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6出祁山无功而反?

潇十一郎29

诸葛亮北伐曹魏,次次失败,概括来说就是实力问题,蜀国和魏国实力相差太大了,更近一步的说法就是蜀吴联合起来的实力都没有魏国强大。

魏国相比蜀吴有地利优势。我们先看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地图,魏国占领了传统的华夏民族的富庶区域,黄河、淮河流域。虽然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人口大量下降,但是只要有土地和比较大的人口基数,那么发展速度就会比较快,而魏国就先占据了地利的优势。

魏国的人口和兵力比蜀吴的人口及兵力之和都多。魏国有人口440余万人,兵力在50余万;吴国有人口230余万,兵力20余万;蜀国人口只有90多万,100万不到,兵力10余万。对比一下,实力差距很明显,蜀吴加一起都没有魏的人口和兵力多,这个让诸葛亮很无奈。

魏国人才济济,相比蜀吴并不差。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北伐时,魏国防守边防的有曹真、司马懿、张郃、郝昭、夏侯霸、郭淮、王双、曹休、满宠等等诸多将领,可谓是名将云集。即使是蜀吴联盟同时征伐魏国,魏国也可以分兵抵御,轻松应对。

魏国上下团结,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人口众多,人才云集,兵强马壮,但是如果皇帝不想打仗,或者不团结,那再强的实力也会灭亡,前有项羽,后有大宋,都是亡于强盛之时。但是曹魏政权却不是,从魏武帝到魏明帝,都尚武,善于征伐,一直以灭亡蜀吴为最大目标,所以,蜀吴的机会更加渺茫。

魏国所占的以上优势,已经足以让蜀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而蜀吴自身的限制也太多。

蜀吴联盟并不可靠。诸葛亮每次北伐,吴国要不然是意思一下,象征性的打一下,要不就是忙于平灭内乱。诸葛亮西部战线没有收获,吴国的东部战线也基本上毫无建树,让魏国毫无压力可言。

诸葛亮的能力的确被夸大了。

诸葛亮对于魏国的团结一致,防守的固若金汤完全无解,只是一次再一次的去送人头。其实,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汉,已经有很多战例可以参考,对方团结,或者将领强大的时候就用反间计,让对方自毁长城就行了,诸葛亮从来都没用过。诸葛亮的计谋和策略还不如战国时的纵横家。

诸葛亮的用人也有问题。错用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又不听魏延的建议,真的可能错失了一次机会。魏延兵出子午谷,要的军队数量是可以接受的,为什么不能偷袭和正面进攻结合呢,还可以让魏延充分发挥能动性。这说明诸葛亮真的不信任魏延,也反应了诸葛亮的用人问题。

诸葛亮自己最终把自己变成了“死而后已”,虽然关羽、刘备的失误,让蜀国丧失了优势,但诸葛亮自己的战术能力不足,也是北伐失败的重要因素。


奕天读历史

第一,蜀汉形势。蜀汉退据巴蜀,看似有了“天府之国”,其实给自己埋下祸根。对比三国,魏国取得了北方中原,不管是领土还是人口都远超吴蜀,为三国中最强。吴国割据整个江南,地肥水美,虽然军事不是最强,但经济繁荣,有雄厚的资本可以据守图强。反观蜀汉,据守巴蜀,群山环绕,人口稀少,耕地有限,不管人力还是物力,都难以再与吴魏长期抗衡。特别是夷陵之战后,荆楚地区尽失,北上和东进的通道已经丢失。当务之急是寻找出击通道,否则就是困兽之斗。相对于进攻长年经营的东吴地区来说,似乎取关中是更好的选择,取得了关中,就有了进击中原的通道。但到底是国力不济,无法与魏国消耗,一旦速战不胜,只能退军。因此,蜀汉面临的局势已经限制了它的成功,命运也许早已成型,此其一也。


第二,补给困难。巴蜀地区,易守难攻,靠的是群山峻岭。但同样,阻挡蜀汉挥师中原的也是群山峻岭。正因为有群山阻隔,所以蜀军出征补给线决定了胜败。每次诸葛亮出征都谋求速战速决,就因为补给线太长,而且因道路险峻,补给困难。一方面,蜀军要严守补给线,防止魏军偷袭。马谡失街亭,便直接导致了蜀军补给线断裂,北伐失败。另一方面,即使蜀军守住了补给线,蜀中的粮食也支撑不了蜀军太久。蜀中虽好,但与中原相比,还是太过狭小,仅靠成都平原的粮食,根本不够供给数十万大军,况且还有蜀中近百万百姓。所以,只要魏国能坚守数月,蜀军便不战而败。这一点,可以说是决定了诸葛亮六次北伐的胜败。诸葛亮北伐,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急于取关中而充蜀汉。因此,物资不济,补给困难是最大原因,此其二也。


第三,魏国战略成功。对于蜀汉的急于求战,魏国采取的战略十分恰当,就是耗。每次蜀军来攻,死守关中,只要蜀军退走便是胜利。确实,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后,蜀国本来就虚弱的国力也几乎耗尽,后期只能在蜀中闭守。之后,魏军来攻,蜀军一触即溃,走向灭亡。因此,魏国的战略运用也是重要原因,此其三也。

蜀汉天生羸弱,在先机尽失的情况下,若前期战争中不能有所得,便一切无力回天。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见解,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评论。


江叶叔叔读历史

首先搞清楚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而是只有五次。那么就来看看这五次出祁山都是怎样的结果。


第一次由于诸葛亮启用了马谡,由于马谡的自大,不听诸葛亮的部署,把营寨按在了孤山之上,遭到了张颌的围攻致使丢了街亭功亏一篑,不得已返回汉中。第二次诸葛亮趁陆逊打败曹休出兵,后来魏国调来了重兵诸葛亮不能敌只能退出。后面那三次大都因为粮草,天气等原因使得最后司马懿拖死了诸葛亮,自此诸葛亮再也没能起来,含恨而终。

从这几次出的战役来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蜀国的国力不够,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

第一,当时魏国的面积是蜀国的三倍人口是蜀国五倍,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是决定战争的关键之一,没有多的兵源输出,就没有多的士兵。

第二,在耕地方面魏国占有着当是的中原地区,此地大都属于平原地带,可耕种土地面积大的多,而蜀国只有成都平原其余都是山岭,没有可供士兵所用的军粮自然打不赢战争。

第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想要出兵北伐必须出两千里蜀道,在当时没有现代公路的前提下出一趟蜀可谓跟上青天差不多,而且多有士兵坠崖摔死者,粮草运输困难,诸葛亮的北伐军有很多次都是因为粮草运不到而退兵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一方面是蜀国相对于曹魏而言处于不利的一面;一方面是诸葛亮的个人原因。

蜀国相对蜀国的劣势有这几个。

首先,蜀国仅有益州一州之力,而曹魏却占据了中原六州。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蜀国都不能与曹魏相比。


其次,蜀国的后勤供给路线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唐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诸葛亮的北伐,却是举全国之力的国战,其后勤供给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蜀国曹魏双方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对比中,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轻易看出,蜀国最不应该的就是和曹魏打消耗战。因为蜀国和曹魏相比,实在消耗不过曹魏。

本来,诸葛亮是有机会成功的。首次出祁山的战役中,曹魏对蜀国没有没有太多的防范,蜀军的进攻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大将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趁曹魏不备,出子午谷奔袭长安。无疑,此计有很大可行性。



然而,指挥作战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以魏延之计过于冒险为理由拒绝了;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稳扎稳打的战略方针,于是诸葛亮伐曹魏之役,就打成了消耗战。在以后,诸葛亮一直都在指挥蜀军和曹魏的大军打阵地战,拼消耗。

以蜀国本来就弱于曹魏的实力,去和曹魏打消耗战,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但是,诸葛亮为恢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至今我们依然为之称道,赞颂。


德全不畏

诸葛亮6出岐山无功而返,这与蜀国的综合实力大有关系,蜀国当时大概100万人,而魏国地处中原富庶地带,人员大概是蜀的5倍之多。

自从,关张死后,刘备一心伐吴,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蜀国一度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别人进来难,他们出去同样也难。粮食的产量难以供应常年征战。且蜀道难行,不利于运送粮草。

孔明有错,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听从魏延的计策,用奇兵出斜谷。 用马谡,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使得魏国更加重视对于战略要地的固守。

蜀有孔明,魏有仲达,司马懿的坚守不出,难以迅速决定胜负。都是使得孔明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研辛历史

首先诸葛亮是一位信守承诺的贤人,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次亲自帅领蜀国大军北伐曹魏。但都是无功而返。没有娶得尺寸土地,但所遇到的对手几乎多数都不是魏国名将,


一,政治原因,内部人士不团结,因诸葛亮是一位守信有担当人,事必躬亲。有大臣对他不服,搞内部分裂。

二,地域原因,从地域上蜀国是只可守,不可远征扩疆。

三,个人原因,诸葛亮虽然说有谋略,但是蜀汉无大将可用,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得诸葛亮数次伐魏,由于各种原因都无功而返。


旺水钱山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用人上的失误,街亭看错了马谡;

2,粮草不足,好几次都是粮草不足回去的;

3,内部政治不稳,刘禅听信小人,被召回一次;

4,对手强大,碰到司马懿,死守不出,和你耗补给,

5,蜀国国力不如魏国,

另外,诸葛亮也不是无功而返,降了姜维,杀了张郃,还弄走很多人口。


随意丝丝

兵员少 ,将才少,粮草少,战略不当,用人不当,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连年征战 民众苦不堪言 不知休养生息

此时的战士已经不是很多了 ,敌人司马懿也是个很强大的军师,蜀国皇帝又太垃圾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一次已经可以赢了 有人散步谣言 诸葛亮只能回城,呜呼痛哉,以至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