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點評:打造區域生產鏈實現協同生產和採購

近日,互聯網專家郭濤參與縣域經濟與產業發展若干子課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彙總在《百名專家破百難 縣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光明出版社),其中“智慧製造與人工智能”多個子課題得到倪光南院士指導和點評。

院士點評:打造區域生產鏈實現協同生產和採購

院士點評區域生產鏈

如何打造區域生產鏈,實現協同生產和採購

一、區域生產鏈的打造

區域生產鏈的構建與優化是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新形勢下研究如何打造區域生產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促進產業集群

圍繞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區域,立足於傳統產業或本地優勢資源,迅速梳理出主導產業鏈、促進要素聚集,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做強做大主導產業鏈,吸引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撐產業鏈,演進為縱向成鏈、橫向成群、區域大循環的、具有綜合優勢的產業集群。

2.發展智能工廠

以智能工廠為發展方向,統籌利用區域內“互聯網+”、智能製造、技術改造等專項扶持政策,在區域內開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發揮區域龍頭企業的帶頭示範效應,創新智能製造應用項目的商業模式和融資方式,建立區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3. 構建產業生態

加快推動雲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推進生產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和基礎數據共享。著力在工控系統、 智能感知元器件、工業 雲平臺、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等核心環節取得突破,加強工業大數據的開發與利用,有效支撐製造業智能化轉型,構建開放、共享、協作的區域智能製造產業生態。

在區域生產鏈下,製造業企業將不再自上而下地集中控制生產,不再從事單獨的設計與研發環節、生產與製造環節、營銷與服務環節,而是依託智慧製造系統從顧客需求開始,到接受產品訂單、尋求合作生產、採購原材料或零部件、共同進行產品設計、生產組裝,整個環節都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並進行實時通信,從而確保最終產品滿足大規模客戶的個性化定製需求。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產品全生命週期數據,形成面向區域內生產組織全過程的決策服務信息,為產品優化升級提供數據支撐,包括基於互聯網開展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等等。

這種生產製造的靈活程度代表著製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智能製造+網絡協同”將使企業面對客戶的需求變化時,能迅速、輕鬆地做出響應,並保證其生產具有競爭力,滿足大規模客戶的個性化定製需求,企業本身將實現從單純製造向“製造+服務”的轉型升級。

除此之外,政府、高校與科研機構也有助於打造區域生產鏈。政府的經濟政策和干預措施能夠誘發和引導資源在不同企業和產業之間的分配,從而促進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的演變,進而影響區域生產系統的結構以及產出效率。高校與科研機構是區域創新系統的知識和技術源頭,它們不僅向企業技術創新供給了科技發明,而且還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術支持。這些智力資源是區域生產系統持續創新的基本條件。

二、協同生產和採購

一般來說,企業間有三種協作方式:

1.基於生產過程的協作

企業之間為完成區域專業化產品生產任務和產出增長目標,相互協作形成有機的縱向生產聯繫,即一個企業的產品是另一個企業的投人,從而形成區內經濟循環。-般來說,區域的空間範圍越小,產品生產鏈條就越短,專業化產品也就越少,專業化特徵也愈加明顯。隨著生產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產品生產系統已向全球化迅速推進。因而一個區域生產系統只能擁有一個或幾個產品生產價值鏈的部分環節,形成較短的一個或幾個專業化產品生產鏈條。

2.基於生產組織的協作

網絡組織是在市場調節基礎上,利用契約調節和社會調節等手段加強企業之間合作的一種中間型生產組織形式,它使企業之間的協作趨於有序和穩定,比如分包制、企業集群、企業集團、供應鏈管理以及戰略聯盟等。儘管任何一種形式的本地化網絡組織只能包容區域中的部分企業,然而這種局部性的有機聯繫卻能夠有效減少區域生產系統內部熵的產生,從而有助於提高區域生產系統整體的組織化程度。

3.區域創新網絡中企業的協作

區域創新網絡是企業、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機構等組織在創新中結成的知識、技術傳遞網絡和反饋機制,處於網絡中的企業相互間傳遞知識信息和技術信息,在知識獲取、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等方面開展密切的合作,使每個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使區域生產系統具有持續的創新能力。

(本題由郭濤、米傳民編寫,內容略有縮略)

專家點評

倪光南(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主任)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觀點,區域產業鏈是指在某特定區雙內所形成的以分工協作為基礎、以產業聯繫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的鏈網狀產業組織系統。另一方面,隨著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區域產業鏈的概念也在發展。例如產業集群可能覆蓋更大的地域,採用雲製造模式的智能工廠可能跨越更大的空間,最終將形成個開放、 共享、協作的,從本地延伸到全球範圍的智能製造產業生態。總之,經濟學區域產業鏈的原理沒有變,但是其內涵有了新的發展,我們要在這個新高度上予以把握,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抓住新的機遇,直面打造全球化區域生產鏈的挑戰,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丁俊發(中國著名流通經濟學家,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原常務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歷任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國家內貿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我把生產分成四類,一是工業生產,產出工業品。二是農業生產,產出農產品,三是服務業生產,產出服務商品。四是人力資源生產,產出人本身。不要-講生產就是工業。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經濟發展有新的特色。一叫集群經濟,如國家集群(自貿區)、城市集群、產業集群。叫鏈條經濟, 如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生態鏈、信息鏈等。中國現在有上海、廣州等11個自貿區、有深圳、浦東、雄安三大特區,有許多工業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物流園區等,如何發展好,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有自己的特色,定位準確,防止趨同。2.既要“互聯網+”,又要“供應鏈+”,培育兩個翅膀。3.貫徹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做到可持續發展。4. 有一個好的法制環境與充足的人才儲備。

李延暉(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

產業鏈的整合發展具有降低成本、創新技術、開拓市場、提高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競爭優勢,同時它也是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產業轉型的一種重要形式。打造區域生產鏈,實現協同生產和採購最主要問題是構建產業集群。即將眾多產業相關企業與發展機構集中在一定區域內,並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係緊密聯繫在一一起。在產業集群內可實現協同生產和採購,提高區域生產率並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

樊新科(汽車人CEO,原京東商務總經理,負責開放平臺及團購等業務,張小盒品牌聯合創始人)

要根據區域特色和產業基礎做產業延伸,比如箱包生產在浙江瑞安,因為箱包的拉鍊廠,拉桿廠,輪子,塑料,磨具的工廠均在,如果其中部分不在一 一起, 那運輸過來的成本很高。

Andrew Cumbers (教授,博士生導師,格拉斯哥大學創業發展與政治經濟研究組組長, Urban Studies期刊執行主編,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期刊編委,多次成功申請Uhan Studies Foundation和ESRC基金)

很多企業的供應鏈變得越來越複雜。雖然供應商遍佈世界各地,但是這些企業供應鏈管理仍然很有組織性。交通,運輸和物流的科技水平的提升意味著,對於單產品來說,擁有全球生產網絡的企業的利潤空間是巨大的。現在越來越多的貿易是關於半成品而非成品。供應鏈的本質和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在不同行業是不同的。例如,在成衣行業,領先的零售品牌(歐洲和北歐)和他們的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供應商(中國,孟加拉國,墨西哥)通常有著不對等的依賴關係;同理,這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消費電子產品,比如說手機和電腦的製造。

這些企業通常都是非常緊密並且高效率的合作,通常採用第三方的中間機構去管理供應鏈(比如蘋果公司用富士康),但是問題在於這樣的合作方式並不是很緊密,沒有使相關的供應鏈企業聚集在一起,來促進當地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好的聚集效應的例子是比如巴伐利亞或者豐田城的汽車產業群,或者硅谷,或者意大利手工製鞋業,又或洛杉磯的好萊塢,或是倫敦,巴黎,米蘭的時尚產業。這種產業集群聚集了相關的專家和企業,但政府也有積極的政策去支持他們,比如提供優惠的金融政策,或者給買家和投資者之間牽線搭橋。這一點對於建立高科技和生命科學產業集群時尤其重要,同時還提供了包括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支持。

對於單個企業而言,要想建立長期穩定的供應商關係,不能僅僅靠價格。主要是要靠雙方建立起相互學習反饋的過程,以及平面化的產品開發,測試和營銷。一個成功的產業集群一定是既具有緊密的合作關係網,又具有豐富的傳播產品開發和競爭優勢的渠道。

課題負責人介紹

​郭濤,互聯網專家和天使投資人, 中國第一批電子商務弄潮兒,擔任數十家政府/協會顧問,為近百家企業提供電子商務諮詢或整體解決方案,參與孵化和投資十餘家互聯網公司。

本文節選《百名專家破百難 縣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光明出版社 ISBN 978-7-5149-3643-8),P101-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