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外地勤王救駕的軍隊?

飲馬多瑙河v

玄武門之變,固然除了時地相宜的雷霆一擊,還有多重內核的事前策劃、收買、佈局,但如果要給予其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那麼還是說是一個斬首行動比較合適。

另一方面,這個斬首行動和純陰柔的宮廷政變又有所不同。

從劉淵死後開始,五胡帝王交接過程中,宮廷流血幾乎從不間斷,這其實是草原可汗關於繼承的習慣法——上一代可汗去世之後,新可汗必須通過對外的掠奪和內戰來贏得眾多部落長老的歸心,其中畏威甚於懷德,也是理所固然。

唐朝皇室母系是鮮卑貴族,本身又受到鮮卑文化的影響,所以這個在儒家倫理視野中的倫常慘變,在其政治文化的潛規則中又有其內在的合理性。

我們注意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有自己忠誠的部屬。

即使在聽到太子和齊王的死訊之後,時為齊王府副護軍薛萬徹(對應尉遲恭的秦王府左二副護軍可知其身份地位以及與李元吉的關係)和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等率東宮、齊府精兵2000人趕來,猛攻玄武門,守門兵拼死力守,薛萬徹見久攻不下,便想率軍攻打秦府,秦府將士聞訊十分恐懼。此時,尉遲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級趕到示眾,東宮、齊府士卒遂潰散。薛萬徹只得率數十騎逃到終南山。

薛萬徹躲避起來後,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撫,薛萬徹這才出來謝罪。李世民說:“此皆忠於所事,義士也。”對其既往不咎。

(薛萬徹劇照)

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的情況與薛萬徹類似。

李世民一方面對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親信論功行賞,另一方面對秉承原則反對自己(甚至殺死敬君弘等李世民部將)的李建成李元吉的親信既往不咎,固然是一代明君政治家的氣度胸懷,但究其根本,也和前述草原習慣法有關——強者居之本身硬幣的另一面是這個強者不能以私心反攻倒算過程中反對他的人。

要之,李建成、李元傑既死,從大義名分上其支持者無從憑藉,此所以戰鬥力爆棚的東宮、齊王府軍隊一見首級就自行潰散。

再加上玄武門本身就是斬首行動,塵埃落定,“新可汗”理論上已經出現(即使李淵肉身尚在),外地勤王救駕已經沒有絲毫意義,也不會發生了。

(李世民劇照)

(長安城復原模型)

李世民以其成功本身獲得了合法性——從儒家傳統角度還需要粉飾背書,但在鮮卑習慣法意義上已經毫無疑義。

國王已死,國王萬歲,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談古論金

玄武門之變,不是沒有軍隊過來。其實確實是有幾支軍隊過來的。

首先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個早上,所以全國各地的軍隊不可能過來,過來的都是京城的駐軍。

首先,李世民是買通了玄武門的守將。李世民自己就帶來幾個人來了玄武門。控制了玄武門,而殺太子和齊王的時候,秦王府又來了三十多騎的武將精銳。因為能過玄武門的最多隻能帶幾個護衛隨從,這是朝廷法度。所以李世民和太子齊王在剛開始進入玄武門的時候,都只是帶了幾個人而已。而外面等候的太子和齊王的護衛大軍知道玄武門出事之後就立刻攻打玄武門。此時太子和齊王的軍隊有幾千人呢,而此時李世民這一邊主要兵力就是提前收買的玄武門官兵。

甚至一度太子和齊王的軍隊佔據了很大的優勢,因為人數眾多。被李世民收買的玄武門守將都當場戰死了,關鍵時刻是張公瑾一個人跑去把玄武門的大門關了起來,擋住了太子和齊王的軍隊。然後李世民站在城頭,把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給下面的士兵看,才讓太子和齊王的軍隊徹底崩潰。

當時京城的幾支駐軍都接到報告,也都紛紛帶著兵馬過來。但是都被李世民派去的人忽悠住了,理由很簡單,這是秦王和太子齊王的爭鬥。這種事情不是你們一個外姓將領好參與的。這些將領也都紛紛猶豫不決了,因為這個事情確實不好弄,不去吧失職。去吧,怕沒有好下場。

然後高士廉還組織了一批囚犯分發武器去助陣李世民,但是好像沒起到多少作用玄武門之變就結束了。

其實現在想想,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暗殺。李世民有心算無心之下太子和齊王被暗殺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殺了太子和齊王之後,李世民自己被殺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假設那幾路將領沒有被忽悠住,和太子齊王的軍隊一起強行攻打玄武門。或者張公瑾沒有及時關上玄武門,李世民被殺的可能性非常的高。所以這裡面確實很有運氣的成分在。

而太子和齊王的軍隊一看攻打玄武門無望,直接掉頭去攻打秦王府為太子和齊王報仇。

李世民首先派尉遲恭進宮控制了李淵,要來了京城的管轄權,這才調動了部隊清除了太子和齊王的殘餘勢力。

所以,如果前期勢力對比。明刀明槍的硬剛,李世民沒有一點兒機會。有點兒類似後世日本的織田信長,帶領四千人去暗殺今川義元,先把今川義元砍了,今川的兩萬軍隊就徹底崩潰了。

所以,不是沒軍隊來,是被李世民忽悠住了。將領們猶豫不決給了李世民時間。


渭郃

唐朝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發生了

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死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並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子嗣,兵指唐高祖李淵,李淵被迫宣佈任命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再次發佈詔書,禪讓帝位於李世民,自任太上皇,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玄武門之變,一切都十分突然,既沒有外地勤王之兵,長安宮城內外也沒有大的抵抗。主要因為幾個原因:

一、時間的突然性。無論是唐高祖李淵還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還是忠於高祖的裴寂等朝廷重臣,誰也沒有想到問題來的這麼突然。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的矛盾已經很深,李淵意識到他的幾個兒子間遲早要有個了結,但他未想到,事情會來的這麼快,而且以這麼慘烈的方式解決。事變當天,李淵在後花園湖面划船,等待幾個兒子和重臣,準備當面對質李世民狀告李建成、李元吉與他的后妃通姦一事。從李淵在後花園輕鬆划船的情況來看,說明他對政變毫無察覺。

二、李淵已被架空。玄武門兵變時間不長,最關鍵的也就是幾分鐘,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射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殺到玄武門,抵抗了一陣,得知太子和齊王已死,就放棄抵抗跑走了。然後,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手持兵器直入內宮後花園,對李淵說,太子和齊王企圖加害秦王李世民,已經被殺了。這裡值得深思的是,從玄武門兵變發生到尉遲敬德直闖後花園,都沒有禁軍和大內待衛出現。按理說,尉遲敬德一介秦王府手下武將,沒有李淵的命令,怎麼能手持兵器輕易闖過重重禁軍把守的大內?唯一的可能就是禁軍內部已被李世民暗中收買,李淵實際上已被架空。

三、天策府掌控李唐王朝。京城外面,李世民已經掌握主要勢力。唐朝初年,李淵為了統一天下,重用軍事能力突出的李世民南征北戰,為了重賞李世民,特意批准他建立天策府。這是李淵的敗筆,但也是無耐之舉。天策府越過朝廷,成了獨立於李淵之外的小朝廷,天策府的武將實際上掌握了大唐的主要軍事力量。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奪取最高統治權,既是他本人的強烈意願,也是整個天策府集團的利益訴求。

玄武門事變有一個情節值得耐人尋味,就是李世民此前派人拉攏後來號稱貞觀朝第一將的李靖和他的學生李勣,但這兩個人選擇中立。要知道李世民搞政變可是你死我活的事,知情者要麼選擇李世民,要麼選擇李淵或太子一派,保持中立一般是不可能的。以李靖師生當時的情況,李世民對於他倆的中立可能沒什麼辦法,但李靖並沒有把事情向李淵報告,說明此時唐朝的軍隊已經不再忠於李淵了。


華哥雜談

李世民之所以能一箭射殺太子,而沒有外援軍隊救駕,不是李世民掌管了天下兵權,恰恰相反,李世民逐漸感覺到兵權和得力干將要被太子和李元吉分化和支開。

在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情上,唯一能調動外援軍隊李淵實際被李世民軟禁了起來了,也許李世民以誅殺李淵妃子和幼子為要挾,使李淵不敢投鼠忌器。即使李淵有心調動軍隊,但此時也無能為力。

那麼李建成為什麼不調動軍隊呢?首先他能否調動還打個問號呢,況且李建成實際上是個忠厚仁慈之人,當初李元吉出謀劃策要暗殺李世民,是李建成及時制止的,再一個就是從魏徵始終輔佐太子之事,可以看出,建成也不是個猥瑣小人,魏徵曾說過,建成如果聽我之言,也不會落到如此地步,側面反映出建成是沒有任何準備的。沒有時間考慮就一切結束了。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打的一個閃擊戰,瞬間結束了,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措手不及,這從當時李元吉拉了好幾次弓都未拉開看出驚慌失措的樣子,雙方都沒有請外援的思想準備,沒有驚動任何人,可能是,上朝後,大臣才知道,但到一切都歸於平靜。誰當皇帝,大臣們不是一樣上班掙薪水嗎?況且這是李家的家事,李淵迫於無奈,退位禪位於李世民,作為一個父親,手心手背都是肉,失去一個大兒子,難道他還要調外援殺死李世民嗎?他最好的選擇是沉默。


秉燭讀春秋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唐高祖召集大臣們,一起商議如何處理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李世民率領自己的親信,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整個玄武門政變的設計與實施,十分精妙,堪稱經典。

我們關注這次政變,一般把注意力放在了玄武門和太極宮。實際上,當政變發生的過程中,在別處也有過戰鬥。

據《舊唐書》記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之後,長安城裡許多地方依然有戰鬥:“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

那麼,這些戰鬥都是誰和誰在打呢?這也涉及到我們這個問題本身:為什麼沒有外地勤王救駕的軍隊?李世民有沒有控制天下兵權?

《舊唐書》的那句話中,“二宮左右”是指東宮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隊。我們下面要說的是“南衙、北門兵馬”。

這些兵馬都屬於皇宮的衛士,按照《新唐書·兵志》的說法,唐朝宮廷的守衛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稱為“南衙”和“北衙”。

其中的南衙主要是各地的府兵,輪番進京,擔任京城的守衛,是流動性的,定期輪換,不是常駐。

只有北衙的兵馬,才是專門的宮廷禁衛軍。這部分士兵的數量,在唐朝建立初期,大約三萬多人。到了李世民發動政變時,數量和質量都要打些折扣。

當太極宮和玄武門發生戰鬥時,南衙和北衙的將士們肯定要有所行動,他們既抗擊李世民的人馬,也抗擊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所以當時的局面非常複雜。

一個典型人物就是守衛玄武門的驃騎將軍敬君弘,他掌管著玄武門的屯營兵,率領士兵抗擊三位皇子的人馬,最後和中郎將呂世衡一起戰死。

李世民在南衙、北衙當中當中肯定發展了自己的親信,這讓局面更加複雜,對李世民一夥也是非常危險的。

也因此,在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尉遲敬德立刻帶著滿身的血跡,匆匆趕到唐高祖身邊,名義上是要保護皇帝,實際上是把他控制在自己手中,逼迫他發出一道手詔,命令各處人馬聽從秦王李世民的號令。

從這一刻開始,李世民算是控制了天下兵權。可以說,這一份手詔抵得上千軍萬馬。

至此,整個政變迅速宣告結束。長安之外的軍隊此時連政變的消息都不知道。等到各地得到消息時,局勢早已經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這時候,沒有哪個將領敢於擅自帶兵前往長安的。


於左

玄武門之變,就像籠罩在歷史的迷霧中一般,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波雲詭譎,也給人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不解與疑惑。就像這個問題一樣,朝廷兵變、皇帝被禁,但為何沒有外地的軍隊趕來勤王護駕、清君側呢?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秦王李世民權利過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節制軍隊的權利。

先來看一下秦王李世民獲封的頭銜。在當時作為一個臣子,他所獲封的官職頭銜爵位串在一起,是這樣的: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頭銜確實非常之長(讓人讀起來也極為拗口),但從這一長串的頭銜之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唐王朝所有的事情,無論是從朝廷到地方,還是從行政到軍事,都少不了李世民的參與或者說是決斷,尤其在軍事方面,甚至賦予了李世民都督天下諸軍事的權利。

也許有人會說,這僅僅只是皇帝御賜的權利,如果離開了那些真正手握重兵、歷經無數征伐終九死一生的的將軍們的衷心擁戴,也許這些可能都僅僅只是一個虛職,無法調動一兵一卒。那我們再來看一下,李世民手下到底都凝聚了哪些將帥之材(排名不分先後),可真心為其所用,名單大致如下:李孝恭、尉遲恭、李靖、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績、秦叔寶、鄭仁泰、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李孟嘗......看看這些跟隨者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們,便覽滿朝將士,還有誰能與之爭鋒!

二、事發突然,準備充分,故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兵變,外界來不及反應。秦王李世民在前一天向其父皇李淵哭訴,隨即準備停當之後,第二天上午便有了血濺玄武門的慘案,而且策劃之周祥、行動之迅速,在那個所有消息、命令都需要靠人口口相傳的時代,等消息真正為外界所知,也許都已經是個把月之後的事情了。所以在外界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有效反應之前,這邊大勢已定。

三、唐高祖李淵的態度。姑且不論李淵當時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但就在秦王李世民及其部下射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後,同日,唐高祖下詔,承認太子、齊王所犯凶逆之罪,與此同時,宣佈將朝政事務全部交由秦王李世民處理。三天後,也就是六月七日,唐高祖下詔,正式冊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並再次昭告天下:“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兩個月後,也就是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公元626年9月4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連當朝的皇帝李淵都已經默認並接受了兵變的結果,就算有些心懷不滿、有意出頭的將軍,又有什麼正當理由來率兵勤王護駕呢?

四、屠戮太子、齊王家眷所起到的震懾效果。在李建成、李元吉斃命後,秦王府的飛騎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中那些驚魂未定的、李唐王族的親屬家眷們的,展開了血腥的屠戮,太子李建成五個年輕的兒子(李建成死時三十八歲)、齊王李元吉五個年幼的兒子(李元吉死時年僅二十四歲),也一併死於其親叔伯的屠刀之下。對外臣而言,連自己親兄弟的家眷都不放過,硬是做到了趕盡殺絕、斬草除根,這是怎樣一種強烈的心理震撼和心理威懾。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又有幾個將軍,敢拿自己和親眷的身家性命做賭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起兵“清君側”呢。

五、對太子、齊王黨羽親信的寬赦。為了儘快的穩定局勢、安定人心,防止出現建成、元吉的親信做出任何“困獸猶鬥”之舉,在尉遲恭的建議下,秦王府的將領們停止了對其親信的誅殺,同時唐高祖李淵所頒佈大赦天下的詔書中,明確只將罪責加在建成、元吉二人身上,對其黨羽親信醫改不予追究,這樣無疑就給了之前效忠太子、齊王的那些部屬們一線生存的希望,試想主帥已經戰死,在自己有沒有非常堅定的、一心要為其報仇雪恨的心理作用及其本能的、強烈的求生慾望的支配下,又有幾個人會真正站出來,哪怕為太子和齊王多說一句話呢?


悠然南山

玄武門之變確實沒有外地軍隊勤王救駕,但這根本沒必要,因為京城長安的太子府、齊王府裡就有大量的軍隊,他們也確實來救駕了,一度還差得做翻李世民的部隊,改寫歷史。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李世民計劃周密的一場豪賭。李世民的秦王府是有大量士兵的,太子李建成的東宮、齊王李元吉的齊王府也有兵。在這之前,李淵與李建成、李元吉一起打擊李世民,將秦王府大量精兵強將外調,給東宮和李元吉大量增兵,到玄武門之變前夕,秦王府的部隊只剩800多人,而太子府和齊王府總計有數千兵士,如果李世民不趁著還有點部隊有所行動,那麼就只能束手待斃,被李淵廢黜王位,之後能否善終也就難講了。

如果要發動兵變,硬拼的話兵力相差太過懸殊,顯然是沒有勝算的。所以李世民採用釜底抽薪的辦法,買通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將幾乎全部兵力埋伏在玄武門附近。另外少量兵力則去挾持李淵,讓太極宮的禁衛軍無法加入李建成、李元吉一方。

這樣的話,李世民就是以幾百人對付來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的幾十百來個隨從而已,這是兵法中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極高境界。果然,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毫無防備的早朝,被李世民來了個一鍋端。

但是李建成、李元吉的隨從逃出去後通知了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趕來救援。東宮兵的將領馮立和齊王府的將領薛萬徹帶領數千兵馬猛攻玄武門,李世民只有數百兵馬、常何的少量玄武門守軍、高士廉釋放的一些囚徒守城,玄武門一度差點被攻克,最後是尉遲敬德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腦袋給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看,他們才就地解散。


文史宴

玄武門之變沒有外地勤王救駕的根本原因有三。在說明原因前,請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理性的歷史觀,那就是歷史永遠是勝利者書寫的,可能你會查閱很對官方記載資料,大多大同小異,就是刻意抹黑太子李建成,歪曲李世民被逼無奈只好兵變以求輿論同情,佔據道德制高點。

1、皇帝李淵完好無損,何來救駕一說。

勤王救駕是相對於皇帝來說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的太子李建成,而非當時皇帝李淵。所以全國各地沒有理由出兵勤王。如果非得有這麼一隻軍隊的話,也是太子一黨。不過確實有這麼一支軍隊,打著擁護太子之名,實為自保。這人便是隋唐演義中羅成(歷史上並沒有羅成此人)的父親羅藝。羅藝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奪太子的過程中,選擇了李建成,與其結為黨羽,曾無辜毆打李世民的親信,致使李淵大怒。李世民即位後,羅藝在儲君爭奪戰中並沒有什麼功勞,卻被拜為開府儀同三司,因曾得罪過李世民,羅藝的內心惶恐不安,於是意圖謀反,但最終被部下出賣,被斬殺。可謂是一帶梟雄死的如此窩囊。

2、李建成被殺後,太子府確實帶兵攻打過玄武門。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雙方在玄武門交戰多時,最後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馮立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如果說這算是勤王護駕的話,也就是這麼一小小折騰。

3、玄武門之變時,李淵實屬已經被李世民控制。

在整個玄武門之變中,多少歷史資料記載中並沒有侯君集的出現,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一班人馬都封公封侯,但史料記載侯君集沒有參與政變,於其他方面也沒有多大功勞建樹,卻最終被封為陳國公。原因只有一個,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是兵分兩路做了兩手準備。其中侯君集領兵出現在李淵划船的小後花園(不划船也不行,已經被控制了)將即將上朝的文武百官和李淵軟禁起來。這很好解釋了玄武門之變中的兵馬殺聲震天持續了好幾個時辰,李淵為何不知的原因。至少我相信李淵不是聾子。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尉遲恭事後前去拜見李淵為何如此淡定,李淵比尉遲恭更加淡定(他早料到事情的結尾了)。也更解釋了為何李世民兵變不到一年,李淵宣佈退位,安安心心去做太上皇了。


君之所見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偷偷乾的,做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隱私越好。幹這種勾當若是被對手知道了,那自己肯定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要知道李世民帶著參與玄武門事變的人,也就是十人而已。當然這十個人都是能征善戰者,如尉遲敬德之輩。

發動政變的那一天,李世民一眾在玄武門埋伏好,就寫了一封詔書,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給騙了來。

李元吉和李建成是一夥的,兩個人的關係好到穿一條褲褲子。在那時候李世民已經考慮到斬草要除根,這兩個人肯定是都不能放過的,否則倒黴的最終是自己。

當李建成和李元吉接到偽詔後,他們也沒多想,兩人就結伴前去拜見自己的老父親李淵去了。隨之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兩人來到玄武門的時候,發現玄武門這個地方有一些詭異,但是,究竟是詭異在何處,他們也說不出來。

就在他們猶豫不決的時候,李世民率領著這些人殺了出來。

要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個善於射擊的高手,他拉弓搭箭一下就把太子李建成給射死了。李元吉一看大事不好,調轉馬頭他就要跑。

李世民一看,李元吉要跑,那裡能讓他逃脫掉,逃了他,死的恐怕就是自己了。於是李世民打馬向前追去。

可能是李世民追趕的太急了,他被樹枝給擋下了馬。

李世民心想這下壞了,若是真讓李元吉逃了,自己可就是凶多吉少了。

誰知就在這個危機時刻,尉遲敬德殺了過來,他跑到李元吉的馬前,就把李元吉的人頭給砍了下來。

雖說他們的這次的刺殺,發生在電光石火之間,但是這種廝殺畢竟還是引起很大的躁動的。這時候太子李建成的自衛隊有兩千多人,察覺到異樣,就趕到玄武門來救駕了。

這些人對於李世民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看來自己今天就要變為刀下之鬼了。

就在這個緊急時刻,又是尉遲敬德,一刀把太子李建成的頭給砍了下來,他拿著李建成的人頭,告訴這些自衛隊,你們的主人已經死了,這就是他的項上人頭,你們還不快點逃命。

這兩千人一看到主人的人頭,立刻就做鳥獸散去了。

就這樣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驚險中迎來了勝利。

最終他的老爸李淵,不得不把他立為太子,在他被立為太子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李淵就開始禪位了,李世民開始當上了大唐的皇帝,他就是歷史上極其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


老叟講史

因為玄武門之變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政變,在這場政變風暴的核心中,只有區區幾十人而已。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由於唐高祖李淵的偏袒,李建成集團的勢力是強於李世民集團的,所以李世民集團一度曾經有過“前往東都(洛陽)避禍”的想法,但未能實行。李建成甚至想要在宴席上鴆殺李世民,後宮妃嬪,朝中文武,多有依附李建成者。李世民已經退無可退,滅亡就在眼前。

李世民為了開展絕地反擊,於公元626年7月1日入宮面見李淵,控告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一條嚴重的罪狀——淫亂後宮,與李淵的妃嬪通姦。李淵聽後極為震驚,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命令第二天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一同進宮,當面對質。

當時局勢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極度緊張的情況,秦王府上下已經做好了政變準備。李建成與李元吉也有察覺,李元吉建議李建成,收攏軍隊不要入宮,李建成卻認為這個時候不入宮更顯心虛,也許會坐實淫亂後宮的罪名,而且認為宮裡的衛隊會保護他,所以決定照常入宮。

這一念之差,斷送了他們倆的性命。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凌晨(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等數十名大臣(以及長孫皇后,驚訝不?)及數百名士兵在玄武門設伏,等待太子和齊王。上午,太子和齊王和幾個侍從出現,但周邊環境異常的安靜,讓齊王和太子都有一種不詳的預感,隨即準備調頭回府。正當二人調轉馬頭,李世民出現,大喝一聲,此時已經無需多言,必然你死我活。李元吉捻弓搭箭射向李世民,由於他過度緊張(或恐懼),三次射箭都落到了地上,李世民隨即率人掩殺過來,一箭射死了逃跑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也同樣過於緊張(畢竟是他同父同母的親哥哥),跌落馬下,險些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幸得尉遲敬德相救,李元吉隨即被尉遲敬德射死。

玄武門之變的核心內容就是如此,外圍的戰鬥主要爆發於太子齊王餘黨在太子部將薛萬徹的帶領下攻打玄武門,但其部眾在看到太子和齊王的首級後即做鳥獸散,玄武門之變到此結束。

至於為何沒有軍隊勤王,一句話——沒必要。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是皇室內鬥,而且並未危及皇帝(實際上控制了皇帝,但畢竟不是要推翻皇帝)。無論太子和秦王怎麼打,都是李姓人自己的事,中立的外姓將領摻和在裡面絕無半點好處。如果不是在政變之前就已經投靠,直接參與政變,贏了,說不定李淵為他死去的兒子。輸了,則肯定身敗名裂,不會有人為你出頭。在中國當官,從來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駐軍將領們都選擇了明哲保身。

至於外地將領,他們只接到聖旨說立秦王為太子,禪讓給太子,一次正常的皇位更替而已,談什麼勤王不勤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