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衝動嗎?我沒有!

你有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衝動嗎?我沒有!

據媒體報道,“截至2017年,我國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已達77萬輛,保有量超160萬輛,佔世界一半”。聽起來是一個令人自豪的消息,但是160萬的總保有量與中國汽車行業每年高達2千多萬的產銷量比起來,你認為這個比例高嗎?不高。不僅不高,甚至說很低。

再說說“佔世界一半”這個比例,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全球佔有率呢?是因為中國的消費者具備更突出的環保意識嗎?顯然不是。僅僅是因為政策傾斜。不搖號、不限行,外加購車補貼,這些才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成長”動力。

因為搖號和限行,北京的新能源汽車佔比高居全國第一。我住成都,繞城以外,沒有了搖號和限行的困擾,所以我肯定不會買新能源汽車。而且,身邊的朋友除了買特斯拉裝逼的人以外,其他也都沒有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衝動。

你有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衝動嗎?我沒有!

考慮到新能源汽車與傳統能源汽車對比,前者接近零油耗,後者有或高或底的油耗。那麼從理論上講,新能源汽車應該對後者有使用成本上的根本優勢。但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替代作用並不明顯呢?因為新能源汽車並非對傳統汽車的一次顛覆創新。

且不說汽車發展歷史的早期,電動曾經在與內燃機的競爭中敗北;即使我們把新能源當成是重大的技術創新,它也難以對傳統能源構成顛覆。與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相左的是,技術創新只是顛覆的必要條件之一,而非充分。顛覆的關鍵不在於技術、也不在於成本,而在於用戶體驗。數碼相機顛覆膠片相機,不是因為它不要膠捲,而是因為即時出相;手機顛覆數碼相機,也不是因為價格便宜,而是因為分享方便。假如成本是消費者決策的主要因素,那麼手機行業仍然應該是諾基亞功能機的天下,而不是蘋果。高鐵顛覆綠皮車,飛機顛覆輪船,靠的都是速度,旅客的長途旅程從幾天縮短到了幾小時,跨洋航行從幾個月變成了幾小時,卻少有人在乎票價的增長。那麼我們看,新能源汽車除了油耗帶來的使用成本優勢以外,到現在為止幾乎一無是處,憑什麼顛覆呢?

除了零油耗對環保方面的貢獻以外,新能源汽車只對油耗敏感的低端消費人群有吸引力,而對油耗缺乏敏感的高端消費者,可以說毫無價值。所以新能源汽車對傳統能源汽車的所謂替代,我們看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政府推動的一廂情願而已,消費者並不動心。馬斯克不能成為佐證,他搞電動車並非這個產業有利可圖有錢可賺,他是為了將來火星殖民夢想的需要(火星沒有油,只能搞電動)。

那麼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審視,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汽車的關鍵障礙在什麼地方?當然不能依樣畫葫蘆、拼命去提高車輛的極限速度和百公里加速度,畢竟不是在賽道上,哪兒哪兒都有限速,這是行車安全的要求。問題的關鍵在於駕車出行的核心體驗:說走就走,哪兒黑哪兒歇!

傳統汽車是如何滿足這一點的呢?有遍佈世界的加油站,還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加油耗時。這實際上是終極的自由體驗,也是駕車與公共交通系統的根本性差異。所以我們看到,新能源汽車放到公共交通上就不是問題,因為公共交通的終始點非常確定;而在私家車領域,這個問題絕不是滿世界建充電站就能解決的,也不是拼命多裝電池增加續航里程能夠解決的。高端如特斯拉,要麼車主家裡不止一臺車,僅僅把它用來通勤,要麼出趟遠門必須事先規劃吃飯訂酒店的所有事宜,飽受桎梏。這個體驗障礙,純電的新能源車目前還沒有突破的轉機;雖說插電混合是個解決之道,但兩套系統又帶來製造成本的居高不下;那麼換電方式也許是一個新的機會?這又涉及像加油站一樣建設換電網絡的浩大工程。不管哪種模式,或者未來產生某種新模式,解決了核心體驗的障礙,才會真正贏得市場、迎來對傳統能源汽車的顛覆。

再談談新能源汽車發展目前的補貼推動模式。先說一條令人捧腹的消息,處處都是笑點。某二級城市重點投資了一款新能源汽車項目。這款所謂的敞篷“微跑”,據報道“不僅滿足當地需要,而且還簽約出口東南亞”。其外形山寨蘭博基尼,品牌山寨英菲尼迪,車標山寨特斯拉;更可笑的是,最高時速僅45公里,更像是電動老年代步車改頭換面而來。這個破爛兒據說有12萬輛的產能,還參加了西博會展覽,是被當地政府作為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一路保姆式服務給扶持起來的。也難怪現在各地的城鄉結合部,到處都能看到這種“新能源汽車”的身影。經濟觀察報稱國內建成和在建的新能源汽車產能是2千多萬輛,我不知道這種垃圾在不在2千萬產能之列?

除了高端的特斯拉以外,實際上國內汽車大廠的產品,在產品性能上仍然同傳統能源汽車存在較大差距。即使是得益於北京的政策限制而銷量最大的北汽EC系列,其號稱的續航里程也才200km,最高車速也僅僅110km/h。其他廠商的產品更是飽受消費者詬病(不點名了、各品牌基本上都有份兒)。動力弱提速慢、冬天不敢開空調、電池故障率高……問題一大堆。感覺比那個騙補的“微跑”,也好不到哪兒去。

有一種現象在新能源汽車的定價過程中心照不宣,即某款車型的新能源版本定價,往往就是同款車型的普通版本價格,加上購買補貼之和,甚至更高。實際上政府出錢為了補貼消費者,而消費者一分也沒有拿到。媒體對補貼和利潤進行過詳細的計算,大部分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遠高於電池成本,再加上各地方政府給予的增補補貼,許多車企看準了這一契機,在享受雙重補貼的利潤空間內生存得滋潤無比”。這個邏輯,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是羊出了羊毛還不夠,養羊人還要再出一次。雖然補貼政策經逐年調整有所降低,但在我看來,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補貼,趁早取消為好。只有取消補貼,消費者在市場上買到的新能源汽車,才不會是換湯不換藥的高價產品;市場也才能真正發揮自身作用,倒逼車企的創新動力投向用戶體驗的方向。

你有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衝動嗎?我沒有!

看來,新能源汽車想對傳統能源汽車構成顛覆、形成替代,火候還差得遠!而且,這種顛覆不能靠政策擠迫,而是應該依靠用戶體驗的創新。與新能源相比,無人駕駛顯然是一個更好的用戶體驗。至少我們從互聯網企業的參與度上看,可以看到這個方向更令人樂觀的前景。也許汽車發展的未來,最先扔掉的是方向盤,而不是油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