支持;而当孩子难以承受过大压力时,父母则应该帮他寻找退路。这样,孩子才能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