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五个热点主题的9篇优秀范文,值得认真读一读

2018年高考临近,读读《语文报·高考版》刊发的几篇优秀作文,对作文考试肯定是有帮助和启发的!

高考五个热点主题的9篇优秀范文,值得认真读一读

一、主题为“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优秀作文3篇

饮水思源,源远流长

黄光阳

纪德曾说:“借芦苇的摆动人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的确,直播祭扫的兴起好比芦苇,只是投射出的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吹动芦苇的风,看到浮泛的表观之下纯粹而直指人心的本质,那就是社会对“河源”的遗忘,对传统的迷失。

直播祭扫的兴起,究其内部原因,不过是人们乡土观念的弱化。实际上,不只是清明,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不知从何时起,节日竞相成为放假、旅游、吃饭的代名词。一到假日,各城旅游景点便会被蜂拥而至的游客挤占。而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佳节是否也只意味着与家人简单地吃顿饭呢?

辛波斯卡曾说:“人们知晓地球到星辰的广袤空间,却在大地到头颅之间迷失了方向。”

遗忘了传统,无异于割裂了过去,割裂了历史,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遗失。

就如北岛曾言:“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唯有饮水思源,方能源远流长。

(二

现实之根在传统

葛子岚

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认,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了愈发常态化的人口迁徙。有数据显示,乡村向城市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占比逐渐加大,且更多是家庭式迁徙,这也带来了农村中“空心村”现象。同时这也意味着祖宅祖坟那些祖上传下的东西逐渐被弃置。久而久之,人心也与乡土离得远了。有人代扫不失为众多在外一族平衡工作与内心思乡羁绊的好方法。

“他们自以为到达了天堂,然后这个天堂就在他们眼皮底下烟消云散。”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警告。

诚然,出门在外有诸多不得已,然而这种敷衍了事的草率做法并不值得被提倡,更不能成为一种新风尚。试想,躺在沙发上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辛勤除草的人影,真的能带给你一种追忆吗?还是你会在脑中不自觉将这个画面与某些野外真人秀节目进行比较,甚至在心里暗自吐槽?试想,如果有一日,你我终是沉睡于大地下,你愿意来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直播打扫,而你的后辈却隔着屏幕跷着脚喝着饮料吗?

昔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我要说:“清明祭祀若假他人之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确,祭扫怀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一个重要维系。当距离不囿于地域、时空,而成为心与心的距离,当庄重肃穆的祭扫成了一项服务,我们的仪式感已被浮躁的内心最大限度地消解了。

仪式感的失落本质上是文化的失落、传统的失落。清明祭扫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习俗,它挽系着过去与现在。它如一棵参天古木,根系扎于几千年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周易》有言曰:“君子若惕若厉,方有敬。”

仪式感所能给予人的便是一种敬畏。这种敬畏引导着子孙后代踏实做人,而大国的风度也尽在于此。

何以破解当前忧虑?唯有君子慎独,慎终而追远。毕竟,清明祭扫的仪式隐含了哲学中最为本源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许只有明了这些道理,心存敬畏,我们方能清楚“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三

祭祖何故畏风尘

徐硕含

游子漂泊在外,空有一腔思乡祭祖之热血,归乡却困难重重。于是自认为孝顺地雇人祭扫,以尽孝道。诚然,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一无是处。从情理上看,让先人在节日之际不至于孤独寂寥,聊表心意;从逻辑上看,自己做不到,于是请他人代做,也无可非议。然而,夸张荒谬地博取噱头却依然频发。播客与先祖无血缘关系却跪下哭爹喊娘,号啕大哭,引发围观,使清明祭扫活动变得乌烟瘴气;经人劝阻后仍不顾阻拦,称其收了钱便要完成服务,徒留一地狼藉……这种现象真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我所有的自负源于我的自卑,我所有的英雄主义源于我的懦弱,我所有的骄傲源于我的无知。”仔细想想,要求代客祭扫的游子们本质上不正是这样吗?他们的孝道行为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乡愁、祭祖之心的不自信,源于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清明节不做些什么就是不孝顺,母亲节不在社交平台发动态就是不爱母亲,不为祖国发声就是不爱国……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道德绑架?各大爱乡人士被几千年的习俗牢牢地捆绑,以至于出此“下策”。倘若真的有心,又何惧这一时?随时回乡,都可以表达对先祖的敬畏。

即使身在远方,也不应让自己的本心沦落至此。为传统、家乡、先祖立心,正心以为本,而不至于“一旦堕入笑骂由人的尘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却寸步难行”(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心中有先祖,什么时候去祭扫也不会晚,而不是让此类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无理取闹的事寒了乡人的心。

祭祖岐道远,乡愁系万里,何故畏风尘?

高考五个热点主题的9篇优秀范文,值得认真读一读

二、主题为“中学生哲学素养与理性思辨意识”的优秀作文3篇

(一)

敬畏星空,重拾谦卑

朱立心

当灯火辉煌,黑夜被渲染成光辉灿烂的彩幕;当雾霭昏暗,视线被遮蔽成沉重压抑的模糊。我不知道有几个人还会抬头仰望夜空,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寻找星星,静静思索存在的理由。

当我还年幼的时候,也曾被爸妈牵着手,在深山里仰望还未被污染的夜空,月光下寻找嫦娥玉兔的身影,星辉下想象鹊桥银河的光耀。一年年长大,科学课上我知道了星星其实是一颗颗比地球大得多的天体,在穷尽几万年也触摸不到的地方兀自燃烧。老师告诉我们,有的星星自己会发光,有的不会;告诉我们,它们都有一个不知所云的字母组成的冗长的学名;告诉我们,一光年有多远,那些距离又有多长;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星星比太阳还要古老;告诉我们,能看到的微光已经在茫茫黑暗中跋涉了千万年。

身处浩瀚的星空下,我自然会羡慕那些随手就能指出它们名字的人。但每次我在远郊面对晴朗的夜空,我脑海里所有的知识就都成了苍白的空话。也许那样的壮美太过蕴藉和深邃,相比之下,自诩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其智慧也显得太过渺小和微不足道。我知道总有一种美,是人力所无法企及的。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能力,置办成千上万盏的小彩灯,把每一座大厦装饰得辉煌璀璨,但与之糅合的灯红酒绿繁弦急管,只能把人从身体到灵魂深深淹没。人类建造了最华贵的大楼,登上了最高的山峰,设计了最先进的探测器,然后就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人,甚至是宇宙中唯一的主人。

科学无疑是伟大的,但那是相对目前的人类而言。相对整个宇宙,我们其实什么都不是,在一片浩瀚无垠的星海下,整个太阳系都只是一粒小小的灰尘。人类制造的光源掩盖了那些穿越千万光年的星光,从此人类就再也看不见整个宇宙,人的眼中只有自己。

许多人不屑于那些远古的传说,觉得那是缺乏科学知识的原始人编出来自我安慰的,认为在现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要相信科学能解决一切。也许是的,但偶尔有缘面对深邃庄严的夜空,我都有一种下意识的敬畏。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东西本就不算多,可以控制的事物更是少之又少。但每次遇到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事物,人们就叫它“超自然”,让其他人都避而远之。

科学不能指导自然,而是自然决定着科学。太多人因为洋洋自得于科学的成就,反而蔑视了自然的美和情感的美,认为测量了一个星球的数据就算了解了这个星球,登上一座山的顶峰就算征服了这座山。

其实不是人类在征服宇宙,而是宇宙在包容人类。

记得地理课上老师讲过,在阿塔卡马沙漠的正中心,极度的干旱让空气的能见度惊人得高。在深夜的沙漠上,整条银河缓缓滑过四面八方,从天穹顶端到地平线,全是来自最黑暗的宇宙中的光芒。

也许只有在面对整个宇宙的那一刹那,人类才能放下一切狂妄和傲慢,重拾起随着远古神话而来,现代技术而去的敬畏。

也许只有所有文明都成为遗迹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人类才能重新理解,在茫茫太空之中,什么叫渺小,为什么要谦卑。

(二)

预测,如何面对?

佚名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所以,预测生活这盒“巧克力”的“下一颗”是何等滋味也就成了人类极感兴趣的一件事。

现代人大多都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以便根据未来天气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正如古人的“未雨绸缪”。但是,天气预报也会有不准的时候,不过这也未必就是坏事。当一个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全副武装,结果遇上的却是一个艳阳天,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了吧。

其实,生活的一大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你不知道你的未来,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没有规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据生活的现状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测出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做好充足的准备,从容面对未来。

相反,古今中外的那些成功者们,他们大多都会重视人们对自己的“预言”,从而能够使危机四伏的局面转危为安,使平庸者走向成功。东汉末年的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却一事无成。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那段“隆中对”令其茅塞顿开,从此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未来的目标,这位曾经的贩夫走卒最终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业。再看三国后期的周处,年少时不修小节,纵情肆欲,成为州里的祸患。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意改过时,担心为时已晚。名士陆云预测其只要闻过而改,立志自励,定当拥有远大前程。周处于是闻过则改择善而从,最终成为跨越东吴和西晋两个朝代的名将。

预测,未必都会成真,但是,却须慎重对待。假如预测的结果是理想的,那就应该顺势而为,力求预测成真;假如预测到的情况不是我们想要的,就应该自我反省,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转化,使预测落空。预测毕竟不是现实,未来完全可以掌控,关键只有一点——你是否能够掌控得了自己。掌控好自己,你就能收获生活中更加美味的“巧克力”。

(三)

切蛋糕的妙法

陈晓笛

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众多不同的需求?愚以为在兼顾多数人的前提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方为至善之道。

正如厨子做菜,众口难调,好的厨子能综合众人的需求,让每位食客都寻得一味可口的菜肴;又如理财,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好的理财师自然会选择收益最高者,以期最佳回报。

以有限资源满足不同需求就像切蛋糕,蛋糕只有一块,一个人风卷残云,就意味着一群人饥肠辘辘。擅长切蛋糕者,既要让每个人都尝到蛋糕的香甜,又要给足“长者”“尊者”等重量级人物的分量,充分实现这块蛋糕的价值。

然睽之当下,仍不乏思虑片面的切蛋糕者。有的人利欲熏心,点头哈腰地把整块蛋糕奉予尊者,纵使盆满钵满,也终因不能兼顾而落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独自守着钱袋生活的可悲下场;有的人则只会均分蛋糕,如此虽得兼顾之誉,却失了长者的欢心,虽也完成了任务,却没能让这款蛋糕“吃得其所”,极大地消解了价值。

可见,“切好蛋糕”方能成就卓越。虽然蛋糕是新近之物,但“切蛋糕”之术却是亘古有之的智慧。

王勃作《滕王阁序》,曰:“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既赞儒生之贤,又赏官员之能。接着又写道“宇文新州之懿范”,这便是给宇文将军切下一块大蛋糕。一篇短序,既照顾到一般宾客的需求,又给足宇文将军的面子,让其发挥最大作用,此乃大才子“切蛋糕”的智慧。

切好蛋糕的困难之处,首先在于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具体了解各人的不同需求。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若是王勃对着一众儒生大赞其经商有道,岂非贻笑大方?切好蛋糕的困难之处,还在于要把握好兼顾与利益最大化的度。若是王勃通篇大赞宇文将军,《滕王阁序》便失去了它的文学魅力;若是不单夸一句宇文将军,又不能凸显主人之雅望、主宾之高位。

若是四月天知道了它的难处,想必也要“天若有情天亦老”了吧。不过,倘若四月天当真有情,也定会在照顾大多数作物的前提下,更多地照拂收益更大的佳物吧。

高考五个热点主题的9篇优秀范文,值得认真读一读

三、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优秀作文1篇

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

郎雅涵

近日,黄海涛先生驱车亲自穿越二十六国送女儿去美国上大学一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众说纷纭,然却莫衷一是。但就我个人而言,颇为赞同黄先生的做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先哲早已告诉我们学习要知行合一。但遗憾的是,仍有不少人尚未领悟到它的意义。不少人完全无法理解黄先生的做法,以为这是一场“疯狂的旅行”,实在令人叹息。

作为一名热爱旅行的人,我非常赞同黄先生所说的话:“当女儿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在她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亲自站在庐山脚下,怎能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如果没有亲自来到玉门关口,怎能感悟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萧瑟凄凉?如果没有亲自漫步江南水乡,怎能欣赏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丽风景?尽管我们可以从书本中的描述来想象,但那终究是管中窥豹,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更深的理解。我相信多年后,黄先生的女儿一定会感谢这场旅行,感谢她的父亲,让她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膛。

作为一名学生,我非常欣赏黄先生这番话背后所蕴含的知行合一的道理。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无论是解答题目的技巧,还是待人接物的方法,都需要我们去实践,方能有所收获,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反之,则不过用无数“枯燥的文字”在纸上谈兵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黄海涛先生学习,积极地走出去,去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去用心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每日埋首书卷,闭门造车,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读万卷书,更应行万里路。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上好这堂人生的必修课,得到受益终身的感悟!

四、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一篇

似水流年

石芷薇

毕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很宽,时间很瘦,时间从我们的指尖细碎流走。”时间如流沙,以永恒的姿态从我们指缝间悄悄滑落,你越想抓,便越觉得年华如水,光阴似箭。

孔子面对奔腾的黄河,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被一代代后人奉为金科玉律,用以激励自己珍惜有限的生命,将时间转换成最有价值的东西留给这个世界。

然而,正因为青春速朽,生命短暂,也有不少人由此萌生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怠惰之念,有些人甚至陷入了一种因缘轮回的宿命论,从而丧失了进取之心,变成了一具具任凭命运掌控的牵线木偶,失去了灵魂和思想,在时间的长河上随波逐流。

苏轼《赤壁赋》中的那位客人面对浩浩江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怨自艾,自哀自怜,即便是赤壁美景,也失却欣赏之心。而豪放豁达的子瞻,一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于我皆无尽也”恰如晨钟暮鼓,梵音缭绕,穿越漫长的时空,萦绕在无数后人的心中。不能不说,东坡有着一颗强大的心脏、一种博大的胸襟,屡遭贬谪,情绪却毫不低落,即便步入人生之秋,依然高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读东坡词,看到的永远都是一位白衣少年,不染凡尘,宛若谪仙。那一身白衣,正是用美好心境裁成!

蒋捷的一首《听雨》可谓绝妙:“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流光容易把人抛,诗人沿着记忆的路线,回顾了一生经历的风景——没有不甘,没有悔恨,只有平静,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平静。他以局外人的笔调,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直到地老天荒。我们大多数人,是否也似蒋捷,在色彩缤纷的浮世绘中,年少时放浪,以为这样才不会辜负了人生这趟美好的旅程;中年时流浪,寻找自以为是的机会;老来才惊觉自己年轻时的随心所欲,浪掷岁月,然后付之一笑,不喜不怒,不悲不惧。

闲暇时读书,无意间读到一句“红炉一点雪”,立即被这样明丽的美惊艳了。与亘古不变的宇宙相比,我们的人生不也如那一片雪花,轻短无力,落地即化,短暂而又虚无。可雪花落在红炉上又创造出无穷的美,我想用相机记录,我想用画笔描摹,定格这永恒的美,细想又不必,那片雪花必然知道自己以短暂的生命创造出了震慑人心的美,已了无遗憾。人生也是如此,我只希望回首时,看到的是草漫花香,阳光温暖,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实无憾。

《红楼梦》中的各色女子,我最爱的还是黛玉。在时间与生命的问题上,她看得比谁都透彻明了,一曲《葬花吟》,唱出她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思,也难怪宝玉听了会恸倒在山坡上。

我读《红楼梦》,悲凉中又树志。黛玉生在那样的社会,身不由己,纵有万种风情千般才思,也不得流露施展,只得将“咏絮才”收敛,谨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题了五美图,也不敢让宝玉拿走,怕招人口舌。而我们不同,我们是21世纪的少年,我们拥有着河清海晏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机会,珍惜青春。在我们年轻的眼眸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在我们沸腾的热血中,流淌着亘古不变的豪情。我们是龙,注定有朝一日会冲破深渊,翱翔九天,纵横四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知道,当历史的烟云浑浊了回望的眼眸,当岁月的流水剥蚀了记忆的画面,我们站在遥远的未来,记忆深处依旧会回响着那个亘古不变的声音——珍惜时间,以苦短人生,以绵薄微力,撼动万钧命运,创造无限的美。

五、主题“初心与奋斗”的优秀作文一篇

梅香沁人

曹宇婷

愿做一株寒梅,无意争春,只愿暗香沁人!

清华大学博士生谢邦鹏毕业后,选择了在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当一名工人。作为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却当了一名工人,他的选择无疑会让大多数人大跌眼镜!其实大家没有发现他背后的努力,不能预见到他所带领团队创造的未来!三年时间,他率领工人团队申请了27项发明专利。

我敬佩谢邦鹏,他犹如一株寒梅,绽放在自己的天地里!其实,何止是他,自古及今,有很多人,只愿做一株寒梅,凌寒独自开。

谈到教育,陶行知先生就让我们肃然起敬!先生所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中华大地,竟是满目疮痍!陶行知先生痛心,他要改变,堂堂中华,岂能是这般模样?在当时,先生的待遇之优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也不在话下;然而先生放弃了优越的生活,选择走进乡下,走进贫苦的农村!他觉悟到教育要从基层做起,从文盲抓起。他要为中国培养农村教师,培养那些在人民中的老师,带领老百姓识字学文化。他为所选择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万世师表——先生当之无愧!陶行知,这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教育家,犹如一株寒梅。虽然这株梅花已不复盛开,但那扑鼻的暗香,沁人心脾,那执着的精神,历久弥新!

杨绛先生,我最为敬佩的作家,她是钱锺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为了让钱锺书专心致志地做学问,杨绛在生活上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使在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整理钱锺书的遗稿和笔记上,完成著作,出版发行。巨额稿费,足以让她颐养天年,过富足的生活。但她把自己与丈夫钱锺书的稿费全部捐给了清华大学,过着平淡安静的生活。以杨绛先生的学识与才华,足以荣誉加身。英国牛津大学,她与钱锺书学习过的地方,院长曾两次来信,授予她荣誉院士,别人求之不得的荣誉,却被她以不够资格为由,拒绝了!

才女贤妻,超众脱俗,杨绛先生,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堪称“真正的读书人”,犹如一株高洁的梅花,不与百花争艳,醇香却不刺鼻,她固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人愿做那雍容华贵的牡丹,赢得他人的青睐与赞赏。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利禄,甚至可以抛弃本心!而谢邦鹏的选择让我们眼前一亮,他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选择,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屡创奇迹!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与其与他人相争,不如做一株梅花,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绽放出独有的风采!虽不与百花争春,却有着为百花所妒的傲骨与暗香!即使经受严冬的考验,也要骄傲地盛开!不为求得所有人的理解与欣赏,只愿留得清香与芬芳;不求被铭记,只愿梅香沁人!

如果可以,愿做一株寒梅,不与百花争春;只愿在寒冬,也有梅香沁人!

高考五个热点主题的9篇优秀范文,值得认真读一读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