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冲动吗?我没有!

你有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冲动吗?我没有!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已达77万辆,保有量超160万辆,占世界一半”。听起来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消息,但是160万的总保有量与中国汽车行业每年高达2千多万的产销量比起来,你认为这个比例高吗?不高。不仅不高,甚至说很低。

再说说“占世界一半”这个比例,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全球占有率呢?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具备更突出的环保意识吗?显然不是。仅仅是因为政策倾斜。不摇号、不限行,外加购车补贴,这些才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成长”动力。

因为摇号和限行,北京的新能源汽车占比高居全国第一。我住成都,绕城以外,没有了摇号和限行的困扰,所以我肯定不会买新能源汽车。而且,身边的朋友除了买特斯拉装逼的人以外,其他也都没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冲动。

你有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冲动吗?我没有!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对比,前者接近零油耗,后者有或高或底的油耗。那么从理论上讲,新能源汽车应该对后者有使用成本上的根本优势。但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替代作用并不明显呢?因为新能源汽车并非对传统汽车的一次颠覆创新。

且不说汽车发展历史的早期,电动曾经在与内燃机的竞争中败北;即使我们把新能源当成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它也难以对传统能源构成颠覆。与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左的是,技术创新只是颠覆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颠覆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成本,而在于用户体验。数码相机颠覆胶片相机,不是因为它不要胶卷,而是因为即时出相;手机颠覆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是因为分享方便。假如成本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那么手机行业仍然应该是诺基亚功能机的天下,而不是苹果。高铁颠覆绿皮车,飞机颠覆轮船,靠的都是速度,旅客的长途旅程从几天缩短到了几小时,跨洋航行从几个月变成了几小时,却少有人在乎票价的增长。那么我们看,新能源汽车除了油耗带来的使用成本优势以外,到现在为止几乎一无是处,凭什么颠覆呢?

除了零油耗对环保方面的贡献以外,新能源汽车只对油耗敏感的低端消费人群有吸引力,而对油耗缺乏敏感的高端消费者,可以说毫无价值。所以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能源汽车的所谓替代,我们看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政府推动的一厢情愿而已,消费者并不动心。马斯克不能成为佐证,他搞电动车并非这个产业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他是为了将来火星殖民梦想的需要(火星没有油,只能搞电动)。

那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审视,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的关键障碍在什么地方?当然不能依样画葫芦、拼命去提高车辆的极限速度和百公里加速度,毕竟不是在赛道上,哪儿哪儿都有限速,这是行车安全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驾车出行的核心体验:说走就走,哪儿黑哪儿歇!

传统汽车是如何满足这一点的呢?有遍布世界的加油站,还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加油耗时。这实际上是终极的自由体验,也是驾车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根本性差异。所以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放到公共交通上就不是问题,因为公共交通的终始点非常确定;而在私家车领域,这个问题绝不是满世界建充电站就能解决的,也不是拼命多装电池增加续航里程能够解决的。高端如特斯拉,要么车主家里不止一台车,仅仅把它用来通勤,要么出趟远门必须事先规划吃饭订酒店的所有事宜,饱受桎梏。这个体验障碍,纯电的新能源车目前还没有突破的转机;虽说插电混合是个解决之道,但两套系统又带来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那么换电方式也许是一个新的机会?这又涉及像加油站一样建设换电网络的浩大工程。不管哪种模式,或者未来产生某种新模式,解决了核心体验的障碍,才会真正赢得市场、迎来对传统能源汽车的颠覆。

再谈谈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的补贴推动模式。先说一条令人捧腹的消息,处处都是笑点。某二级城市重点投资了一款新能源汽车项目。这款所谓的敞篷“微跑”,据报道“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还签约出口东南亚”。其外形山寨兰博基尼,品牌山寨英菲尼迪,车标山寨特斯拉;更可笑的是,最高时速仅45公里,更像是电动老年代步车改头换面而来。这个破烂儿据说有12万辆的产能,还参加了西博会展览,是被当地政府作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路保姆式服务给扶持起来的。也难怪现在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到处都能看到这种“新能源汽车”的身影。经济观察报称国内建成和在建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是2千多万辆,我不知道这种垃圾在不在2千万产能之列?

除了高端的特斯拉以外,实际上国内汽车大厂的产品,在产品性能上仍然同传统能源汽车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得益于北京的政策限制而销量最大的北汽EC系列,其号称的续航里程也才200km,最高车速也仅仅110km/h。其他厂商的产品更是饱受消费者诟病(不点名了、各品牌基本上都有份儿)。动力弱提速慢、冬天不敢开空调、电池故障率高……问题一大堆。感觉比那个骗补的“微跑”,也好不到哪儿去。

有一种现象在新能源汽车的定价过程中心照不宣,即某款车型的新能源版本定价,往往就是同款车型的普通版本价格,加上购买补贴之和,甚至更高。实际上政府出钱为了补贴消费者,而消费者一分也没有拿到。媒体对补贴和利润进行过详细的计算,大部分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远高于电池成本,再加上各地方政府给予的增补补贴,许多车企看准了这一契机,在享受双重补贴的利润空间内生存得滋润无比”。这个逻辑,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是羊出了羊毛还不够,养羊人还要再出一次。虽然补贴政策经逐年调整有所降低,但在我看来,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补贴,趁早取消为好。只有取消补贴,消费者在市场上买到的新能源汽车,才不会是换汤不换药的高价产品;市场也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作用,倒逼车企的创新动力投向用户体验的方向。

你有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冲动吗?我没有!

看来,新能源汽车想对传统能源汽车构成颠覆、形成替代,火候还差得远!而且,这种颠覆不能靠政策挤迫,而是应该依靠用户体验的创新。与新能源相比,无人驾驶显然是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至少我们从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度上看,可以看到这个方向更令人乐观的前景。也许汽车发展的未来,最先扔掉的是方向盘,而不是油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