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的經濟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

所謂的馬來人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廣東的經濟實力也不是一早一夕起來的,是經過了40年的改革滌盪和上億廣東人和外地人打拼出來的。

2017年,廣東省GDP89879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了10.5%,自1989年以來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從1990年初提出超越亞洲四小龍以來,目前已完成對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的超越,和韓國的差距也不大了,2020年左右將完成歷史性任務。

廣東不但在國內實力首屈一指,早國際上經濟實力也十分強勁。2017年全國有115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其中來自廣東的華為、正威國際、騰訊、萬科、恆大、平安、招商銀行、南方電網、廣汽集團、碧桂園、美的等11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佔全國比重約10%。這11家企業中,來自深圳的華為更是成為中國最強民營企業。

如果廣東作為單一經濟體參與國際排名,他的排名也是在國際前列。2017年廣東GDP摺合美元是13311億美元,低於澳大利亞,高於西班牙,排名全球第14位,經濟總量看是世界產油大國沙特的2倍左右!


紅谷新視界

地理位置優越 毗鄰港澳 改革開放早

廣東人思想較為開放 在清朝廣州的十三行是全國唯一通商的口岸 清代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

1. 政策因素

在中國這樣一個政策影響力大過天的國家(依法治國都有概念股,互聯網思維已經OUT了,法治思維才是最流行了),國家政策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改革開放政策塑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級,廣東就此起步,截至2013年,廣東GDP已經連續25年位居全國第一位,傲視群雄。

2. 商業氛圍與開放程度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就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我們從中觀察,越是開放的地區,越是具有創業精神的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應地也就越高。

在歷史上,廣東就是商業氛圍極其濃厚的地區,粵商與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稱為五大商幫,而粵商中的潮商更是與徽商、晉商並列中國歷史三大商幫。悠久的商業培育了發達的市民社會,相對於讀書學習,廣東地區在很大程度上更看重個人在經濟上的成就,而這也就鼓勵了他們從小賺錢的商業意識。

3. 地理位置

儘管廣東、廣西在位置上毗鄰,但其地理位置還是有許多區別。廣東海岸線漫長,港口眾多,為其發展外向型經濟奠定了基礎,眾多港口為其物資集散,發展航運、物流等行業提供了幫助。而臨近港澳臺更是其最大的財富,在過去數十年間,作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標杆,香港一直引領著內地的眾多風潮。臨近港澳臺外加開放型港口,為其帶來了大量的華人華僑投資,而伴隨這些投資而來的除了資金還有管理、技術、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革新。

4. 交通因素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這句話曾經被粉刷在眾多鄉村的紅牆上,但這些年來,廣西交通設施建設一直很緩慢,出省高速公路數量相對較少,其與廣東互通的高速公路也是久久拖延之後才完工,相比之下廣東省積極拓展高速公路路網,不僅通車裡程長,其規劃更是提出將珠三角地區的高速公路密度打造為全國第一,世界第二。


回憶還是要忘記

在萬里長城與南海之間,是歐亞大陸上最大的一塊季風農業區,廣東位於其最南端。同時,他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是東亞大陸與東南亞、印度洋世界的結合點。

這使得廣東既能充分汲取農耕文明的養分,又展開雙臂擁抱來自海洋的饋贈,這也成就了廣東千年的繁華。

廣東全省有三條大的河流——西江、北江、東江。三江最終在廣州附近匯流入海,形成了省內最大的沖積平原——珠江三角洲,面積大概在1萬平方公里。

群山環繞的地理環境,有利於軍隊的集結隱蔽,並能依山據險,外可出擊,退可固守,對於珠江三角洲等平原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廣東省有四大城市群。分別是珠三角城市群、東部沿海城市群、西部沿海城市群、、北部山區城市群。

自秦開始,廣東經歷了幾次大的移民潮,如秦末、東晉、唐、宋等,漢人不斷南下,成為廣東的主體民族。歷史上的雒越、西甌等族要麼在戰爭中被消滅,要麼被漢族同化。

今天的廣東,由於地接南海,在國防上有著重要位置。南海艦隊司令部即在湛江市。未來南海局勢未必平靜,廣東在維護國家海洋主權中必定發揮重要保障作用。

在經濟上,廣東人為東南亞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上,印尼的84個蔗糖工廠中,有79個是中國老闆。他們帶去了熟練的工人和先進的商業思想,深遠影響了東南亞的農業和手工業。在其他行業中,中國商人的勢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今的華人,在東南亞各國經濟上有很大影響。比如泰國最大的公司正大集團謝氏家族,其第一代創始人謝易初、謝少飛也是自廣東澄海漂洋至泰國,最終創立了今天的企業帝國。


大唐雷音寺

“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已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深入人心。話說廣東經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它仍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也許有些地區不服,不過廣東的的確確是市場化經濟最完善地區。在廣東,你到處可見外地人,到處可以跟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人交流。這就是廣東的軟實力,因為只有“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廣東的包容性,說它第二無人敢爭第一了。


說廣東的經濟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就有些過了,雖然廣東連續二十八年中gdP增速取得了全國第一。不過廣東的粵東、西、北仍屬較為落後的地區,唯一的亮點是珠三角地區。而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也只有廣州與深圳這兩座城市了。這也是兩座令人嚮往的一線城市。

話說廣東省會廣州。自古一直以來是南國的首府,是廣東省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工業、金融、商貿等的中心,也是我國交通、運輸、物流、航運的一個重要樞紐。改革開放,做為中國的南大門,其經濟地位不言而喻。對外貿易重要的集散地,素有“第三世界”的首都之稱。其開放程度是全國最高的,是外國人云集的地方。所以中國一直把北、上、廣並稱為中國一線城市。


說起新興的城市深圳。人們想到的是三十多年前,有一位老人畫了個圈,把昔日的小漁村神奇地變成了舉世矚目的國際大都市,這是內地經濟與香港經濟完美結合的成果。深圳承載著兩地的文化,也是人才彙集地方。深圳也是科創之都,一批優秀的民企紛紛崛起。“深圳速度”、“深圳製造”到“深圳創新”、“深圳研發”。深圳成了中國“新文化、新創造”的代名詞。

隨著珠三角經濟圈的規模不斷擴大與粵港澳經濟一體化建設,珠三角已成了世界的第三大灣區。其經濟總量可以與歐洲老牌的經濟強國西班牙一比高下,可以說該地區的強大令人難以置信。這主要有廣深+香港的作用了。香港也是該地區活躍指數的主導者,是全球資本高度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素有“東方之珠”的香港,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成長為“亞洲四小龍”。香港一直是推動珠三角發展的有力保障,珠三角地區也是港資的首選之地。所以,珠三角的成長與香港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再加上澳門,這個圈中彙集了四座一流的城市,也成了世界矚目的地區之一。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珠三角地區城市與城市連成一片。佛山、東莞、珠海、中山……也相繼成了製造業、地產業、服務業……投資的重點地區,這裡也有“世界工廠”之稱。隨著產業化的不斷升級,從低端靠勞動密集型產業過渡轉型到中高端的創新產業鏈。廣東的企業已完成了產業升級與轉型,一批批自主研發的企業已在國際上立足。這就是廣東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還有廣東是全國海外華僑最多的地區。來自五大洲四大洋的華僑華人中,6000萬同胞有3700萬是廣東籍華僑。在這些華僑當中有不少愛國人士與投資家,為廣東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

做為中國經濟的前沿陣地,廣東省並不能說強大到令人無法追趕的地步,省內也有不少地區還很落後,這是由於過渡集中建設珠三角的結果,與粵東、西、北拉開了明顯地差距。不過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也意識到這一點,正加快非珠地區的建設,使廣東的經濟均衡發展。

從新的廣東省行政劃分看,廣佛同城加清遠的部分地區合併為廣州市。深莞惠併合為深圳市。兩城市的人口都在兩千萬以上,與上海市接近。gdP總量都超過三萬億,比上海市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城緊挨在一塊,加上香港。其規模可以媲美日本東京都都市圈,這也是所謂的廣東經濟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個論證吧!
未來的廣東以珠三角為主、粵東、西為輔,帶到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未來的五年中,廣東的經濟仍是高速發展的,力爭趕超韓國。


嚁月

1、廣東的歷史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被稱為“百越”,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現湖南)也沒能統治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了形勢,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因此造成了中原地區的軍力空虛,以至於“陳勝、吳廣起義”及“楚漢雙雄”橫掃中原,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秦朝將領趙佗拒絕回中原平叛且趁機自立為王,將兩廣地區及現越南北部稱為“南越國”。趙佗征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順便說一句,南越國的第二位皇帝,趙佗的孫子趙昩的陵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於廣州象崗山處被發現且被完整發掘,出土了金玉璽、金縷玉衣等眾多國寶級的文物,該南越王墓博物館是現今廣州的知名歷史文物景點。

  

漢武帝收復南越國後,將行政中心(郡)由番禺遷往現兩廣交界處的肇慶市封開縣,並將封開縣城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漢武帝“廣佈恩澤”。自此該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封開縣城也是四百年漢朝時期,兩廣地區與中原交往的中轉樞紐,因為被稱為“廣府文化的起源地”。


鳶尾凌礫

廣東的經濟規模足以與許多國家相比。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7.95萬億元人民幣,自1989年以來,廣東已成為中國大陸GDP最大的省份。2015年,廣東的GDP略高於墨西哥,按美元購買力平價排名第15。與以美元計算的國家分地區相比,廣東的GDP大於除英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紐約州和東京等6個國家的所有地區。這與洛杉磯大都市區的GDP相當。

在新中國之後,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之前,廣東是一個經濟較弱的省份,儘管大型的地下服務型經濟一直存在。經濟發展政策鼓勵內陸省份通過運輸方式弱化廣東的工業發展。經濟自給自足的政府政策使廣東進入海洋無關緊要。

改革開放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省的經濟格局,因為它能夠利用沿海地區,靠近香港和與海外華人有歷史聯繫的優勢。另外,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稅制改革之後,由於中國解放後的經濟落後狀態,中央政府對其徵收的稅率相對較低。

廣東的經濟繁榮始於九十年代初,至今已蔓延到周邊省份,也拉動了人口向內。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改革開放全省經濟的低附加值製造業。廣東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商品出口省,也是中國最大的進口省。

儘管工資增長最近才開始上升,但由於來自鄰省的農民工大量湧入,該省現在是中國大陸最富有的省份之一,是中國大陸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省份之一。 2011年廣東省名義GDP達到5.30萬億元人民幣(8386億美元),人均GDP為47689人民幣。到2015年,廣東地方政府希望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50% 高科技製造業另有20%。

2009年廣東省第一,二,三產業分別達到2010億元,1.93萬億元和1.78萬億元[20]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0,748元(約合5965美元)。廣東佔國民經濟總量的比例約為12%。 現在,深圳,汕頭,珠海六個經濟特區有三個。不過,廣東的富庶在珠江三角洲附近依然非常集中。

2008年對外貿易也比上年增長7.8%,也是全國最大的。從數字上看,廣東外貿佔中國外貿2.56萬億美元的四分之一以上,約為6830億美元。


財經早餐

1.地理原因;沿海+腹地(澳門香港)

2.客觀原因:經濟體制(浙江有溫州模式,台州模式),敢於創新,私營企業多,經商多。

3.主觀原因:人民自己敢拼,不像有些地方思想僵化,天天想著拿點工資過安穩生活,廣東人會折騰!

而且,現在有種說法,說廣東雖然經濟發達,但是教育資源很差,而在我看來,這種所謂“廣東人更加重於賺錢而不重於讀書”的風氣論,其實很可笑。

似乎風氣這種東西,跟某一地域的傳統文化是無關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養成的。內地教育資源發達的地區,如北京、南京等,都是原來做過首都的地方。

教化人民,當然需要把文化中心和統治中心放在一起,教育資源會少?上海也有相當的積澱,某個時間段可稱為真正的首都。若是無視掉這些歷史,單單就現在經濟條件來談“教育”這種文化類的問題,勢必會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

教育資源又可分為硬資源與軟資源,廣東省的教育硬資源差嗎?基本所有的重點高中都有體育館,教室有空調,出去的同學說,外地的大學條件還不如高中好。

軟資源跟經濟實力似乎也沒有直接相關的聯繫吧。我看到有答案說“不注重基礎研究”,實際情況是,我們跟老師做項目,確實有很多機會跟企業合作:廣東的綜合性985就中大一所,除此以外華工,暨大說句不好聽的,本科被港澳生拉了後腿,一個經濟大省的人才和技術基本都要依靠這幾所學校。再者,請舉出國內注重基礎研究的例子來。國內學術風氣浮躁,可能某些答主自己都罵了不知多少次,然後現在就犯這種邏輯錯誤?

對於老師素質問題,我就我知道的說兩句:不僅是中大,連華工、暨大招老師,除非你有特別好的學術成果,本科不是985一般不考慮,沒有出國深造過一般不考慮。(臥槽突然發現將來找不到工作了)

高考一本錄取率不高。身邊能走的同學都出國了,我差點也滾蛋了。廣東高考不是一般的難考,前幾年已經全國高考人數最多的省份,省內一本才幾個?這兩年才開始各種升一本。其他所謂的“教育資源充足”的地區,為什麼不能多分給我們一點?

學生“不讀書”問題,請見這幾天港中大老師開講座沒開成,中大學生教室集會唱歌唸詩,以及前段時間小團圓事件。廣東學生受到港澳生“自由”的影響很大,因為平時跟他們接觸就很多。當一所大學因為觀念不同而被社會指責甚至謾罵的時候,其實它才是最自由的,因為它不完全按著現有已經制定好的軌道走,它可以包容與主流不相符的東西存在。如果學生連自己的價值觀取向都要被限制,那讀書還有什麼用?為了在將來成為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價值觀都不自由,更談不上學術自由。

但是同時,廣東的學術水平在全國真的不算頂尖。理工方面,缺乏積澱。商科尚可?文化方面,若不是近幾年因南海問題,我國需要與南海沿岸國家以及諸島國“營造和平氛圍”,要在文化上尋求“共鳴”,要到歷史中尋找“紐帶”,國家再過100年,也不一定會重視這種“支脈二流”的嶺南文化,更不要說南洋的島民文化了。其實在中原文化眼中的嶺南文化,正如《舌尖2》裡面的廣州糖水一般,只要提到便已是恩賜,詳細研究幾乎沒有可能。

某些答主說“沒去過,只是聽說”.....這麼說吧

當外地人問“你們廣州是不是什麼都吃啊?”,我會說“對啊,吃蛇,吃蟾蜍,吃貓,吃老鼠,吃狗,而且天天都要吃,只有這些東西吃。”但是事實是我只吃過蛇。

“廣州是不是很亂?”“是啊,我每天回家都要砍兩個人,包裡隨時放把水果刀。”

你看多簡單。人就是這麼容易受到輿論的干擾。“很亂”應該是因為當年飛車黨,但那是我很小時候的事情了。後來禁摩了,又有很多人說“廣州連摩托都不給開,真Y*&%*%”。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看到有校友用211和985來講問題,不妨從地域的角度來看,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211和985的評價體系裡,地域平衡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國家要保持每省都有211,而且數目似乎也與政治經濟掛鉤,因此單純拿211和985的數量來比,並不太現實。

如果是拿武書連的排名,則更值得質疑,因為這個排名對於綜合性學校有利,而對於如理工學校等非綜合學校不利。

我覺得我在原答案裡面已經說的挺含蓄了。

1.請不要用“中原文化”的思維來隨意評判“島民文化”。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地域歧視的存在,但是能否在發東西之前好好思忖?某些答案真是惡意滿滿。這種“自封為正統”的優越感,從何而來?為什麼當某些人面對同樣是經商島民文化出身的歐美,卻是另一番景象?

2.所謂的教育資源的衡量標準,究竟是什麼?從一些答案裡面還是可以看出來,商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受到歧視的。請問何為“經世致用”,對清末的實業家應該怎麼看?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學術與實際應用的結合,要讓學術走出象牙塔。“人文”,呵呵?請不要這樣隨意貶低那些應用科學。

3.在中國,談這種全民性的問題,離開了國家政策都是在瞎談。然而偏偏這一點,人們一般不敢去談。


投資家網蔣東文

這是2014年,中國各省經濟排名。廣東雖然最高,但是比第二的江蘇只高二千億,而江蘇增長勢頭明顯有優勢,因此廣東經濟雖然強大,但是和強大到難以置信這個詞聯繫不到一起。

廣東的強大,首先是地理,從現代經濟發展來說,任何一個經濟發達地區,首先要有出海口。廣東有極為優越的港口環境。這一點,是國內除江蘇外,其他地方天然的不足。

然後就是廣東開發早,中國的經濟崛起是以對外貿易為契機的。而廣東早在百年前,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之一。而香港作為中國對外貿易曾經唯一的窗口,是廣東開放初期重要的資金,貿易支持。這是廣東絕無僅有的有利條件。

最後是政策,八十年代的開放,廣東是最早開放地區,有大量政策支持。也最早適應市場化。


方士的知識樂園

講下我身邊的例子吧。

我從小生活在佛山順德,順德區一年2000多億GDP,在全國也算是比較有名了,比太原GDP還高一點。我從小在一起的小夥伴,家裡都是做生意的,他們畢業之後家裡人會給錢再讓他們自己創業,重重複復相互扶持,越做越大,越做越多。

其他家境一般朋友,雖然打著一份工,但是一心想著都是打工積累經驗和財富,準備看好時機進行創業。我認識一位女生,她在補習班工作,月薪3300,我問她為什麼工資這麼低還不走。她激動地和我說:我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補習班,然後再開分店。最後她真的開了一家補習班,生意還不錯,年輕人有活力。這裡的人都想著如何要自己創業,開辦自己的公司,使自己賺更多的錢。

我在北方讀的大學,本地有個油田,本地的學生都想擠破腦子進去油田,聽說畢業好多年的,30好幾啥時候也不幹,就等著油田招聘找關係進去。我問我關係最好的舍友將來有什麼打算,他說要考研(考了3年才上),我問他考不上呢,考不上就去考公務員,再不行多考幾年,隨便報幾個事業單位找找關係(他家是石油系統裡面的員工)。有個學長,考了好幾年的公務員,最後去了圖書館工作了。

我覺得一個城市的文化薰陶很重要吧,廣東私企比較多,大環境的薰陶下,大多人都懷著寧願每月賺1300元創業,也不願意打4000元的工。所以順德這裡小企業小老闆特別多,也就是順德發展這麼好的原因吧。


保保保羅

廣東省經濟是否強大?至少到目前為止,從總量上來看,是的,足夠強大!

從1989年(好巧,我出生的那年!)開始,廣東省已經連續27年穩居全國經濟總量第一,毫無疑問的中國第一經濟強省。廣東有如此發展成就,是何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地理位置優越。廣東雄踞南海之上,是中國的南大門,海岸線漫長,港口眾多,且毗鄰香港、澳門,吸引了眾多華僑華人投資和人才、技術。

2.政策環境優厚。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1979年提出的4個經濟特區中,有三個位於廣東(深圳、汕頭、珠海)。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小漁村變大深圳。

3.經商意識濃厚。千年財富,百年粵商。破舊立新、敢為天下先的粵商精神,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粵商威名由來已久,從秦漢開始,廣東人民就通過海洋走上與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發源地。受濃厚的經商氛圍影響,相對於讀書學習,廣東人可能更看重經濟上的成就,很多人從小就具備了賺錢意識。馬化騰、董明珠、雷軍都是新時代粵商的典範!

4.交通體系齊全。對內對外、航空航海、公路鐵路,四通八達,高度發的的立體化大交通體系也是廣東發展的加速器。

當然,廣東雖然發展很好,但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之處。區域發展不夠協調,穗、深、佛、莞遙遙領先;珠江三角洲惠州、中山等城市居中;粵北、粵西、粵東等諸多城市相對較弱;人均GDP不夠亮眼,2016年排在全國第八,等等。所以,要想長久保持優勢,廣東還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