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新房,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打新股”的?

就算在沒有調控之前,就算在樓市火爆得驚動政府的時候,新樓盤還是要打廣告的。不僅廣告投放量大,而且廣告設計之水平、製作之精良,還是勝過絕大多數行業,可能僅僅略遜色於杜蕾斯、百雀羚。題外話,杜蕾斯、百雀羚真的是被耽誤掉的廣告公司。

但為什麼限購、限價、限售,聽起來史無前例的最嚴格的“三限”以來,新房反而更搶手,變成不需要打廣告,買都買不到了呢?

是市場又爆發了空前的需求嗎?其實市場根本沒有任何變化,如果非要去認真計算市場需求的增長,2015年以降,市場需求甚至是負增長的。

那是為什麼呢?

因為限價。

新房被限價了,開發商拿地的時候所出的地價,可不是想按限價賣的。原以為限價不過是打個哈哈,沒想到還挺較真,收個茶水費都不準,所以索性不賣了。

新房不賣,市場供應量驟然減少,不受限價的二手房就粉墨登場了。二手房的價格不根據市場,而根據房東的嘴巴。炒房客拉高二手房的價格太簡單了,原本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你想賣150萬,但是發現有人掛200萬。你又不是瓜的,憑什麼別人可以200萬,我不能?不說200萬,起碼180萬要有吧?於是你打電話通知中介,幫我調高30萬。沒錯,那200萬是炒房客在免費幫你抬轎子,讓你高價先出貨。從這一點來說,炒房客還真是有房者的良師益友,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然後,二手房價格越來越離譜,新房就更加不想按照限價賣了。TMD你破破爛爛的二手房都賣2萬5了,喊我1萬8賣?如此惡性循環,買房變得越來越難。

發現這個過程中的變化在哪裡沒有?

市場需求、人民收入、人口增長、土地供應、城市發展等等一切經濟學家賴以計算的因素,根本不能解釋為什麼房價高漲,還一房難求。

在這個過程裡,唯一變化的是:

人們的購房恐慌被教育出來了。

買新房,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打新股”的?

人只要一旦恐慌,潛力是無限的。上個月150萬你還嫌貴不買的,這個月180萬你買到還偷笑,晚上加一瓶啤酒慶祝。畢竟房子落實了啊,不然房東一天一個價,下個月200萬都難說。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果斷出手了,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已經要求新房全部必須按照限價,公證搖號賣房。

因為有二手房價格做幫襯,所以限價的新房就像皇帝的女兒,大家趨之如鶩,搞得現在買新房就像打新股,買到就是賺到。

但本質上,新房按照限價也不便宜,政府也是根據市場制定的限價,只不過是二手房虛高,烘托出新房很便宜而已。


公正搖號賣房絕對是英明的措施,但是執行是否到位很關鍵。畢竟讓開發商按低於市場的價格賣房子,絕沒有那麼簡單。

雖然搖號的細則已經出來了,對於捆綁條件,甚至搖號時間都做了明確規定,但還是有幾個活口沒有堵死:

1、我可以不領預售證、提高排號門檻呀。

2、我可以簡單公告走個形式,實際內部消化啊。

關於第一點不領預售證或提高排號門檻,你也許會說,難道開發商不賣房,囤自己手裡,難道沒有資金壓力?

當然是要賣房,但我可以拖啊,繼續觀望和等待限價令的放開,即使不放開,起碼把限價提高啊。所以,政府應該像對待容積率一樣,對於拍賣時有限價的樓盤,應該明文規定無論市場怎麼變化,限價不可能提高,就像容積率一樣。即便你要提高容積率,獲得了審批,也必須交增容費,限價即使提高了,高出的部分也歸政府所有,你願意為國家多賺點錢倒是可以。

只有打消開發商的僥倖心理,才會心甘情願拿出來賣。

當然,提高排號門檻,比如必須拿出多少錢的驗資報告,還有一個功用,就是可以讓“自己人”來排。對於提高排號門檻南京出了個奇葩事,凡是有過消費貸的不準排號,包括螞蟻花唄。

既然按揭、一次性要無區別對待,這些莫名其妙的條件政府真該管管了。

當時限價是提前說了的,地價也是在限價基礎上拍賣出來的,現在讓你執行限價,咋就有那麼難?

換句話說,假如沒有限價,你也不會按照這個土地價拿到土地啊,這都是些啥破事。

另外,關於拿地後若干時間內必須動工的規定也顯得太馬虎。動工算個什麼概念,砌個圍牆算不算,請一臺挖挖機偶爾在地塊裡刨一刨算不算?很顯然,合理的規定應該是拿地後若干時間內必須拿到預售證開盤。所以,原本的這些打哈哈規定,豈能不讓開發商對限價政策也抱僥倖心理?

關於第二點,很顯然政府應該公佈一個網站,讓所有民眾可以簡單清楚地看出哪些樓盤,在哪個時間要開盤。如果只是出了公證搖號的規定,但是作為主角的樓盤,大家卻找不到,有什麼卵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