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而甘愿扶持顺治?

九天装饰工程公司

多尔衮不称帝而甘愿扶持顺治,是由许多现实原因决定的!

称帝基础不够

多尔衮虽然已经手握重兵,颇有称帝的威望,但是,细看当时的情况,多尔衮如果称帝必定困难重重,弄不好还会灰飞烟灭。

公元1643年,不可一世的皇太极猝死在盛京,和努尔哈赤一样,皇太极生前也没有指定继位者,他一共有十一个儿子,除了早夭的还剩8个。当时满族还没有父死子继的制度,还在实行推举制,所以,要想称帝,就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当时有资格的人有七个,多尔衮只是之一,以多尔衮当时的地位,虽然不低,却也不至于被推举称帝!

接下来这些人开了秘密会议,礼亲王代善提出由皇太极长子豪格继承帝位,“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其实豪格也确实有资格,历史上的豪格并不是十足的武夫,他提出的后金对待明朝、朝鲜和蒙古的方略,是满人贵族中绝无仅有的,而他是长子,又统有重兵,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冲锋陷阵了,而他比多尔衮还要大三岁,所以最有资格。

但是豪格谦让,而多铎自荐又不得众人支持,代善年事已高,最终有人提出由6岁的福临即位,各叔王辅佐,众人才达成了共识!

可见,多尔衮在皇太极刚死的时候,是难以称帝的!

扶持顺治是称帝的第一步

也许多尔衮确实有称帝的野心,但是却不能马上达到目的,只能寻求机遇了。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我觉得,多尔衮也许是以扶持年幼的顺治为由,得到孝庄的支持,借此增加自己的实力,最终驾驭在其他王公之上,就能理所当然地称帝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多尔衮还没达到目的,就英年早逝了!

【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颍州小史官和你一起闲谈文史野趣!】


颍州小史官

多尔衮当然想称帝。话说皇太极死后,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分别统领正白旗,要拥立多尔衮当皇帝,而另一派则是皇太极的嫡系,正黄旗和镶黄旗,要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皇帝。双方剑拔弩张,僵持不下。

本来形势是倾向于豪格的,但是豪格这个人昏了头,假情假意的让了一下,作态自谦说自己“福少德薄”,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而丢掉了继承大统的机会。这个时候两白旗的大将鳌拜等纷纷拔剑起立,说:“我们都是吃先皇的饭,穿先皇的衣,如果今天不是先皇的儿子来继承大统,谁也别想走出这间屋子!”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下,多尔衮也是作出了让步,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多尔衮则当上了摄政王。不久之后,成功的排挤掉郑亲王济尔哈朗、贬死豪格从而大权独揽的多尔衮,进位为“皇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摄政时期,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快速扩张的时期。多尔衮功业日重,后来又娶了皇太极的遗孀、顺治皇帝的生母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这一下就让顺治皇帝对其的称呼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距离皇帝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据说多尔衮的府邸“翚飞鸟革,虎踞龙蟠,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可以说无论是权力还是享受,都和皇帝一般无二。

在朝鲜的史书中,也有如下的记载:

顺治六年二月,清使赴朝鲜递交国书,上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 朝鲜官员金自点说:“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朝鲜右议政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上曰:“然则二帝矣”。

朝鲜的国王都认为清朝有两个皇帝了,可见多尔衮权势之盛。娶孝庄让多尔衮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狠下心来发动政变,真的取顺治而代之。

(影视剧里的多尔衮与孝庄)

多尔衮因为日理万机,过度劳累,经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在顺治七年一次打猎散心的过程中,摔下马,死于喀喇河屯行宫。死后极尽哀荣,顺治皇帝追尊其为成宗义皇帝。可以说他生前没有得到的皇帝位,死后还是享受到了。可惜仅仅几个月之后,顺治就剥夺了他所有的封号,并剖棺戮尸。直到乾隆时期才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并修复坟茔。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而甘愿扶持顺治

他不是不想继位为帝,而是不能。这世上很多人都不想当皇帝,但多尔衮决不在这序列之中。我们且来看看多尔衮其人的行事作为,再来探察其不自立做皇帝的形势和心理。

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多尔衮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努尔哈赤对继承人的教育堪称真的从娃娃抓起,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努尔哈赤废除了大贝勒代善的太子位,转而“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此时的多尔衮,才刚刚八岁。

富察氏被休掉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取得了大福晋之位,由是,多尔衮及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多尔衮十五,其父努尔哈赤病逝,母亲阿巴亥被逼为其殡葬。次年,多尔衮隋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立大功,得“墨乐根戴青”之号。《清史稿·列传五》载,“三年,从上自龙井关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趋通州,薄明都,败袁崇焕、祖大寿援兵於广渠门外,又歼山海关援兵於蓟州。……四年,引还,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复破敌。”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初设六部,以多尔衮领吏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多尔衮因功受封和硕睿亲王。崇德二年,皇太极下令攻打江华岛,《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遣蘇拜等奏报入质朝鲜国王诸子及大臣诸子家口数目:世子李汪家口:男子八名,妇人十一口,……其家口共一百八十二名口,马六十四匹。其李汪、李淏与其妻不在其内。”

崇德三年,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之名南征,崇德六年,明清爆发松锦之战,《清史稿·列传五》载,“六年,复围锦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屯松山,王屡击之,以敌众,请济师。上自将疾驰六日,次戚家堡,将屯高桥。王请上驻松山、杏山间,分兵屯乌欣河南山,亘海为营。……七年,下松山,获承畴,克锦州,大寿复降。进克塔山、杏山。乃隳三城,师还。叙功,复亲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暴死于盛京后宫,因未立子嗣,爆发了继承人之争。从心理上来看,多尔衮是有心自立的,不过他身后仅有两白旗,及同母兄弟两人,再加上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中部分宗室的暗中支持,实力不足以自立。据《沈阳状启》载:十四日,诸王皆会於大衙门,大王(代善)发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实为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云。所谓第三子,年今六岁……

所以说,最后立了福临那是多尔衮的缓兵之计,若真的不想当皇帝,你从能够掌事的人中立一个不就行了,非抓一小孩出来再弄个摄政王当?


古今事

这个问题好像之前是被许多次的提起了!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深入分析就知道,这个问题的思想深度还是有的!

首先说说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思想是什么?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就是农耕文明最高高度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严格的秩序意识,严格的等级意识,以及个体绝对服从整体的大局意识!这种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高顶点就是以秦律为基础的法家治国思想!这种思想的精华在于,一个社会群体的所有个体都是这个社会整体的棋子,也就是说所有的个体都必须为这个社会整体的利益做出牺牲,使这个社会整体向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这个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有非常高的大局意识!而不是向游牧文明的放任个体自由发展!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凡是遵循这种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民族或是一些社会群体也都获得了成功!可以举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在秦始皇统一神州,当时秦国的人口以及国家资源还比不上楚国,国力只是比赵国强一点,但是秦国可以以一抵六,可以战而胜之,说明了秦国的内部实力是远远强于其他六国的!说白了就是秦国在当时掌握着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从当时的秦律就可以体现出秦国人民对于法制的遵从!

话又转回来,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努尔哈赤是吸取了许多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再加之汉学大家范文程的竭尽心力的辅助,让满族人这个社会群体深刻的掌握了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看看整个大清朝,没有篡位的事件发生!在入关问鼎中原前后有两位都是幼主当政,但是,大清国的国体都没有混乱的!这就说明了满族人在那时期掌握了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而同时期的汉族人却是思想极度混乱!看看大宋朝的建立,以及五代十国的混乱不堪的情况!深入分析就知道,那时期的汉族人陷入了思想深度混乱!汉族人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负就是思想混乱不堪!这个问题应该是要从唐朝来找原因了!唐朝的李世民杀兄逼父退位的大逆不道之举,被李世民大力推广佛教思想所影响,导致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思想倒退!

看看华夏文明的历史就知道,自从盛唐以后,汉民族被游牧民族屡次欺辱。其实这时就是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从汉族社会群体上已经剥离了!导致了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北移。

多尔衮掌握着军权时看起来是非常强大,其实真正强大的是满族这个掌握了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社会群体!如果多尔衮一旦大逆不道,必然会有下一个满族亲王来代替他,而他也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了!想想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追剿李自成时锐不可当,但是吴三桂反清时又被康熙迅速剿灭。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的满族是一个掌握了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棋子,都是需要为满族(华夏民族)所服务的,这些个体一旦脱离了整体,就会迅速灭亡了!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这个问题是思想不成熟的人提出的!如果有思想深度的是不会这么说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小说,上面讲的是一种动物的群体生活的事情,好像是讲的黄麂,说的是有一次一大群黄麂被狼群包围了,有一道三四丈的深涧挡住了去路,当时黄麂只能跳两三丈远,面对后面的狼群,这些黄麂组队开始跳,一只老黄麂和一只年轻的黄麂,老黄麂和小黄麂同时跳,当跳到三丈时小黄麂又踩到老黄麂身上又跳一次就过了深涧,老黄麂就坠入深涧粉身碎骨了!这样最后一半的黄麂都存活下来了,这样就避免了整个群体被灭亡的命运。这样的群体意识,动物都拥有,为什么人类却做不好?其实还是思想混乱不堪了!

华夏民族自李世民杀兄逼父退位之后,沾染了游牧民族的人人为王的混乱思想,导致了华夏文明的倒退,让华夏民族陷入了民性变弱的情况。个体绝对服从整体是一种有高度的文明群体的基本意识!看看华夏文明在南北朝时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人人都想为王,结果就是天下大乱,让汉族承受了无尽的苦难和屈辱。

希望中国人都思想清晰一些,不要再被西方游牧民族的宗教思想所影响,希望中国都以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主,而不是学习西方游牧民族的所谓的人人为王“民主”,让华夏民族进入一个思想混乱的情况!看看西方游牧民族,一天到晚就是为了分化世界各个民族所做的卑鄙行径!让他们获得所谓的最高国家利益!

满族人统治神州大地三百年,如果没有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是万万做不到的!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够统治比自身大几百倍的汉族,至少说明了在思想方面是满族和汉族是相通的!否则汉族人早就开始造反了,再有如王国维他们鼎力支持大清朝,这些学者们的思想深度一定是有的,他们的看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希望中国人都团结一心,为了民族利益的大局,不要再一天到晚对西方宗教思想盲目膜拜了!这样我们才有希望!


亘辰居士

讲多尔衮就不得不提皇太极。皇太极是个从小就极其聪明的人,否则他也当不了“后金大汗”。当继任努尔哈赤之后,就已经野心勃勃的想夺取中原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元朝之前,包括清的祖辈金朝,建立政权后都没有想到过一统中国,是蒙元开了个先例。我们不知道努尔哈赤是否有这个想法,但是皇太极肯定是这么想的。

皇太极由此开始在政务方面重用儒家汉臣,改国名、改体制,肯定有也想到改“立嗣制度”的问题。因为早先这些民族大汗死后是谁的拳头硬谁称王的,而承汉制肯定是要立嗣,而立嗣肯定是是立子,且最好是“嫡出”,“兄终弟及”虽有宋朝前例,但不可取。

但是皇太极没想到自己还没确定继承人就英年暴毙,满洲人因此差点又变成拼拳头争皇位。皇太极长子豪格得到多方支持,多尔衮亦有两旗相助,史书记载当时谈判的沈阳崇圣殿上剑弩拔张。这时候一心想继承皇太极一统中原遗志的多尔衮妥协,但是提出由皇太极“嫡子”福临继位,他和济尔哈朗辅政,这才得到多方同意,因此顺治帝继位时多方妥协的政治结果。


今古纵横

一,不能称帝

多尔衮兄弟拥有两白旗,加上后来杀豪格吞并的正蓝旗也只三旗,而福临母子后面有两黄两红镶蓝五旗的坚定支持,在绝对实力上,福临母子并不是劣势。比如,代善子孙密谋支持多尔衮当皇帝,代善处决一子一孙来表明态度。

二,称帝没有意义

多尔衮无子。而为了弟弟多铎的儿子,去与其他五旗分裂作战,没有意义。

三,此时正与南明作战,八旗分裂是灾难性后果。


张勇達州

多尔衮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没有找到更好的时机。

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最有机会接近与皇位的时候,因为,皇太极是暴毙而死,和努尔哈赤死前一样,并没有指定谁为继承人。

而当时,清廷还不是实行父死子继的时候,也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基本,就是能者继承,当时清廷人才济济,可以说,谁都可以继位,很多人都有资格,但是,最终的争夺者有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两黄旗和两蓝旗倾向于豪格,但是,多尔衮有两白旗支持。

由于豪格和多尔衮不和,因此,帝制之争十分激烈,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两黄旗退一步,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这否定了多尔衮的继位权,而又没有肯定豪格的继承权,借着这个机会,后宫也传出立福临的意向,因为,豪格不是皇太极的五大妃所生,而这五大妃,都是亲上加亲,孝庄的姐姐和姑姑都是皇太极的妃子。所以,两黄旗的人支持福临,代善的两红旗也支持,这样,豪格和多尔衮就都没有机会了。

虽然,豪格先前气势汹涌,踌躇满志,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和多尔衮关系不好,造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最终福临捡了一个皇帝。

但是,这场多尔衮和豪格的权力斗争,看似打平了,其实是多尔衮赢了。因为,多尔衮成了摄政王,掌管了清廷的最高权力。

因此,多尔衮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辅佐顺治,只是时机没有来而已。而当时,清朝刚刚入关,为了夺取全国政权战斗持续进行,还没等完全统一,多尔衮就暴毙了。


史论纵横

关于多尔衮为什么不称帝,甘愿扶持顺治。上次还有人邀问我,为什么慈禧不称帝;为什么光绪不像康熙皇帝抓鳌拜那样把慈禧太后抓起来。我一看这问题就乐了,几个满族勇士,在慈禧进门的一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扑向慈禧老妖婆。将她抓起来。宣布她的二十一条罪状,昭告天下。然后进行一次又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革,然后君主立宪,我,不你大清的江山得以延续……

穿越剧看多了,多尔衮不称帝的根本原因,就算因为多尔衮“杀戮”太重,因为半壁江山就是他率人打下来的,只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称帝不利于大清的统治,且是多方的博弈的结果。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让你满意?


太极云飞扬

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他是清太祖的第14子,十四岁开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硕睿亲王。

多尔衮有三次机会称帝,但都失之交臂。

  1. 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
  2. 就是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
3当时的多尔衮大权在握,权利比皇帝都要大,但也没有称帝



从各种迹象来看,多尔衮一直都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有称帝主要是:时机都不够成熟,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每一步行动都离皇位更进一步。同时多尔衮的年纪还不到40岁的时候,他自己认为有大把时光来争夺皇位,可多尔衮的生命定格在39岁,一生都没有称帝。

除了无可奈何的抱怨命运不好之外,似乎没有更恰当的理由来解释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了。


我叫胡芬

多尔衮,是一位武功卓绝的满洲勇士。那么,皇太极死后,他为什么没有自己正位九五,而是甘愿卑躬屈膝为顺治效犬马之劳呢? 寡人认为,惯于战场争锋的多尔衮,也很善于分析政治局势。朕记得当年孙仲谋劝进曹阿瞒时,阿瞒说过一句话,“小屁孩儿想把我架在火炉上做成烧烤人肉吗?”多尔衮亦深知称帝的风险。 其实,称帝一点儿也不好玩儿!看看顺治吧,年纪轻轻就挂冠而去!再看看同治、光绪、溥仪,完全失去了天真和自由。要是不幸做了靖康,就更为万世所不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