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錄取越來越看重“善良”,這才是最高級的處世智慧!

有人說,“出國留學學到的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種是把我放到任何國家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種是名車豪宅已動搖不了我願意每天坐公車,去追求簡單夢想的平淡心態。

應該有很多留學生,內心並不是一定要賺大錢,而是要成為生活得有趣的“斜槓青年”吧。

知世故而不世故,擁有善良的成熟,可能是你留學最寶貴的財富!

名校錄取越來越看重“善良”,這才是最高級的處世智慧!

1

美國的“不”字文化

眾所周知,美國法律對一個人的個性、私隱與權益等保護,極其嚴格。

生活在美國,許多家長常常教育孩子,一些行為絕不能做,如:以不禮貌的手勢對著別人、以嘲笑口吻對著他人說笑、隨意觸碰他人身體的私隱部位、在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上飲食、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即使別人頭髮一團糟,或染成五顏六色,身著奇裝異服,也不得指指點點,不能背後議人是非,不能隨便評價同學,等等。

似乎整個社會充滿條條框框,都是“不能”“不要”“不允許”“不得”做的規定與法律,讓人生活得有些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無所適從。

名校錄取越來越看重“善良”,這才是最高級的處世智慧!

然而,當你走在街上,總會見到迎面而來的陌生人與你微笑打招呼。清理街道的工作人員在你走過時,會將機器關閉,站旁邊微笑說Hello,耐心等你通過後,再繼續工作。當你拎著大包小包,吃力地走在路上時,路過的人會問,“Are you OK? Can I help you?” 上公交車時,司機會對你微笑,“Hi,good morning/good evening.”……

每天,你常常聽到這些話:“I'm sorry.” “Thank you.” “Hello, Have a nice day.” “Have a good night.”……諸多細節,數不勝數。

所以,生活在美國,有時因不懂某些領域的法律,也會有心理壓力,有時,看到某地發生的恐怖襲擊、槍擊案新聞,也會擔憂。但總體而言,居住在一個社區裡,周圍的人還是友善居多,人與人之間還是會互相幫助、互相信任。

也許,這與美國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

我的孩子8歲,在舊金山灣區一家小學上二年級(Second Grade)。每週三早上,是學校的校會。一般有這些環節:

效忠與感恩國家、念校訓;

表彰每週表現好的孩子們,通常每班一至兩人,表彰原因有主動幫助別人,對他人友好,上課認真;

為本週生日的孩子慶祝生日,學校給每個人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全校師生一起為他們高唱Happy birthday。

此外,每週會增添不同的互動內容,如:

跳有益健康的舞蹈,或簡單的體育動作;

看視頻或公益片,告知孩子在學校能做或不能做的行為;

引導如何與其他同學、大人以及陌生人相處的方式與方法;

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與權益不受侵害,對他人不當行為說“No”。

每次校會,是許多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雖然是教導,但極少有校長或訓導主任一本正經嚴肅訓話的情形,總是以輕鬆、快樂的方法進行引導。

2

從小抓起的善良教育

比如,倡導孩子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捐贈一些不用的書籍或現金到專項基金用戶,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改進學校的措施;或定期發給學生一些行為規則,倡導每天、每週、每月、每年,都能做這些日常行為,共同構建一個友善世界:

Smile at 25 people

(對25個人微笑);

Say“good morning”to 5 people

(對5個人說“早上好”);

Hold the door open for someone

(為他人扶住門);

Thank a bus driver

(對巴士司機說謝謝);

Volunteer in your community

(為你的社區做義工服務);

Say“Hi”to someone who looks sad

(與看上去傷心的人說“你好”)。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人如此,一個社會也如此。做好日常生活的細節,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做一個實實在在、謙虛有禮、自強、自律、自愛、友好的公民,而不是讓每個學生都寫下一些看起來很遙遠的目標。

3

善良是一種競爭力

中國也有句俗語:無規矩不成方圓。也許,正因為整個社會約定成俗的許多“不可為”,才保障了合理合法的“可為”,也才讓更多人能夠保持個性、自由發展,保護與激發了創造能力,才有了更多人的“有所為”。

在美國社會里,人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是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這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沒有它們,就沒有自由、平等和博愛。尊重人的權利,要求“把人當人”,這是人的哲學,法律保障人的權利,也是美國社會的哲學。

而除了美國,不少國家也注重從小學起狠抓孩子的善良教育。

比如英國。英國喬治小王子進入的Thomas's Battersea學校——一所備受醫生、銀行家、律師等高收入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其最注重的一件事,就是“善良”。

名校錄取越來越看重“善良”,這才是最高級的處世智慧!

再比如芬蘭。不少學校就推出了“好人緣獎學金”——顧名思義,就是要在同學圈子裡得到大家的喜歡,和其他獎學金不同,它沒有權威的評委,而是由全體同學共同票選而出,相當於“年度風雲學生”。以此告訴孩子:成績和才藝當然很重要,但快樂、合群、興趣等,都可以感染身邊的人,也是“優秀”的標準!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發表一篇名為“扭轉趨勢”(Turning the Tide)的研究報告,主張大學入學系統應弱化對孩子分數、技能等的考量,而更看重學生關懷他人的特質,主要考量學生為社區做過什麼貢獻,這一改革方向獲得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在內的全美80多個大學的認可。

這背後指的,其實是一種“社區精神”,不只是一種物理概念的理解,更指每個人不應只關注自己的成長,還要關注身邊的人,用智慧和同理心,解決身邊人的煩惱。

我們提倡讓孩子做個善良的人,但我們也提醒,善良是一種高級的智慧,它的前提是不委屈自己,它的底線是永遠保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