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要历经五次北伐?

右惜

  只说一点,

诸葛亮不甘心做权臣,想建不世之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怕挨砖,有据为证。

  1.他亲口说的

  当年刘备托孤的另一位重臣李严,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时,他的答复竟然是“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见《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以下同)。

  九锡什么概念?历史上从王莽后便成了权臣准备篡逆的代名词,可他诸葛亮不仅不避讳,还直言到什么九锡?十命都能受,这明目张胆的,何况北伐前,他其实已有了三锡。老亮,牛!

  当然这还要有个前提:“灭魏斩叡”,那就得北伐了,于是诸葛亮一次又一次不懈努力去做,若非病丧五丈原,又何止五次呢?

  2.他亲自做的

  跟名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代言人形象完全不同的是,诸葛亮起码三国最嚣张跋扈的权臣,且对刘备对蜀汉都谈不上一个“忠”字。

  前文九锡事便为一例,再看刘备当年托孤时,明明让他与李严共同辅政,可他很快踢走李严独揽朝纲,权臣到就是蜀汉的皇帝,曹操司马懿都在其右也。

  而那后主刘禅?甚至连汉献帝都不如。就拿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来看,通篇哪是一个臣子跟国君说的话,比父亲教训儿子还要厉害三分: 听好了啊,这你要做,那你不能做,另外两个务必更须牢记,一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我的丞相府和你的皇宫是一样一样的;二要朝中人事都由我安排,我不在家,对他们“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不仅如此,诸葛亮北伐前又安排心腹董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你看看刘禅,儿皇帝到了什么地步。要知道那时他已二十多岁青壮年,而你诸葛亮当初也亲口跟刘备赞过:小刘“甚大增修,过于所望”,难不成耍老鹰?

  更可怜处还在于,刘禅都不能离开成都城半步,直到诸葛亮“驾崩”了,他才“登观阪,看汶水之流 ”:哇,外面的风景好美丽哦,空气好新鲜哦!唉,这日子过得,汉献帝看了不傲娇都不行了。

  咋样,诸葛亮都能权臣到如此地步,再上一层楼,黄袍加个身,心理上没那个准备,说出来谁信?

  3.别人参照的

  也许有朋友会问,既然诸葛亮已经牛叉天了,干脆废掉刘阿斗,一了百了不省心吗?何必耗那个神五次北伐呢?

  唉,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哟,名分这东西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尤其皇帝这个名,君主制社会分量最重的玩意儿

  咱就不说以前的王莽、后来的桓温刘裕了,就拿同时代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多年,又建立统一北方这么大的功业,结果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只做了周文王。相较之,他诸葛亮凭啥呢?

  抛开《三国演义》的神话,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后,其实并没有啥天纵奇才的表现。赤壁之战周瑜打的,他只是跑到孙权那当了回说客,而刘备取蜀夺汉中也没他啥事儿,文有法正庞统、武有黄忠张飞等。

  特别乱世之秋,军功至为关键,可偏偏诸葛亮最缺的就是它,除了和张飞赵云入蜀上过战场外,再也没有了,更别说统领一支人马,像张飞两军阵前打败过曹魏名将张郃,或像关羽留守荆州坐镇一方。这样的资历,你就想篡逆?谁服?

  所以诸葛亮要北伐,“灭魏斩叡”建不世之功业,方能九锡加身,继而帝王在手。退一步,即便不成,只要不败或不大败,即可让蜀人看看,能跟强大魏国一较高下的,只有他诸葛孔明了。

  蜀弱魏强,北伐太不值当?只会让蜀国更弱?兄弟,您还在路上呢。


汉吾轩

诸葛亮多次北伐,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1,继承先帝的遗志,光复汉室。

刘备创下的基业不到一半就病逝,诸葛亮衷心辅助刘备,刘备走后必继承他的遗志。


2,蜀国国内政治稳定,有较好的政治基础。

南方孟获臣服蜀国,国内在无动乱。蜀国上下一心,刘禅视诸葛亮如父亲,而诸葛亮忠心耿耿。君臣一心,大事可为。

3,经济稳定,粮草充足。

正所谓,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经过多年的修养声息,有了这个基础,军队后勤有了保障,可以放心前行。


4,国外形势大好,与东吴相互策应。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辅佐吴王,而诸葛亮辅佐蜀国,两家已经形成了连吴抗曹的默契,形势大好。

5,以攻为守。

诸葛亮自知蜀国力量不如曹魏,越拖只会越不利。不如主动进攻,在进攻中寻找战机,打败魏国。

6,蜀中人才零落,只能自己带兵上阵。

关羽,张飞,刘备,黄忠先后去世,赵云虽勇,但已年迈,蜀中没有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诸葛亮只有趁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亲自上阵,鼓舞士气,厉兵秣马。

综上所述,诸葛亮才多次北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传颂千年。


微力无边

诸葛亮为何要五次北伐?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打不过。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大家可能都认为这是因为他要报答刘备的恩情的,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战。我倒是认为诸葛亮是被逼的,这北伐不打不行,不打蜀汉就要完了。



刘备死后蜀汉的精锐尽失,地盘没了精兵也没了,只剩下了益州人心尚且不稳的新占之地和剩下的老弱病残,只要曹魏和东吴两家中的任意一家再来一下子,说不定蜀汉就亡了,这也就是诸葛亮说的危亡存急之秋,诸葛亮接下的烂摊子是最沉的。



益州人会支持北伐吗?北伐死的是益州的子弟,消耗的是益州的粮食,侵犯的是益州士族的利益,再加上益州集团的人长期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因此其实益州本地的士族是不太赞成北伐的。



再看当时的蜀汉外部环境,对手曹魏雄踞中原,人口兵马粮草最盛;盟友东吴阴晴不定,其心难测,孙权的身段一向柔软,他倒向哪一方都是有可能的,背叛盟友的事情也没少干,指不定就哪天背后来上一刀,防不胜防。



内外交困,北伐几乎毫无胜算,即使如此诸葛亮还是要执意北伐,因为不打不行啊。不打,北方的曹魏就会越来越强,一轮又一轮的北伐虽然失败但也削弱了曹魏的一些实力,看着曹魏做大没有行动无疑是自寻死路。



再者,诸葛亮其实是想效法秦国,全民皆兵,通过北伐锻炼军队,保持高昂的士气。偏安一隅毫无作为,最后不可避免会被干掉,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御。另外,这也是东和孙权的方案,你看我一直在和魏军打,你该对我放心了吧。



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彻底翻盘的机会,奈何家底太薄拼不过财大气粗的曹魏,曹魏越来越强人才辈出再加上司马懿这个老妖怪,北伐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小太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蜀国的基本国策!北伐是蜀国必须坚持也必须要做的事情。南方已经平定,夷陵之战失败后的创伤也已经恢复,自然就是北伐的时候!蜀国也有各种政治势力,只有北伐才能团结各方力量,转移国内矛盾。

曹睿登基以后在朝堂上有过一场关于针对吴和蜀的政策的争论。最终得出的共识就是魏国只需要发展自己,强大自身,凭魏国的地理和人口优势日积月累,吴和蜀可以不战而降。


诸葛亮自然也得到消息,意识到这点。蜀国本就地少人寡,如果不积极夸张早晚会慢性死亡。因此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蚕食魏国领土和人口。诸葛亮不选择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就是不想把战争当成赌博一把定胜负。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慢慢的吞噬魏国资源。

第一次取西县千余家,后返回汉中。第二次没有取得成绩。第三次获得五都,阴平二郡。第四次斩杀魏兵三千多人,玄凯五千,角弩三千多。第五次魂灭五丈原没有收获。五次北伐渡都没有大规模决战,显然更多的的是为了获取资源。

姜维此后十一次北伐也正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事实也是如此,蜀国从夷陵之战以后国土面积是增加的!

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是国策,二是转移矛盾,三是蚕食魏国!


张野禅

前世军师诸葛亮,是说诸葛亮善计谋,五次北伐并不都是军事需要,更多是政治手段。

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荆州属吴,已不具备《隆中对》里北伐的条件。而且,夷陵之后蜀汉集团名将多凋零,人才不济。缺乏北伐的人才储备。国力也是最弱的。但诸葛亮必须兴兵!



1) 大局需要。 蜀汉立国号为汉,续的是汉家王朝。曹丕禅汉之后,刘备在益州续汉,其政权的核心价值观是以汉家正统自居。在这个口号之下,曹魏集团是国贼,是势不两立的。即使打不过也要打给天下士子看。以维护政权的舆论合法性。



2)内政需要。 蜀汉集团内部并不团结,而是帮派林立。主要有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派、还有谯周等为代表的东州派。诸葛亮以法家治蜀,多严刑峻法;重用荆州派,打击另外两个派别。荆州派跟随刘备诸葛亮一起来的,政令畅通,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而另外两派则相对保守,不主张连年兴兵。李严是刘备的顾命大臣之一,也是刘备留下来牵制诸葛亮的人。是益州土著门阀。东州派是刘璋一脉的,底子是刘焉入川之初收服的一波人。



寻常时间,诸葛亮治国就会处处掣肘,而对外兴兵则能掩盖蜀汉内部矛盾。而且,诸葛亮可以借北伐战争安排人事,安排自己的人在军政要岗上,并适时打击益州派。 借组织粮草不力罢黜了李严,使之郁郁而终。



诸葛亮,要细细琢磨方可理解一点点。不是演义上那么神话的


野叟观书

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诸葛亮不停的北伐,原因是多重的,最重要就是要营造“鲶鱼效应”。



蜀国北伐背景。

夷陵之战后:蜀国实力大幅的下降,人才也损失殆尽,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北伐就是化被动为主动,求变,求通。

地域隐患:蜀国的领土在四川,成都是天府之国,中原不容易攻进来。这样的地理条件,诸葛亮完全可以自守。他一味北伐,就是要激起蜀汉上下的斗志。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就是小鱼鱼遇到威胁,会团结一致,提升效率和求生欲望。

团结内部:刘禅是不太喜欢北伐的,其实蜀汉上下都知道,实力大不如前了。所以反对北伐的大臣有,消极的将领也有,如李严等。诸葛亮不断北伐,把蜀国拧成一股绳。人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巩固盟友:这也是一种“鲶鱼效应”,几乎诸葛亮的军事行动都有东吴军事的配合,一方面两国都要一同对抗曹魏,一方面也防止了再出现蜀,吴互相消耗的事情。所以,不管是孙峻,孙琳还是孙休,都和蜀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三国鼎立



除了让蜀国内外团结稳定外,北伐还有骚扰魏国,使其无法集中全部资源去消灭一国的作用。两不相顾,这也是三国能鼎立那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