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与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江都)

张若虚与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江都)

张若虚,唐代江都人,著名诗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甚少,今据多方查考,他大约生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卒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文词俊秀”而显名长安,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友情甚笃,俱以诗名当世,时称“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为齐梁余音,声律和谐,情感细腻,但诗意平平;一为《春江花月夜》,则是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原为陈后主创制的乐曲名,歌词已不传。隋炀帝在江都继作两首,第一首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第二首云:“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张若虚继其后又加铺叙,衍为长篇巨制。

张若虚与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江都)

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

张若虚与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江都)

张若虚全诗写了春、江、花、月、夜,且以“月”与“江”为重点,以景衬境,因景生情,景随情转,情景交融,时而淋漓酣畅,时而婉转深沉,使人领略到滨江月夜的江潮美,与江潮共生的明月美,在江潮、月色相互辉映中的意境美。它还用明丽的形象、轻快的节奏,将自然美景、诗人遐想与人间相思,交织成一幅神奇的画面,并将生命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永恒的时空与短暂的人生,春景之美与离人之愁,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了高度的平衡与和谐。难怪这首诗历来被人认为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更是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张若虚与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江都)

张若虚之所以能创作出千古传颂的诗篇,这和他家乡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唐代诗歌中,描绘江上风光、月下夜色、春光景致的诗歌很多,但是,或因取材角度的问题,或因五、七言律诗字句的限制,都没有能够展现出大江月夜的美妙景色与神奇意境来,不是缺少意蕴,就是气势不够宏大。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从江都南部滨江地带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古称“白沙”的大桥镇一片白色沙滩的独特自然景观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勾起回忆与联想,使他的诗作开辟了这一主题的新天地。只此一篇诗作,就足以为唐代诗歌增辉,也就此奠定了他在诗坛及文学史上的地位。

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清风摇情满江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