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張士誠被那些文人耍了?

雲清看世界

文/炒米視角


那曾經是一個大亂通過戰爭走向大治的時代;那是一個殘酷而激盪的歲月;是無數以弱勝強,創造奇蹟的時代。而張士誠也是一個由弱小創造奇蹟,卻又毀於強大的這麼一個角色。


炒米曾經走過張士誠發跡的那片土地。河網密集、魚米肥美。然而倒退五百多年前,因為沒有海堤,那是一片鹽鹼之地,苦寒之地。海水的倒灌,導致了裡下河地區,土地板瘠,蒿草叢生。人們以煮海為鹽,以謀生計。而張士誠就是一個出色的私鹽販子。自管仲發明“官山海”以來,鹽鐵專賣,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的財稅利器。而張士誠選擇了私鹽販子這個職業的同時,就是把腦袋別在腰桿上討生活了。


於是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張士德、張士信率領鹽丁起兵,僅僅打下了興化、泰州、高郵,次年就開始稱帝了。國號大周。莫笑君像洪秀全。因為他創造奇蹟的時候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高郵保衛戰”讓這個私鹽販子一戰成名!脫脫百萬大軍把小小的高郵城圍得如鐵桶一般,水洩不通,然而攻打數月之久不能下,高郵城城矮且破,城牆塌了幾次,元軍硬是未能攻進。是張士誠牛逼麼?當然不是,這得益於脫脫的不接受投降,一定要城破屠民的宣傳。兵法有云“圍三缺一”。脫脫顯然低估了人的求生欲。


張士誠並不比陳友諒和朱元璋高尚,他畢竟是一個商人,他圖利之心大於謀國。所以高郵保衛戰因種種機遇取得了勝利之後,張士誠立刻揮師南下,從南通到常熟(當時還沒有蘇通大橋),很快拿下平江、常州、湖州、松江(就是蘇、錫、常加上海加浙江部分地區)後,就開始定都平江(蘇州),開始做“土圓肥”了。因為是私鹽販子,所以繼續了重商主義。江南稅負本來在元朝就比較低,江南殷富,取其什一便富足。這個私鹽販子竟然通過海運還把生意做到了元大都,和元政府眉來眼去。在戰爭殘酷的年代,曾一度獲得了相對寬鬆與穩定的生存環境。


至於對張士誠的也是描述就更多,多到令朱元璋嫉妒。但說到張士誠與文人之間的關係,甚是有意思。施耐庵、羅貫中都曾經效力於張士誠。其中施耐庵曾經就是張士誠的軍師。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施耐庵與羅貫中的傳統儒家忠君思想都顯得太理想化,對元帝國都太“投降”化。兩人文學能力千古,然佐政能力比之劉基差之遠矣。


但要是說此二人耍了張士誠,則是非常荒唐的。此二人甚至真正的文人都未進入過張士誠的核心參謀圈。

因為張士誠本身的政治理想與抱負都是幾乎沒有的,他的最得力軍師及主將其實是他的弟弟張士德。隨著張士德被俘後,張士誠實際上就已經缺了主心骨。所以在《水滸傳》裡,他只能是方臘;在《三國演義》裡他的命運就是袁術;在《隋唐兩朝志》裡他只能是王世充。


炒米視角

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可能會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自身。


張士誠本名張九四,是一個私鹽販子。在古代鹽都是由統治朝廷控制的,屬於暴利。元朝對於鹽鐵的賦稅尤其高,管理更加嚴苛。可以說在張士誠還是張九四的時候就已經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日子了。


張士誠和弟弟張士德、張士信帶領鹽丁起義後,向後攻下了泰州、興化、高郵後,就在高郵稱帝了。隨即便被元朝大將脫脫圍了城,無奈脫脫腦袋瓜子一根筋偏要屠城才善罷甘休,高郵人民拼死抵抗還真把脫脫打退了。張士誠這才真正走向了人生巔峰。


張士誠以後取得了南下的勝利,但是畢竟之前做過私鹽買賣,有了地盤後張士誠大力發展商業,人民生活也有所好轉,甚至與元朝廷也做起了生意。元朝對於張士誠的壓力漸漸轉移到了如日中天的朱元璋身上,張士誠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張士誠身邊確實圍繞了很多的文人,但實際上來講都沒有進入決策的圈子。張士誠不是一個開明的主公,更多的權利除了他自己,最信任的人就是他的弟弟。


偏安一方導致張士誠的軍隊也慢慢腐化,有時候甚至命令也不聽了。隨著他弟弟的被俘,也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更加的剛愎自用,最後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很多人認為是文人耍了他,多是被他努力塑造的開明、睿智的君主形象所誤導,即使他再努力的包裝自己也掩蓋不了本性。張士誠的失敗怨不得別人,只能怨相比於自己他的對手太強大又太聰明。


少俠看歷史

士,誠小人也!

張士誠和朱元璋都是元朝農民起義軍英雄,而且兩人的名字還很一樣。一個叫九四,一個叫朱重八(就是八八)。

朱重八的改名很順利,朱重八發跡後,請人改名為“朱元璋”。璋是一種很堅硬的玉石,所以朱元璋的意思是“誅滅元朝的利器”。大吉大利的名字,也許對朱元璋成功有效果。

張九四就有點悲催了!張九四發達後,找了一些知識分子改名字,改成了“張士誠”。張九四表示很喜歡!

可是,另外一些人來了說,《孟子》裡面有句話“士,誠小人也”。張士誠才知道自己被讀書人耍了,一怒之下,把那幾個人殺掉了!果然,張士誠成了睚眥必報的小人。

這裡面我要說說那些狗屁文人,仗著自己讀了一本臭書,懂得茴香豆的十八種學法,就動不動耍小聰明捉弄人。

這麼看,明清兩朝文字獄很重,也許是這些文人真的很賤!

康雍乾三個皇帝大興文字獄,賤兮兮的文人趕快把他們包裝成千古一帝!

哎!中華文化到明清衰落,真不能全怪統治者。


歷史知事

見識和格局決定一個人的成與敗!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和了解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人的成功與失敗都不是取決於某一個外在因素的,而是取決於他自己自身。張士誠的失敗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是被文人耍了。張士誠是元末時期位於江浙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也是我們今天江蘇省鹽城市人。

在元朝末年,朝政政治腐敗,財政收入可以說是經常入不敷出。這時統治者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政府開銷和軍費支出,所以就不斷提高鹽價,雖然鹽價不斷提高,但是東南沿海的鹽民卻依然生活困苦無依無靠,這時的張士誠就是困苦不堪的廣大鹽民中的一員。張士誠在至正十三年的時候,與弟弟張士德、張士信帶領著廣大困苦的鹽民起兵,先後攻下了泰州、興化、高郵等地。第二年的時候,張士誠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之後張士誠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在公元1356年的時候,張士誠定都在我們今天的江蘇蘇州。之後張士誠繼續擴佔土地,割據範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所佔面積可以說是非常的大。在公元1363年的時候,張士誠攻佔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之後張士誠就開始由盛轉衰,後來張士誠屢次被朱元璋的部隊所擊敗,疆土日漸縮小。


張士誠在佔據江蘇南部地區以後,很多年都沒有戰事了,因此人口增多,張士誠也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不過問政務。根據相關歷史資料顯示這時張士誠旗下的將領們也開始變的懶惰,不思進取,貪圖享受,拖拖拉拉不肯服從命令,每當有戰鬥,那些享受慣了的將領都在那兒裝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賞高官,然後才肯出兵打仗。所以這也直接導致了張士誠的失敗。

通過以上的講述,我們知道了張士誠前期在軍事上可以說是一路高歌猛進,他領導的起義軍縱橫江浙一帶,建立了革命政權,掀起了一陣反元風潮,但是到了後期張士誠開始了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不理政務,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所以張士誠的失敗不是由文人所造成的,而是由他自己所造成的!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交流!


BM大嘴

悟空好!

你這個問法於史無據。張仕誠,鹽販子出身,本身就沒有多大的胸襟和格局,其抱負就是守著他那一畝三分地,在他的地盤上割據,也就是隋末王世充一路人。雖然他不滿元朝統治者的暴政,起兵反元,也立了功,但他一度又接受蒙古元政府的官爵投降元庭,更可恨的是,他置大義於不顧,向抗元鬥爭最早、持續時間最久、出力最大的義軍政權一一韓宋帝國發動進攻,致使韓宋帝國宰相一一反抗蒙古統治最無私、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劉福通戰死,皇帝韓林兒落入朱元章之手遇害。站在民族大義和歷史演變的角度看,張仕誠就是一個千古罪人。他自已最後被朱元章幹掉,也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不能因為他在割據一隅推行了一點善政,就用現在和平時期的觀點把他拔高成大好人、大善人;更不能因為朱元璋奪取皇位後推行的一系列屠殺迫害功臣名仕的暴政,就倒推張仕誠如何寬容。設想若是張取得了政權就如何英明神聖,那是陋儒在古紙堆裡做夢。張仕誠中途投降元政府,攻擊韓宋政權,害死劉福通,使朱元章坐大,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就憑這些,他就死有餘辜。被什麼文人耍了,他是自已造的孽,自已遭受報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