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黑星寶螺

虎斑寶貝 即 黑星寶螺。黑星寶螺(學名:Cypraea tigris)是腹足綱寶螺科的軟體動物。貝殼渾圓,螺層內卷。殼口狹長,外唇和內唇有細齒,齒舌紐舌形。外套膜薄、二葉型,活體幾乎完全覆蓋貝殼。螺旋部至成體時幾乎消失,成體無厴。殼面平滑而富有光澤,貝殼的背面至周緣以白色至淺褐色為底,綴有許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點。

棲息在潮間帶至水深40米處的岩石及珊瑚質底。主要以藻類或珊瑚動物等為食。因其美麗的外形,而倍受廣大貝類收藏者的青睞,具有較高觀賞和收藏價值。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冠螺

唐冠螺(學名:Cassis cornuta):是大型海螺。貝殼大而厚重,長和高都可以達到30釐米,灰白色到金黃色,具金屬光澤,形狀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個角狀突起。內、外唇擴張,呈桔黃色的盾面。外唇內緣有5-7個齒。這種軟體貝類動物通常螺塔低,貝殼膨脹,體層豐滿,一般具有結節、肋或縱脹肋。雌雄形態有別,喜棲息於砂底。大多數以海膽為食。因其內唇擴張如帽緣,體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後有一個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厴,當身體縮入殼內後,可用厴完全關閉殼口。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大珠母貝

別名白螺珍珠貝,白碟貝,是我國最大的珍珠貝,殼極大,一般為25釐米左右,最大的殼長可達32釐米,體重3~4千克,大者達10千克。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也是世界上最優質的珍珠貝。貝殼大型而堅厚,呈蝶狀,左殼稍隆起,右殼較扁平,前耳稍突起,後耳突消失成圓鈍狀。殼面呈棕褐色,殼頂鱗片層緊密,殼後緣鱗片層遊離狀明顯,殼內面具珍珠光澤,珍珠層為銀白色,較厚。邊緣稍呈黃色或黃褐色,鉸合部厚,貝殼內面中央稍後處有一明顯的閉殼肌痕。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佛耳麗蚌

佛耳麗蚌,又叫白玉蛤,貝殼也很大,殼長可達12.8cm,殼高約7.4cm,殼寬4.4cm左右,在中國國僅分佈於廣西。它的外形呈佛耳狀或梯形,左右兩殼相等,但兩側不對稱。殼前端鈍圓,後部呈鈍角狀。前緣短而彎曲,腹緣稍直,中部略凹入,後緣長而稍彎,向下傾斜,與腹緣相連成鈍角。殼頂不突出,低於背緣最高點。殼的表面為黃褐色,沒有光澤,具不規則的生長線,貝殼中部、後背嵴具有垂直的放射狀縱肋是由瘤狀結節形成的斜肋所構成。左殼有2個擬主齒和2個側齒,右殼有2個擬主齒而僅有1個側齒。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偉鋏叭

學名Atlasjapyx atlas,屬昆蟲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珍稀物種。詳細形象:成蟲為大型種,長而寬厚,體長約47.0毫米,最寬處在腹部第二節約6.3毫米。頭和足為黃色,胸部和腹部卜7節的背面為灰色,腹面為黃色,第8、9腹節背面為赤褐色,腹面為黃色,第10腹節和尾鐵為深褐色。頭為梯形,前窄後寬,長3.8毫米,寬3.9毫米,Y縫明顯。觸角。般48-49節,觸角林基部數節有少數大毛外,多數為小毛,無感覺毛。上顎有4個大齒,下顎內葉5瓣,均明顯呈梳狀。前胸背板寬盾形,前緣呈弧形弓起,後緣略平直。前胸背極長1.7毫米,寬2.5毫米,前胸兩側分別有 10根長毛,背板稀布細毛。中胸兩側各有長毛10根,背板幾乎裸露。後足髒節長1.9毫米,附節長1.5毫米。三爪長度:中爪0.2毫米,側爪為0.6毫米及0.7毫米。腹部背面的側方除個別小毛外,各節光滑無毛。第10腹節近方形,長4.4毫米,寬4.8毫米,稀布小刻點,一般光禿無毛。尾鐵粗壯而長。尾長5.2毫米。尾內緣有1大齒及小齒。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尖板曦箭蜓

尖板曦箭蜓的拉丁學名Heliogomphus retroflexus,是一種珍稀的昆蟲,雄性腹長37毫米,後翅長34毫米。頭頂、後頭及後頭後方都為黑色;前胸主要為黑色,雜有黃斑;合胸背前方黑色,具黃色條紋,合胸側方黃色,具黑色紋;足大多黑色;翅透明,微帶褐色;腹部黑色,綴以黃色斑點。此蟲為半變態,卵產在水面或水生植物上,幼蟲生活在水裡,捕食小水生動物;成蟲在陸上善飛翔,也是肉食性的。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寬紋北箭蜓

是一種珍稀昆蟲,個頭比尖板曦箭蜓稍大,雄性腹長40毫米,後翅長35毫米;雌性腹長47毫米,後翅長40毫米。頭頂黑色,後頭及後頭後方黃色。前胸黑色,具黃斑;合胸和足大多紅黃色;腹部紅黃色,兩側各具一個黑色條。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中華缺翅蟲

中華缺翅蟲屬昆蟲綱、缺翅目、缺翅蟲科。拉丁學名為zorotypus sinensis。中華缺翅蟲僅分佈於中國西南部西藏自治區境內。1973年由中國生物學家黃復生教授首先發現,並正式定名為"中華缺翅蟲"。中華缺翅蟲是一種中國僅有小型昆蟲,體長約0.3釐米。個體為黑褐色,頭部較大,呈倒三角形,活動靈活。無單眼和複眼,觸角呈念珠狀,共9節。翅部細長,前翅大於後翅,也有無翅的種類。中華缺翅蟲通常棲息於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熱帶雨林及季節雨林地帶的樹皮下或土中,喜成群活動。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蟎類為食。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墨脫缺翅蟲

墨脫缺翅蟲(學名:Zorotypus medoensis),缺翅目缺翅蟲科昆蟲。體長3.4~3.9mm,深褐色。頭近三角形,頭項有一橫向隆線,在隆線上生4枚小毛。中後胸近三角形,各有一對葉片狀翅芽。翅脈簡單,隱隱可見。

1974年由中國生物學家黃復生教授首先發現,後正式定名為"墨脫缺翅蟲"。通常棲息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幼蟲與成蟲常聚集在一起,喜在倒折樹木的樹皮下活動。生物學特徵與中華缺翅蟲相同。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蟎類為食。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拉步甲

拉步甲(學名:Carabus lafossei)屬昆蟲綱鞘翅目步甲科。體長約3 - 4釐米,體寬1 - 1.6釐米。體色變異大,有多種色型,通常全身金屬綠色,前胸背板及鞘翅外緣泛金紅色光澤。每個鞘翅上由黑色、藍黑色或藍綠色瘤突組成六列縱線,3條較粗,3條較細足細長。善急走,雄蟲前足跗節略膨大,從外觀上可與雌蟲區分。

拉步甲常棲息於磚石、落葉下或較淺土層。成蟲一般夜晚捕食,白天潛藏於枯枝落葉、鬆土或雜草叢中。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肥嫩的娥類、蠅類幼蟲和蚯蚓、蛞蝓、蝸牛之類體表柔軟的小動物。拉步甲屬完全變態類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碩步甲

碩步甲(學名:Carabus davidis)鞘翅目步甲科昆蟲。又叫大衛步甲。體長在33~40毫米之間,體寬在11~14毫米之間。頭部、觸角和,足都為黑色;前胸背板和側板、小盾片都是藍紫色的;鞘翅綠色閃金屬光輝,後半部具紅銅光澤;腹部光潔,兩側有細刻點;足細長,雄蟲前附節基部鬥節膨大,腹面有毛。後部常常紅銅色光澤,加上背部雕刻狀背紋,看上去似一件工藝品。

碩步甲常棲息於磚石、落葉下或澆淺土層。晝伏夜出,多捕食鱗翅目、雙翅目昆蟲及蝸牛、蛞蝓等小型軟體動物。成蟲將卵產在2~3釐米深的土壤中,每次產卵6-10粒。碩步甲是農田的重要捕食性天敵,益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彩臂金龜(所有種)

彩臂金龜是一種大型甲蟲,體長約63毫米,體寬約35毫米,身體比較短闊,體色墨綠閃金屬光輝。鞘翅近黑色,雜有許多淡黃褐色的不規則斑點,斑點中又有黑色小點。前胸背板寬闊而隆起。幼蟲以腐朽木材為食,成蟲情況不詳。對它的研究甚少,是一種珍稀動物。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叉犀金龜

叉犀金龜(學名:Allomyrina davidis)鞘翅目犀金龜科動物。雄蟲體長34-43毫米,體寬19-23毫米。觸角10節,鰓片部短小。體型長卵圓,體色深棕褐至黑褐,光澤較晦暗。三對長足強大有力,上面長有許多小刺,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爬攀的有力工具。

叉犀金龜成蟲常棲息於樹上。善於飛行,卵生成長,幼蟲以腐朽木材為食。生活史比較長,一般1~2 年完成1代,以幼蟲過冬。成蟲將卵產在15~20釐米深的土壤中,每次產卵30-100餘粒。化蛹30天左右羽化為成蟲。是中國特有的物種。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雙尾褐鳳蝶

雙尾褐鳳蝶(學名:Bhutanitis mansfieldi)鳳蝶科,尾鳳蝶屬昆蟲,是世界罕見的珍貴蝶類,20世紀30年代首次發現於中國雲南西部。雙尾褐鳳蝶形態與其他蝶類殊異,體中型,前翅黑色有光澤,有7條淡黃色細橫帶自前緣直達中脈,中間5條合併為3條達後緣;後翅狹長黑色,外緣呈扇形,後緣中下部稍內陷,臀角處有深缺刻,上方有3個尾狀尖,最後方一個較長,端部膨大呈棍棒狀,近外緣有較大的透亮紅斑,亞外緣有兩個藍色眼點及4個淡黃色月形斑,翅中央有不規則的淡黃色寬線。翅反面中室區內有一紅斑,前面兩個尾突間內側有一橙色新月形斑。

自20世紀30年代在雲南西部發現後,直到1981年一月日本北海道登山隊員才在中國貢嘎山再次發現,是世界珍奇蝶種中最珍異的蝴蝶之一。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三尾褐鳳蝶

三尾褐鳳蝶(學名:Bhutanitis thaidina)又名華西褐鳳蝶、三尾鳳蝶,鳳蝶科,鳳尾蝶屬的昆蟲,三尾褐鳳蝶是中國特產蝶類,體中型,前翅長42-48毫米,後翅具尾狀突起3個,故稱為三尾褐鳳蝶。雌雄外形一致,雌蟲較雄蟲略大。前翅翅表由8條自前緣至內緣的橫線劃為9個青銅黑色寬橫帶區。後翅長,外緣呈扇形。前翅翅表的淺黑色寬帶呈條紋和點紋伸至後翅翅表;翅表端部有一大紅斑、4個橙黃色月形斑及3個淺藍色盤域中點。後翅有許多黃色寬線和小淡黃色斑。寄主為木香馬兜鈴。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中華虎鳳蝶

中華虎鳳蝶(學名:Luehdorfia chinensis)翅展55-65mm,雌雄同型。體、翅黑色,斑紋黃色。胸背面和腹部、前翅基部及後翅內緣密生有黃色軟毛。前翅具有7條黃色橫斑帶,基部1條粗,從前緣達後緣,第2和第3條,第4、第5條同樣從前緣到中室後緣合二為一達後緣,第6條終止於M3脈,第7條從前緣達臀角,其中近翅尖第1個黃斑與後方7個黃斑排列整齊,無錯位。後翅外緣鋸齒不尖,在鋸齒凹處有4個黃色半月斑。亞外緣有5個發達的紅色斑連成帶狀,其內側的黑色斑細小,中室的黑帶與其下的黑帶分離。尾突較短,長度約為後翅長的15%。臀角有1個缺刻。前後翅反面與正面基本相似。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阿波羅絹蝶

阿波羅絹蝶(學名:Parnassius apollo)翅展約7-8.4釐米。前翅較圓,白堊色,翅表有許多黑點、灰白斑及無鱗透明區,這些斑點的形狀、密度及其強度常隨產地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後翅通常總有顯著的鮮紅色斑點。觸角主幹灰白色,有淺黑色環帶。雄性外生殖器的背兜發達;1對爪形突較細長,較彎成弓狀。雌性外生殖器的產卵瓣半圓形,具鬃;後表皮突粗長,末端鈍。絹蝶翅形混圓;翅膜五色透明;狀如絲絹,因此得名。翅面常有黑色、紅色和藍色斑點或者斑紋。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節肢動物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隻是複眼,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無脊椎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